個人資料
正文

風蕭蕭:運動 既防病又治病 看看德國如何做

(2018-01-06 04:53:58) 下一個

 風蕭蕭:運動 既防病又治病 看看德國如何做  

 風蕭蕭 2018年1月7日 於加拿大

    有很多研究證明運動(體育鍛煉)即可以防病,又可以治病,尤其是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定義:慢性病屬於病程長且通常情況下發展緩慢的疾病。心髒病、中風、癌症、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因,占所有死亡的63%。在2008年死於慢性病的3600萬人中,有29%的人不足 60歲。

    也許,最吸引人的應該是運動能夠大大的益智了。我在剛貼出的博文 風蕭蕭:古老道家哲學長生 陰陽平衡無癌長壽中有一個好例子。

    英國劍橋大學得研究人員把老鼠分成兩組:

    一組,鍛煉。跑幾天轉輪,約15英裏(24公裏)/天。另一組,不鍛煉。然後進行試驗測驗。

    他們在能夠觸摸操控的電腦屏幕上顯示兩個同樣尺寸的方塊兒。老鼠碰觸左側方塊得到糖彈獎賞,右側沒有。開始時,獲獎的量,運動組的老鼠是不運動的兩倍。

    他們把方塊距離逐漸移近,還調換給予獎賞方塊兒的左右方向。鍛煉組的老鼠都能很快找到規律,繼續得到獎賞。沒有鍛煉的老鼠,傻了。最後,當兩個方塊之間的距離很小的時候,竟然得不到獎賞。

    解剖發現,鍛煉組的老鼠新增長了很多腦細胞。可見,腦細胞的多少,決定聰明與否。

    跑步鍛煉就能增加腦細胞,聰明,簡單又便宜,真好。

    再看看有關體育鍛煉對健康作用的研究。

    Reports on curative physical activities:

    Exercise grows a healthy heart

    Exercise can work as antidepressant

    Best Means of Avoiding Alzheimer's Is Dance

    Running increase  Erythrocyte Immune Function

    Exercise improve the number and function of NK cell

    Dance as Therapy for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 Disease

    Tai-chi exercises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for schizophrenia

    Physical activities can improve brain volume, cut Alzheimer's risk in half

    Physical training augments plasma catecholamines and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Brain Damage Caused by Drinking Alcohol Could Be Reversed by Aerobic Exercise

    可見,體育鍛煉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社會醫療負擔的最有效方法。為此,搜索,看看德國是如何做的?

 城市發展結合體育文化——德國大眾體育發展探因
   來源: 總局政府網站   時間:2015-04-08
  無論從文化還是產業角度看,體育推廣與城鎮發展都息息相關。但不少城市仍存在運動空間匱乏、市民體育不易開展等問題。在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中,提到了關於健康生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這同時也指出了體育文化如何與城市發展相結合。在這方麵,德國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
    德國有一句話:“也許我們不是競技體育最強的國家,但我們一定是大眾體育的世界冠軍。”德國之所以有如此言論源於以下兩個方麵:一是1960年代聯邦德國開展的“黃金計劃”。當時進行了大量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兩德合並後的“東部黃金計劃”,這都為德國體育運動的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體育運動的高度組織化和體係化。通過參與體育社團,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場地,比如足球的德甲、德乙和地方小型聯賽就是一個例子。在公共政策的角度,體育具有三大功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減少醫療支出;有利於不同社會群體的融合;各種附帶功能,比如團隊意識、規則意識、健康意識等可以得到普及。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法蘭克福。除了一些高水平賽事的舉辦,法蘭克福更注重宣傳全民賽事,讓更多的業餘愛好者也能參與進來。
    那麽,德國是怎樣做到城市體育規劃的?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現狀分析,其中對市民體育需求的分析是重中之重。通過抽樣問卷調查獲得數據,再對年齡、收入和文化等方麵的不同群體進行深入且詳細的調查,充分了解市民的需求,才能做出規劃;第二個階段是邀請相關的組織和機構共同參與規劃的製定,即從規劃階段就建立起上文所述的體育組織社會網絡,這也是德國體育公共政策成功的核心部分。
    當然以上這些體育文化的發展和普及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德國體育產業主要由體育用品業、體育健身娛樂業、職業體育產業、體育經紀業和體育讚助業等構成。聯邦政府除了向體育組織直接提供資金,還有各種政策和渠道為體育產業開綠燈,比如對非盈利性的俱樂部實行減稅,甚至不用交稅。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的捐贈者可以要求減免個人所得稅。再如,俱樂部可以免費或者以很低的價格使用體育場館等等。
    體育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經遠遠超過了競技體育的意義。即使德國在奧運金牌榜上的排名大不如前,但是以下數據則表明德國仍是一個全民皆體育的國家。據統計,55%的德國民眾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經常參加運動的人超過1200萬人。德國民眾平時最喜愛的運動是自行車、遊泳、跑步、健身以及足球等。大部分人在參加體育協會時並不看重取得的成績,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從參與過程中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
    體育協會在培養全民健身意識方麵有著巨大的功勞,大量的俱樂部為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項目愛好者等各群體提供各種各樣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據2012年的統計,德國共有91080個體育協會,35.43%的德國男性和22.76%的女性是體育協會的會員。以足球為例,德國足球協會在旗下約26000家協會中擁有近670萬名會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項體育運動聯合會。德國足球隊之所以能在2014年世界杯中奪冠,很大程度上是其青訓體係的功勞,而數以萬計的足球協會是青訓工作的重要載體。不僅足球如此,德國其他運動項目都按類似的模式培養其後備力量。
    如此龐大數量的俱樂部,日常運轉基本依靠的是誌願者的無私奉獻。德國95%的俱樂部沒有專職管理人員,90%的教練和輔導員是誌願兼職人員。可以說沒有誌願服務就沒有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
    雖然大眾參與體育的訴求並非是在奧運會上爭奪更多的金牌,但是德國的競技體育訓練水平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著全球領先水平,像我國著名運動員劉翔選擇德國杜塞爾多夫作為倫敦奧運會前最後的備戰基地,網球運動員李娜選擇慕尼黑作為海外的訓練基地也表明了德國體育基礎設施的強大和專業。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專業的基礎設施是提供給老百姓的。法律還強製規定,健身器材必須在幾年之內就要更新,以便新研發的設施更夠投入使用。

德國城市如何促進大眾體育的發展

何金廖 張修楓 陳劍峰

2018-01-06 09:58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4906

現代體育運動對於提高德國市民生活質量和增強國際競爭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重要性同時也體現在城市規劃與治理中。本文旨在介紹德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將大眾體育與城市綠色空間進行整合規劃和綜合利用的發展策略。

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關係

一般認為,現代體育發源於18世紀的英國,而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這並非巧合,因為現代體育的發展依賴於科學的運動醫學知識、完善的體育設施和大眾傳播技術,以及公民社會的組織溝通協商製度——而這些都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現代性(modernity)的產物。

 

更進一步來說,全世界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幾乎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現代體育也因此與城市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係。無論是東西方的哪個國家,無論是競技體育、商業體育還是大眾運動,越是城市建設發達的地方,其體育運動發展得越好。由此,體育是一種更適合在城市中開展的活動,即體育的城市化。

 

現代體育在城市中流行與普及還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內涵。德國體育社會學家卡爾-亨利希·貝特(Karl-Heinrich Bette)從宏觀理論視角指出,這種“現代社會的體育化”(die Versportlichung der Gesellschaft)是社會進程的必然結果。

 

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疏離”和“冷漠化”,城市易於使人產生“失落感”,喪失了激情和動力。因此,體育運動更受城市人的歡迎,成了一種完成個性解放和自我表達的方式,人們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娛樂的空間、遊戲的空間和身體運動的空間,並最終形成了一種城市(空間)的體育化(Versportlichung urbaner Räume)。

 

正是在“體育的城市化”和“城市的體育化”這兩種趨勢的合力影響下,體育運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已經越來越緊密了。實證研究已經發現,體育不僅可以在社會心理層麵對城市認同和社區營造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體育也可以促進城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德國是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發展的國家之一,很早就開始了全國性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聯邦政府的城市建設和發展部門還會發布官方的研究報告,專門探討“體育設施與城市發展”的問題。

 

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曆程

 

德國是體育大眾化發展的典型國家,有大量的民間體育協會,僅在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DOSB: 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登記的就有9萬餘個協會(2015年),注冊會員達到了2700餘萬人,體育協會的會員占到總人口的34%。此外,沒有注冊,但經常參加運動的人有1200餘萬人(德國總人口約8200萬)。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曆程可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工業革命前期;(2)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3)戰後恢複時期。

 

德國工業革命之前的體育主要以民間的自發組織為主,當時在民間流行的大眾體育活動主要有射箭、遊泳、騎馬、狩獵、跳遠等。尤其在中世紀末期,由於騎士製度的衰落,射箭組織在德國民間盛行,並逐漸發展成為現代體育俱樂部的雛形。18世紀末,德國湧現了一批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認為體育跟智力一樣重要,是維持個體和國家獨立的基本保障。這種體育觀奠定了德國大眾體育的理論基礎。

 

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後馬上迎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由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環境汙染,德國國民的身體體質開始惡化,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德意誌帝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法令,以行政命令建設大眾體育場所,鼓勵大眾參加戶外體育活動。1896年,一個名為“候鳥”(Wandernvogel)的旅遊組織在柏林成立,在“候鳥”的帶動下,一股遍及全德的回歸自然的徒步旅行風勃然興起,迅速發展為全民參與的“候鳥”運動。這些法規及措施無疑對推動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為此後遍布德國城鄉的體育俱樂部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遺憾的是剛剛興起的大眾體育很快被兩次世界大戰扭曲,體育的目的成了統治者發動侵略戰爭的兵力來源。

 

二戰結束後,德國分成東西德兩個國家,體育在兩種不同的政治體製下也出現顯著的差異。戰後的西德在經濟上取得了的輝煌成就,城市化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初,西德的城市化率就已經超過了70%。與此同時,西德戰後的體育政策逐漸從競技體育發展成為“全民體育”和“家庭體育”,強調休閑和身心健康功能。為此,1960—1990年,西德陸續實施了三次“黃金計劃”(Goldner Plan),其主要內容是在德國範圍內大量興建體育場館,以此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從1960年西德實施第一個“黃金計劃”以來,西德的體育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就以全民健身中心的數目來說,截至1990年西德已經擁有65132家健身中心,差不多是1960年的兩倍。東德由於受到蘇聯的影響,體育政策更強調“勞動”、“競技”和“集體精神”,與西德的全民體育形成鮮明對比。統一後的德國主要推行以原來西德為主的體育發展方針,進一步將體育推向大眾化,並推廣實施了“東德黃金計劃”。

 

德國體育的市民自治和社區化

 

德國采用高度自治的社團體製來管理體育事業。總體上,德國體育社團組織由各級體育聯合會組成,它們在國家體育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以及體育資源的配置上起主導作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過體育彩票給予體育團體組織一定的財政補助以外,基本上不幹預其管理事務,充分保證其自治地位。

 

德國體育自治組織框架。

 

體育俱樂部在德國體育自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德國著名學者海爾曼認為,體育俱樂部是一個以“自由的成員資格”“以成員利益為準則”“不依賴第三者”“義務參加工作”和“民主決策”為特征的自由團體。德國體育俱樂部不僅擁有絕對獨立的財政權,還可以免費使用城鎮公用的體育基礎設施。

 

德國體育發展的另一個特征是社區化。在德國的各個地區和城市裏都有大量的社區體育聯合會,它們對於社區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德國憲法,州政府有責任承擔城市社區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實際上,德國州政府不僅提供資助,還要提供谘詢服務。比如德國的市級和區級政府主要負責當地體育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城市和社區政府服務參與修建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城市和社區政府服務參與修建和維護當地的體育和娛樂設施以及青年活動中心,甚至幫助維修私人體育俱樂部的設施。同時,德國體育俱樂部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當地社區居民通過誌願者工作的形式完成的。

 

海德堡的綠色運動空間

 

海德堡是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中等城市,位於德國人口較為密集的萊茵—內卡都市區的中心地帶,居住人口約15萬,屬於德國典型的大學城(如海德堡大學)。因為位於美麗的內卡河穀和奧登森林(Odenwald)中間,加上悠久的城市曆史和輝煌的文化,海德堡一直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

 

海德堡同時還是一座綠色城市,整個城市的麵積約109k㎡,其中綠地(森林、草地、公園、農田、水域等)占了70%。這種獨特的自然資源以及宜人的氣候環境給海德堡的體育休閑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實際上,無論在體育基礎設施還是體育社會組織方麵,海德堡都是德國體育發展非常前沿的城市。僅在2013—2014年,海德堡市在體育領域包括體育市政設施的總投資額達到1000餘萬歐元。而且這些基礎設施都是公益性的,市民隻需支付非常少量的入場費用就可以使用,此外城市的公園和學校中還有許多對外完全免費開放的體育設施,最常見的是兒童遊戲場所(Kinderspielplatz)。

 

1970—2013年海德堡的體育基礎設施增長情況。

 

非正式的戶外體育鍛煉在德國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這些活動大部分都在城市的綠地空間中進行。根據德國體育社會學家許布納(Huebner)等人在德國西部大中城市的調查顯示,大約58%的體育休閑活動是在非正式的體育空間中進行的,這其中最受歡迎的要屬城市公園、森林、田園小徑以及開放水域,即所謂的綠色空間。

 

海德堡豐富的綠色用地無疑為市民提供了優良的戶外運動場所,下文主要從城市森林、田園小徑、河流和公園四個方麵闡釋,海德堡城市如何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將城市綠色用地作為運動場所使用的寶貴經驗。

 

(1)城市森林

 

海德堡40%的城市土地為森林植被。森林不僅僅是海德堡寶貴的景觀資源,更為市民提供了體育休閑的場所。早在二戰之後,海德堡市政當局就開始對城市區域的森林進行規劃和改造,開辟了約300km的森林小徑(Waldweg),這些森林小徑主要用於徒步旅行(Volkswandern)、跑步(Jogging)、自行車旅行等運動項目,其中最有名的海德堡徒步小徑為內卡河旁邊的哲學家小道(Philosophenweg)。森林小徑通常相互連接成網絡,為了方便運動愛好者尋找路線,在森林小徑的交叉口一般都有著詳細的路標,甚至還有專業的俱樂部策劃的固定旅行路線標記,旅行者隻需沿著特定的標記往前走就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地。

 

海德堡部分城市森林徒步小徑路線圖。

 

如今當地的運動俱樂部又推出了新的網絡服務,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站(Regioausflug.de)查詢策劃自己的徒步旅行路線,下載地圖和GPS導航等信息。

 

海德堡森林小徑的指示標牌。

(2)田園小徑

德國雖然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可在城市及周邊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農用地,稱為“城市農業”(Urbane Landwirtschaft)。海德堡共有1831h㎡農田,因為城市呈星狀分布,所以城市各個社區都很靠近城郊的農田。城市田園自然也就成了市民體育休閑的重要場所。德國的耕地都是私有財產,但為了給市民提供運動場所,市政當局在農田之間規劃建設了非常平整的田園小徑,有些小徑甚至可以通車。

作為一種受到法律保障的“市民契約”,市民可在農莊的小徑上進行徒步、跑步、滑輪、騎車等運動,但不許損害、偷竊農莊的作物。

(3)城市河流

跟許多其他城市一樣,海德堡是依托內卡河發展起來的城市。內卡河由東向西橫穿城市中心,一方麵給城市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景觀資源,如著名的海德堡老橋,另一方麵河流本身也是市民運動休閑的最佳場所。內卡河是完全向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劃船愛好者隻需在海德堡登記所使用的船隻類型,就可以自由地使用河道。每年夏天,家庭或俱樂部船隻、遊艇都會陸續出現在城市河流中,這其中就包括每年舉辦的海德堡城市龍舟節。同時,內卡河兩岸還開辟了專供行人和自行車使用的河岸徒步小道(Neckarwege)。

因為獨特的峽穀自然風景和古老的城市建築風貌,環內卡河的徒步小道是最受運動愛好者和旅客歡迎的旅行路徑。此外,市政當局還在河流與城市的交接地帶規劃了一塊約200~300m寬的綠色緩衝帶,完全對市民開放,漸漸成了青少年學生練習排球和飛盤的最佳場所。

 

海德堡內卡河岸的綠色運動空間。

(4)城市公園

海德堡每一個社區都有配套的公園,此外在大學、醫院、城堡等部門還有大量的公園用地。占公園麵積很大一部分的是室外體育基礎設施,如小型籃球場、沙坑、體操杆、秋千等。社區公園的體育基礎設施也是完全開放的,這種小型的體育場地非常受社區青少年的歡迎。更特別的是,為了方便市民運動,德國法律允許人們在公共草坪上行走和運動。海德堡城市公園的設計同時也非常關注兒童和殘障人群的體育鍛煉需求,在公園體育設施中幾乎多半都是而為兒童運動所設計的,殘疾人所使用的輪椅可以在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輕易進入公園運動場所。

 

此外,海德堡每年還會定期舉辦的城市體育運動,主要有:城市馬拉鬆、海德堡鐵人三項、海德堡龍舟節和滑輪比賽等。這些城市的運動項目有著非常廣泛的市民參與,以城市馬拉鬆為例,每年參加半程賽的人數都在3000人以上,參與全程馬拉鬆的人數多達1500人,參與的觀眾更是在幾萬以上。而且,這些比賽項目的場地並不是專用的,而是在城市開放空間進行,上述的綠色空間尤其是城市運動項目的首選。這些體育事件的推行不僅大大提高了海德堡的城市影響力,從而為發展旅遊和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還鼓勵和促進了市民對於體育的參與熱情,增強了民眾體質。

 

總之,在海德堡,城市的公共空間(尤其是綠色空間)已經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市民的體育空間,而且這種開發和利用是建立在保持原有生態的完整性以及讓全體市民受益的基礎上的,即一種可持續的城市體育發展模式。

 

總結與討論

 

德國體育“黃金計劃”的成功經驗表明,現代體育從競技體育向大眾化體育發展是城市體育發展的必經之路,城市化和體育大眾化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海德堡作為德國著名的綠色城市,在城市綠色空間的綜合利用方麵有著寶貴的實踐經驗,海德堡市利用自身豐富的綠地資源(如森林、田園、河流等),通過合理規劃和開發,將城市綠色空間轉變為受市民普遍歡迎的運動空間。這個過程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當局對於體育設施的建設上,更在於法律製定和推動市民參與等方麵。

 

當然,由於國情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德國城市體育發展的模式或許不能完全適用於中國,但對於城市規劃來說,德國的經驗有著巨大借鑒價值。在當前中國城市規劃的實踐過程中,實踐者對於城市開放的運動空間——尤其是如何綜合規劃和利用綠色空間還存在著不足。

(作者何金廖係南京大學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修楓係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社會學博士、上海大學體育學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劍峰係德國海德堡大學經濟學博士。本文原載《國際城市規劃》2017年第5期,經編輯刪減,由作者授權轉載。)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批準號:1217SS08035

 

 

 

德國大眾體育研究

 

 

 

項目負責人:  潘  華(成都體育學院)

主要研究人員:崔  莉(成都體育學院)

                     邱陵雲(成都體育學院)

                     張  新(成都體育學院)

                     王洪珅(成都體育學院)

 

 

完 成 單 位: 成  都  體  育  學  院

完 成 時 間:    2009年9月28日

 

 

 

 

目  錄

 

一、 緒論. 1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1

1  選題的背景... 1

2  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1

(二)文獻綜述. 2

(三)研究方法. 2

1  文獻資料法... 2

2  比較法... 2

3  其他方法... 2

二、研究成果. 3

1  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曆程... 3

2  德國大眾體育迅速發展的內因探視... 39

3  德國大眾體育的功能... 50

(二) 德國大眾體育政策與組織管理. 56

1  德國大眾體育管理體製... 56

2  德國大眾體育管理組織與機構... 57

3  德國大眾體育經費的來源... 63

4  德國大眾體育的經濟政策... 65

5  德國大眾體育組織管理的基本特征... 67

(三)德國大眾體育的活動內容. 82

1  健身體育... 82

2  休閑體育... 86

3  體育旅遊... 88

4  體育探險... 90

(四)德國不同社會群體的大眾體育. 91

1  老年人體育... 91

2  婦女體育... 94

3  殘疾人體育... 96

4  青少年體育... 98

(五)德國大眾體肓的發展趨勢. 102

1  向社會化方向發展... 102

2  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102

3  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103

4  向共同性方向發展... 103

5  向法製化方向發展... 104

6  向科學化方向發展... 105

7  向戶外化方向發展... 105

8  向終身化方向發展... 106

9  向中強度方向發展... 106

三、致謝. 107

四、參考文獻. 108

五、附錄. 114

 

 

摘要

 

德國是世界上開展大眾體育最好的國家之一,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本課題主要用體育史學的方法研究德國大眾體育,涉及了德國大眾體育的諸多領域,並得出了比較合理的結論和建議,最終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發表研究成果。

 

本課題分五部分,研究的重點內容既包括德國大眾體育曆史回顧,也包括德國大眾體育的現狀分析及未來展望。每部分的主要內容及重要觀點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回顧了德國大眾體育的曆史,將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曆程大致分為了20世紀前、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後期及1990至今4個階段,特別強調了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內在原因和德國大眾體育的多方麵功能。

 

第二部分介紹了德國大眾體育的政策與組織管理。指出:德國大眾體育管理體製屬典型的社會團體管理型,管理組織主要有德國奧體聯及其下屬的16個州的體育聯合會和市、城鎮體育聯合會等,而體育俱樂部是德國大眾體育發展最基本的組織載體。

 

第三部分歸納出德國大眾體育的活動內容。指出:德國大眾體育曆來豐富多彩,大致可以劃分為健身體育、休閑體育、體育旅遊及體育探險四大類,且每類並無嚴格劃分標準,隻是有所側重而已,可以相互交叉。總之,以健身、娛樂、休閑、旅遊和探險為主體內容的大眾體育活動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德國大眾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第四部分探討了德國不同社會群體的大眾體育。分別以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殘疾人體育和青少年體育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列舉其典型活動,並特別強調德國各級政府及社會有關機構及愛心人士對他們的關心關愛。

 

第五部分展望了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趨勢。指出: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從其表現形式看,呈現出社會化的趨勢;從其功能方麵看,呈現出大眾體育綜合功能的全方位開發趨勢;從其追求目標看,具有現代化、法製化、科學化的趨勢;從其鍛煉方式看;則呈現出戶外化、終身化以及強調中等練習強度的趨勢。

 

關鍵詞:大眾體育;德國;發展曆程;管理機製;活動內容;發展趨勢

 

一、 緒論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1   選題的背景

體育全球化已經到來的今天,在競技體育高度發展的同時,被稱為“第二奧林匹克運動”的大眾體育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體育進入千家萬戶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極有社會意義的活動。大眾體育的蓬勃發展對提高生產力水平、穩定社會、促進人類健康等方麵都起到了日益明顯的積極作用。本課題用體育史學的方法研究德國大眾體育,有助於開拓研究領域,幫助從事體育理論與實踐的人們加深對國際體育大眾的認識。其次,在一個較為廣闊的空間裏分析德國大眾體育,吸取其成功經驗,為我國群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最後,研究並完成此課題,將促使中德兩國學者更加關心體育史研究的新領域。

 

2   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本課題從體育史學的高度著眼,全麵係統地研究德國大眾體育,以研究報告的形式發表研究成果,做前人未曾做過的一項工作,將填補體育史學領域的一塊空白。其次,德國是世界上大眾體育開展得最早和最好的國家之一,在大眾體育體係社會化、產業化、法製化、科學化管理等方麵有許多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吸收的寶貴經驗。通過對德國大眾體育參與形式、有效措施及成功經驗等的分析,提出我國開展大眾體育應重視的一些問題。例如,如何提高群眾的體育意識,培養群眾的健身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健身氛圍以及如何在“十一五”時期實現公共體育設施明顯增多,群眾體育組織進一步健全,群眾的健康素質顯著提高等目標。目前,我國正處於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係的關鍵時期。“洋為中用”地借鑒德國的長處,將使我們少走彎路,促進我國全民健身健康、快速發展,盡快實現我國群眾體育的發展目標。

 

(二)文獻綜述

德國大眾體育曆來是中國和德國兩國體育學者研究的重點之一。[1] 他們對有關理論及實踐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例如,題為《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德國大眾體育的幾個特點》、《德國大眾體育進入“正確健身”新階段》和《德國體育俱樂部體製與群眾體育關係的研究》等等文章就將德國大眾體育的一些領域進行了充分的討論,題為《國外大眾體育》和《他山之石》等等論著也有不少篇章涉及德國大眾體育的某些方麵。課題負責人在研究中國體育的同時,撰寫和翻譯了數篇研究德國大眾體育的文章。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從體育史學的角度全麵地、完整地分析德國大眾體育的過去、現在及將來,這不能說不是一塊空缺。

(三)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彌補實際調研的不足,並使研究成果更具說服力。即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研究,了解德國大眾體育的方方麵麵,為研究提供多重證據。

2   比較法

在報告中的適當部分結合文獻資料對中德兩國大眾體育加以比較、分析,以期從中探尋我國可以學習借鑒的經驗。

3   其他方法

適時召開小型討論會,通過共同研究,解決疑難問題。同時,用信函等方式向已經建立聯係的德國學者征求意見和建議並獲取必需的資料。

 

二、研究成果

德意誌是一個變化頻繁的國家。翻開德國史籍,展現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幅變幻莫測的景象:邊界在變,國旗在變,首都在變,頭銜在變,語言在變,就連國名也變個不停。同一部德國史,對這個國家的形象的描繪,前後篇章迥然相異。它時而如溫馴的綿羊任人宰割,時而如咆哮的雄獅顯威於世界,真是反複無常,迷離混沌。尼采寫道:“德國人的靈魂深處埋藏著許多曲折環繞的通道,它們之間互相連接著,那兒有洞穴、躲藏處和地牢,它的雜亂無章使它更加迷人和神秘;德國人是熟悉這些混亂的通道的”。[2] 經過幾代人的探索與開掘,德意誌終於從這“混亂的通道”裏走了出來,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中歐強國及體育大國。

 

(一)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概況

 

體育是德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就像空氣和水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或許源於日耳曼民族血液中的崇尚競技和運動的基因。德國是一個有著深厚體育傳統的國家。盡管不斷的統一與分裂是德國曆史上不變的主題,但是在體育上,德國人卻一向保持著特有的向往和矜持。至遲從中世紀起,對全民健身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就深深地植入了德意誌的民族理性中,成為德國自我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一理念自誕生之日起,它的發展曆程就一直跌宕起伏,甚至有一段時期被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所盜用而扭曲,被東德狹隘的“競技體育金牌戰略”所淡化和忽略,但是其內核卻伴隨著德意誌民族經曆的風風雨雨,一直延續至今。

德國曆來是體育大國之一,德國不僅在有世界影響力的體育項目中(足球,籃球,田徑,遊泳,賽車,網球等)具備不俗的甚至是頂尖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德國有著大量民間的體育協會,僅在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DOSB)中就有90000餘個協會,注冊會員達到了2750餘萬人,體育協會的會員占到總人口的34%。此外,沒有注冊,但經常參加運動的人有1200餘萬人,說德國是一個全民體育的國度一點也不為過。事實上德國是全世界大眾體育活動開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1   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曆程

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曆程大致可以分為20世紀前、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後期及1990年至今4個階段。

120世紀前的德國大眾體育

德國大眾體育有著悠久的曆史,至遲可追溯到中世紀。當時,天主教會實行禁欲主義,體育遭到遏製,然而各種大眾體育活動如遊泳、騎馬、狩獵、跳遠、跳高、跑步、摔跤、投石、射箭、舞蹈、遊戲、技巧、九柱球戲、高蹺比賽和簡易的騎士比武等仍興盛於德國城鄉,特別在民俗慶典及節日閑暇中民眾樂此不疲,這些活動正是德國現代大眾體育運動的前身。[3] 中世紀末期,隨著騎士製度在歐洲的衰落,德國民間射箭活動日趨昌盛,成立了許多射箭組織,其中,最早的有亞琛卡爾射箭協會(Aachener Karlsschützen,公元9世紀)、居姆尼希射箭協會(Schützengilde Gymnich, 1139)、杜伊斯多夫射箭協會(Schützengilde Düsseldorf, 1190)和奧登堡(Schützengesellschaft zu Oldenburg, 1192)等,[4] 這些組織還定期舉辦以民間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射箭節,推動了早期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它們可以說是德國現代大眾體育最主要的組織機構——體育俱樂部的雛形。[5]

體育理論總是指導著體育實踐,在德國大眾體育方麵同樣如此。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過程中,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著手宗教教育體製的革新。他認為,體操不僅能使兒童獲得“快活和娛樂”,也能保障人的健康,使人改掉好逸惡勞、輕浮放蕩的惡習。因此他建議將體操列為德國學校的固定教學內容。他還主張“人們應有高尚和有用的(身體)練習”。[6] 這些思想都是對傳統基督教視身體為靈魂牢獄教義的大膽挑戰與突破,同時,也為德國現代大眾體育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18世紀末,德國湧現了一批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的全民體育觀點奠定了當時德國大眾體育的理論基礎。例如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的全民健身觀就提出:“體育應與其它智力課程同樣重要, 因為這種訓練對於企圖恢複和保持獨立自主的國家是絕對離不了的”, 費希特尤其強調了體操練習在培養具有“受精神支配的身體”、“身體受過良好訓練”、“時刻準備拿起武器的”青年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7] 又如被譽為德國近代體育之父的古茨穆茨(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 1759-1839)甚至首創了把體育作為大眾“休閑手段”的理論。他提出:“人的生活需要適當的睡眠、休息和運動,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興趣轉移,又是調劑和再生精力的最好方法。”根據這種理論,由娛樂和體育相互交融的休閑文化,開始以消遣、娛樂、健身為目標,並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表現在社交活動、節日聚會和民間遊戲中。[8] 再如被尊稱為“德國國民體育之父”的楊(Friedrich Ludwig Jahn, 1778-1852),不但於1811年在柏林郊外的哈森海德(Berliner Hasenheide)開辦了向公眾開放的體育場,吸引民眾參與,將體操推廣到社會各個階層,還在1812年組建了德意誌體操協會,在大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參加體操運動的人越來越多。體操協會常在紀念日舉行各種公眾性的文體活動,發展為轟轟烈烈的全民體操運動,1814年10月19日首次舉行體操日,普魯士皇太子曾前往觀看。到1817年,全德國已有100多個體操協會,會員的人數已經達到1700餘人,其成員已從學生擴展到教師、公職人員和商人等全體國民,體操場也遍布全國,到1898年,參加漢堡體操日的人數已高達26400名。[9]

在他們的積極倡導和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下,使體操突破了前人實施體育局限於學校的“點”的嚐試,進入了社會的“麵”的發展曆程,尤其是他們所倡導和實行的體育旅遊和體操日等全民體育活動,具有深遠的意義,開拓了德國近代大眾體育的道路,近代體育終於傳播向社會,演變為普遍的大眾體育手段。他們不愧為德國大眾體育的先驅,是德國乃至世界體育史上的一塊巨大的界碑。[10]

19世紀中後期,隨著德國大眾體育的蓬勃發展,現代意義上的體育俱樂部也應運而生,先是單項地區性體育組織,如漢堡劃船俱樂部(Hamburger Ruder-club,1836);其次是單項全國性體育組織,如德意誌射箭聯合會(Deutscher Schützenbund,1861);最後是綜合性全國體育組織,如民間及青年遊戲總會(Zentralausschuss für Volks- und Jugendspiele,1891)和體育、遊戲及體操聯盟(Bund für Sport,Spiel und Turnen,1894)等;至19世紀末,又有許多體育組織問世。[11] 這些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民間體育社會團體,負責組織和管理相關領域的各種大眾體育活動,如成立於1893年的工人體操聯盟(Arbeiter Turner Bund),該組織在當年就擁有51個下屬體操協會,共計3556名會員,同年,它還組織舉辦了德國首屆工人體操日及出版發行了首份工人體操報。[12] 又如民間及青年遊戲總會還發起“遊戲獎勵運動”,在全德掀起一股戶外遊戲熱。其餘組織也有類似旨在促進大眾體育的舉措,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

1871年德國統一後,德意誌帝國政府將體育運動正式納入國家政策範疇。1882年,普魯士文化大臣果斯列爾(Gustav von Gossler, 1838-1902)鑒於當時德國正不斷趨於城市化、工業化及由此產生的國民體質嚴重惡化的狀況,頒布了著名的《遊戲訓令》,以行政命令建設大眾體育場所,鼓勵大眾參加戶外體育活動。1890、1891、1898年,德國政府三次強調增加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注重將體育作為能培養青年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的手段廣泛開展。1896年,柏林的費希爾還組織了一個名為“候鳥”(Wandernvogel)的旅遊組織,以便青年們通過旅行享受大自然生活的樂趣。在“候鳥”的帶動下,一股遍及全德的旅行風勃然興起,迅速釀成全民參與的“候鳥”運動。[13] 這些法規及措施無疑對推動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為此後遍布德國城鄉的體育俱樂部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20世紀前的德國大眾體育有不少擁護者及遍布全德的射手節、體操日和體育郊遊節等,但就整體而言,仍為群體思想萌芽階段和大眾體育組織逐漸滋生階段,真正的大眾體育春天尚未到來。

220世紀初期的德國大眾體育

這一時期,德國大眾體育雖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嚴重破壞及被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所盜用而扭曲,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1933年)還是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地方,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項:

“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的頒布與實施

1911年,陸軍元帥馮·德·霍爾茲(Von der Goltz)為解決男青年體質及合格兵源問題,倡導組建了“青年德意誌聯盟”(Der Jungdeutschlandbund),通過辦體育夏令營(冬令營)、體育沙龍,對青年實施有計劃的遊戲、體操、軍事等訓練。到1914年,短短4年時間,這一組織已吸引75萬德國青年參加。[14]

1916年,帝國政府還頒布《德意誌帝國遊戲場及體育義務法》(Das Deutsche Reichsspielplatz- und Sportpflichtgesetz),盡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法規收效甚微,但德國的體育場地設施還是有所改觀,國民的健身意識和體育興趣還是有所增強。

1917年,德國成立了以勒瓦爾特(Theodor Lewald,1860-1947)為主席,迪姆(Carl Diem,1882-1962)為秘書長的德意誌帝國體育委員會(Der Deutsche Reichsausschusss für Leibesübungen,DRA)。該組織和上述的民間及青年遊戲總會對20世紀初德國體育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其主要功勞為1913年頒布“德國體育獎章”製度(Deutsches Sportzeichen);1920年舉辦帝國青年運動會;1920年創辦柏林體育大學;1922年舉辦德意誌運動會;1936年承辦柏林夏季奧運會和加米施-帕滕基興冬季奧運會;還促成國家對體育俱樂部的政策支持及經費援助以及提議增加各級學校體育課時和修建遊戲場等。其中,對德國大眾體育影響最大且意義深遠的當推“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的頒布與實施。該製度是德國體育領域中曆史最悠久、大眾參與麵最廣、影響最大的全民健身計劃,被稱為促進德國大眾體育的頭號計劃。它是在研究改造1907年“瑞典體育獎章”製度的基礎上完成的,旨在推行真正的大眾體育健身活動。1913年開始為體育達標的成年男子頒發“德國體育獎章”,當年僅頒發了22枚。1921年、1925年和1927年分別開始為體育達標的成年女子、男青年和女青年頒發“德國體育獎章”,獎章分金質、銀質和銅質三種,分別頒發給40歲以上、32至40歲及18至32歲的男女達標者。為激勵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測試項目要求定得很低,如18至32歲的成年男子在6分鍾以內遊200米就達標,有的項目甚至沒有完成時間的規定,如13-14歲的男孩能一次性遊完200米也達標。“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的頒布與實施加強了國民的體育意識,提高了國民的體育熱情,使達到了強身健體的目的,至1944年,榮獲“德國體育獎章”的國民已達130萬左右。[15]

 

② “黃金計劃”構想的提出和夭折

1918年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給德國帶來了重大損失,巴黎和會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製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製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就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德國體育界於1920年提出了為促進全民健康和體育鍛練而在全國範圍建設體育設施的龐大計劃。致力於此項工程研究的專家學者們從設施的規格要求及經費等方麵製定了規章,稱之為“黃金計劃”(Goldner Plan)。該計劃為達到人均3㎡的體育場所總預算高達16億帝國馬克,全部設施大約需30年能建成。當時人們就有這樣的認識:“這是一項偉大的立法任務,這關係到下一代人的健康和讓他們有地方進行體育活動的宏偉任務。大眾盡量多地參與體育可以使生活與生命更加充實而健康”。雖然德國納粹主義的抬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計劃被迫中斷,未能達到預計目標,但它仍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構想,例如它要求所有居民人均至少有3㎡的戶外及0.1㎡的室內體育活動利用麵積,而且10歲以前兒童人均需有0.5㎡的遊戲場所;每3萬居民要修建一個遊泳池;在校學生、社會青年和居民有興建體育活動和遊戲場所的義務,人均2.5㎡;它根據鄉鎮地區、人口等環境情況,對體育場所的規模要求有所不同,將場所建立離鬧市2公裏的地方,內部總麵積必須達到周圍居民人口人均3㎡的標準;它要求小鄉鎮地區設施麵積要求不得少於5000-10000㎡,超過10000㎡的運動場禁止公共交通穿行;它還對場所規模作了整體規劃,即興建25%的5000-10000㎡麵積的場地、25%的10000-20000㎡麵積的場地和50%的20000㎡以上麵積的場地。[16] 這些條款都是40年後德國“黃金計劃”的重要藍本。

 

納粹時期強製推行“全民體育”

 

第一,希特勒的“體育觀”

納粹時期,出於荒謬的種族理論和軍國民主義目的,體育倍受重視。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就將“體育”視作其“國家事務”7項要求中的第4項,他說,“國家必須將體育運動提升至一個前所未有的效率與廣度”。[17] 他還表示,青年有了強健的體魄,才能具有唯我獨尊的自信心,堅強的毅力和靈敏的決斷能力,由此讓“整個民族表現出偉大的意誌力”,民族就能得到複興。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體育是實現其德意誌民族統治世界計劃必不可少的手段。那麽,國家又該如何付諸實踐呢?希特勒的規劃是:首先,將“體育”上升為國家事務,“所以在民族國家中,國民身體的鍛煉,既不是他個人的問題,也不是僅僅和其父母有關的問題,更不是和社會沒有多大關係的次要事件,而是保持民族生存的要素。國家必須全力維護”;其次,國家應將體育鍛煉輔之與全體公民,“應使青年男女在童年時代就受到相當嚴格的鍛煉,養成他們吃苦耐勞的體格”,“關於婦女教育,第一應當著重體育,第二是德育,第三是智育”;再次,體育鍛煉的時間應增加,“民族國家的一切學校,應該增加運動的時間,鼓勵大家進行身體鍛煉”;[18] 最後,要對運動項目有所選擇,“就對衝鋒隊隊員進行體格訓練來說,主要強調的不是在軍事操場上,而是更多地在體育活動中。我始終認為,拳擊和柔道比任何項目重要得多”。[19]

可見,希特勒“體育觀”的重要的動機是通過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保障國防軍有強健的士兵來源,增強侵略擴張的實力。

第二,“全民體育”的主要措施

為了推行所謂的“全民體育”,特別是青少年和工人的體育,納粹政府出台了一係列措施,主要有創辦特種學校、特殊組織和強行推行體育標準等。

 

首先看特種學校。

 

納粹培養政治幹部的特種學校有阿道夫·希特勒學校(Adolf Hitlers Schulen)和騎士團城堡學校(Ordensburgen)兩種。前者阿道夫·希特勒學校課程安排為每天體質訓練5課時(主要內容是拳擊、劃船、航海、滑翔、射擊、駕駛摩托車和摩托艇;還舉行模擬軍事演習,往往在140㎞2的地方內進行,師生共同參加。),文化學習1課時(含閱讀納粹報刊)。教學方法是在教官的監管下,通過隊際競賽和集體評議,從事斯巴達式的訓練。學生要記錄個人成績和品德評語,有升留級製度。畢業文憑可作為升大學的學曆依據,優秀者升入騎士團城堡學校深造。此類學校全國共有10所,其中比較著名的是不倫瑞克預科學校。後者騎士團城堡學校是培養納粹官員的高級學校,由“帝國勞工陣線”最高領袖羅伯特·萊伊(Robert Ley, 1890-1945)領導。之所以取名為“騎士團城堡”學校,主要是模仿中世紀條頓騎士團城堡(Castle of the Teutonic Order)的氣氛,讓學員和民眾感受到高貴和神秘。此類學校全國共4所,各有不同的訓練重點。克羅辛澤城堡(Crossinsee Castle)的訓練重點是拳擊、騎術和滑翔等,鬆特霍芬城堡(Sonthofen Castle)為登山和滑雪,福格爾桑城堡(Vogelsang Castle)為體格訓練,那裏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設備優良的健身房,馬林堡城堡(Marienburg Castle)為納粹思想強化訓練。每所城堡學校擁有500名教職工,每期招收1000名學員。

 

其次談特殊組織。

 

第一是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HJ)。它成立於1934年,在1936年以前,它主要是納粹黨的分支組織。1935年,希特勒曾在納粹黨代表大會上宣稱,一個德國青年應該“像獵犬那樣敏捷,像鞣過的皮革一樣堅韌,像克虜伯工廠生產的鋼那樣經受過鍛煉”。納粹黨執政後,即把外圍組織“希特勒青年團”改造為對青年“進行民族社會主義精神的體育、智育、德育教育,使之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鬥誌和殘忍的性格”的組織,1936年12月1日希特勒發布命令,把全國全部男青年運動均納入希特勒青年團,該組織便從黨的青年組織擴大為國家青年組織。從1940年起,公開強製所有的適齡男青年入團。其實,希特勒青年團所承擔的職責,在納粹黨執政起就已發生變化。以前,該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吸引部分德國青年充當納粹黨的後備力量,擴大納粹“革命”的群眾基礎。納粹黨執政之後,它的任務轉變為用納粹主義精神灌輸全國青年,組織體育鍛煉,從事軍事預備訓練,訓導青年為領袖和民族效力,同時向納粹黨、黨衛隊和國防軍輸送後備力量。為了排除其他政治和宗教勢力對青年的影響,納粹黨當政不久就解散了其他青年組織,其中包括當時規模最大的、已擁有成員1000萬人之多的德國青年團體全國委員會,而當時希特勒青年團隻有10多萬人。

希特勒青年團形成學齡團員組織、少年隊、正式團員組織和準軍事性分團等幾個層次。各個層次的組織,其成員全部穿著褐色上衣配黑色褲子的製服。

學齡團員組織的成員是6-10歲的男童。所謂學齡團員實際上就是希特勒青年團正式團員的見習期。每個成員備有一本表現記錄簿,記錄他在整個納粹青年運動中的表現情況。少年隊的成員年齡為10-13歲。從學齡團員升入少年隊,要經過各種內容的考核,其中包括背誦納粹主義要義和納粹黨黨歌的歌詞全文,操練查閱地圖的能力,參加軍事遊戲,為國家收集廢紙和碎銅爛鐵。體育方麵的考核有通過跑、跳、擲的最低標準,並參加為時一天半的野營拉練。考核合格者在當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天,集體宣誓加入少年隊,授予刻有“血統與榮譽”字樣的隊員短劍。入隊誓詞是:“在代表我們領袖的這麵旗幟麵前,我宣誓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力量獻給我國的救星阿道夫·希特勒。我願意而且時刻準備著為他獻出我的生命,願上帝幫助我”。少年隊的政治信條是服從,日常訓練項目包括識讀旗語、修理自行車、鋪設電話線,以及投擲手榴彈、發射氣槍和小型步槍等簡易軍事訓練。

14-18歲的青少年成為希特勒青年團的正式團員,全部過集體生活,住在固定的營房裏。成員除花費少量時間學習美術、藝術、新聞寫作和音樂知識外,大部分時間用於接受野營、體育和納粹思想等方麵的係統訓練,有時也參加大型納粹遊行集會。1939年8月11日,為了適應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全國青年領袖馮·席拉赫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達成一項協議,規定利用希特勒青年團正式團員組織為軍事部門培養後備人材。為此,青年團按武裝部隊的要求組織軍訓活動,武裝部隊則每年為青年團培訓3萬名教官。正式團員組織也按此確定各係列的準軍事性分團,形成摩托化分團、海上分團、滑翔分團、巡邏服務隊等4大係列組織,負責對團員進行特種軍事預備訓練。

    希特勒青年團1934年初約有10萬人,1935年初上升到350萬人,1938年底達到773萬人,1940年起全部適齡男青少年都被迫參加。

   

第二是德意誌女青年團(Bund deutscher Mädchen)。它是女青年組織,成立於1933年納粹黨執政以後。由於納粹當局賦予女性的職責是充當“德意誌鬥土”的賢妻良母,要求她們圍繞著“廚房、孩子、教堂”轉,因而女青年團強調培養團員成為“民族社會主義世界觀的載體,為同誌和事業獻身”,在體格上為當母親作好準備。德意誌女青年團劃分有少女隊、正式團員、“忠誠與美麗”等不同層次的下屬組織。全體成員穿著深藍色裙子、白色襯衫和褐色上衣的統一製服。

10-13歲的女孩屬少女隊,規定了體育標準,包括跑步、跳遠,投球、翻筋鬥、走繃索和完成兩小時急行軍或遊泳100米。其智力學習則是熟記領袖及其戰友在“奮鬥時期”的英雄業績,背誦國歌和納粹黨黨歌、納粹黨的紀念日、希特勒青年團烈士的姓名,識讀德國地圖,牢記凡爾賽條約的內容,了解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德意誌少數民族狀況,以及學習本地的曆史、習俗和英雄傳奇故事。此外,少女隊員還必須參加青年寄宿的周末活動,學習鋪床、整理行裝和做家務事。

德意誌女青年團正式團員的年齡為14-16歲,其訓練內容與少女隊大致相同,但加強了納粹主義理論灌輸和長途野營拉練,訓練的重點是家政、體質訓練、健康指導和女性風度等,目的是為女青年當賢妻良母作準備,

為了鼓勵健康的德意誌人多生育,當局除在宣傳和經濟待遇方麵給予生育者諸多優待外,還設立“德意誌母親榮譽十字獎章”。該勳章分銅質、銀質、金質三等,分別授予生育4、6、8 個以上子女的女性。黨衛隊還開始實施“生命之源”計劃,該計劃提倡黨衛隊員的家庭至少生育4個子女,並鼓勵種族和政治方麵可靠的黨衛隊員讓經過挑選的未婚德意誌少女懷孕,然後送入12個特別產科中心給予精心護理。[20]

 

第三是德意誌勞動陣線。1933年5月2日,納粹當局解散德國工會聯合會,5 月10日在柏林宣布成立德意誌勞動陣線,羅伯特·萊伊成為德意誌勞動陣線領袖。同年11月解散雇主協會之後,德意誌勞動陣線進行改組,吸收全體工人、職員和企業主,成員達到2000萬人。

德意誌勞動陣線通過“力量來自快樂”等活動組織加強對工人體育活動的管理,該組織由於成績顯著,1938年還被國際奧委會授予奧林匹克杯。[2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500萬體育愛好者通過“力量來自快樂”活動參加體育比賽。該組織把從德國工會聯合會強行沒收來的工會財產撥出一部分,加上從勞動陣線成員中征集的錢和企業主的一些捐助,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遊船。達到高潮的1937年1年內,全國約有1000萬人參加“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遊。該組織還擁有交響樂隊,經常組織工人觀看話劇和歌劇,參觀展覽會,參加文娛體育活動,接受業務進修。

最後看看強行推行的“體育標準”。

1934年,納粹政府開始推行“三級體育獎章”,所有德國人均被鼓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男女老幼都被迫按照各自“體育標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雅利安人。它後來成為德國法西斯軍事體育的基礎。納粹政府規定凡年齡在18至45之間的德國公民,都必須在規定時間之內達標。這一標準包括:將約3千克的鉛球推至6.15米以上;立定跳遠超過2.8米;在6分鍾內跑完1000米等。[22]

體育標準的製定有利於促進全民運動的開展,增強民眾體質。但究其標準實質,卻是全民皆兵思想的反映,並且出於種族理論的考慮,嚴格實行優勝劣汰的體測標準,是對公民自由生活的一種侵犯。體育占據教育的絕大部分時間,致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急劇下降,例如在某地的招工考試中,179名考試者,有94人不知道德語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應該大寫,有81人拚寫不出歌德的姓氏。[23]

歸納起來,我們看到納粹時期強製推行的“全民體育”的特征主要是強調競技體育項目,如摔跤、拳擊、射擊等等;將個人體育項目改成集體體育項目,強調群體的成績起決定作用(如足球成為體育課的首選內容);體育與青年聯合會一體化。軍體項目也是體育課的主要內容。所有這些變更意味著希特勒要通過體育將德意誌民族導入一種優勢。這種優勢包括勇氣、頑強、堅定的意誌、嚴格的紀律、集體精神和克服阻力實現目的的能力。[24] 這時期個人對體育的興趣及權利遭到極度的損害,並為意識形態的強製所濫用。

 

320世紀中後期的德國大眾體育

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三帝國”壽終正寢。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開始走向分裂。“第三帝國”的無條件投降也是德意誌帝國體育的結束。同年12月17日,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公布第23號命令:“所有德國體育協會和組織必須解散”。但非軍事的地方性體育組織仍被允許,這一寬容使一些業餘運動員仍能從事體育,但學校體育從1945-1950年不複存在了。1949年9月20日英、美、法三國占領區宣布成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蘇占區也於同年10月7日成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由於兩德分屬兩個截然相對的政治體係,各自對體育的發展有著完全不同的認識,實行了風格迥異的體育體製。因此其大眾體育也各具特色,故分而述之。

 

① 西德的大眾體育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戰爭的影響,德國建築(包含大量體育場地設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到處都是一片斷壁殘垣、百廢待興的景象,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德國的各行各業進入了戰後複蘇階段。隨著1948年西德貨幣的改革,馬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複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的實施和實行社會市場經濟,20世紀50年代西德經濟開始騰飛,至50年代末,西德戰後重建時期基本結束,西德的“經濟奇跡”讓世界歎為觀止,體育也在經濟迅猛發展基礎上從戰後的一片廢墟上開始了新的生機。政府積極倡導要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中產階級社會”。“清算過去”、“永遠不再由德國發動戰爭”,是德國戰後政治術語中最常見的口號。當時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對德國曆史上曾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罪行都有深切認識,他們對受害國人民懷有一種深重的曆史負罪感。與之對應,德國體育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軍事利用,戰後重建時,不論是政府還是國民,都把目光放在大眾體育上,一來可以增強國民的身體素質,二來也是對戰時體育政策的扭轉和否定。於是,出台了一係列的大眾體育計劃,西德的全民體育至此拉開序幕。[25]

 

這一時期,西德的大眾體育發展曆程可以表現在下列幾方麵:

第一,體育政策的變化

納粹時期,希特勒對眾多的德國傳統體育進行了軍事化改造,單純地強調軍事體育和體育對人的生理作用,將運動技巧與軍事技能等價看待,歪曲了體育的目的及任務。因此,西德政府在戰後的體育政策上做出調整,以發展體育的娛樂性與參與性為主,強調體育的和諧和身心教育功能。為了實施這一政策,政府在民眾中逐漸恢複了對體育的質樸認識和健康價值觀,以此滿足德國人對於健康與生俱來的熱情。西德政府保留了德國教育體係中原有的傳統體育成分,體育教育仍然是中小學的必修課,同時加大了課外活動的比例,廣泛地為孩子們組織遊泳、遠足和爬山為主的夏令營等戶外運動。1948年在法蘭克福還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群體項目為主要內容的首屆德國體操節。[26] 這些舉措深受民眾歡迎。西德在戰後采取了以大眾休閑娛樂為主體、競技體育自由發展的體育發展策略。

第二,德國體育聯合會的成立

西德大眾體育的發展還取決於兩大體育管理體係的建立與完善,即聯邦、各州及地方的官方體育管理體係和德國體育聯合會的自我管理體係,其中德國體育聯合會對於大眾體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決定著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方方麵麵。

德國體育聯合會(Deutscher Sportbund,DSB,以下簡稱德國體聯)的前身是成立於1948年的德國體育工作委員會(Die Arbeitsgemeinschaft Deutscher Sport,ADS),[27] 德國體聯於1950年12月10日在漢諾威(Hanover)成立,從此成為德國體育各獨立體育協會的聯合體。對於國家和社會,德國體聯力求達到代表各成員組織的共同利益,協調、資助各體協。1990年德國統一前,德國體聯的成員組織有11個州體聯、6個科學教育協會(如德國體育教師協會、德國高校體協等)及50多個大的體協(如德國足協、德國籃協等)。德國體聯這種規模和權力巨大的公共機構在多年的運行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並借助於這種影響實施著自己的任務。其中,《德國體育憲章》和《閑暇體育方案》的製訂及“青少年為奧運而鍛練”、“運動健身”和“體育與健康”等活動的開展值得一提。

1966年德國體聯製訂了《德國體育憲章》(Charta des deutschen Sports)。憲章的開頭就明確提出“體育為全民的健康和幸福服務”。[28] 在憲章中對大眾體育領域的具體要求是大力開展不依賴競技能力的大眾體育活動;舉辦大眾體育講座和舉行大眾體育比賽。關於學校體育德國體聯要求小學1,2年級每天要有體育活動時間;從3年級開始每周3小時體育課,下午在自願組成的興趣小組中進行2小時體育鍛煉;職業學校要有固定的體育課;學校體育與俱樂部的合作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家長與學校共同負責製;提供良好的體育場館以及為學生頒發“青少年體育獎章”。關於職工體育,要求所有有坐式工作員工的公司,必須在工作場所內提供身體活動空間。[29]

隨著西德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閑遐時間。體育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閑遐生活內容。本著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這一指導思想,1976年德國體聯通過了《閑遐體育方案》(Freizeitpolitische  Konzeption des DSB)。這一方案有14項任務,其中主要任務如下:認清體育在閑遐時間的作用;從事大眾與閑遐體育的研究;製定大眾與閑遐體育的指導計劃;落實閑遐體育活動設施和提供閑暇體育信息與谘詢。德國體聯的這一號召得到全民的積極響應,2700萬人熱情投入到閑遐時間裏的健身運動之中。[30]

德國體聯認為,終身體育的目標不應該通過教育強迫人從事體育去實現,而應該通過教育讓人自願從事體育活動去實現。目前的發達國家在未來的十幾年中將逐漸向閑遐社會轉變。這並不是說人們將不再工作了,而是將來比現在的閑遐時間還要多。

盡管德國體聯做了各種努力,但西德體育並沒有象德國體聯想象的那樣發展。另外,又麵臨3年後(1972年)奧運會在德國慕尼黑舉行,德國公眾對德國體育的期望形成的壓力與日俱增。為此,德國文化部和德國體聯提出開展“青少年為奧運而練” (Jugend trainiert für Olympia,1969)的活動。每個5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能參加。當初建立這種競賽活動有兩個出發點,一方麵想以此活動促進學校與俱樂部的合作,喚起青少年對體育的興趣;另一方麵想通過這一方式為1972年在慕尼黑舉行的奧運會發現天才運動員。“青少年為奧運而鍛練”活動1970年有6.5萬人參加,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後該活動仍繼續開展,1981年增加到50萬人,顯然這一活動大大的激發了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西德曾經開展過五次大規模的全民健身活動,分別是是1959年開始的“運動的第二選擇”(Zweiter Weg des Sports),1970年至1977年的“鍛煉身體”(Trimm-Aktion),1978年至1980年的“一起運動” (Mach  mit),1983年開始的“體育與健康”(Sport und Gesundheit)及“有氧耐力鍛煉130”(Ausdauer training 130)和1985開始的“最好的鍛煉效果在俱樂部”(Gemeinsam aktiv: Im Verein ist Sport am schoesten)。

60年代以前,德國的體育俱樂部中提供的體育活動主要是對抗性的競技運動項目,有很大的局限性。隨著休閑體育的逐漸發展,為了讓人們更多的了解休閑體育,把鍛煉重點從競技運動項目轉移到休閑體育上來,德國體聯在1959年提出了“運動的第二選擇”的口號,拉開了第一次大規模全民健身活動的序幕。這也被認為是德國現代大眾體育的開端。同年,德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下屬組織德國奧林匹克協會提出了“黃金計劃”(Goldner Plan),其主要內容是在德國範圍內大量興建體育場館,以此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黃金計劃”的實施得到了聯邦德國政府、議會和各黨派的支持,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提高了修建體育場館的經費預算,使德國體育場館的數量在60年代和70年代大大增加,質量也得到提高。1969年西德體育聯合會開始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Sport für Alle),主要就是通過支持各種大眾和健身俱樂部來實現。

1970年德國開始實施正式第二次的全民健身活動——“鍛煉活動”,主要通過宣傳來改變民眾對待體育鍛煉的態度,鼓勵民眾參與健身活動的積極性。主要任務是為大眾體育製造輿論和開展健身運動。國家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小冊子、招貼畫等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場所廣為宣傳。活動開始之後,經過大規模、全方位的宣傳,8個月以後活動的知曉度已經達到60%,31個月以後達到了93%。原西德總統卡斯騰斯(Karl Carstens,1914-1992,1973-1976年任西德總統)為了強健身體,激發全體國民積極開展體育活功,帶頭從事體育鍛煉,在全國徒步旅行。他於1979年10月11日從北部的弗倫斯堡出發,沿波羅的海海岸往東南方向行進,先後穿越238個州府和城市,於1980年10月4日到達慕尼黑,曆時兩年,行程1129公裏。[31] 總理、衛生部長、副主席帶頭參加長跑。[32] 原西德參加大眾體育的會員已占全部人員的67%,即4000餘萬人。有97%的人知道大眾體育運動,做到了家喻戶曉。德國的大眾體育內容豐富多采,男女老幼都參加,從嬰兒遊泳到老年長跑都屬於這一範圍。德國有一種體育公園,在工作餘暇、休假日全家都去體育公園,參加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各得其所,樂趣無窮。同時,憑借“通過運動保持健康”(Gesundheit durch Sport)宣傳口號,自1971年起,已舉行過20個項目的健身運動會。

這兩次全民健身活動都與體育俱樂部有著密切的聯係。首先通過“黃金計劃”的投入,德國的體育場館大大增加,為建立更多的體育俱樂部提供了物質條件;通過“鍛煉活動”的宣傳,為俱樂部吸引更多的會員提供了輿論和文化條件。反過來由於體育俱樂部吸引了大量會員,使德國民眾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說體育俱樂部是兩次全民健身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而兩次全民健身活動也大大促進了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德國體育俱樂部的會員數量從1959年的510萬激增至1980年的1692萬。[33]

1978年至1982年的“一起運動”,主要任務是以“體育節”的形式進一步開展大眾體育。

“體育與健康”是1983年德國體聯開展的第四次全民健身活動,持續了5年。其目標是宣傳體育活動在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麵的積極作用;提高人們對體育與健康關係的認識;爭取更多的人參加體育活動;指導人們進行適度的運動,防止運動負荷過低或過高(即“有氧耐力鍛煉130”,它強調運動強度為心率130次/分鍾的耐力鍛煉。同時還配備一部分儀器為群眾進行體力測定,此外還開展大眾體育谘詢服務。)。[34] 此活動過程中除得到大眾傳播媒介的支持外,還采用了下列方法:張貼和刊登標語、口號和形象標誌;提供大量可供選擇的、有吸引力的體育活動形式和內容;通過體育節目和措施將人們的體育興趣引向正確的渠道;德國體聯各會員組織和俱樂部都積極支持這一活動,在此期間組織了大量獨特的、引人入勝的體育活動。

“最好的鍛煉效果在俱樂部”(Gemeinsam aktiv: Im Verein ist Sport am schoesten)是德國體聯從1985年開始的大眾體育計劃。[35] 目標是提高大眾體育的地位、財政和醫療狀況;完善大眾體育俱樂部活動計劃。最好的建議為大眾體育必須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性市場經濟活動。

上述五次大規模的全民健身活動小結起來可以是“運動的第二選擇”拉開序幕;“鍛煉身體”引導發動;“一起運動”培養興趣;“有氧耐力鍛煉130分鍾”把握運動強度;“最好的鍛煉效果在俱樂部”強調運動的最佳場所。

此外,1989年開始了“移民體育計劃”( Sport mit Aussiedlern),目的是通過體育達到全體國民的融合(Integration durch Sport),這是體育為構建和諧社會,達到社會一體化做出的特殊貢獻。

另外,德國體聯從1950年建立以來也一直注重學校體育工作,頒布了一係列專門的規章。例如1952年德國體聯體育谘詢委員會在《關於學校體育的決議》中指出“我們看到在德國教育事業中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輕體育,這對德國青少年一代是不利的”。鑒於此,提出如下建議:建造必要的練習場所(體育館、運動場、遊泳池等);依照學校體育特點培養體育教師;在職業學校開設體育課;保證體育教師的社會與經濟地位。可見,1952年的決議中明確了所應達到的目標,但未能令人滿意地實施。又如1956年德國體聯體育谘詢委員會在《促進學校體育的建議》中指出:“體育屬於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對體育沒有或沒有充分地予以關注,那麽整個教育就會出問題。體育活動是青少年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內容”。並對學校體育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這些要求可分為4個方麵:整個教學計劃中體育課的課時要確定。每個年級和不同類型學校有多少周學時數(一般3學時),下午的課外體育活動提供哪些活動內容都應明確;體育要有受過專業教育的合適的體育教師。每所公立學校的教師要能夠與他的班集體一起進行身體練習。此外,對師範院校的錄取條件與教育內容應有此要求;資助練習場館建造,這裏主要指如何改造和新建體育設施的方式方法,以滿足學校及校外體育活動的要求。對此國家要配給一部分資金;學校體育與俱樂部合作。這一巨大規劃從50年代已開始。在隨後幾年的實施過程中又不斷得到強化。再如1972年德國體聯與文化部長會議、地方單項協會聯盟及教育科學部一起製訂了《學校體育活動計劃》,這一計劃是1956年《促進學校體育的建議》的延續。當時的建議在隨後的幾年中部分得到了實現。例如:普通學校的周體育課學時由2學時增加到2.5學時;巴伐利亞州實施了多內容體育課(21種體育項目);改善了體育教師現狀(學校中體育教師和指導員均是通過國家考試的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增加了課外體育活動等。最後如德國體聯在1985年又與文化部長會議和地方單項協會聯盟共同製訂了適用期到2000年的《第二個學校體育活動計劃》,加大了對學校體育活動實施的力度,特別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外及校外體育活動。[36]

除德國體聯外,西德政府也重視學校體育,為了說明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德國教育部從1978年開始時常召開“學校體育代表大會”。代表們呼籲體育應該與學校其它學科享有同等的地位,因為學校體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個性;增加社會交往;體驗特殊感受;學會公正;增進健康;豐富閑遐時間;從中選擇、發展自己喜歡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37] 

 

第三,“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的繼續實施及深化

這一時期,“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繼續順利實施,據統計,到1976年已頒發了390萬枚“德國體育獎章”。[38] 而從1913年至1988年獲“德國體育獎章”的國民已累計達2000多萬人次。[39]

此外,德國體聯為了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家參加體育活動,還於1985年製定了“家庭體育獎章”製度(Sportabzeichenvergabe für Familien)。這一製度無任何測驗,其目的就是廣泛動員家庭各個成員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隻要全家(至少3位)參加由體育俱樂部或單項協會所組織的集體活動, 就可獲得布質紀念徽或銅質紀念章。當年,全國就舉辦了8000多次大型群體活動。具體情況可從下列因素了解。組織工作由體育聯合會負責;推廣測驗對象為全體國民;測驗內容是參與體育集體活動次數和一般形態機能狀況;獎勵手段為頒發布質紀念徽、銅質紀念章;成績統計標準是缺少定量數據、主要是定性等級;時間上相當靈活,隨到隨測;總的效果表現為激勵國民參與體育的熱情。[40]

從此,“家庭體育獎章”製度與“德國體育獎章”製度並存,區別在於前者無任何測驗,鍛煉方法也簡單易行,更能吸引人們參與體育鍛煉。[41]“家庭體育獎章”使家庭成為體育活動參與的基本單位,是推動全民健身的有效手段,家庭體育成為大眾體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及發展重點,同時也成為德國大眾健身新的突破口。

第四,“黃金計劃”的頒布與實施

如前所述,德國奧林匹克協會早在1920年就提出了“黃金計劃”的構想,因德國納粹主義的抬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構想被迫變為不合時宜的空想。但30多年後的1953年和1954年,德國奧林匹克協會毫不氣餒、重振旗鼓,聯合所有高層社團聯盟,城市議會、鄉鎮議會、德國城市聯盟和德國州議會等一起進行商討,準備重啟“黃金計劃”。1955年德國聯邦議會的“為全民體育的倡導建議”和德國城市聯盟發出的“為全民體育資助的導語”的兩個重要決議,對“黃金計劃”的最終出台起到了關鍵作用。同一時期,德國醫學界在全國城鄉進行了大量的國民健康調查,用事實說明體育鍛煉能強身健體,從而進一步引起德國人對“黃金計劃”普遍關注。於是,德國奧林匹克協會在1959年對以前的《黃金計劃》重新進行了修改完善,再次上報政府。同時,德國體聯予以積極支持,認為這是開創了所謂的第二條道路“運動的第二選擇”(Zweiter Weg des Sports),即除了學校體育外,為大多數民眾從事體育鍛煉提供了新的可能性。1960年,第一個“黃金計劃”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終於由政府正式批準實施。

在第一個“黃金計劃”(1960年-1975年)中,德國各地區先進行統計學上的統計、統籌,然後按場地的麵積與居民的數量來規劃,根據場地規劃與人口的關係,不同的場館,按不同的標準來規劃。如遊泳池是按人均1㎡來規劃的;在此規劃下,德國對群眾體育場地建設實際投資達185億馬克,州政府資助30-35% ,聯邦政府資助4%,其餘絕大部分均由各地方籌集,平均對每個德國公民的投入達到了300馬克。

第一個“黃金計劃”的有效實施,還得益於政府、議會和各黨派的大力支持。社會民主黨在1961年波恩會議上指出,對新的“黃金計劃”要積極響應,勇於行動。自由民主黨全體聯邦會議指出,把“黃金計劃”作為發展青少年身體健康的最重要的當前任務。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在體育協會的聯席會議上鄭重陳述,意義重大的“黃金計劃”必須加強宣傳和貫徹。其成敗關係著下一代人的生命和健康。除了各黨派和聯邦議會黨團外,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也對“黃金計劃”作了支持演說。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876-1967,1949-1963任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代表政府在1960年9月呼籲:為了孩子們、全體市民在業餘時間更好地休養而努力,為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作貢獻。這是一項少花錢而能達到健康的有著長遠經濟效益的事情。聯邦內務部長在1961年12月10日的體育協會會議上指出,“身體鍛煉是對全體人民健康的最有價值、最有效的手段,我們應關心我們的人民和下一代的身體健康。”並立即提高了聯邦政府對體育場所建築的經濟預算。[42] 與此同時,各州政府在公眾體育場所建設規劃和措施中,逐年提高了經費的投入。“黃金計劃”在全國、城市政策的保證下,使得體育、娛樂設施興建更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支持。從1960年到1975年的15年中,體育設施建設邁出了很大的步伐。從1960年和1975年的體育設施數量及相應麵積的比較中我們可見這一顯著變化(見表1)。[43]

 

1  實施第一個《黃金計劃》後西德體育設施發展情況

設施類型                   1960年                   1975年

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32800個(12690萬m2)   55100個(20730萬m2

兒童遊戲場              18500個(1200萬m2)    42800個(5925萬m2

室內遊泳池              730個(11萬m2)        2980個(75萬m2)           

室外遊泳池              3030個(320萬m2)      3580個(470萬m2)                        

網球場                  5300個                  16000個

 

1976年西德開始實施投資額為76億馬克的第二《黃金計劃》(1976年-1984年)。這個計劃提出更標準的要求,各類場地按人口平均需達到下列指標:兒童遊戲場分5歲以下,6-11歲和12歲以上三種專用場,每種按居民每人0.5㎡;運動場每人4㎡;體育館每人0.2㎡;遊泳館水麵每人0.01-0.25㎡;露天遊泳池水麵每人0.05-0.15㎡。要求各區鎮參照這一指標,根據居民、學校體育俱樂部分布情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統籌興建,綜合利用。這一階段還從體育興趣的變化、發展角度來規劃增加體育設施,西德體科所提出了規劃修建體育場館的5個原則:一是建何種體育設施;二是大眾有何種體育鍛煉的機會;三是體育場地設施的數量規模;四是體育設施的建築結構;五是體育場地設施的選址。同時在體育規劃方麵,又增加了新的分析因素,一是對體育行為的調查報告,另外是可持續性發展的預測。在德國北威州,專門建立了一個對體育行為調查機構,負責對整個德國大眾體育進行規劃。據統計,到1984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40000個,體育館24800個,室內遊泳池3400個,露天遊泳池4000個。上述數字中不包括私人場館。如果算上這些,實際數字至少要高出10%。[44]

從1976年到1985年的10年中,體育設施建設又邁出了很大的步伐。從1976年和1985年的體育設施數量的比較中我們可見這一顯著變化(見表2)[45]

2 實施第二個《黃金計劃》後西德體育設施發展情況

設施類型                  1976年                   1985年

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55100個                  64700個

兒童遊戲場                   42800個                  58000個       

室內遊泳池                    2980個                   4100個

室外遊泳池                    3580個                   8600個    

網球場                       16000個                  29200個

馬術場                        2927個                   4900個

高爾夫球場                      88個                    130個

壁球館                        2935個                   3050個

滑冰館                         201個                    246個

射擊場館                      1856個                   2389個

 

1985年西德開始實施投資近150億馬克的第三個《黃金計劃》(1985年-1990年)。其重點有兩個:一是改善現有場地,包括現有場地設備現代化,以提高功能;二是采取措施來增建新場地。具體指標為:運動場2000個,體育館和室內外遊泳池共6600處,網球場6400個,壁球場500個,射擊場700個,馬術場450個,馬術館600個,高爾夫球場50個等,計劃還特別強調,要在大自然和風景區大力興建體育設施,如跑步、自行車和馬術專用道路以及水上設施等。此外還要求在住宅區附近興建露天休息、遊樂和運動場地,從而使“讓邊角空地都成為運動場”這句口號成為現實。體育設施與環保成為“第三黃金計劃”的又一突出特點。[46] 1983年德國體育聯合會建議出台一個《環保基本原則》, 1984年頒布。[47] 這一階段以市場經濟為基本原則,體育場館設施都是商品。規劃體育場館的原則也有了相應變化:一是保證經濟收支平衡;二是考慮公眾的體育消費水平;三是顧客的滿意程度。由於規劃場館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難度也就加大。在規劃修建體育場館時,首先進行了市場的翔實分析:一是該區域的人口結構、數量、年齡、收入水平、購買力、工作時間、工作方式;二是了解競爭對手,如了解當地旅遊業情況,如果旅遊業很發達,可能與體育形成很大的競爭。經過調查後,最終明確市場的缺口,應該怎樣進行切入?投入多大?三是進行民意調查,其目的是獲取數據、做間接廣告、為自己提高知名度和通過了解顧客的願望,達到最佳盈利。[48]

 

3 實施第三個《黃金計劃》後西德體育設施發展情況

設施類型                      1985年                 1989年

全民健身活動中心             64700個                  65132個

兒童遊戲場                   58000個                  59145個

室內遊泳池                    4100個                   4236個

室外遊泳池                    8600個                   9285個

網球場                       29200個                  29962個

馬術場                        4900個                   5012個

高爾夫球場                     130個                    145個

壁球館                        3050個                   3120個

滑冰館                         246個                    289個

射擊場館                      2389個                   2451個

 

三個“黃金計劃”總的指導思想是確定體育設施建設準則和投資標準,統一規劃;其目標是廣泛動員全體國民參加多種形式體育活動;其組織領導是德國奧林匹克協會和德國體育聯合會及所屬基層組織;其健身內容是一般運動項目;其測試製度是推行簡易測試方法,被測者按規定標準以確定自己的體力情況;其對策措施是國家通過“德國體育獎章”獎勵來推動;其經費來源是國家集資為主,聯邦協助共同承擔。“黃金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在德國最廣大的地區,給大眾體育創建良好的硬件條件,體育場館按照地區人口的規模進行規劃。

據最新報道,為了進一步適應廣泛的群眾體育運動的需求,“黃金計劃”促使德國建了大量的體育設施,其中體育場及學校運動場約有45000個,體育館和體操館3萬個,室內和露天遊泳池7700個。此外,還有44個聯邦競技運動中心和20個奧林匹克運動基地,它們為德國運動員和普通國民提供優質的服務;德國在健康測試方麵有相當的科學基礎,十分重視關於全民健身領域的科學研究,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指導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其中特別注重以體質監測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德國已經多年對國民體育活動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並建立了體育人口數據庫。德國還專門設立了群眾體育研究所和運動處方委員會等專門從事群眾體育鍛煉研究的科研機構。

“黃金計劃”是伴隨著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同步進行的,它代表著政府對整個社會大眾體育發展的基本導向。伴隨著“黃金計劃”的實施,各個體育場所陸續建成,體育場地建成後必然存在一個如何利用問題,為了發展大眾體育,這些新建的體育場地的利用率非常高。這些設施主要由學生和社區共同擁有,體育場地一般上午對學生開放,下午、晚上和周末對體育俱樂部開放,收費非常低廉,使大眾都能負擔,真正做到了為全民健身服務。

“黃金計劃”的實施總體上說是相當成功的,使德國的體育設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從而為全民健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的成功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體育人口的顯著提高,從而整體上增強了國民體質。它為德國民眾提供了鍛煉活動的設施、場所,其低廉的收費使大眾都能負擔。二是大力宣傳。使人們從戰後信仰無所依從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使人們沒有時間思考或不願思考精神世界的問題,投身到體育世界中去,有助於人們新的價值觀念的誕生和培養。三是俱樂部的發展使人們在自己活動的同時更多地參與到團體活動中去,培養了人們的組織能力,形成了很好的團體凝聚力。四是在閑暇時間,人人都有事可做,很好的維護了社會的治安和穩定。五是為競技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利於優秀體育人才全國的選拔。當然,“黃金計劃”也有不足之處,例如
一是資金的短缺。由於計劃工程浩大,曆時長久,因此,財政經常透支,政府對他的投入已經遠遠超出預算,而對體育的投資屬於公共事業的一部分,這勢必會影響到政府對其他公共事業的支出,不利於整個社會公共資源的平均分配。二是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沒有放在同一個基點上考慮。大眾體育的發展確實會給經濟體育的發展帶來好處,但由於20世紀70年代“黃金計劃”的熱潮,競技體育被極端弱化和忽視,不利於整個體育整體的發展和規劃。

德國從1960年實施第一個“黃金計劃”以來,截止到2001年底德國已有 60000個兒童遊戲場,44900個體育和學校體育運動場,29800座體操館,3700座室內遊泳館和2900個室外遊泳池,33800個室外網球場和 3600座網球館,147座冰上運動館,209 個高爾夫球場。上述數字中不包括私人場館。如果算上這些,實際數字至少要高出10%。特別是在大自然和風景區中的體育設施,如長跑線路網、自行車道路網、跑馬道路網,居住區附近的自由活動場地,數量之多,質量之好,任何國家無法與之相比。

而德國現有的運動場館中,除私人擁有的以外,所有國家投資修建的體育場館都可以供俱樂部和一般民眾有償或無償使用,一個月隻需10歐元左右的費用就可以充分利用體育設施。這點在我國對大多數人是可望不可及的。另外,在體育場地設施的投資和管理上,我國的差距更加明顯,它所維係的仍然是傳統計劃經濟那一套“等、靠、要”的工作思路。而70年代可以說是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高潮或黃金年代,大眾體育之所以能發展如此迅速,一是因為人們心理狀態發生的變化而帶來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出於對過去的回避和對現實生活的把握;二是因為大量體育設施和場所的設立,即由於社會政策的推動,各種與體育相關的硬件設施的設立使人們的體育活動成為可能。

“黃金計劃”是德國推動大眾體育以來的最重要的裏程碑,它對整個歐洲的體育模式都有很大的影響。經過3個“黃金計劃”的實施,德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及其它社區體育設施數量有了巨大的增加,在硬件設施幾乎完備的情況下,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更多的國民都來利用設施鍛煉,使體育鍛煉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德國體聯對此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吸引了民眾參加體育活動。我們從1960年至1989年德國體聯的俱樂部數及會員人數的逐年明顯增加,清晰看出截止到1989年已有將近1/3的德國人成為德國體聯會員,也可以判斷這一時期的確是西德大眾體育的“黃金年代”(見表4)。[49]

 

4  1960年實施《黃金計劃》後德國體聯的發展情況

年代          成員人數        占人口百分比(%)          俱樂部數

1960           5267627                  9.5                    29486

1965           6831980                  11.7                   34441

1970           10121546                 16.7                   39201

1975           13449905                 21.0                   44373

1980           16624027                 27.6                   53451

1985           19258583                 31.4                   61514

1989           20965422                 34.3                   66652                                                                                                            

 

在硬件設施幾乎完備的情況下,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人們都來利用設施鍛煉,使體育鍛煉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大力宣傳是免不了的。在發展大眾體育的過程中,各種口號隨著發展時期的不同被逐一提出。體聯從早期的“請來鍛煉”(Mach mit),到後來的“人人受益”Sport pro Gesundheit,社會宣傳攻勢的展開與口號相應的就是一個個發展計劃。通過大量的廣泛的持久地宣傳,人們的體育意識、體育知識和體育態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人們變得越來越願意加入體育活動,20世紀60年代,各種各樣的體育俱樂部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是這一時期推動德國大眾體育快速發展的中堅機構。

以上是此其西德大眾體育的發展的粗略描述,主要是以“黃金計劃”的實施為路線。德國在大眾體育方麵還有很多計劃,近年來比較主要的為“人人受益”計劃,家庭體育成為大眾體育發展的主要方向及發展重點,使家庭成為體育活動參與的基本單位。另外,“人人受益”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對大眾體育的組織管理進行了修正,使“黃金計劃” 實施後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到了改善。德國體聯在“黃金計劃”的基礎上,又向公眾公布了“人人受益”計劃,其實施重點是家庭體育,這是今後德國大眾體育的工作重點。各種體育組織將為整個家庭提供體育服務,組織以家庭為核心的大眾體育活動,使家庭體育從個別的一兩次活動發展成為定期的重複活動。[50]

②東德的大眾體育

東德大眾體育的概況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麵:

第一,東德大眾體育政策

1949年10月7日東德成立後,東德領導人深諳自己民族的體育傳統,但是由於受蘇聯的影響,將體育視為重要的教育和軍事訓練手段,認為體育是可以製造技藝高超、吃苦耐勞的工人和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軍人的最佳手段之一。另一方麵,體育活動可以吸引更廣泛的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的公共文化中來。這無疑是國家利益和公民興趣相互重疊的區域。所以,體育就成為建立新的東德民族性,同時服務於教育、政治宣傳和軍事訓練等眾多目的的手段,帶有很強的政治功利性。於是,在東德建立早期服務於上述目的的大規模團體操和匯演式體育活動被廣泛推行,成為當時大眾體育形式的主要內容。[51]

東德在1966年舉辦斯巴達克運動會和1969年頒布《精英體育決議》前,大眾體育在其體育事業中還占有一席之地,國家甚至通過一係列政策手段(包括憲法和其他法律以及條例等)來有效地振興體育。例如在《憲法》第25條中就明文規定:所有公民均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52]《勞動法》、《教育法》和《青少年法》等法規,明確規定將促進體育運動的發展列入計劃。例如《勞動法》規定各企業負責人要“保證適當地提供和有效地使用開展本企業職工體育活動所需設備和經費”。此外,還規定工會活動經費中的體育活動經費不得少於6%,企業利潤中要提取7%用於職工體育。各級工、青、婦組織和各廠礦企業機關單位都參與群眾體育運動的組織工作。[53] 東德議會也經常討論發展大眾體育的問題,提出具體建議。縣、區、鎮常設的“體育運動委員會”也定期舉行會議,研究本地區大眾體育的發展。[54] 東德在狠抓競技體育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大眾體育,以此來增進廣大群眾的健康。

東德十分重視學校體育,在教育部門製定的體育教學大綱中認為:“體育是完善學生身體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手段”。[55] 在東德3至6歲兒童有90%進幼兒園。體育活動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占有固定的地位。身體衛生學、遊戲、走路及其它活動的目的都是促進兒童健康,增強體質,從小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幼兒園的章程中明確規定:“要為兒童提供各種體育活動的機會,安排兒童從事內容豐富的遊戲和活動,保證兒童在每天早晨和全天內都有體育活動。”,目前,5至6歲半的學齡前兒童有10%左右參加了東德體育和體操聯合會。東德還有各類中、小學5000多所,學生約260萬人。對2-12年級的體育課及課外活動都作了詳盡規定。體育課每周三次,一直在全部課程中占第3位,僅次於德語和數學,70%以上的學生定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課外活動部分主要是如何開展多種體育活動,安排課外訓練和比賽等,這樣便可在課外的家庭、少先隊組織和其他場合造成濃厚的“運動氣氛”,學校體育與杜會和家長密切結合。[56]

東德在學校體育領導管理體製社會化方麵有許多寶貴經驗,有的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故在此多說幾句。   

一是重視宏觀領導的分工協作,做到事事有人管

具體分工如下:首先是教育部門:除進行體育教學外,還製訂了一般鍛煉組練習大綱,負責體育教師和一般鍛煉組練習輔導員的培訓和進修,組織群眾性的學生競賽活動,開展模範體育學校、體育教師和一般鍛煉組練習輔導員的評比工作,鼓勵學生參加體聯組織及其活動,為競技體育輸送後備人才。其次是東德體聯:除在各級組織和俱樂部裏成立少兒體育部、廣泛發展學生會員,並組織他們進行練習、訓練和競賽外,還通過下列方式來支持學校課外體育:製訂專項鍛煉組練習大綱,負責專項鍛煉組練習輔導員的培訓和進修;支援專項練習輔導員(約占輔導員總數的11%);負責舉辦縣以土青少年運動會,組織多種形式的、以群眾性為主的競賽活動;俱樂部在人員、場地、器材設備等方麵支援掛鉤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等。然後是團、隊:各級團隊組織都設立體育部。學校團委的主要任務有:當好校體協的助手,廣泛動員團、隊員參加體聯和校體協的體育活動;組織團隊係統的競賽活動,協助校體協辦好各種比賽:組織“體育下午”活動,使之成為團組織生活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培訓團、隊體育幹部;組織高年級團員輔導低年級的課外體育活動;主辦體育牆報,維護學校體育成績紀錄牌等,上述組織之間的協調工作由教育部門和校長負責。

二是抓學校內部的體育組織建設

東德規定各校均要成立校體協,其任務為:“通過激勵人心的、符合少兒特點的、以班級和學校為基礎的比賽及其它形式,吸收所有學生定期參加體育運動。有意識地將體育的潛在教育作用運用到發展社會主義個性中去。”由校長總負責,吸收學生參加“一般鍛煉組”和“專項鍛煉組”,每周活動1-3次。參加者約95萬,占學生總數的37%。如果加上定期參加體聯活動的學生體聯會員130萬,定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高達87%。

三是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

主要措施有兩條:首先和附近的企業體育俱樂部掛鉤,俱樂部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麵支持學校課外體育,學校則優先向俱樂部輸送優秀後備人才。由於雙方都能得益,因此一般合作得都很好。其次大力依靠學生家長,如吸收家長代表參加校體育顧問委員會,做學生們的練習輔導員,發動他們和老師、學生一道進行義務勞動,修建和維護運動場地和器材(東德規定學校運動場地在課餘也向附近的居民和家長開放),邀請他們參加校運動會和授獎儀式等。這樣做一方麵爭取家長支持,同時也可通過家長來影響和督促學生參加體育鍛煉。

四是練習輔導員社會化

東德課外體育活動練習輔導員共有5.5萬人,其中體育教師隻占19%,其它課程教師占29%,高年級學生占30%,體聯支援11%,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占11%。[57]東德在1984年發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報告中指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已成立的各運動團體、分會和小組;在開展“勞衛製”活動中要更強調政治內容;提高練習、訓練和比賽質量;有目的地發展少兒體育、大學生體育、業餘和健康體育,采用有效的方法,新的途徑和思想,使各種不同年齡的公民在居住、工作或度假地點、在現有條件下使更多的人參加體育運動,在周末創造更多的機會使婦女和整個家庭參加體育運動,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和組織更多的群眾性比賽。

第二,東德大眾體育組織

在東德,領導體育運動的組織較多,主要有下列機構:

一是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它是非常設的議事和協調機構。體委主席由體育國務秘書兼任、委員由體聯、國民教育部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出任。其主要任務是分配經費,協調全國體育工作,就重大問題為政府負責參謀、谘詢和提出建議。作為全國體育工作的協調機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每三個月召開一次會議。委員按民主集中原則進行協商。除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有三票、體育運動國務秘書局有二票外,其餘委員均各有一票表決權。[58]

二是東德部長會議下設的體育運動國務秘書處和國民教育部。前者屬國家機關、為部長會議直屬機構,負責貫徹、執行國家關於體育工作的方針、政策,指導和保證體育運動的順利發展,培養體育幹部,發展體育科研和體育運動的物質技術基礎(體育設施),擬訂有關體育的各種法令和規定,主管萊比錫體育大學、體育科研所、運動醫學服務中心、體育科學委員會、勞衛製委員會等。其中,1977年成立的、附設在萊比錫體育大學的群眾和閑暇體育科學研究所有200餘名研究人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群眾的業餘鍛煉和競賽的規律、管理、方法,以及群體科普宣傳和群體幹部的培訓。1980年,他們還研究少年身體發育規律,普查和測定從兒童到老年的身體發展狀況,建立有關的研究體係。[59] 後者國民教育部是學校體育的主管部門,負責製訂學校體育法規,編訂體育教學大綱,推行《勞衛製》,管理體育運動學校,組織學生的運動競賽,督導學校體育工作,配合體操和體育聯合會開展各項體育活動。[60]

三是1949年組建的東德企業體育聯合會(Betriebssportgemeinschaft,BSG)及其下轄的各行業體協(主要有造紙及印刷工人的“旋轉”體協、農業及林業人員的“拖拉機”體協、鐵路工人的“火車頭”體協和冶金及機械製造工人的“馬達”體協等等)就積極開展職工體育和農民體育。[61] 另外各產業部和經濟部每年製訂計劃時都在“改善各生產企業和部門的勞動和生活條件”一欄中對發展本係統職工體育事業作出明確規定和具體指標,並對計劃執行情況訂出具體監督措施,從而為各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提供了物質保證。

四是1952年成立的體育與技術協會。它是開展國防體育、傳播國防知識和技能的群眾組織。下設射擊、航空等專項協會、組織形式和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差不多,以豐富多彩的訓練和競賽活動在群眾中享有聲譽。

五是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Deutscher Turn-Sportbund,DTSB)。它屬社會團體,但在處理有關事務方麵,具有權威性,是東德最主要的全國性體育組織。它成立於1957年,任務是發展大眾體育運動,組織、領導體育競賽和青少年體育活動,培訓優秀運動員等。該聯合會”除了有39個單項協會、15個地區級分會和250個縣、市級分會和21個體育俱樂部以外,它還有7500多個基層體育組織。據1980年統計,體聯有3000多名專職教練,21萬名業餘教練、輔導人員和13萬名裁判員。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很多,如1978年大約舉行了34000次群眾性的體育競賽活動,參加人數達1400萬。該聯合會至1982年已擁有近340萬名會員,約占全國人口的21%。另據1984年統計,全國已建立了9900多個體育協會,341萬會員中6-18歲的(幾乎都是學生)有138萬,占40.5%;18歲以上的有196萬,占57.5%;6歲以下的還有7萬多人,占2%。他們把體育看成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機關分22個司,連同各單項協會總共有工作人員近千人。其特點如下:一為方便群眾。俱樂部遍布全國城鄉各地和大多數較大企業。通過有組織、有計劃、豐富多彩的體育鍛煉、訓練、競賽和社交等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方便、組織和指導群眾,廣泛持久地開展各種體育活動。二為充分利用群眾的業餘奉獻精神,大大節約專職人員。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係統共有業餘工作人員68萬,平均每5名會員中就有1人。其中業餘教練員24萬,業餘裁判員14萬,業餘領導和管理人員30萬。東德俱樂部的會費較低,每人每月成人1.4東德馬克,青少年0.5-0.8東德馬克,兒童0.2東德馬克。個人負擔不大,但集腋成裘,能解決一部分體育經費問題。東德大多數俱樂部同時開展少兒體育、業餘休息體育和群眾性競技體育。後者的主要任務是代表俱樂部(由於大多數俱樂部設在企業裏,因此實際上就是代表企業)參加各級單項比賽。以此來促各俱樂部抓後備力量訓練和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還和其它群眾團體建立對話製度。即“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除和工會、青年團、婦聯及農林部分別簽訂體育共同綱領,分別就職工、青少年、婦女和農民等領域體育工作的分工和協作問題達成協議外,每年還分別和他們就各自體育計劃進行磋商和協調,取得彼此間的理解和配合。

東德從國情出發,以“東德體操和體育聯合會”這一群眾體育組織為主體,充分發揮政黨、議會、政府、其它群眾團體、企業和學校的體育職能和積極性,形成一個組織嚴密、主體突出、分工明確、相互配合、運轉靈活的體育領導管理網絡,為大眾體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可見,東德在群體工作管理方麵,取得了成功經驗,即:黨、政、群、學、企齊心協力辦體育;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

東德十分重視群眾性的體育比賽,並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到體育運動中來.每年組織各地區、各行業、各學校直至全國性的各種類型、不同規模的比賽。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體育比賽體製.以1979年為例,在舉辦慶祝建國30周年接力賽跑的活動中,共有900多萬人參加這一活動,也就是說,全國一半以上的人都參與了這一體育活動。[62]

此外,職業教育國務秘書局(處),對其主管的事業,也包括對本係統體育的管理。至於東德的工會、青年團和婦聯,也都有健全的體育組織,活動頻繁。東德的工、青、婦組織也設立專門機構,負責體育競賽等活動,各大企業也都有自己的體育協會(共9126個)和訓練中心,開展體育競賽活動,定期舉辦職工經驗交流會。全國每年有12000次企業基層運動會,參加人數達20萬。以工會為例:各級工會都有體育組織,全國業餘工會體育幹部多達25萬。僅參加全國性12個項目的29種團體杯賽和地方性9個群眾性項目的16種團體杯賽的職工每年就高達500萬。東德開展企業體育的主要措施有二條:一是抓物質條件保證。二是抓組織。規定凡200人以上的企業都要成立體育協會,由企業經理親自掛帥。任務是:和本企業其它群眾團體一道根據國家文件規定,決定本企業的可以監督的、切實可行的促進體育運動的措施;為更有效地支持本企業體聯基層分會(即體育俱樂部)的工作,不斷提高其工作效能而提出建議。

  • 東德大眾體育措施

一是著名的《勞衛製》獎章。

1950年東德開始實施針對全體國民的《準備勞動和保衛和平》製度(1977年改名為《準備勞動和保衛祖國》的國家級體育測驗製度,簡稱為《勞衛製》。)1956年體育運動委員會對《勞衛製》作了某些修改和補充,1965年開始分為10個年齡組,6歲以上的兒童授予銀質和銅質獎章,青少年及成人授予金質、銀質和銅質獎章。為了充分體現“人民體育獎章”為人民的宗旨,1977年特別對獲得銅質獎章的鍛煉標準降低了難度,例如對首次申請《勞衛製》銅質獎章的國民僅有一項有關社會主義體育的簡單理論口試,對想獲得金質和銀質的國民,當然還要進行體育加試,如遊泳、體操、田徑、冬季運動、體育遊戲和搏擊中的部分項目,評定方法類似我國現行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評分、評級方法。凡達到《勞衛製》標準和要求的人,均獲相應等級的證書和證章,對多次《勞衛製》達標的成年人還頒發榮譽證書和榮譽獎章等。在《勞衛製》的有力推動下,居民區體育活動也比較普及,每天下午和周末,每個居民可以到居民區體育館、遊泳池、小型運動場開展體育活動。在東德最為普及的是田徑、遊泳、體操、手操、足球等項目。

1950至1976年東德共為各年齡段頒發了約1500萬枚《勞衛製》獎章。[63]1978年獲《勞衛製》證章的人數已達87萬人,1982年又增加200萬人,總數已愈1000萬。

《勞衛製》符合東德在增進健康方麵對青少年一代的迫切要求: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新的建設者的身體能力。事實證明,《勞衛製》在東德完成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在發展東德體育運動和培養傑出運動員方麵,在促進東德青年一代身體全麵發展,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術,確定在運動中的誌向和運動興趣等方麵,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勞衛製》已經成為促進東德體育運動向前發展的源泉,是東德體育製度的綱領和標準的基礎(包括學校體育教學標準)。

為推動群體活動的開展,他們還設立各類體育獎,表彰優秀體育教師、訓練輔導員和體育積極分子,如“最強壯學徒”、“體育最積極姑娘”。[64] 東德還製定了一些法律條款,以保障公民從事體育活動的正當權益。如:體聯會員可以免費使用體育場館等設施,外出參加體育活動超過6人時,乘車價格可以減半等。

二是“德國體操與體育節”。

“體育節”是一個以融洽各階級感情、促進遊藝為主要目的的運動遊藝大會,每隔5年或6年舉辦一屆。其項目不但包含了各類現代競技運動,同時也吸收了德國所特有的一些民俗性運動,參與對象更是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麵,在東德民眾間很受歡迎。1984年的體育節已是第8屆,共有7萬人躬逢其盛。經過簡單的地方選拔後,共有6000名體育愛好者參加了乓乓球,保齡球和排球等項目的最後決賽。其時在萊比錫市的各個公園和俱樂部,不少從全國各地前去助興的人們,往往是一家老小一起參加體育競賽或遊戲,在最後天的2000米公路賽跑中,多達5萬名公眾參加了比賽,其中還不乏殘疾人。這屆體育節的壓軸戲是在座無虛席的萊比錫體育場舉行的集體體育表演,表演者從學生到職工均有,連續舉行4天。在看台上,由13000名觀眾組成的圖形不時出現“體育萬歲”的字樣。[65]

平心而論,在東德早期的體育建設上,許多方麵都有著非常良好的初衷。政府也主張“積極性體育”,工會、青年團緊密配合,積極利用職工的休假,組織了“千人乒乓球賽”等大型群體活動,提出“到球網旁邊去”等口號,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有500萬人,其中每年有200萬以上的人獲得《勞衛製》體育獎章。[66]前東德領導昂納克 (Erich Honecker,1912-1994,1971-1989年任東德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國務委員會主席)就這樣說過:“我們的國家之所以在世界上受到尊重,是因為我們運動員的出色表現,但是也是因為我們為發展體育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們努力地將體育運動融入到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然而,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當東德這台競技機器飛速運轉時,誰也無法對它進行控製,物極必反,最終由“金牌大國”墮落為“興奮劑大國”。這是必然結果。東德的這種“金牌體育”、對“金牌效益”的過分追求打破了東德體育和諧發展的天平。東德早期對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的重視到後期已經徒有其名。隨著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水平競技體育所起到的立竿見影、立等可取的效果使國家體育的其他領域成為競技體育的附屬品,特別使需要國家巨大投資而見效緩慢的大眾體育相形見絀,人們的體育權利、體育的社會公平無人顧及。從此,體育的發展逐漸遠離人民、遠離社會。[67]

1964年東京奧運會後,東德為了迅速改變體育落後麵貌,趕超西德、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東德政府專門成立了體育部來負責和加強體育工作。在所有國際比賽中突出奧運會。為了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好奧運會比賽,其它所有的國際比賽都服從奧運會,為奧運會讓路。東德體育體操聯合會下設兩個業務部,運動一部(又叫優秀運動員訓練部)專門抓奧運會項目,集中主要人力、財力和物力予以保證。運動二部則負責其它非一重點項目,主要抓群眾工作。[68] 可見,為了在與西德的對比中顯示出所謂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東德采用舉國體製辦體育。[69]

三是“斯巴達克運動會”的舉行。

東德1966年開始了每隔一年分別舉行冬季和夏季項目比賽的青少年斯巴達克運動會。運動會的指導思想是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本著奧林匹克精神對體育運動發生興趣,發現和培養優秀運動員。運動會由東德體育和體操聯合會、青年團、少先隊、教育部共同舉辦。運動會組委會中還包括新聞單位代表,廣泛報道運動會的盛況。東德對運動會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僅是比賽本身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運動會的整個氣氛、莊嚴地模仿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發獎儀式以及圍繞運動會的文化活動等,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國家領導人、群眾組織代表出席運動會。[70]運動會分10-12歲、12-14歲、14-16歲、16-18歲幾個年齡組,比賽項目主要為奧運會項目,旨在從中選拔有體育才能的兒童少年。它實際上是一個涉及全國範圍的運動精英的拉網式普查,是東德奧運代表隊的選秀大會。這一新興競賽體製與之前已經開展的“體育節”有很大差別。“體育節”是一個大眾體育盛會。然而,國內大眾參與體育、享受運動的意願似乎並不能壓製得了奧運會獎牌所閃耀出來的奪目光芒,自1965年以後,國家體育發展的重點就押寶在斯巴達克運動會(Spartakiaden)上了。[71] 1966年舉行了東德首屆青少年斯巴達克運動會。[72] 從此,“體育節”雖然也繼續舉辦,甚至與“斯巴達克運動會”同時舉行,但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全民健身意義,不過是光芒四射的“斯巴達克運動會”的一點娛樂小點綴。東德的青少年體育也在競技體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四是《精英體育決議》的頒布。

對部分奧運會項目的重視則導致了很多其他項目,特別是非奧項目的發育不良,由此嚴重影響到了東德大眾體育的開展。東德的斯巴達克運動會在建立之初就僅限於奧運會項目的開展,而1969年東德中央委員會出台的《精英體育決議》(Leistungssportbeschluss)更是雪上加霜。《決議》強調,國際體育賽事中東德所取得的勝利是“我國人民完成一切事業的潛力的表現,是成長中的民主東德的潛力的表現。”體育勝利是建設“提升東德國際形象和確立東德國際聲望”的基礎。所以,《決議》宣布將現有的所有資源都投入到可以獲得奧運獎牌的國際項目中去,而不提倡其他項目的開展。一些個人項目如遊泳、田徑等一位運動員可獲得多枚獎牌的項目獲得東德政府的極大支持,而一些集體項目如籃球、曲棍球、網球、水球等集體項目,或是不具備良好基礎的項目則都被擱置,不再投入,而這其中很多都是東德民間廣泛開展的群眾體育項目。由於東德體育設施有限,這些項目的場館大多被改造服務於其他項目,以前建立的訓練比賽中心也大部分被解散,使得這些項目在國內的開展喪失了基本的物質條件。[73]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高水平競技體育,東德耗巨資在國內修建了數量眾多的條件優越的體育設施,據1980年統計,全國擁有體育場(容納500人,有看台)329個,運動場1172個,小型運動場9582個,體育館4154個(180平方米以上),遊泳館186個,滑雪跳台331個。僅1975年一1980年就新建約2700個體育設施。[74] 遺憾的是這些設施基本上不對公眾開放,常年處於半封閉式的管理運行之中。同時,東德的普通老百姓卻得不到基本的鍛煉休閑設施和指導,群眾性的比賽越來越少,而有些群眾性比賽常常成了純粹的行政命令。[75] 柏林牆倒塌後,大量東德市民走上街頭示威以表示對生活區缺乏體育設施和指導人員的抗議,一些市民甚至采取焚燒體育明星的汽車和在公共場所鬧事來直接發泄對東德體育製度的不滿。[76]

41990年德國統一後的大眾體育

1990年,兩德統一。德國大眾體育在體育政策、規劃與措施方麵除繼續實施“黃金計劃”和 “德國體育獎章”製度外,又於1999年和2000年分別實施了“東部黃金計劃”(Goldener Plan Ost)和頒布了《德國體育指南》(Leitbildes des deutschen Sports),[77] 還於2000發表了《聯合聲明》(Gemainsamen Erklärung)。而2002年開始的“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Sport tut Deutschland gut)活動是此期最大的全民健身活動。德國是世界體育強國之一,特別是兩德合並前的東德,與前蘇聯、美國並稱為世界競技體育三強。但在兩德合並後的近20年裏,尤其是近些年,德國沒有刻意追求競技體育成績,而是在全民中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從體育運動中獲得樂趣。從90年代起進入一個以強調進入大自然,多種形式活動的為特征的新階段,至今,德國大眾體育的覆蓋程度在世界數一數二。
     ①《東部黃金計劃》

由於統一前經濟基礎的差異,德國東部地區又明顯地比西部地區要落後一些。前東德的體育領導機構受錯誤路線的控製,曾一味地強調競技體育,在“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崎形方針誤導下,放棄了開展以體育協會為主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結果使其競技體育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兩德統一後,為了振興東部瀕於癱瘓的體育事業,特別是嚴重匱乏的體育場地設施,1992年德國體聯就提議將《黃金計劃》的實施擴展到原東德地區,提出了《東部黃金計劃》,整

個計劃約需投資上億馬克,主要用於推動德國東部各州和柏林東部地區的體育基礎設施(重點是體育場、體育館和遊泳池)的新建、擴建和改建,以期讓東部體育在5年內正常運轉起來、10年內達到與西部同等的水平。[78] 這上億的投資估計會持續15年。該計劃提出後並未立即得到聯邦政府的首肯,因為包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大眾體育曆來是各州的、而非聯邦的主要事務,而且該計劃也耗資巨大。在德國體聯不遺餘力的努力下,時隔7年,1999年《東部黃金計劃》這一體育特別促進計劃終於破例得到聯邦政府的同意及財力上的大力支持,正式實施。到2003年,該計劃得到的聯邦資金共計約5500萬歐元,已經采取了約250項措施,另有100項措施正在規劃中。聯邦內政部原本打算在2003年底結束這項最初的5年計劃,但是德國聯邦議院體育委員會副主席丹科特(Danckert)全力支持該項計劃,並在這方麵得到了聯邦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 1944— ,1998-2005任聯邦德國總理)的支持。在這項計劃中,聯邦政府對新增體育設備的投資占了1/3,其他投資經費將由各聯邦州、縣和體育俱樂部承擔。[79] 但是,東部的體育基礎設施與西部仍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聯邦政府隻好繼續投資,從2004年到2008年又資助1700萬歐元。[80] 據統計,10年來《東部黃金計劃》得到的聯邦資金共計6900萬歐元。據規劃,全部計劃完成須采取440餘項措施,預計聯邦總投資將逾3億歐元。[81] 東部黃金計劃雖然已經實施,但按照西部原有的規劃和策略是否完全適用於東部並沒有考慮,因此實施過程中帶來很多困難,形成了東部原有資源的浪費,《東部黃金計劃》的最後完成還隻是一個遠景的藍圖。盡管如此,《黃金計劃》和《東部黃金計劃》等還是大大改善了德國的體育場地設施。根據德國2002年對全德體育場館的統計,德國擁有體育場館共計126962處,其中約47.4%是露天設施,27.9%是體育館。在德國各州中,薩克森州和巴伐利亞州擁有的體育場館最多,這兩個州擁有4300餘家體育場館,占德體育場館總量的49.8%。盡管德國體育場館的數量眾多,但是很多設施有待修理和更新。某些特定的體育設施分布不均的情況。比如,與老聯邦州相比,新聯邦州露天的體育設施較多,但是網球場和冰場缺乏。德國體育場館歸屬方麵,鄉鎮(61%)是體育設施最主要的承擔主體或經營者(露天體育場和體育館),新聯邦州(東德)的體育設施較多為公有。第二大承擔主體是俱樂部,主要是網球和射擊設施,但東、西部也有所不同,老聯邦州俱樂部經營的體育設施占總數的30%,而在新聯邦州隻有15%。具體情況(見表5)。[82]

5  德國體育場館統計數據

體 育 設 施                                數量(個)                          

露天體育場*                                 60161             

體育館                                      35409

大型體育館和多功能場館                      408

遊泳池                                      7792

網球場                                      14192                   

溜冰場                                      186                   

射擊場                                      8814

總  計                                      126962                                         

 

* 露天體育場是指足球場、多功能體育場/鋪有草皮的場地和田徑場。

②《德國體育指南》

2000年12月頒布實施的《德國體育指南》是1966年《德國體育憲章》在新時代的修訂本。它是德國體聯製定的關於德國體育的最高法律文件。它對德國體育運動的組織、宗旨、原則、成員資格、機構及其各自的職權範圍和德國體育各種活動的基本程序等作了明確規定。這個法律文件是約束所有德國體育活動參與者行為的最基本標準和各方進行合作的基礎。《德國體育指南》由“總結德國體育的輝煌成就”、“力求體育變革”、“體育發展規劃及體育解放與一體化”、“體育的統一與團結”、“自我管理組織與誌願者”和“對德國體育未來發展的義務與責任”6部分組成。其中的第6部分主要涉及到大眾體育,有“堅持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完善體育誌願者隊伍”等條款。事實上它已成為21世紀德國大眾體育的行動綱領。

③“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繼續推行

這一時期德國體育獎章製度繼續推行並進行了適當的改革,例如在2000年加入直排輪滑和滑板兩個項目,尤其受到兒童和青少年的歡迎。至2001年底共頒發23533487枚各類“德國體育獎章”,僅1999年就頒發了866461枚,是曆史上頒發最多的一年。2006年5月,德國體聯(Deutschem Sportbund,DSB)和德國奧委會(Nationalem Olympischen Komitee ,NOK)合並為德國奧體聯(Deutschen Olympischen Sportbund,DOSB),這也大大刺激了全體國民參加鍛煉,爭取獎章的積極性,就在當年頒發了949916枚,創一年內頒發“德國體育獎章”的新高,而2008年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終於實現了多年的夢想,曆史性突破了一百萬大關,達到1004341枚。其中,776920人是兒童和青少年,227421人是成年人。[83]

2009年5月12日,德國總統科勒爾(Horst Koehler, 1943--  , 2004年至今任德國總統)與夫人一起在柏林再次參加了“德國體育運動獎章”的測試。科勒爾其實早已獲得了體育運動獎章,但他表示,喜歡參加這項活動,願意借此表示對該項活動的支持,引起更多人對體育運動的關注。[84] 德國奧體聯群眾體育和體育發展主席團成員喬佩博士希望明年獲得“德國體育運動獎章”的人數能夠增加6%。她希望有更多的德國成年人獲得獎章,尤其是婦女。

 

 

《聯合聲明》的發表

2000年在德國體聯成立50周年的大會上,德國體聯與文化部長會議和州體育部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旨在推動學校體育,強調學校體育對於終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新世紀的德國學校體育指明了發展方向。[85] 此《聯合聲明》可以說是1972年的《學校體育活動計劃》及1985年的《第二個學校體育活動計劃》的延續、完善和補充。包含學校體育的大眾體育未來計劃為:提高大眾體育的地位;完善大眾體育俱樂部活動計劃;大眾體育必須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性市場經濟活動。[86]

另外,德國政府非常倡導國民參與體育運動。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政府提出了不同的口號來促進全民健身。這一時期主要有2001年的“通過體育保持健康”(Sport pro Gesundheit)及德國殘疾人體育協會的“通過體育達到康複”(Sport pro REHA),2002年的“家庭與體育方案”(Familie und Sport)[87]和“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Sport tut Deutschland gut),2003年的“德國,動起來”(Deutschland,beweg sich)。這裏“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特別值得一提,2002年在當時的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 1931-2006,1999-2004任德國總統)的倡議下一個名為“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的宣傳活動在德國展開,它傳達給公眾這樣的信息:“運動有益於德國——讓我們動起來。” 呼籲大家每天運動一個小時。政府首腦以及眾多文體明星為這個運動做宣傳,帶頭上街跑步做表率,效果非常好。德國政治家喜愛體育鍛煉,據德國體聯網2004年7月23日消息:每四個聯邦議員當中,就有一人堅持體育鍛煉。柏林德國電台對本屆德國聯邦議會的668名政治家開展問卷調查,在回收的248張問卷中,23%定期參加體育鍛煉,開展閑暇體育鍛煉最多的是自由民主黨、90和綠黨聯盟,為28%;基督教民主聯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為26%;執政的社民黨為20%;PDS黨為14%,男性鍛煉頻率高於女性,為79%。最喜歡從事的項目是跑步、自行車、足球、健身操和體操,也有不少議員喜歡遊泳、打網球或高爾夫球。[88] 在他們的帶動下,88000個協會,400餘萬誌願者,2700萬會員參加了這一波及全德的全民健身活動。作為倡導者總統也高度讚揚這一活動。[89]

    總的來看,統一後的德國無論在體育政策,還是在體育措施上都比以往更加重視大眾體育,在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方麵也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德國不愧為其他國家學習的楷模。

 

綜上所述,德國大眾體育在以上幾個階段的發展表明,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絕不僅僅是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量的變化,它意味著德國體育發展過程中質的變化,它意味整個社會對體育的功能、價值等方麵形成了全新的認識,並極大地影響了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不僅如此,德國為了在21世紀繼續成為健康國家而有組織、有計劃的製定大眾體育發展規劃,提出長期奮鬥目標,相繼提出了符合德國實際的健身計劃。

 

 

 

 

 

 

 

 

 

 

 

 

 

 

 

 

 

 

 

 

 

 

 

 

 

2   德國大眾體育迅速發展的內因探視

德國大眾體育的興起和發展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一方麵,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人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擁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從而為人們進行大眾體育活動提供時間上的保證。1956年,德國、瑞士、波蘭等11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讚助下對“閑暇時間”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引起了各國對公眾閑暇生活問題的廣泛注意。德國體協的成員,在1950年為全德國人口的6%,1988年增加到32%。《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1990年是其創刊25周年,漢堡大學的兩位教授回顧在1966年至1989年期間,該刊物上48%的調查研究是與餘暇體育有關的,由此可見,德國比其他地方更多地研究餘暇體育。此後,德國對閑暇生活及體育運動在閑暇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而大眾體育運動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以後,從聯邦德國及挪威等北歐國家興起,繼而擴展到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1986年在德國的法蘭克福組織召開了自此開始每兩年舉辦1次的第1屆“世界大眾體育大會”。休閑活動成為德國體育科學界的一個熱點話題。同時,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發達了,人們的收入及相應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有了極大的提高,這就為人們從事大眾體育活動創造了物質上的保證。從另一方麵看,隨著德國工業化社會、後工業化社會及信息時代的到來,人成為機器的附屬物,人們競爭比較激烈,使得社會大眾心理緊張和壓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比較複雜,帶來了一些“文明病”,這都嚴重損害了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也給國家帶來了諸多消極方麵的影響,這迫使社會大眾和國家不得不關注大眾健康問題。不少公司也在互利雙贏的前提下,大力讚助大眾體育活動,例如德國能源巨頭E.ON公司將與德國奧體聯合作,讚助1000項大眾體育計劃。體操墊壞了,青少年球隊的球衣穿破了,這些都是在體育運動中經常發生的事,E.ON公司和德國奧體聯希望能夠幫助解決這些問題。該資助計劃的口號是:“給體育加油!” 所有推動體育運動和社會發展的大眾體育活動都有申請該項資助的機會。比如為老年人、兒童或家庭組織了多種體育活動,或是為健全人和殘疾人提供了一起運動的機會,策劃了一項推動誌願服務的計劃,這樣的俱樂部或社會團體都可以提出申請。專業的評審委員會將從申請者當中選拔出1000項活動,予以資助。德國奧運女子跳高冠軍亨克爾(Heike Henkel,1964--   )給予了這項活動高度評價,並擔任了評審委員會委員。德國奧體聯主席巴赫(Thomas Bach,1953--  )表示:“很高興我們的奧運合作夥伴E.ON公司也能夠讚助群眾體育運動。”[90]

 

具體而言,德國大眾體育的興起和發展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開展大眾體育是醫治現代社會不良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

眾所周知,現代生活的四大特征為精神過度緊張,身體運動不足,公害問題嚴重及營養過剩和肥胖著的衰弱人。這四大特征也是妨礙健康的四種因素。

對此,作為推進全球健康事業的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同時也是國際大眾體育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的世界衛生組織已有明確答案。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題為《通過體育實現健康與發展》(Health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對體育活動與健康和發展的關係,以及在新世紀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大眾體育的措施進行了闡述。下列圖表可以為證:

 

 

 

 

 

 

 

 

 

圖1  影響人類健康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 [91]

 

 
 
 

 

圖2  不同類型和強度體育活動對人類健康的作用  [92]

 

 

 
 

 

 

 

 

 

 

 

 

 

 

 

 

 

 

 

圖3  2002年全球死亡致因情況 [93]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非傳染性疾病(指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等)導致的死亡占全球死亡率的60%,發病率占43%。至2020年,這一比例將分別達到73%和60%。目前,慢性病已經成為全球最主要的死亡致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熱量過剩、運動不足、肥胖以及因此引起的慢性病在大多數國家已經成為最嚴峻的公共健康問題。

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來,德國等發達國家以相繼進入經濟穩定增長期,其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由於勞動強和勞動時間大大下降,再加上大多數國民營養過剩和運動不足等原因而直接導致了德國“文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統計數據表明,德國每年50餘萬人患心血管疾病,其中約15萬人在患病的當年死亡,該疾病還導致曠工幾百萬工作日,2/3的工人和職員不得不提前數年、有的甚至提前10年離開工作崗位。[94] 另外,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表明,在英國、美國、德國、芬蘭和波蘭,每10名辦公室職員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已成為繼心髒病之後最有可能導致員工喪失工作能力的疾病。

來自歐盟的統計數據顯示,23%的英國女性患有肥胖症,人數之多在歐盟國家中居第一位,德國和馬耳他女性分列第二和第三名。據統計,目前德國2/3的男子和1/2的婦女過度肥胖。專家估計,有200萬青少年體重超標,其中80萬已患上肥胖症。國際肥胖工作小組專家瑞格比說:“我們不僅在為健康裝上定時炸彈,還眼睜睜地看著它爆炸。”其實,德國對於肥胖症已有相應對策。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2007年5月10日報道,德國農業部長澤霍費爾在聯邦議院發表了向肥胖作鬥爭的行動綱領,並且提出要特別關注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此前一天,聯邦內閣與各聯邦州政府一道為製定行動計劃開綠燈。聯邦政府將鼓勵本國4000萬體重超重者通過體育運動以及有利於健康的飲食實現減肥目標,並要求學校和養老院等單位更加重視合理的飲食與營養平衡,並盡快對青少年進行健康知識教育。[95] 聯邦政府和公司還有不少優惠政策,假如有人想減肥了,可以直接到他家附近的任何一個健身中心參加減肥項目,而且一分不花,因為政府替他買單。如果他堅持下來,減肥成功,那麽他還可以獲得公司內部的現金獎勵。
 

2大眾體育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

大眾體育是一種高尚的消遣娛樂手段。德國由於實行了小時工資製、五日工作製、彈性工作製和定期輪休製等製度,職工餘暇時間普遍延長。據調查,德國職工每天平均的業餘活動時間由1969年的5.6小時增加到1982年的8.7小時,其中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由1971年的4.3小時上升到5.5小時。大量的餘暇時間為大眾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時間保證,同時也需要用大量的體育活動來充實人們的餘暇時間。50年代後,各國娛樂市場和行業相繼形成,體育娛樂行業十分興旺發達。德國1981年用於體育運動(包括觀賞在內)的社會總時間為106億小時,每年平均300小時,占業餘時間的10%,到1900年將增至118億小時。德國有67%的人參加以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娛樂消遣活動。[96] 體育成為除衣食住行外的第五種生活方式。

 

3開展大眾體育是人力資本開發的一種廉價方式

大眾體育是人力資本的一種投資形式。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許多發達國家的投資重點由物質轉向人力,人力資本的投資包括教育、技術培訓、保健和體育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論證人力資本投資時,把“延長公民的壽命和增進他們的體質”的保健措施列為人力資本投資的首位,他認為這些保健措施“不僅提高了勞動力的數量,也能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97] 因此,在德國除國家做體育投資外,各企業部門也采取各種措施鼓勵職工進行體育鍛煉,如投資興建體育館和健身房,購置租賃海濱浴場和高山滑雪場,供職工參加體育活動。很多企業還把體育訓練作為招收青年新職工的一種人才投資形式。推動大眾體育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健康人壽保險事業的發達,在德國有許多保險公司從事人壽和健康保險業務,近90%的居民參加各種保險。這些保險公司為了減少和避免損失,也大力提倡大眾體育,建立體育設施,為大眾體育的開展提供了方便條件。[98]

4體育產業為大眾體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大眾體育的發展是德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內部動力。體育人口的增加必然帶動更多的體育消費,[99] 而體育消費的增加必然拉動體育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隨著體育產業的發展,德國大眾體育與體育產業的互動關係將更為明顯。在健身操、保齡球、高爾夫球、台球與棋牌等項目的經營企業穩步增加的基礎上,壁球、水上運動、探險、野營、滑雪、體育旅遊等休閑體育類項目及其它戶外運動的經營性企業也將得到快速發展,並在德國健身娛樂業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

德國人運動時較為講究,用品絕對專業,象鞋子、運動服等一般都是配合專門的運動準備的。說起德國人的運動器材非常講究,雖與其平均收入高有關,但是也與他們的消費意識有關,在這裏進行健身運動和旅遊的投資是家庭財政優先考慮的範疇,被認為是必須的。正是由於大多數德國人如此的體育需求和體育消費,才使德國體育產業突飛猛進,例如阿迪達斯公司1997年的銷售額為65.1億馬克,僅次於耐克公司,居世界第2位。[100] 又如直排溜冰成為德國人喜愛的運動後,已發展成一種普及化的健身活動,據估計全德約有700萬人擁有直排溜冰鞋。目前德國的相關工會及主要製造商(例如K2)嚐試以各種方式引起體育消費者的興趣,例如在學校舉辦訓練營或在度假俱樂部、健身中心舉辦成人學習班等。根據德國直排溜冰鞋協會(DIV)的資料,1996年直排溜冰鞋在德國市場銷售量達到390萬雙。德國直排溜冰鞋市場上的第一大品牌為美商(K2),1998年其市場占有率自原來的29.9%增至35.9%,遙遙領先其他品牌,總K2直排溜冰鞋的業績占其在德國年營業總額(1.65億馬克)的70%。[101] 再如體育用品業與體育人口的相互增漲,20世紀90年代末期,德國消費市場不景氣,唯獨休閑及運動用品市場處在一片繁榮中。據德國商業研究學院的調查,1996年上半年當德國零售業仍維持在原地踏步之際,而運動用品的銷售額卻比1995年同期增長9%。又據德國經濟研究所休閑業工作小組的問卷調查顯示,未來德國每個家庭平均將其可支配收入中的15%投入到休閑中(含運動用品、旅遊業、休閑娛樂場及DIY業)。由此可見,德國運動用品市場前景將繼續看好。當時德國人對健身非常重視,在目前的8100萬人口中,大約有2/3參與某種體育運動。由德國體聯的統計可以看出,自1979年以來德國參加各種體育俱樂部的成員人數不斷上升,1995年已達到2600萬人。其中以足球會員人數最多(約570萬人,占32%),其次依序分別為體操(460萬人,占18%)、網球(230萬人、占8%)、射擊(150萬人)、田徑(80萬人)、桌球(80萬人)、騎馬(70萬人)以及遊泳(60萬人)等。運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帶動了運動器材市場的增長。目前,德國年運動器材市場規模高達76.35億馬克,為全歐最大運動器材市場。據專家估計未來數年間,其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張,有前景的運動項目是足球、籃球、健行、直排式輪滑、高爾夫球、散步、徒步登山、棒球、露營和器械健身運動等。若以產品分類看,據專業人士分析,未來將以運動服裝的增長最高,而運動鞋不平穩。 目前,在各種運動器材中,直排輪滑鞋銷售增長最大,其年銷售額達6億馬克,其次是足球、泳衣、健身器材等增長也快。但其它運動用品,如網球、回力球、羽毛球、運動服、運動鞋等的銷售不很理想。另由德國BBE市場調查公司的調查顯示,商界對整個露營用品市場的發展,多數表示樂觀。其中對帳篷、露營車配件及露營烤肉設備的前景尤其看好,但背包、睡袋及船艇類產品則不看好。 德國人中使用器械健身的人數也急速增長。20世紀60年代僅有14%,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增加到50%。1995年大約有350萬人擁有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健身房會員證。健身房的數量也由1984年的225家增加到目前的5500家。健身器材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現在仍在擴大之中。展望未來,德國民眾從過去要求身材健美已變成要求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健身器材市場發展仍大有可為。 1996年上半年德國網球拍製造業營業額收入減縮了11%,據德國專賣店公會解釋,由於網拍製造越來越精良,因此德國網拍換網線業持續上升了1%。在德國網拍市場上排名第四的製造商VOEIKI也承認,網拍持久耐用,的確造成網球手久久不換舊拍,而使得網球拍市場連年縮小。1996年德國網球拍市場需求量僅為50萬支。 近年來高爾夫球運動在德國發展迅速,不論打球人數還是高爾夫球均不斷增加,其中已加入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員人數繼1995年上升12.3%後1996年又達25.06萬人,其中婦女會員幾乎占了半數;同期間,球場數則增加了9.7%,現已達464家。1995年高爾夫球用具、高爾夫球服及零配件等產品的營額收入值增加17%,達2.6億馬克。正由於德國高爾夫球市場增長快速,因此已引起越來越多外商的跟進,以美國商人的腳步最快,已有多家在德國設立子公司以促銷其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高爾夫球用品價格下降,而導致利潤減少。 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運動器材生產國,1995年產值達49.3億馬克,1996年可達50.2億馬克,1997年至1999年間其產值將以1%的速度增長。[102]

 

(5人口構成的老齡化也為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帶來契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口老齡化首先出現在西歐工業化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發達國家均先後進入了老齡化社會。[103] 繼而擴展到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人口老化的現象也日趨嚴重,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關係到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的、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而今天的瑞士、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約1/3的人已超過60歲。老齡問題已提到議事日程上,老年人體育的發展已成為全社會關心的一件大事。隨著德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政府的養老負擔也在逐步增加, 作為老年社會服務一部分的體育活動正在得到廣泛的重視。事實證明,體育運動是增加“健康人生壽命”的最佳途徑,

德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除國民長壽和低死亡率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的低生育率。德國近年來的出生率居歐洲最低。德國聯邦統計局發布信息稱,2005年,德國新生兒數量介於68萬至69萬人之間,婦女人均生育率在歐盟25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一。這也是德國自1946年開始人口統計以來,人均生育率最低的一年。統計數字顯示,每名德國婦女僅生育1.37個嬰兒,這個數字比維持穩定人口所需的平均數2.1個還少,出生率屬全歐最低,長期出現人口負增長。另據統計,德國2005年的人口數和出生率一樣,創下戰後新低。德國現有人口僅約8200萬,並且處於負增長階段。有人推測,按照這種發展趨勢,到2050年,德國新生的嬰兒數量將隻剩下現在的一半;再過大約12代,德國人恐怕要成為“稀有民族”了,甚至有德國媒體驚呼:“德國人有滅種的危險!” 此外,出生率低也意味著全國人口平均年齡的上升,而老齡化問題也被視為阻礙這一歐洲經濟大國未來發展的因素之一。經濟學家警告說,如果德國的人均生育率持續降低,養老金和衛生保健方麵的花銷將日趨龐大,最終會拖垮德國經濟。[104]
    “幾十年之後,德國街頭將看不到年輕人。”這樣的擔心正不斷出現在德國媒體上。隨著近年來新生嬰兒的減少,提高生育率已成為德國一項重要國策。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德國的出生率自1975年以來基本低於死亡率。平均每個德國婦女隻生育1.4個孩子。德國人口問題專家預測,到2050年,德國人口將從現在的8200萬下降到7080多萬,一半以上的人口將超過50歲,1/3的人口超過60歲。在未來50年內,德國人的死亡率將大大超過出生率。柏林一家婦產醫院擁有先進的設備,技術精湛的醫護人員及超過1000張的病床。然而,每天隻有幾個嬰兒在這裏出生。院長希曼先生無奈地對記者說:“這裏什麽都不缺,就缺嬰兒。” [105] 專家認為,年輕人觀念的改變是德國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工作壓力使許多年輕人不願建立家庭,很多已婚夫婦也不想要孩子。《世界報》調查顯示,隻有一半的德國人希望組建一個有後代的家庭。德國婦女唐娜的話很有代表性:“我從沒想過要生一個孩子,那將意味著放棄我現有的工作。”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兼顧事業,這讓無數媽媽頭痛不已。
    生育率的降低,也給德國19世紀就創建的養老保險體製帶來極大的衝擊。德國的退休保險體製實行的是“轉攤方法”。按照一般規律,最合理和有效的比例應該是每3個在職員工養活1個退休人員。可再過20年,德國100名在職員工就須養活78個退休者。歐洲人口問題專家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人口是個重要因素。對此,《法蘭克福匯報》編輯席爾馬赫爾博士說:“不生孩子已經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競爭力,它早晚會毀了德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強調,國家的出生率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多生孩子將成為德國的頭等戰略任務。
    為了讓年輕人多生孩子,德國政府可謂“絞盡腦汁”。政府首先推出獎勵政策,婦女每生育一個孩子,每月都可獲得一筆數目可觀的補貼。政府還提出要在2010年前建立23萬個托兒所,並將延長學校的授課時數,以幫助有工作的母親。據報道,從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帶薪產假新製規定,凡是2008年出生的嬰兒,其父母最多可獲得14個月的帶薪產假。德國政府預計在2007年提撥16億歐元來支付“父母津貼”,從2008年起將增加至40億歐元,以期提高德國嬰兒的出生率。德國家庭部部長表示,新法案的目的是希望使年輕的父母免於經濟的壓力,安心在家撫養小孩。[106]

總結一下就是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老齡人口醫療費用的大幅上升,一方麵是由於老齡人口數量增加,第二個方麵是由於老齡人口健康狀況變化,因為人老了以後會得各種病。關於人口老齡化對醫療衛生總費用的影響,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人口老齡化是醫療衛生費用上升的主要推動力,另一種觀點認為老齡化對醫療衛生費用上升的影響不大。無論如何,老人健康有兩大法寶,一是飲食少而精,二是運動多而勤。老年體育的確是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

 

6傳統醫療手段費用的高昂與無效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實施社會保障製度的國家,早在1883年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宰相執政之時,[107] 就建立了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製度,擁有相對發達和完善的醫療保險體係。德國現行醫療保險體製以法定醫療保險為主、私人醫療保險為輔,即一定收入以下的人有強製性義務,在359個法定醫療保險公司中選擇一家參加保險;而收入超過該標準的人可以自由選擇加入法定醫療保險或私人醫療保險。德國幾乎所有國民都被接納到醫療保險體係中,其中約90%參加了法定保險,約8%參加私人保險。德國法定醫療保險體係的中心原則是團結互助、社會共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德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德國醫療保險體係也麵臨嚴峻挑戰。首先是收繳保險費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醫療保險費用支出的增長速度,即入不敷出的矛盾日趨尖銳;其次,德國醫療保險體係完全在國家監控之下運轉,內部競爭不足,存在大量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的問題。德國是世界上醫療費用支出最高的國家之一,20世紀70年代醫療費用支出就達每年250億馬克。[108] 目前,德國的醫療費是非常昂貴的,開的價錢能讓沒病的人都嚇出病來,比如掛號費就30歐元,看一次頭痛腦熱就要上百歐元,住一天醫院需要300歐元以上。[109] 為解決醫療開支迅速增長的問題,德國政府就被迫一再提高醫療保險費繳費比例。在過去30年中,法定醫療保險的繳費占工資比例已經從平均8%增加到14%以上。而這等於變相增加工資附加成本,反過來又對就業市場造成負麵影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有鑒於此,德國從2004年開始實施《法定醫療保險現代化法》,對醫療保險體係的主要支柱——法定醫療保險製度進行大刀闊斧的革新。醫改的原則是在繼續堅持團結互助、社會共濟的基礎之上,增強國民對醫療健康的“自我責任”:一方麵鼓勵投保人積極參與疾病預防和及早診治計劃,一方麵要求投保人個人承擔部分醫療費用。[110] 這裏的醫療健康的“自我責任”就是鼓勵國民積極參加健身運動,1974年科爾(Helmut Kohl, 1930-   ,1982年至1998年年任德國總理)說的好:“在體育上多用1馬克,我們就可以在醫療費上節約10馬克。”[111] 其實,人越老越該運動,因為運動就是最好的“長生不老”藥。由於越來越多的醫療健康服務被取消或者必須自費,看病變得越來越昂貴,所以有目標的預防,例如通過體育運動,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由於出生人口比例下降,老齡化逐漸加重等原因,德國2006年的住院醫療費用比1960年的增長了63.1倍。[112] 龐大的支出已經讓德國政府感到力不從心,到了不得不消減醫療費用的地步。人口負增長、老齡化的衝擊,加上醫療手段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增長是導致德國醫療費用上漲的主因。社會老齡化是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因此,受慢性病困擾的生活階段不斷延長,工業發達國家的醫療費開支巨大,政府因此不安也不足為奇。於是世界各國一致認為現在隻有一種辦法解決問題:延長健康生活時期階段,縮短患病時間,采取預防措施。德國社民黨和聯盟90/綠黨正計劃向德國聯邦議會送交加強健身防病工作的提案。德國社民黨體育政策發言人弗賴塔格最近在柏林表示:“我們的目的是明確地把體育運動定為預防疾病的有效手段。” [113]德國體聯所屬的體育組織多年來一直采取各項措施預防疾病。很多體育運動協會都致力於通過運動防治疾病,如心血管病。除單項運動協會外,州體聯長期以來也在研究“體育與健康”的問題,實施各類培訓計劃,向體育運動俱樂部提供谘詢服務。德國多年的經驗證明:隻有長期地、持續地預防疾病才能最終取得成功。要預防疾病,就要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僅需要具體的建議,而且需要可信的、戰略上的合作者以及覆蓋全國的、有效的組織結構。同時,多年的經驗也表明:欲解決未來可能麵臨的問題,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空談理論而沒有實際行動。另外,德國在財政、稅收、組織、管理和興建設施等方麵采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其理念和口號是“讓體育運動溶入每個國民的血液之中”(SPORTS FOR ALL)實現三個“超越”,即:從事體育谘詢、服務和指導的人員數量超越醫護人員的數量;體育活動設施的數量超越醫院的數量;體育人口的數量超越服藥和接受治療的病人數量。

7健康觀念的發展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它屬於個人和社會。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但在不同時代有不同解釋,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有病就不是健康”。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已不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除身體本身健康外,還需要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的狀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範,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麵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的10條標準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不出血。(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鬆有力。 然而,健康標準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則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說,健康的含義和標準是多元的、相當廣泛的。

人們的體育意識在不斷加強,“花錢買健康”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今天,當健身方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健身活動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內在需求的時候,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巨變,大家開始心甘情願地為自己的健身活動付費,“花錢買健康”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健康觀的改變極大低刺激著人們的體育消費,一般來說,德國大眾健身消費大體包括兩個部分,體育用品消費和體育服務消費。體育用品消費包括體育服裝、運動鞋和體育器材的消費。體育服務消費則是指獲得專業機構的健身培訓、指導等服務。一些設施良好、培訓有方的健身俱樂部已成為不少國民健身首選。例如德國的一個女子健身俱樂部,每月隻要50歐元(相對於德國2-3千歐元的平均月收入並不貴),就可以不限時間的使用各種運動器械,還有桑拿浴室,日光浴室,還可以參加各種形體訓練班,運動課程等。德國很多家庭主婦都積極參加這種俱樂部,可見其健身運動的普及程度。[114]

 

 

3   德國大眾體育的功能

 

大眾體育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環境、家庭和道德等關乎社會諸多方麵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德國大眾體育的功能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1促進國民健康

科學研究證明,大眾體育對人體健康有多方麵的促進作用,它可以有效地預防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癌症、糖尿病及老年人骨折等,還有助於心理健康。在德國許多體育俱樂部的黑板上可以看到預防哮喘、心血管疾病和帕金森症的訓練計劃,這些計劃都是俱樂部與醫生和醫院聯合製定的。[115] 不少俱樂部除了應有的體育活動日程表以外,還有許多運動處方性的課程,如預防和治療心髒病、肝病、骨質疏鬆症的課程。心髒病運動處方課程在上課時除一名教練外,還有一名運動醫師對整個運動過程進行管理和監控。[116] 以預防癌症為例,德國當前癌症病人的數量已經相當可觀,德國人不僅通過體育運動預防癌症,而且積極開展癌症病人康複鍛煉活動,很多體育俱樂部都開設了癌症病人康複鍛煉項目。不來梅體操俱樂部的乳腺癌婦女健身項目已經有15年的曆史,參加活動的婦女年齡在40~80歲之間,年齡最大者在項目開辦之初就是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埃森州的霍斯特1881體操俱樂部還請了具備相關資格的健身教練指導手術後的癌症病人鍛煉。奧勃科爾希1861體操俱樂部最近也打算把癌症病人的康複鍛煉納入俱樂部的活動內容,俱樂部的兩名練習指導老師已經完成了有關課程的培訓。符騰堡州體聯也很重視癌症病人康複鍛煉方麵的工作。州體聯一直與一家康複醫院合作,共同培訓專業指導教練,其中150人已經上崗工作。州體聯下屬的100家體育俱樂部現在已成立了120個癌症康複小組。癌症病人康複鍛煉活動正在全德各地興起,讓癌症病人感受生活的快樂、重新開始正常的生活,已經成為很多德國體育俱樂部追求的目標。[117]

 

2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大眾體育對德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位的,例如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參與率及工作效率,也可以作為一種產業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德國專家裏希特霍芬把大眾體育稱之為“占據德國十大經濟領域的龐大經濟力量”,奧斯納布魯克大學(Uni Osnabruck)的麥耶教授說,在體育領域有54.06萬員工,與信貸行業的員工數量持平,一年的營業額為530億德國馬克,體育是危機最小的行業之一,對自己的位置很有自信。[118] 這裏以德國健身行業為例。德國運動健身房協會(DSSV)確定,2007年全德國境內有約5950家健身場館,一共有約525萬會員在這些場館中進行訓練,全德國平均每100,000個居民有約7.1個健身場館。整個健身行業的銷售平均值為約30億歐元(DSSV 2007數據),比2000年增長了近10億。[119] 這些數據表明,健身行業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市場,這個市場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又如,德國家庭體育消費每年高達149億美元,德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0.9%,[120] 最新數據為1.25%。[121] 由此可見,德國如此宏大的體育產業為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同時,體育產業的廠商和健康人壽保險部門也為推銷產品和擴大業務,在積極地參與大眾體育的宣傳活動和資助一些競賽、遊戲活動,客觀上也推動了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德國體育硬件設施和裝備都非常專業,大大提高了健身的效果。德國有法律規定,一些健身器材在幾年之內要強製更新,保障了新研製出來的健身器材總能及時投入使用,而且器材都非常新。在健身時,也能體現出德國人嚴謹的一麵:無論參加什麽運動,無論水平如何,德國人的運動裝備都是最專業的。徒步走要有手杖,騎自行車要穿緊身褲,戴頭盔和護膝等等。健身時,隨便著裝會被視為不雅的舉止。正是這種嚴謹的態度,也促進了國產運動品牌阿迪達斯的發展壯大。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險製度非常完善。AOK等大型醫療保險公司對某些特定年齡層的健身消費給予報銷,數目在30到200歐元不等,達到了鼓勵民眾進行健身消費的目的。對於免費健身,德國人何樂而不為呢?德國環境適宜鍛煉。無論在萊茵河畔,柏林帝國大廈之前或者是黑森林中的鄉間小道上,都能見到慢跑健身的人。很多德國人雖然在大城市工作,但在周邊的幽靜小城居住,地廣人稀非常適宜鍛煉。很多中小城市政府出資建設簡易足球和籃球場。德國每個州都有相關的製度,規定地區人均擁有健身器械和運動場的最低使用單位,保證每名公民都有足夠的設施來鍛煉,這也大大激發了德國人的健身熱情和體育產業界的投資及生產熱情。企業,特別是有體育產業的企業對大眾體育進行讚助,不僅能夠擴大企業的影響、提高聲譽,還能獲得減稅優惠,何樂而不。

 

 

3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德國著名學者指出了體育經濟因素的重要性,伴隨著新的以“體育對德國好”為口號的社會宣傳攻勢的展開,成功開展的健身時代告一段落,它是保持德國社會穩定的最重要媒介資源之一。卡普斯丁教授在回顧德國人與外國人和外來移民的融合工作時指出,德國體育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相對無言的各國人民帶到一起。[122] 其實,幫助有困難的移民或外國人融入德國社會也是德國體育目標之一。[123] 有些俱樂部還向外來移民、外國人和申請避難者開放。

國際奧委會委員、澳大利亞奧委會國際關係部部長、國際鐵人三項聯盟秘書長菲利普·瓦爾特·科爾斯在1996年的第6屆世界群眾體育活動討論大會上發言認為:“體育是反墮落的動力,是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最強大道德力量和社會力量。” [124] 而出席本屆大會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群體委員會主席瓦爾特·特略格說得更明白,他強調:“與其它社會力量相比,體育的作用可能更富於競爭性。群眾體育對於個人和社會來說,其價值和影響比較顯著,易於為人們理解和接受。我們必須記住,沒有社會——政治這個二維空間,在某種意義上體育是孤立的,更談不上發揮什麽作用。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利用社會因素作為驅動力,把群眾體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基本成份,讓政治家們接受它,使其成為維護社會和平的力量之一,顯得非常重要。在統一後的德國,人們談到體育俱樂部的社會地問題。這些致力於體育的自由細胞(指家庭——譯者注)明確而一致地要求,要通過提供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來對周圍的社會問題施加影響。諸如:反毒;為年輕人和失業人員提供高雅而富於創造力的娛樂和生活方式,使其擺脫孤獨、重新鼓起生活勇氣;照顧冠狀動脈患者、非婚老人和無法在公開環境中發展的外國人。在這裏,體育成為一種引人注目同時為人們認可的傳達思想感情的媒介,而不是純粹被利的工具。群眾體育的社會意義——它使社會更加豐富多彩、使人們之間更加和諧。大眾體育遠遠超出了其為人們健康服務的範疇。 群眾體育之所以具有“和諧”功能,是因為其背後有兩個基本要素:娛樂和談話夥伴,這是人們從互相認識到互相理解的中介。群眾體育可不是供長跑運動員和自行車選手消除寂寞的,它首先是指公眾的大小小的各種上團體活動,每個人及其同伴皆從中獲得精神上和體質上的雙重益處。在1994年巴黎的奧林匹克大會上,許多發言人基於他們自己的經曆,強調指出在基層群眾中開展“群眾體育”運動的效果是對社會和諧的一大貢獻。積極參加體育運動和在健康環境中生存是所有人的權利。有了健康的體質,人才能變得完整、體力充沛、精神上成為健康的自由人格,這樣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和其他社會責任方麵為社會服務。其顯著效果是,個人的生存環境改善了,社會環境也隨之改善:幸福,健康,享受生命,提高生活質量,消除種族、信仰、性別及正常人和殘疾人間的種種障礙和差別。允許我引用一個德國的例子,當然其他西歐國家也是一樣。在一場地區足球賽中,來自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同一隊的年輕人,如果他們想成為一個出色的球隊,就必須互相妥協。在許多德國小城鎮,外國籍小孩經常參加少年籃球或足球賽,有些球隊的隊員名單聽起來像一個小聯合國。同隊隊員不是外人,而是同盟軍、隊友,他們互相依靠,共享勝利時的喜悅、共同承受失敗時的悲傷。和諧是自然的。社會矛盾和種族間緊張狀況雖無法完全避免,但大大減少了。”[125] 顯然,德國大眾體育成為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4)豐富大眾文化生活,整合社會情感

德國大眾體育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深受廣大國民的喜愛。且體育活動常與文化活動緊密結合,起到了豐富大眾文化生活,整合社會情感的作用。例如由德國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 Deutschland)和德國奧體聯(Deutschen Olympischen Sportbund , DOSB)主辦的從2007年5月開始的“特色奧運會”(Mission Olympic),就是評選“德國最具體育活力的城市”(Deutschlands aktivste Stadt)和“德國最佳體育積極分子”的大眾體育活動,2008年德國最具體育活力的城市是萊茵州的斯佩爾市(Speyer in Rheinland-Pfalz),並獲得10萬歐元的獎金,作為繼續開展大眾體育的活動經費。每逢此時,全國上下總動員,全家老幼齊出動,積極投身到全民健身的熱潮中。當然,德國大大小小的體育節(Festivals des Sports)也是德國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比如2002年7月12日至14日的德國賴內市大型體育節。體育節組織了70多項體育活動,共有43家體育俱樂部和8家體育聯合會參與。根據體育節組織者(賴內市、施泰因福體育協會和賴內市體育協會)的估計,體育節吸引了約6萬名觀眾和參與者。 體育節期間舉行了學校體育日活動,大約4500名5~10年級的學生報名參加了該項活動。蹦極、攀岩、滾軸溜冰等體育活動把體育節推向了高潮。除個人運動項目外,體育節還舉行了賴內市中小學籃球冠軍賽和足球冠軍賽。各家體育俱樂部也借體育節之機開展了宣傳活動。[126] 這些活動和節日就是要通過開展各類人群的活動讓體育運動成為城市、社區及鄉鎮的名片和風景線,讓越來越多的國民變被動為主動,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覺投入到運動健身中來,讓社會更文明、更現代、更和諧。

在德國,企業體育活動可以促進那些非體育俱樂部會員參加體育運動,例如那些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體育運動可以消除隔閡,促進交流。企業的體育活動還可以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有利團結。[127] 人們通過體育來達到休閑娛樂和健身的目的,從而豐富社會大眾文化生活。

另外,還有很多綜合型社區俱樂部,那裏除了各種體育活動項目外,還有樂器演奏、園藝等活動,以滿足會員的其他愛好。事實證明,這些措施對吸引會員及溝通會員間的情感也很有用。

5)迅速擴展體育人口

通過大眾體育運動的開展,可以擴大體育人口數量。例如:德國大眾體育計劃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說明,因為它異乎尋常地全麵且聲稱大眾體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有效。德國體育協會已經用數字說明了體育參與者每年的增長率:體育人口從1960年的18%提高到1988年的69%。體育人口的增加客觀上也為整個國家體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28] 現任國際健身大眾體育協會主席德國的帕姆教授 [129] 認為:近30年來,體育現象發生了兩點突出變化,一是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增加,特別是發達國家體育人口迅速增長,是近代體育史上任何時期無法相比的,另一個是過去許多與體育無關的東西,現在都和體育結了不解之緣。[130]

《明鏡周刊》的一份調查可以說明普通的德國人是如何安排他們的閑暇時間的,其中參加體育活動占46%,遠遠高於其他活動。參見圖4 [131]

 

 

 

 

 

 

 

 

 

 

 

 

 

 

圖4 德國人閑暇時間活動分配圖

 

(二) 德國大眾體育政策與組織管理

1   德國大眾體育管理體製

體育管理是指擁有一定權力的組織和個人對體育係統的人、財、物、信息、時間等基本要素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製、監督的過程。本課題參照國內某些學者對體育組織在體育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將國外體育管理體製劃分為政府管理型、結合型、社團管理型三種類型(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世界幾乎所有國家政府在體育管理中都發揮一定的作用,隻是作用的程度以及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體育管理體製類型的劃分隻能是相對的)。

社團管理型體育管理體製的基本特點是:在社會團體管理型體育管理體製中,中央政府除對有關體育社團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外,不設立專門的體育管理機構,基本不幹預體育的管理事務,充分保證體育的自治地位。國家體育政策的製定和實施、體育資源的配置以及體育管理工作完全由體育社會團體承擔。
    社團管理型體育管理體製的特點是:第一,它根植於人們的體育興趣與愛好,易於得到廣泛的社會支持,易於動員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務,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充分地體現社會各界的意誌。第二,這種管理體製有利於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第三,社團管理型體育管理體製在決策中體現了高度的民主。第四,在社團管理型體育管理體製中,管理工作主要由誌願者承擔,這有助於培養國民的奉獻精神。
    社團管理型體育管理體製的明顯不足是:由於體育社團及私人機構代表了特定的利益群體,在體育管理的利益分配、溝通與協作方麵不夠協調,甚至發生爭吵和相互抵製。這直接阻礙了政府力圖提升國家形象的體育目標的實現。[132]

體育管理體製是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在一定曆史時期體育係統內的機構設置、領導隸屬關係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麵的體係、製度、方法、形式等的總稱,是實現國家體育總目標的組織保證,是各國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按體育管理體製的模式類型劃分,德國的體育管理體製是體育社團主導型,社會體育組織具有高度的權威性、自治性,近幾年開始逐漸強化政府的職能(主要是針對公益體育活動的撥款)。[133] 德國社會體育團體在國家體育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以及體育資源的配置上起主導作用。其大眾體育經費的主要來源是社會團體通過自身的經營獲得的,比如,團體會員繳納的會費,注冊收入(體育指導員的注冊),私人和企業的讚助費,體育基金會等。其管理的特點就是以社會團體管理為主,以政府間接管理為輔的社會團體管理製度。換言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過體育彩票給予體育團體組織一定的財政補助以外,基本上不幹預其管理事務,充分保證它的自治地位。圖5可以形象地說明德國的體育管理體製。[134]

 
 
 

 

圖5 德國體育行政機構圖

(注):上圖的部分內容已有微小變化,如德國體聯和德國奧委會已在2005年合二為一,即德國奧體聯——筆者注。

2   德國大眾體育管理組織與機構

德國的體育組織體係主要是由社會體育管理組織構成,德國聯邦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體育管理行政機構,其憲法賦予社會體育組織高度的自治權。即政府把體育管理的任務和權力交給了社會體育組織,並且從法律上保證這些組織的高度自治性。社會體育組織主要有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德國體育資助基金會等,其中德國奧體聯是德國體育最重要、最具權威的管理機構,在德國的體育管理事務中處於壟斷地位,[135] 它在國家體育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以及體育資源的配置上起主導作用,政府(聯邦、州和地方三個層次的政府機構)隻對體育的政策、措施提出建議,並對那些對國家事業有關的體育活動(如高競技中心和聯邦基地的建設,特定地區的大眾體育和高校的運動設施建設,公共的的運動場館、設施建設等)提供資助,它不幹預社會體育組織管理其內部事務,充分保證社會體育組織的自治地位。德國體育實行自力更生、自我管理,政府在體育管理中隻扮演一個協作者的角色。無論閑暇體育、職業體育、休閑體育,還是高水平競技,也無論體育活動的歸屬,即社會歸屬、職員歸屬或宗教歸屬,都必須統一在德國奧體聯的旗幟下,由其統一協調和管理。

負責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管理機構主要是德國奧體聯及其下屬的16個州的體育聯合會、60個單項體育協會(33個奧運項目,27個非奧運項目)、11個承擔特殊職能的體育協會、6個體育科學與教育協會、2個支持性的協會。德國的各個地區、各個城市和各個社區都分別有全國性的組織,它們分別是全國地區聯合會、德國城市聯合會和德國城市與社區聯合會。這些組織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和保持各個層次行政管理係統的自治和獨立,其中,社區聯合會在體育運動的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們針對社區體育娛樂設施的建設和改進的有關建議,是促進大眾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另一個重要組織是德國體育運動會議,它是1970年產生的,由12個來自私人機構的成員和12個來自州和社區政府的成員以政黨代表的形式共同組成,它是一個政府機構與政黨組織在體育運動發展上的協調機構,它的目的在於促進各個層次體育運動的發展。

依據德國憲法第30條的規定,德國體育發展的責任主要由州一級的政府承擔。在州政府中,一般由文化部承擔體育管理的職能,但其主要職能在於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維護以及對體育組織提供資助,工作的重點是推動和發展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政府一般不介入體育社團的內部事務。州政府的另一項重要職責是促進社區和俱樂部體育設施的建設,州政府不僅提供資助,還要提供谘詢服務。比如德國的市級和縣級政府主要負責當地體育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城市和社區政府服務參與修建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城市和社區政府服務參與修建和維護當地的體育和娛樂設施以及青年活動中心,甚至幫助維修私人體育俱樂部的設施。在許多情況下,體育俱樂部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體育場、體育館和遊泳池。城市和社區體育辦公室負責管理、維修和翻新社區體育設施。[136]

體育俱樂部是德國體育發展最基本的組織載體,這些體育俱樂部一般都實行自我管理。按照德國著名學者海爾曼的觀點,德國體育俱樂部是一個以“自由的成員資格”、“以成員利益為準則”、“不依賴第三者”、“義務參加工作”和“民主決策”為特征的自由團體。[137] 目前德國9萬餘個體育俱樂部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體育興趣愛好的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德國的體育俱樂部具有雙重會員籍,每個體育俱樂部既是州體聯、德國奧體聯的會員組織,又是單項協會的會員組織。確切地說,俱樂部作為一個整體是體聯會員,而俱樂部每一個項目又是單項協會的會員。

聯邦德國體育俱樂部作為一類鬆散的自由團體具有“自由的成員資格”、“以成員利益為準則”、“不依賴第三者”、“義務參與工作”和“民主決策製”這五大結構特征。在其協調運轉中又表現出“團結合作”、“角色分配”、“非正式控製”、“協調自治”和“通過人際關係樹立形象”這五類行為特征。[138]

體育俱樂部是德國體育中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在體育俱樂部、協會中參與的有組織體育是德國體育文化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研究領域,是私法體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德國很長一段曆史時期的體育發展中,在體育俱樂部這種誌願組織參加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是唯一的參與形式,盡管在最近的十多年,體育俱樂部、協會遇到了商業體育提供者和非正式部門參與體育等形式日益增長的競爭,但是它仍然能夠保持傑出的供應地位,在競技體育和團隊體育方麵依舊擁有近乎壟斷的地位。體育俱樂部是在友誼、安全、精神和感情的影響力的基礎上,通過團結、信任和互惠的邏輯來提供參與體育的機會。

在大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方麵,德國的體育俱樂部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目前德國大多數體育俱樂部都是大眾健身俱樂部,即便是職業俱樂部,其中也有很多普通會員。這些會員隻需繳納一定的會費,就可以利用俱樂部的運動設施來鍛煉,並代表俱樂部參加各個級別的聯賽,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達到了健身的目的。

    有學者根據福利多元主義和福利三角形的理論,把德國複雜的、多方麵的體育管理納入一個體育福利三角形。(見圖6)

 

 

 
 
 

 

 

圖6  體育福利三角形———以德國為典型案例

在這個模型中,體育俱樂部位於政府、市場和非正式部門中間。因為和政府相對比,它們有公法和私法(公共品和私人品)區分;和市場的商業提供者相比,它們以營利和非營利的目的為界;和非正式部分相比,它們有組織形式的不同。體育福利三角形展示了政府、市場、體育俱樂部和非正式部門的互動關係。在宏觀層麵上,體育福利混合反映社會不同部門提供參加體育機會方麵在重要性、意義等方麵的不同,在具體的經驗的層麵,這種體育福利混合反映了提供社會服務方麵不同部門扮演角色的不同。

就一般而言,在這個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德國體育的製度化及其任何的變化就和製度化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連接,也和不同社會邏輯的合法性(“政府”、“市場”、“市民社會”)以及不同的部門(“公共”、“商業”、“非正式”、“誌願”)發生了廣泛的聯係。德國體育的結構是在所有四個部門內發展的結果,以及這四個部門在社會領域中所擁有的合法性的發展的結構。

因此,假如我們把國家(政府)、市場、誌願組織按照第一、第二、第三部門來命名的話,德國體育的構成應該是由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部門構成;假如我們按照市民社會不包括控製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經濟領域的理論,德國國家體育的構成應該是由政府、市場和市民社會構成。[139]

 

總之,在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方麵,德國的體育俱樂部更是發揮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在德國,“體育俱樂部會員”幾乎成了“參加體育鍛煉”的代名詞。[140]體育俱樂部是德國體育組織的基本形式,所以我們有必要再簡單介紹一下德國體育俱樂部的概況。

 

2007年,德國出版了長達694頁的《體育運動發展報告2005/2006——德國體育俱樂部狀況分析》(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一書。[141] 該書是由以布羅伊爾教授(Prof. Christoph Breuer)為首的科隆體育大學的一支9人研究小組完成,並由聯邦德國體育科學院在科隆正式發行。德國奧體聯網站介紹了該書的主要調研結果,現摘譯如下:
    研究小組從全德約90000家體育俱樂部中調查和分析了3731家俱樂部的數據。調研結果顯示:如果沒有體育俱樂部,德國很難為民眾提供相應的體育運動條件。體育俱樂部為德國的公共福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第一,擁有和使用體育場館的情況
    目前,德國有8100家體育俱樂部擁有自己的體育館,10200家俱樂部有自己的足球和曲棍球場地,10100家俱樂部擁有自己的網球場。超過31000家俱樂部有自己的會所。換言之,德國的體育俱樂部總計擁有18000塊體育場、49000塊網球場和38400個其它體育設施。根據調研結果,68%的德國體育俱樂部(約61000家)可以使用鄉鎮的體育設施,其中約28%的俱樂部可以免費使用,不需要回報,其它俱樂部則需要繳納使用費。研究者認為:“沒有這方麵的支持,大部分俱樂部難以生存。”在德國,體育俱樂部願意與其它公共福利組織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俱樂部組織的體育運動有很強的公益性。例如,2/3的德國體育俱樂部與學校有合作。體育俱樂部其它的合作夥伴還包括幼兒園、醫院和青年福利局。

第二,財政情況
    會員的會費是體育俱樂部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德國體育俱樂部的會費因年齡、參與積極性和類別等方麵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兒童會員平均每月的會費是6.24歐元,青少年是8.38歐元,成人為15.56歐元。研究小組認為,這樣的會費價格是適度、有節製的。當然,也有個別俱樂部的會費甚至達到了平均值的9.57倍。不少俱樂部還會收取入會費。入會費各俱樂部之間存在差異,例如,根據對3731家俱樂部的調查結果顯示,成人的入會費在33.55歐元到539.77歐元之間。
    不同類型的俱樂部在會員身上的花費也各不相同,一般每年在112.45歐元至362.88歐元之間。按百分比計算,俱樂部的支出主要有:管理人員的費用(占17.2%,是體育俱樂部總支出的最大部分),其次是教練員、體育運動指導員、體育教師的費用(占14%),還有對運動員的資助(12.6%)。

第三,誌願服務情況
    很多為體育俱樂部工作的人員是誌願服務的。根據調查,目前德國約有210萬體育俱樂部工作人員(其中近100萬是教練和體育運動指導老師)是在義務工作,無報酬勞動時間每年達到約5.57億小時,折合每名俱樂部會員平均義務工作16.2小時。研究者認為,這些誌願者每年為德國國民經濟新創造的價值相當於85億歐元。
    德國體育俱樂部誌願服務的形式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固定職位的誌願服務工作,通常是長期從事某項特定專業工作。另一種沒有固定職位的誌願服務工作,包括定期的、臨時性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任務。例如,為籌備和舉行比賽、舉辦周年慶祝活動而進行的誌願服務。在德國,平均約10個體育俱樂部成員可以分攤到一個誌願服務固定崗位。平均13個沒有職位的“普通”俱樂部會員中就有一個積極從事誌願服務工作。
    99%的德國體育俱樂部設有主席職位,超過90%的俱樂部設有副主席和出納。還有相當一部分俱樂部設有體育場館工作人員(59%)、新聞宣傳員(53%)和業務負責人(29%)。
    誌願服務工作是德國體育體製的一大支柱。但是如何贏得誌願者也將成為今後德國體育俱樂部的一大難題,俱樂部有必要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誌願服務新路。

第四,經辦理念
    俱樂部代表對調查問卷中有關俱樂部經辦理念的陳述打了分。得分最高的是:“傳播公正、寬容的思想”(4.56分,滿分為5分),得分其次的是“提供質優價廉的體育運動機會”(4.47分),“支持青少年工作”(4.28分),“重視交際和集體生活”(4.26分),“注重體育運動的質量”(4.21分)。

第五開展兒童和青少年體育運動的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德國91%的俱樂部吸收兒童和青少年會員。換句話說,有將近一成的體育俱樂部沒有這一年齡段的會員。俱樂部的經辦理念也反映了對兒童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視程度。57.4%的體育俱樂部表示,應該重視這方麵的工作。這些俱樂部認為,他們的任務是“把兒童從街頭吸引過來。”隻有15.1%的俱樂部把重點放在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上。在德國,平均每個體育俱樂部擁有一名青少年主管,平均每月為俱樂部誌願服務13小時。
    研究小組調查了兒童和青少年占體育俱樂部會員總數的平均比例,結果顯示:6歲及6歲以下兒童僅占3.6%,7—14歲兒童占16.6%,隨著年齡的增長(15—18歲的青少年),比例又下降到8.8%。18歲及18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會員占總會員人數的29%。

 

此外,德國州體聯期望提升大眾體育在德未來體育主管機構中的地位。2005年9月23日,德國各州體聯就此召開特別會議,並發表聲明期望提升大眾體育在未來的地位。德國州體聯常務會議強調,州體聯下屬的體育俱樂部為2500萬會員提供了少年、青年、老年、家庭、殘疾人體育活動項目,承擔了相當大的社會責任。在體育俱樂部的日常工作中,盡管促進高水平競技體育發展顯得更加重要,但是就運動項目的廣泛性而言,競技體育不及大眾體育。[142]

當然,德國體育聯盟大眾體育部是領導全德大眾體育的最直接管理機構。[143] 它服務的目標群體就是所有德國人,還為特殊人群特殊指導。其主要活動項目:“通過運動保持健康”(開始於1970年);“20個項目的健康活動”;(開始於1971年);“讓我們一起活動”(1979-1982);“體育與健康”(1983-1986);“在俱樂部運動是最好的”(1987-1990);其未來的戰略目標是提高大眾體育在社會上的地位;增加資金投入;擴大媒體宣傳;促進大眾體育俱樂部的建設和完善。它始終認為大眾體育必將成為世界上的最大社會市場。[144]

3   德國大眾體育經費的來源

德國大眾體育經費的來源主要有這樣幾條:國家財政補貼;社會捐款、資助;基金會資助;團體和個人會費;體育彩票或體育博彩提成;私人或公司讚助;場地出租以及門票收入等。

關於大眾體育經費投入,德國國家投資比例並不大,地方政府投資占較大的比例,私人投資也占到一定比例。德國國家投資不到公共投資總額(國家與地方投資)的10%,而地方投資占到90%以上。參見圖7。[145]

圖7  西方發達國家大眾體育經費來源結構圖(1990年)

 

上圖顯示:1990年,德國的體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4%。國家體育撥款中,來自地方政府的撥款占98%,中央政府的撥款占2%。來自私人部門的經費中,居民個人的經費占95%,私人公司的經費占5%,居民個人用於體育運動的經費,62%用於獲得體育健身服務,38%用於購買體育用品。[146] 又如,1997年,德國聯邦財產預算顯示,聯邦內政部的體育撥款為2.17億馬克,再加上對聯邦體科所和國防體育的撥款,聯邦政府的預算突破了3.3億馬克。州和地方政府的撥款要大大高於這一數目,估計接近50億馬克。據統計,1997年度,體育撥款最多的三個州分別是巴登符騰堡州(9.5億馬克)、北萊茵州(7.36億馬克)和巴伐利亞州(7.17億馬克),最少的是不來梅州(3000萬馬克)。[147]

在西方發達國家,體育經費一般占國民總產值1%以上,其中絕大部分用於大眾體育。在西方發達國家大眾體育經費來源中,家庭體育消費是最重要的渠道。據瑞典中央統計局1990年統計資料,1990年德國家庭體育消費總額為149.54億美元,(見表6)[148]

6  各國家庭體育消費比較

 

 

 
 
 

 

據日本《休閑白皮書》調查資料,西方國家政府對大眾體育的投入一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0.61%之間,其中地方政府的投入遠遠超過中央政府。西方大眾體育也從各類體育彩票、賽事競猜等體育博彩業中獲得大筆資金。西方的各類企業也對大眾體育投入不菲。(見表7)[149]

 

 

 

 

 

 

7  西方發達國家大眾體育經費來源渠道

 

 
 

 

 

 

 

 

 

 

 

 

 

 

 

 

 

 

 

另據報道,從1970年至2005年,德國體聯累計從彩票中獲利7.5億歐元。[150] 這些資金大部分用在了大眾體育上。

4   德國大眾體育的經濟政策

盡管德國各級政府普遍緊縮開支,但是德國聯邦政府對體育的撥款還是保持了優惠政策。除了向體育組織直接提供資助外,聯邦政府還通過多種渠道,製定各種政策,為體育運動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從國家的角度講,德國聯邦政府有一整套發展體育的優惠政策,支持體育運動的發展。具體政策如下:(1)對非贏利性的俱樂部和協會實行減稅,減免稅意味著大多數俱樂部根本不用交稅。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協會的捐贈者可以要求減免個人所得稅。(2)俱樂部可以免費或者以很低的價格使用體育場。(3)如果運動員的訓練比賽影響了運動員的學業進程,或者運動員的成績沒有達到大學的入學條件,優秀運動員可以根據特殊規定免費進入高等學校學習。(4)從博彩中獲得收益。根據德國有關的法律規定,各種博彩活動收入中的25%發還博彩者;另外25%的收入必須提供給各種社會組織,其中包括各種福利機構和體育組織,體育組織獲得其中的50%。另外,有一種專門的彩票“Gluckspirale”(好運螺旋線)的收入全部由體育組織支配。(5)國家負責為特殊人群提供特殊的免費體育服務,如殘疾人、老年人等。[151]

下麵舉例說明在體育博彩(SportWetten)和體育俱樂部方麵的優惠政策。先說體育博彩,2004年12月25日,家住法蘭克福的卡納特先生早先是位房地產商,德國申辦2006年世界杯成功後,由於國家的體育博彩優惠政策,他便逐步轉行做起了體育彩票生意,如今已是4家體育彩票銷售店的老板,不過,兩年前他開第一個店時當地沒有競爭對手,現在卻是8個。隨著2006年世界杯的臨近,德國博彩業顯示出空前蓬勃的發展勢頭,相信德國2006不僅是啤酒世界杯,也將成為一屆博彩世界杯。35歲的卡納特先生說:“眼下我們這兒的彩票銷售店就像野生蘑菇一樣瘋狂蔓延著,是呀,當每天都有重要球賽的時候,老百姓競猜比賽的興奮肯定比平時大得多,到世界杯的時候,我估計生意至少是現在的兩倍,誰不想趁機撈一把呀?”而作為德國世界杯組委會所在地,黑森州彩票銷售店的數量過去6個月內翻了一番,達到了170多家。據悉,德國博彩業的風生水起,也得益於德國政府對博彩行業政策的轉變。長久以來,私人開設彩票銷售店在德國是非法的,因為體育博彩統一由國家控製和經營,但近期一係列法規的出台,打破了這一局麵。博彩業律師漢姆巴什說:“所有人都渴望通過博彩來改善生活、實現理想,這就是人們要改革舊法的原因。[152]

自從德國足球職業化以來,足球博彩業在德國就應運而生。和六合彩(Lotto)一樣,德國的足球彩票(Toto)在創辦的最初,也是隻由國家經營的。但是,隨著足球運動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迅速發展,德國的私人足球博彩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這些私人的足球博彩公司都是在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了資格審核,然後登記注冊了的。相對於國家經營的博彩機構而言,他們的優勢在於他們的經營範圍含括了幾乎整個世界範圍內的足球賽事,而官方的足彩投注機構主要隻對歐洲大陸的足球賽事和諸如豐田杯、南美解放者杯決賽階段的比賽接受投注。私人的足球博彩公司不僅接受彩民對於這些賽事的投注,而且接受對馬耳他、塞浦路斯這樣歐洲小國足球聯賽的投注,甚至接受包括日本J聯賽這種一般德國球迷知之甚少的聯賽的投注。[153]

 

其次看看對體育俱樂部的優惠政策。全民健身在德國主要由有很大自主權的體育聯合會負責,整個全民健身的發動、領導和組織均由各級體育聯合會和遍布全國城鄉各地的9萬餘個體育俱樂部具體實施。體育俱樂部在興建體育設施和購置大型器材時甚至可從政府獲得最高份額為50%的資助。德國法令還規定政府在社區成立俱樂部後,有義務提供運動場地供社區居民做休閑體育活動。所以,德國體育俱樂部所屬運動場地,均由政府投資興建交由當地俱樂部經營管理,嗣後政府對場地維護等不再投入經費及人力的支持,全權由俱樂部運作。[154]

德國的體育俱樂部一般都是法人組織,隻要是7人以上的,有一定規章製度,並在相應機構進行登記的俱樂部即可取得法人資格,成為社會公認的組織,具有法律效力。俱樂部名稱後麵加墜“e.v.”的,是依據民法條文進行過注冊的俱樂部,如果是公益法人性質的,則可享受各項活動收益免稅的優惠。企業讚助和捐款完全由俱樂部和企業支配。德國體育俱樂部根據不同的規模可以向地方政府申領補貼來進行設施的建設,如果是1000名會員以上的大俱樂部,則多由政府提供俱樂部專用的活動場地,俱樂部隻需支付較少的使用費,並由俱樂部對場地進行管理。會員較少的小俱樂部則多免費利用政府公共體育設施或大學體育設施,有時需支付少量的使用費。在設施不足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會積極地增建社區體育設施,以滿足人們的體育活動需求。德國體育俱樂部有大有小,大到1300多人,小到100人,而一半的俱樂部有自己的獨立設施。同時,有一半的俱樂部能夠領到政府補貼,每年的補貼額有2500歐元,另一半俱樂部可以免費使用政府公共體育設施,而且修理和購買器械的10%的費用也由政府資助。[155]

5  德國大眾體育組織管理的基本特征

(1政府支持,群體社團實施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國在積極地進行政府的機構改革,強化基層政府對大眾體育的管理,即呈現基層政府負責管理大眾體育的趨勢。

政府支持主要體現在政策和資金方麵。在具體規劃方麵,德國政府突出強調大眾體育的科學規劃,並製定科學的大眾體育發展規劃,例如:1960年聯邦德國根據一項全國性的關於體育設施的調查,製訂了發展大眾體育的“黃金計劃”,決定在15年內投入63億多馬克,前4年由聯邦和州政府為地方直接投資約5千萬馬克。[156]

在政府的積極支持下,德國大眾體育主要是通過各種大眾體育社團組織實施的,即通過強化社會團體的專業化管理來管理社會大眾體育。德國奧體聯則設立大眾體育委員會,領導全國的體育俱樂部,發展大眾體育事業。其下屬各種各樣的大眾體育俱樂部、體育鍛煉中心和社區體育組織等等是具體的實施機構。1987年德國開展的一項大眾體育計劃,就是由29個體育中心組織43萬人進行的。

 

2突出法製規章製度的作用

為了大力開展大眾體育,德國製定了不少法製規章製度,例如前麵已經論述過的《德國體育憲章》、《閑遐體育方案》、《黃金計劃》、《東部黃金計劃》、《德國體育指南》、《聯合聲明》、“德國體育獎章” 、“家庭體育獎章”和“移民體育計劃”等,其中,對德國大眾體育影響最大且意義久遠的當推“德國體育獎章”和“家庭體育獎章”製度的頒布與實施。這兩項製度是德國體育領域中曆史最悠久、大眾參與麵最廣、影響最大的全民健身計劃,被稱為促進德國大眾體育的頭號計劃,它們至2001年底使全德國民共獲得23533487枚各類德國體育獎章。可見,這些法製規章製度有力地推動了德國的大眾體育。

 

3突出宣傳、強調激勵

體育傳媒在大眾體育開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大眾傳播媒介為大眾體育作廣泛宣傳,國家也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小冊子、招貼畫等在交通要道和公共場所廣為宣傳。德國大眾體育的成功之道就是大造輿論,其大眾體育活動計劃與大眾媒介的宣傳活動密切配合,提出了許多簡明而鼓勵的體育口號,如“運動的第二選擇”、“鍛煉身體” 、“一起運動”、 “體育與健康”、“有氧耐力鍛煉130分鍾”、“最好的鍛煉效果在俱樂部”、“通過體育保持健康”、“通過體育達到康複”、“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和“德國,動起來”等等。這裏“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特別值得一提,2002年在當時的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Johannes Rau, 1931-2006,1999-2004任德國總統)的倡議下一個名為“體育運動有益於德國”的宣傳活動在德國展開,它傳達給公眾這樣的信息:“運動有益於德國——讓我們動起來。” 呼籲大家每天運動一個小時。政府首腦以及眾多文體明星為這個運動做宣傳,帶頭上街跑步做表率,效果非常好。宣傳活動及各界人士的表率行動有效地激勵了大眾參加體育鍛煉,並讓人們廣泛的了解到體育活動的重要性、人的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的關係,做到了家喻戶曉。[157]

另外,還設立體育節、[158]體育日,每年選舉“德國最佳體育城市”等,這些都是宣傳大眾體育的大好時機和最佳場所。以體育節為例。2004年7月5日,德國體育節首次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舉行。該市教育局和體育局負責組織工作。在市長芬裏希的倡導下,卡爾斯魯厄地區60多家體育運動俱樂部和協會得以借體育節之機向公眾宣傳自己。主管體育的市長德內克強調:“我們要鼓勵大家加入體育俱樂部,運動健身。”巴登州(Baden-Württemberg)體育聯合會主席揚納利克認為:“大眾體育必須展示自己,引起更多的重視,組織有意義的活動,體育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體育節期間,舉行了籃球比賽及男、女青少年街頭足球比賽等活動。俄羅斯體操明星和德國橄欖球冠軍Heidelberg Lions隊將登台表演。市內的城堡和廣場將成為舉辦體育節的場所。體育節為期3天,7日(星期天)結束。[159]

4目標明確具體,針對性強成為德國建立大眾體育戰略目標體係的焦點

德國大眾體育發展計劃,一個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目標明確,層次分明,可操作性、科學性、係統性強。“目標明確而具體,針對性強”有兩方麵的涵義,一方麵是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住大眾體育戰略目標體係的製定,而且還要從微觀處把握住。另一方麵是對於不同的大眾體育群體進行專門性的目標設置。

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推出了不少大眾體育發展計劃,主次與輕重分明的完整的目標體係構成了德國大眾體育發展計劃的主體部分,充分體現了德國對大眾體育實施目標管理的原則。德國大眾體育發展計劃中的目標體係具有4個鮮明的特點:①所有的目標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均是用具體數據表達的可量化的指標,所有的指標都可以進行跟蹤評估。例如,《德國體育憲章》提出,要求小學1,2年級每天要有體育活動時間;從3年級開始每周3小時體育課,下午在自願組成的興趣小組中進行2小時體育鍛煉;②所有的目標都具有很強的挑戰性與激勵作用,和每一個國民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並為國民所關注和理解;例如,德國老年體育工作目標是:老年人有權利接受最好的指導,保持每天都積極向上。這些指導和幫助能夠激發和推動著老年人保持機能的健全;接受老年人的谘詢要求,提供滿足他們要求的嚴密的活動計劃;提供體育活動機會的場所包括:工作場所(如文化工作)、社會場所(見麵和交流的場所)和專門場所(設備齊全的房間和休息室);指導課程要使活動更加有趣,喚起老年人對過去的回憶,並能夠預計到將來的收獲,還要將鍛煉與娛樂很好地結合;通過活動的方式傳授體育活動的健身理念,主要項目是體操、跳舞、遊泳、遊戲、力量和放鬆練習。[160]③目標層次分明;④目標確定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涵蓋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以《黃金計劃》為例,該計劃通篇都是對實施目標的陳述,共包括總目標、子目標和次級目標等。

由於社會大眾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群體所組成,一般性的計劃難以奏效,因此,德國的大眾體育發展計劃多具有明確的群體針對性。如1969年的“青少年為奧運而練”活動。要求每個5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能參加。當初建立這種競賽活動有2個出發點,一方麵想以此活動促進學校與俱樂部的合作,喚起青少年對體育的興趣;另一方麵想通過這一方式為1972年在慕尼黑舉行的奧運會發現天才運動員。青少年為奧運而練活動1970年有6.5萬人參加,1972年在慕尼黑奧運會後該活動仍繼續開展,1981年增加到50萬人,可見這一活動大大的激發了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老年人是德國大眾體育管理中極為關注的一個群體,開展了各種旨在促進老年體育的計劃,德國在開展老年體育工作和開發設計老年體育活動時,往往要依據“全身性理論”、“激發理論”、“年齡競爭模型”和“決策理論”等作為理論基礎。比如通過實施一些針對性計劃來普及體育運動的理念,讓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發現自我,產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如50歲以上的老年人體育計劃、70歲以上的老年人體育計劃及老年人體育節和“爺爺-奶奶-小朋友操” [161] 等都是專為老年人體育設計的計劃和活動,它們使50歲-90歲的老年人的活動也比以前豐富,增加了老年人社交的機會,如體操、徒步旅行、遊泳、騎馬、網球、跳舞以及當誌願者等。

    另外,由於工作時間及體育愛好的差異,許多德國人成為晚上體育活動的愛好者,相應的計劃及活動也紛紛出台。如今,夜晚也成為德國人體育運動的好時機:午夜籃球賽、36小時遊泳賽、夜間健身和100小時團隊跑等都是在德國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

 

5利用大眾體育市場開展大眾體育

大眾體育作為一項涉及到千家萬戶、億萬參加者的事業,需要巨大的經濟投入,任何國家的政府都不可能在經濟投入上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必須開發經濟來源。

人們的體育意識增強,參與體育健身運動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德國經濟發達,國民收入頗豐,給大眾體育市場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現在德國已經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大眾體育市場。德國經濟的發展,直接給國民帶來的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衝擊,時代在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豐富多彩,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節假日或其他空閑時間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在德國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體育運動可以說無處不在,在家進行運動健身也是一種時尚。一些體育健身保健器材已經悄悄的走進千家萬戶,如:跳舞機,跑步機,啞鈴等等,這些器材把“家庭健身房”帶入到新的時代。隨著參與體育運動的人越來越多,體育用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不光是服裝鞋類這些,還有一些簡單的體育器材球拍、球、護腕、護膝、運動包以及一些碟片等等這些都是體育用品的部分。它也是體育消費重要組成部分。觀看體育比賽和購買體育雜誌和觀看體育比賽也是體育消費的重要方式。觀看體育比賽,包含到現場去觀看比賽或者通過電視錄像、網絡去觀看比賽已經成為一部分人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在德國2006年世界杯期間,德國就有成千上萬球迷到現場為各隊加油、呐喊。年複一年,每周末的德甲聯賽更成為無數球迷的佳節。德國與體育有關的雜誌、報刊非常多,其中與足球、賽車、網球、健身相關的雜誌最為人們所關注,購買雜誌是關注體育的德國人獲得體育信息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是大眾體育消費的一種方式。家庭體育消費,從國內外調查的大量數據上顯示,它已成為大眾體育消費市場的一支主力軍。據《國外體育動態》1997年轉載日本SSF財團的調查資料,國際家庭體育消費水平呈迅速增長趨勢,消費內容也趨於多樣化和長期化。家庭體育消費總支出1990年德國就達149億美元,平均每人約19美元,[162] 1996年高達340億美元,人均近50美元。[163] 進入21世紀後,大眾體育消費更是有增無減,2005年德國僅體育用品人均年消費量為790美元。[164]這說明大眾體育市場對大眾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6依靠誌願者開展活動

每年的12月5日是德國的誌願者日。目前,德國34%(2200萬)14歲以上的公民是誌願者。除衛生和社會公益領域外,有相當大一部分誌願服務發生在體育領域。在德國約90000家體育俱樂部中,有210萬個不計報酬的名譽職位,另外還有很多人在俱樂部從事誌願服務。[165] 誌願者的無私奉獻是德國大眾體育的基石。沒有誌願服務,就不可能有德國大眾體育的蓬勃發展。德國大眾體育的組織者和開展活動的骨幹分子,多是不計報酬的誌願工作人員。德國95%的俱樂部沒有專職管理人員,90%的教練和輔導員是誌願兼職人員。根據最新調查,目前德國約有210萬體育俱樂部工作人員(其中近100萬是教練和體育運動指導者)是在義務工作,無報酬勞動時間每年達到約5.57億小時,折合每名俱樂部會員平均義務工作16.2小時。研究者認為,這些誌願者每年為德國國民經濟新創造的價值相當於85億歐元。[166]
    德國體育俱樂部誌願服務的形式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固定職位的誌願服務工作,通常是長期從事某項特定專業工作。另一種沒有固定職位的誌願服務工作,包括定期的、臨時性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任務。例如,為籌備和舉行比賽、舉辦周年慶祝活動而進行的誌願服務。在德國,平均約10個體育俱樂部成員可以分攤到一個誌願服務固定崗位。平均13個沒有職位的“普通”俱樂部會員中就有一個積極從事誌願服務工作。
    誌願服務工作是德國體育體製的一大支柱。但是如何贏得誌願者也將成為今後德國體育俱樂部的一大難題,俱樂部有必要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誌願服務新路。

其實,德國各級政府、德國奧體聯及部分俱樂部已先行一步,鑒於德國體育誌願者的現狀,[167] 采取了相應的積極措施。

例如,黑森州(Bundesland Hessen)采取措施鼓勵誌願服務,從2006年1月1日起,黑森州的中小學生誌願者如果每周至少做5小時公益服務,就可以申請誌願服務卡,持卡人可以享受半價門票等優惠待遇,誌願服務的內容包括參加體育俱樂部、藝術院校、社區和教堂的誌願服務以及環保和慈善活動。[168]

又如,德國體聯為了擴大體育俱樂部的會員及誌願者,從1999年起,開始實施一項名為“體育運動中隱藏的明星”的誌願者活動,目的有兩個,一是使體育誌願者及其活動得到更高的評價,從而爭取大眾的支持;二是為了提高大眾對誌願活動的關注程度,吸引他們加入誌願者的行列。活動理念主要有以下幾點:對德國體育和體育俱樂部來講,誌願者都是寶貴的財富!誌願者是隱藏在體育運動中的“明星”!自發參加誌願活動的人是重要的人員,是應得到感謝的。要從全國體育俱樂部當中選出優秀的誌願者代表,進行表彰。不要有任何顧慮地向隱藏在體育運動中的“明星”“發出“謝謝你們”的讚頌吧!活動口號是—“感謝你的努力!你是體育運動中隱藏的明星!”該活動從1999年到2001年的三年是第一期工程,要在體育俱樂部、州體聯、全國體聯三個層次上進行評優和表彰。[169] 此項活動大大提高了人們對於體育誌願活動的積極性,對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此外,為了讓誌願者不承受經濟負擔,要幫助那些幫助別人的人,對大力支持體育誌願者工作的單位和個人也給予獎勵。例如,2005年12月5日(德國的誌願者日),德國體聯和德國商業銀行第6次聯合頒發了“支持誌願服務獎”。頒發這一獎項是德國體聯與德國商業銀行共同發起的“謝謝,體育需要你的誌願服務”(Danke den Ehrenamentlichen im Sport,始於2000年)倡議活動的一部分,旨在獎勵政界、經濟界和媒體行業中長年支持誌願服務工作的人士。“支持誌願服務獎” 評獎委員會將2005年度的特別獎授予了德國前內政部長席利(Otto Georg Schily,1932-  ,1998-2005年期間任聯邦德國內政部長一職)和幸運螺旋彩票。德國體聯主席馮·裏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稱讚席利是“一名在財政匱乏時期捍衛體育預算的戰士,深知將資金投入體育領域有利於激勵青少年,改善國家形象。”[170]

 

7依靠大眾體育俱樂部發展大眾體育

德國的體育俱樂部體製在體育發達國家中很有代表性, 自從1816年德國第一個體育俱樂部成立以來,經過將近200年的發展, 至今在全德國範圍內已經有9萬多個體育俱樂部,會員2700多萬人。[171] 目前,根據德國大眾體育俱樂部的經營性質劃分,有這樣幾種俱樂部類型:盈利性(商業性)的大眾體育俱樂部,非盈利性的大眾體育俱樂部,準盈利性的大眾體育俱樂部。按大眾體育俱樂部的活動內容分,又可分為:(1)單項俱樂部。這是以開展某一項目為主的俱樂部。例如,網球、乒乓球、保齡球、長跑等俱樂部。在德國這種俱樂部占全國俱樂部總數的40%以上。(2)綜合型俱樂部。這種俱樂部是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多種體育設施以及各種人群的綜合體。在此類型中還可按規模大小分為大、中、小三種俱樂部。按單位性質分為中小學的體育俱樂部、大學生體育俱樂部,公司和企業中的體育俱樂部,社區和公園中的俱樂部以及大型門診部和療養院中的醫療健身俱樂部等。按俱樂部人群分為少兒體育俱樂部、中年人體育俱樂部、老年人體育俱樂部、殘疾人體育俱樂部和家庭體育俱樂部等等。這些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體育俱樂部在德國的體育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國的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等各個方麵都是建立在俱樂部體製的基礎之上, 尤其在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方麵, 德國的體育俱樂部更是發揮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在德國,“體育俱樂部會員”幾乎成了“參加體育鍛煉”的代名詞。可以說,大眾體育俱樂部是德國發展大眾體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組織形式。

根據研究, 德國人參加體育俱樂部的主要原因除熱愛體育的主觀原因外, 還有三個客觀原因:首先, 體育俱樂部的會費比較便宜。原西德地區俱樂部會費大致介於每年150-260馬克之間, 換算成歐元大約在75-130歐元,這對於稅後月平均工資2000歐元左右的德國人來說, 的確不算很貴。其次, 體育俱樂部的數量眾多, 幾乎處處都有。德國的9萬多個體育俱樂部分布在全國各地, 盡管大城市中的體育俱樂部在規模、場地條件等方麵更好一些, 但城鎮和農村中同樣有相當數量的俱樂部存在, 因此無論在什麽地方, 德國人都可以找到合適的俱樂部,從事自己喜愛的項目。而商業性體育場所大都集中在較大的城市, 因此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第三, 體育俱樂部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項目。目前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下屬共有60個專項協會, 每個專項協會都負責管理本項目的體育俱樂部, 從最大的德國足協(2006年會員為635萬)到最小的冰壺協會(2006年會員隻有734人), 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奧運會項目(33個)和非奧運會項目(27個)。 而商業性的體育場所則主要局限於健身、舞蹈、保齡球等少數項目, 因此體育俱樂部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除了上述三個因素之外, 根據筆者本人參加足球俱樂部的經曆,還有兩個原因使德國的體育俱樂部更具吸引力。一是鍛煉時間靈活, 隻要在俱樂部場地開放的時間,會員可以隨時使用, 甚至不用提前預約, 這個優勢是非營利性的體育鍛煉場所不具備的;另外就是俱樂部同時也是一個社交場所,俱樂部會員因為共同的愛好走到一起,鍛煉完之後一同在俱樂部的酒吧喝酒聚會, 在這個意義上體育俱樂部所起的作用已經超出了體育鍛煉的範疇, 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德國的大眾體育俱樂部都是以運動項目為中心建立的,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俱樂部會員可以在俱樂部裏進行相關項目的體育鍛煉活動。根據筆者的親身體驗,德國的體育俱樂部為了使會員達到最佳鍛煉效果、保持最高的鍛煉積極性,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概括起來就是“四個提供”:一是提供場地、器材。德國的體育場館眾多,1992年統計的各類體育場館數量已達到9萬多個。這些場館除了少量作為專業用途(比如職業隊或奧林匹克基地)和商業用途之外,大部分都屬於大眾俱樂部或學校,而學校裏的場館一般晚上和節假日也借(租)給大眾俱樂部使用。也就是說俱樂部的存在使國家投資修建的大部分場館都能夠對大眾開放,隻要交納會費成為俱樂部的會員,就可以免費使用這些場館。有的俱樂部甚至提供運動器材和消耗品,比如科隆的一家羽毛球俱樂部,學生身份的會員隻需交納100歐元會費,便可每周兩次免費使用俱樂部的場地而且羽毛球都由俱樂部提供。二是提供教練指導。德國的大眾俱樂部裏一般都有兩個教練,一個負責成年人,一個負責青少年。這些教練以專職為主,也有兼職的,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訓練俱樂部裏的代表隊,同時也為會員提供個人輔導。如果是專職的教練,這些訓練和指導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但收費標準比商業體育場所低。教練的存在使俱樂部會員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證, 大大提高了會員鍛煉的積極性。三是提供共同鍛煉機會。很多德國人參加俱樂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找到誌同道合的鍛煉夥伴。無論個人項目還是集體項目,如果能和比較熟悉的人一起鍛煉, 都可以達到比較好的鍛煉效果,而俱樂部恰恰能起到這個作用。首先俱樂部有固定的鍛煉場所,其次俱樂部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會員互相認識,再有就是每個俱樂部都有自己的代表隊參加各個級別的聯賽,這些都可以增加會員之間的了解,小規模的俱樂部甚至就象一個大家庭,幾乎所有的會員都互相認識,到俱樂部去鍛煉就像回家一樣,能夠充分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四是提供比賽機會。德國聯賽製度對於俱樂部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把體育俱樂部比喻成一個大家庭,那聯賽製度就是使這個大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保證。作為代表隊的成員,俱樂部會員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他們對比賽的重視和投入程度不比專業運動員遜色,同時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對自己的運動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因此, 德國的俱樂部在可能的情況下,都會盡量多的組織本俱樂部代表隊參加聯賽,以達到最佳鍛煉效果,更大程度的調動會員積極性。

概言之,大眾體育俱樂部是保證德國群眾體育開展的最基本要素。德國的大眾體育俱樂部以其合理的收費、眾多的數量以及豐富多彩的運動項目吸引了大多數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民眾加入進來。另外,德國大眾體育俱樂部通過提供場地器材、提供教練指導、提供共同鍛煉機會和提供比賽機會等措施來增加會員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效果, 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加會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8充分重視學校體育工作

人從學校開始接觸社會,在校期間也是人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體育是大眾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機構和人士充分地認識到了這點,采取了多項政策、措施和計劃等來大力開展學校體育工作。例如,德國教育部長會議於1978年倡導了“學校體育代表大會”,認為學校體育應與其它學科享有同等的地位。又如德國體聯從1950年建立以來也一直注重學校體育工作,頒布了一係列專門的規章(《關於學校體育的決議》、《促進學校體育的建議》、《學校體育活動計劃》及《第二個學校體育活動計劃》等),強調體育課、課外及校外體育活動對學生身心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在體育課方麵,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每周至少要有3學時的體育課,另外每學期還開設體育高等課即選修課6學時。在課外及校外體育活動上,德國的學校除體育課以外,其餘的體育活動一般以俱樂部的形式來進行,俱樂部有校內和校外俱樂部之分,這兩種俱樂部的基本特征和行為模式均與社會上的俱樂部相似,校內俱樂部成員可以參加社會上的單項體育俱樂部,因此,德國的學校體育俱樂部實質上與社會體育俱樂部是融為一體的。德國學校體育的一個明顯趨勢是不再單純重視競技運動,而是鼓勵學生在參加競技性體育活動的同時,積極參加有休閑娛樂性的活動。下麵的一些實例可以證明以上觀點。

一是德國下薩克森州推動學校體育運動的措施。

2005年,德國下薩克森州(Bundesland Niedersachsen)政府認識到兒童、青少年缺乏鍛煉問題的嚴重性,在全州進行了一次健康普查。檢查結果表明,除例行的學校體育課外,該州青少年需要課餘時間在學校或周邊地區獲得額外的體育運動的機會。下薩克森州體聯和州文化部聯合推出了名為“學習需要運動——下薩克森重點強調”2007—2010行動計劃,該計劃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麵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1.學校體育助教(目的是指導學生在學校進行額外的體育活動。學校體育助教方案主要適用於全日製學校。學校可以聘用學生擔任體育助教,帶領其他學生進行課間、課後的體育活動,準備比賽,配合學校教師的工作,學校教師的責任不變。)2.教師再培訓(目的是對沒有體育授課資格的教師和候補教師進行培訓,對體育教師實行再培訓。)3.“運動幼兒園”計劃(目的是使兒童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向家長宣傳運動的重要性;提高教師進行體育運動教育的能力;發動幼兒園的醫生進行運動有益兒童健康的宣傳;爭取體育運動俱樂部的支持,為兒童提供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機會。)4.“運動的兒童,機智的頭腦”行動大會(目的為提高運動和健身的意識。)5.慢性病患兒(目的:健康以及一體化;為慢性病患兒創造體育運動和遊戲的機會;宣傳體育運動的必要性,並為運動需求提供信息。)6.體育運動先進校(目的為嘉獎提供特別體育運動和健身活動的學校。)7.Pierre-de-Coubertin學校獎(目的是在畢業典禮上使體育運動特長與其他方麵的特長具有同樣的地位。)[172]

二是德體育界與薩克森州合作為兒童推出“發掘你的強項”活動

從2008年1月21日起,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盟、德國足協、德國體操協會與薩克森州文化部共同實施一項計劃,鼓勵兒童多參加體育運動。活動的口號是“發掘你的強項”。該活動還將通過引入“體育運動教練員”的方式為學校和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帶來新氣象。這些體育運動教練員由文化部培養和資助,將在課餘體育活動中發揮作用。主要目的是通過體育運動遊戲,開發兒童的體育運動潛能,加大孩子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第一批體育運動教練員已於2008年9月上崗。[173]

 

三是德國開展“踢球精力充沛活動”

根據科學調查,德國有1/6的兒童體重超常。為此,德國科隆體育大學和薯條生產商Intersnack發起了“踢球精力充沛活動”。起初活動在科隆進行,現已擴展到整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預計來年全德將有35,000名學生參加該項活動。 到目前為止,已有約700名3至6年級的學生參加了“踢球精力充沛活動”。活動內容包括營養谘詢、課外足球、身體素質和放鬆訓練。77%的孩子參加完活動後更加喜愛運動了。[174]

 

四是德國創建愛體育愛運動的新型學校

2004年6月27日,在以學校體育為議題的斯圖加特高峰會上,德國教育部長會議主席阿內塔·莎凡和德國體聯主席馮·裏希特霍芬共同宣布:創建愛體育愛運動的新型學校。莎凡說:“除現有的3小時體育課外,也不能忘記開展運動、遊戲和體育鍛煉,為突出學校體育和青少年每天活動的重要性,學校、學校管理機關、體育教師學會和體育聯合會這些參與者都要齊心協力。” 馮·裏希特霍芬感慨地說:“我期待與教育部長會議更加緊密的合作,這也是多年來我們感到欠缺的。在全德範圍內保障學校體育必修課,一直是德國體聯的起碼要求,德體聯還希望教育部長會議能對體育重點學校和運動學校的設立給予支持。”[175]

類似的實例不勝枚舉,總之,德國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機構和人士都重視學校體育工作,並采取了多項政策、措施和計劃等來大力開展學校體育。

 

9國際大眾體育全球化與德意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性相結合

由於德意誌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遺產,民間流行不少傳統或現代的體育健身之術,為世界體育史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德意誌民族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審美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反應了德意誌民族的人文精神,體現出德意誌民族的體育文化特色,所以,在國際大眾體育全球化的今天,德意誌民族的體育文化又形成了世界體育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此有必要列舉幾項,作一概述。

中世紀日耳曼人的三項運動是比賽擲標槍、投石塊和跳躍。其中的投石塊在德國著名史詩《尼伯龍根之歌》中,就記錄著中世紀日耳曼人推石塊的情形。[176]

撐竿跳高原為體操項目,流行於德國學校。1789年德國的布施(Busch)跳過1.83米,這是目前世界上有據可查的最早成績。[177]

保齡球,起初叫九柱球戲,又稱地滾球。在四世紀前,起源於德國和荷蘭。當初隻是一種宗教儀式活動,通常在教堂的門廳或走廊裏,豎著的柱子表示邪惡,球代表正義,教徒們以球擊柱,希望求得幸運。[178]

滑雪運動風靡歐洲,為了不使滑雪愛好者在夏季無雪興歎,滑草運動便於20世紀60年代在聯邦德國應運而生。這項運動最初是用來補充滑雪訓練的,後來慢慢就變成了一種新興的獨立運動項目。[179]

19世紀晚期,德國人山道(Sandow,1867-1925)首創了通過各種姿態來展示人體美,而且為現代健美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他被公認為“國際健美運動的創始人”和“世界上第一位健美運動員”。目前該項運動已發展為競技健美和競技健美操兩個相對獨立的運動項目。[180]

德國傳統“雜技”。“雜技”源於人類的勞動技能和生活技能,是一種流傳和流行於民間的傳統技藝,它凝聚著人類的勇敢和智慧。在體育多元化的今天,德國許多大學將“雜技”視為傳統體育而納入學校體育活動,不僅給體育活動帶來了更多的愉快,也吸引了更多的健身者對“雜技”的興趣。學校體育“雜技”既突出了大眾化、娛樂性的體育健身特點,又為傳播和推動傳統體育文化和體育健身活動注入了活化劑。

目前,德國大學學校體育中傳習和傳播的體育“雜技” 德語為SPIEIRISCHE ARTISTIK。技藝主要有:手技、腳技、技巧等。如:1)手技:主要是以手拋、接物件的練習,可拋接的物件有:球、圈、棒、磚、帽等。練習的程序:初練時,傳授者先將一塊海綿墊斜放在地麵上,再用粉筆在墊麵上勾畫出物件拋出的線路、順序等;習練者先按照墊上的拋件線路、順序進行徒手模仿練習,再進行拋實物練習;待動作嫻熟後,再過渡到雙手難以應付的繁多物件的拋件練習,並不斷地增加拋件的數量。練習的形式有單人拋接物件的練習,兩人或多人進行互相拋接物件的練習。其主要目的是鍛煉人體的靈巧和手法的活動能力,以達到娛樂健身的效果。2)腳技:主要是以腳蹬踏物件的練習,可蹬踏的物件有:單車、獨輪車、滾球、滾筒、晃板、晃梯等。練習的程序:初練時,傳授者先扶持或助力幫助習練者進行蹬踏物件進行練習;之後,可借助輔助物(持棍、扶牆)等進行練習;待動作掌握後,再獨立進行練習。練習的形式有單人蹬踏物件的練習,雙人或多人協同配合蹬踏物件的練習。其主要目的是鍛煉人體的力量和平衡的活動能力,以達到娛樂健身的效能。[181]

花樣自行車(cycle figure):該項活動起源於100多年前的德國,是一項在歐洲非常盛行的活動,其參加者多為青少年,現在每年都舉行室內項目的世界錦標賽。花樣自行車所使用的是專用自行車,表演者利用身體平衡表演各種動作,如在車把和車座上站立、雙手脫把、獨輪行走等等。[182]

    輪滑馬拉鬆比賽。2001年10月在德國的科隆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麵的馬拉鬆比賽——輪滑馬拉鬆賽,長度同馬拉鬆賽跑一樣為42.195公裏。當時選手參賽近1000名,比賽起點為科隆的奧托廣場,終點為馳名世界的科隆大教堂。 這一賽事為馬拉鬆的曆史寫下新的一頁。[183]

眾所周知,由射擊和越野滑雪兩個靜與動的項目組成的冬季兩項是無論如何難與炎熱的夏季聯係在一起的。然而如今在德國,出現了一項被稱為“夏季的冬季兩項”運動,它是由射擊和輪滑組成的。近年來,輪滑,作為傳統的溜冰運動的現代演義,受到了眾多的體育愛好者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為了順應時尚並開發新的領域,巴伐利亞射擊協會便獨出心裁地推出這一“夏季兩項”運動。在4月初的州射擊節上幾位訓練有素的運動員表演了這一新興運動,目的是為了宣傳這一大眾體育運動的新成員,同時還可以吸引讚助商以增強協會的經濟實力。[184]

    以上的幾個傳統或新興體育項目簡單展示了德意誌民族的部分體育文化遺產,希望在國際大眾體育全球化的今天及未來能夠得到繼承和發展。

 

10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由於德國各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人們對體育健身活動的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同,因而決定了現階段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均衡既存在於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和健康程度等特征的社會群體中,也存在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中,反映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多種社會影響因素的差異。具體地講,在各地區大眾體育經費的投入與相關場地、健身器材與設施的建設方麵,在各地區現有體育健身指導者的數量、質量及專業特長方麵,在大眾體育健身人口各自的體育基礎與體質特點方麵,各地區大眾體育的管理體製與政策方麵,在各地區的體育傳統方麵,在各地區大眾體育的發展速度與水平等等方麵,都表現出極大的地區差異,存在著較大的不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的主要症結來自於德國的政治、經濟等因素。

在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時期(1945-1990),由於體育政策的迥異,西德不過分追求奧運會的金牌數,每次奧運會金牌得10枚左右就滿足,而讓國民的身體素質得到自由發展,所以大眾體育發展良好。反觀東德,為了在與西德的對比中顯示出所謂的“社會主義優越性”,采用舉國體製辦體育,從而調動全社會資源來協助操練少數精英運動員,盡最大努力在國際大型競賽中奪取最多的獎牌獎杯。如東德《青少年法》規定:所有體育場館,全年開放,直到深夜,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185] 注意這裏青少年不是指一般的學生,而是少數青少年精英運動員。這樣國家資源的使用嚴重顛倒輕重,每年花費巨額國民財富用於培養精英運動員,但輕視國民大眾的體育興趣愛好和強身健體的需求,放棄了開展以體育協會為主體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大眾體育的發展便可想而知。[186] 另外,在大眾體育興起的直接動因上,兩國也有明顯的差異。西德大眾體育興起的直接動因是自動化和坐姿生產生活方式導致的運動不足,營養過剩,因之引發的心髒病、肥胖病、腰背疼等所謂“文明病”。西德一般有著較好的體育設施、器械和較多的體育經費,因此,西德的大眾體育往往是城鎮的、耗能的、個人的、政府間接參與的,其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有較多的相似性。而東德的大眾體育卻麵臨完全不同的條件,需要另尋途徑,如前東德政府對體育的介入多采取直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必要的。但從東德的社會群體來看,婦女、殘障人、老年人等被認為是社會弱勢群體的體育參與率低於其他社會群體,是東德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西德的希爾在《青年與今日體育運動》一文中直截了當地指出,在東德等一些國家參加體育運動的人中,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差異,經濟地位的高低顯示出了這種差別。他還指出,異國工人的孩子,有色人種的孩子以及精神和體質上受到摧殘的人,他們從事體育活動的比率,大大低於有錢人家的子女。[187]

這表明在大眾體育中東德還存在著與性別、健康狀況、年齡、種族、職業、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水平等因素相聯係的歧視,普通老百姓卻得不到基本的鍛煉休閑設施和指導,群眾性的比賽越來越少,而有些群眾性比賽常常成了純粹的行政命令,大眾缺乏參與體育的途徑,沒有平等的參與體育的機會,這便無情地剝奪了大眾參加體育的權利。

1990年德國統一後,由於統一前經濟基礎等的差異,在大眾體育各方麵德國東部地區(即新聯邦州)又明顯地比西部地區(即老聯邦州)要落後一些,主要體現在體育俱樂部會員人數、體育場地設施等方麵。根據德國2002年對全德體育場館的統計,德國擁有體育場館共計126962處,其中約47.4%是露天設施,27.9%是體育館。盡管德國的體育場館數量不少,卻依然存在某些特定的體育設施分布不均的情況。比如,與老聯邦州相比,新聯邦州露天的體育設施較多,但是網球場和冰場缺乏。德國體育場館歸屬方麵,鄉鎮(61%)是體育設施最主要的承擔主體或經營者(露天體育場和體育館),新聯邦州的體育設施較多為公有。第二大承擔主體是俱樂部,主要是網球和射擊設施,但東、西部也有所不同,老聯邦州俱樂部經營的體育設施占總數的30%,而在新聯邦州隻有15%。[188] 德國內政部最近又提交了新聯邦州體育運動、俱樂部和體育設施狀況報告。[189] 根據報告,德國東、西部體育俱樂部會員的比例依然差異明顯。在老聯邦州,1/3的成年人參加體育俱樂部的活動,而在新聯邦州,隻有約1/7的成年人是俱樂部會員。盡管會員比例差異顯著,但是新聯邦州俱樂部體育的發展速度還是相當迅猛的。 報告指出,盡管調查顯示,新聯邦州婦女比男子更喜歡進行體育運動,但新聯邦州婦女參加俱樂部運動的比例少於男子,近1/6的男子是俱樂部會員,而婦女的比例隻有約1/9。在新聯邦州的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小鄉鎮,女孩參加俱樂部活動要比在城市難得多。新聯邦州很多地區的俱樂部隻有足球項目。因此,體育俱樂部有必要加強婦女體育運動方麵的工作。隻有滿足婦女對體育運動的特殊興趣,才能夠吸引她們成為俱樂部的會員。 內政部的報告還指出,1991年以來,新聯邦州修繕和新建的體育設施占28%,高於老聯邦州19%的比例。盡管如此,體育運動設施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根據報告的調查結果,新聯邦州約70%的運動設施有待修繕。各聯邦州和鄉鎮將首先承擔起這項任務。而聯邦政府則是從1999年起實施“東部黃金計劃”,以改善東部的體育設施。德國內政部長席利說:“1999~2005年,僅聯邦政府就為‘東部計劃’投資了6300萬歐元,再加上各州、鄉鎮和俱樂部的資金,投資總計超過3.1億歐元,采取的發展措施共435項。”席利最近還表示,計劃2006年繼續執行“東部黃金計劃”。如果這項提議在議會得到通過,那麽來年德國內政部的預算中將額外增加300萬歐元用於東部各州和東柏林的體育設施建設。也就是說,2006年,聯邦政府、各州、鄉鎮和體育俱樂部有可能總計投入約1000萬歐元用於“東部黃金計劃”。   

我們相信,隨著德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在大眾體育各方麵差距的逐漸縮小,奧運金牌榜上那虛幻的輝煌將與東德人漸行漸遠,大眾體育必將成為全體德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三)德國大眾體育的活動內容

在德國,大眾體育運動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多彩。這不僅是因為德國體育俱樂部中增加了滾軸溜冰、山地自行車、跆拳道、氣功等新型的運動項目,而且俱樂部體育運動的形式也趨於多樣化:群眾長跑運動、城市馬拉鬆賽、體育節、騎馬出遊、騎自行車旅遊、賽艇和皮劃艇水上旅行等等,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德國人體育運動的新形式。如今,夜晚也成為德國人體育運動的好時機:午夜籃球賽、36小時遊泳賽、夜間健身和100小時團隊跑等都是在德國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

具體而言,德國大眾體育的活動內容可以歸納為健身體育、休閑體育、體育旅遊及體育探險四大類,且每類並無嚴格劃分標準,隻是有所側重而已,可以相互交叉的,為便於行文,下麵仍分別論述。

1   健身體育

現今社會,在德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神經功能症、肥胖病及“摩天大樓綜合症”等現代文明病都有增加的趨勢。根據報道:德國患肥胖病的人數高達30%。[190] 可見,現代文明病已經對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隨著社會學的研究風靡世界,人們對體育健身與現代生活方式等問題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體育健身是防治現代社會文明病的最好辦法之一。體育健身不僅能增強人們的體質,調節情緒,使現代人處於饑餓狀態的肌肉得到鍛煉,而且它更能增進健康,使健康者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提高其有機體對社會及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眾所周知,現代人類生活方式的主要特點主要表現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一方麵,社會產品日益豐富,人們在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迫切要求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以滿足其自身享受和發展的需要,由生活的單色調向著多色調的生活方向發展。另一方麵由於現代社會生產力的日新月異,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人們的工作時間大大縮短,閑暇時間日益增多,如何善度餘暇就成了擺在現代人麵前一個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目前德國實行每周5天,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時間不許超過8個小時的工作製度,平均每周工作35小時。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德國的休假製度(含帶薪年假等)在德國,休假權被視為一項基本人權。聯邦德國休假法規定,每個雇員每年都有權帶薪休假,即年假(Jahresurlaub/ Erholungsurlaub)。法律規定,不考慮年齡因素時每個人每年的帶薪假期至少可以達到24工作日。工作日是指除了星期日或者法定假日以及不工作的星期六以外的所有自然日,因此法定的假期至少有4周,實際上普遍休假6周,達30天。德國政府一向鼓勵員工帶薪休假,對自動放棄帶薪休假權的員工不予經濟補償。有了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休假已經成為德國人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除帶薪年假,德國常規的假期有:周末、元旦、五一、國慶節、聖誕節、複活節、耶穌降靈節等假日。德國人每年享受的假日超過150天。[191]

德國現代社會餘暇時間的增多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因為社會所擁有的業餘時間總量歸根結底取決實現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餘暇時間的增多意味著用於人們生活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減少,而用於發展和完善自身的時間的增多。在這種現實情況下,現代體育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櫥窗,作為社會文明的一種標誌,它很自然地成為人們善度餘暇的最好形式,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體育,由於它能更好地表現出人體美、動作美等多種美的形式,由於它自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創造性等特殊魅力,它不僅能給緊張的情緒提供“緩解劑”,恢複機體疲勞,調節身心平衡,而且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陶冶人們的情操及提及人們的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激發人們追求,創造關的熱情。在德國,體育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明顯的。

據德國《圖片報》介紹,現代德國國民善度餘暇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為休息、解除疲勞型。其體育行為主要表現為觀看足球、高爾夫球、網球和賽車的比賽等;第二種類型是提高生活質量型和自我投資型。在其體育行為方麵主要表現為參加各種形式的健身健美活動等;第三種類型表現為追求樂趣型。其體育行為主要為直接參加網球、滑冰運動和各種戶外運動等。

健身手段是人們為了增強體質、娛樂身心、強身祛病而采取的各種身體活動或練習的內容和方法的總稱。體育健身手段,廣義上可以指一種活動形式,如越野跑、登山活動等;狹義上也可以指某一種身體練習的動作,如俯臥撐練習等也可作是一種體育健的手段。就其來源來講,體育健身手段大多來源於生產勞動、軍事活動、日常休閑娛樂活動和對某些動物的模仿以及人類某些征服自然的手段等內容。它來源與人類的生活與生產實踐,但又不同於日常的生產實踐與生活技巧,具有體育自身固定的特點。體育健身手段發展至今已形成—個內容豐富多彩的集合群。 根據所采用的健身手段目的與任務的不同,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

(1)鍛煉類手段。主要用於健身及治療和預防某些疾病,其特點是動作輕緩,強度在中等以下如各種健身跑等活動。(2)健美類手段。其特點是動作協調、靈活並富有美感.其對改善體形與端正姿態有明顯的作用。內容主要包括各種杠鈴練習、健身操等。(3)娛樂類手段。主要用於豐富並提高生活質量,使人的身心達到最佳的放鬆協調的結果。其特點是趣味性強、輕鬆愉快。如釣魚、遊泳、高爾夫球活動等內容。(4)冒險類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滿人們鍛煉自我膽識與魅力及創造挑戰自我奇跡的需夏。它具有一定的冒險性與驚險性等特點,內容包括乘氣球飄遊、懸崖跳水、蹦極運動、踏浪滑水等。

 

選擇健身項目的注意事項:

 

(1)根據健身項目的活動性質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在健身過程中,首先要認識到不同的健身項目有不同的健身性質;有的健身項目是屬於伸展和健身類型的,可用於解除疲勞;有的健身項目是屬於用力型的,可用於增強肌力量。在身體活動範圍上,有的是全身運動,有的是局部運動,有的是偏重身體活動,有的偏重精神與情緒等方麵的運動。在活動內容運動強度方麵,有的項目運動強度大,練習完後疲勞顯著,有的運動強度較小,練習完後仍較為輕鬆。所以,在健身過程中,就需要根據健身項目的活動性質科學地加以選擇。

 

(2)根據相應時令合理選擇健身內容。在選擇健身內容時還必須考慮到時間條件。如春秋兩季適宜於大部分運動項目健身活動,可以進行郊遊、登山等野外活動;夏季應避免在烈日下進行長時間、運動強度大的健身項目,而遊泳、劃船等健身項目較為適宜;冬季最適宜時間較長、消耗能量較多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的大小可因人而異。晨練時,可選擇步行、慢跑、體操、武術等健身項目,目的在於提高人體興奮性,促進新陳代謝,不宜從事運動量較大的項目,以免使人體產生疲勞,影響上午的工作。飯前半小時、中午、飯後一個半小時可以選擇一些休閑的健身項目,如健身俱樂部的各種健身項目。

 

(3)因人而異的選擇健身項目。選擇健身項目時,必須做到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不要盲目的模仿別人,需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和體力等方麵特點加以選擇。

 

(4)在健身過程中,要加強科學的醫務監督。

現今德國大眾主要參加的體育健身內容有步行、健身跑、杠鈴練習、健身操、釣魚、遊泳、高爾夫球活動、乘氣球飄遊、懸崖跳水、蹦極運動、踏浪滑水、保齡球、滾軸溜冰、山地自行車、跆拳道、氣功、普拉提和瑜伽等項目。

下麵以實例來說明德國的健身體育。

首先是德國健身行業現狀。

以下這些關於健身行業經濟的數據由德國運動健身房協會(DSSV)確定,它們證明了健身行業的增長:1980年在聯邦範圍內有大概1000家健身房,總共170萬的會員,2007年全德國境內有約5950家健身場館,一共有約525萬會員在這些場館中進行訓練,全德國平均每100,000個居民有約7.1個健身場館。整個健身行業的銷售平均值為約30億歐元(DSSV 2007),比2000年增長了近10億。無論是整個行業的總銷售額還是每個健身房的平均銷售額在近幾年都有顯著的增長。這些數據表明,健身行業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市場,這個市場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另外,健身行業還有巨大的會員開發潛力。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參見 DSSV 2007),大約還有二千二百萬未加入健身俱樂部會員的人可期待成為俱樂部會員的一員。這清楚地表明,對於健身房的經營者來說,吸引新的目標群體(例如兒童、50歲以上人士、中老年人)是多麽地重要。
    在總會員數量為525萬的所有5950家健身房中,大約有81%是綜合型健身房(其中有約13%是專注於養身的健身房),約11%是女子健身房(其中有約0.7%是專注於養身的健身房),約8%是多功能健身房(其中有約1.5%是專注於養身的健身房)。

在德國,健身和養身往往是相關聯的。很多健身俱樂部被稱作健康俱樂部,70%的潛在顧客將健身訓練和健康預防聯係在一起。其中器械訓練、群體訓練、健身操訓練仍為主導,但是以康複為導向的養生訓練、放鬆訓練受到越來越多的會員的歡迎。服務內容的區分大致如:健身訓練基本所有健身房都設有占98.8%,健身操訓練為98.3%,群體訓練97.2%,養身訓練為75.5%,為了方便會員很多健身會所設有托兒所和體育商店。德國健身教練的從業資質也非常高,健身教練、有氧運動教練及體育學碩士等等。這些有利的條件保證了德國健身業積極向前發展。[192] 從健身俱樂部的興旺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健身活動是開展得有聲有色的。

其次是德國大學生掀起徒步旅行熱。

調查和研究表明,在20歲至30歲的大學生中,對徒步旅行感興趣者已由45%上升到75%。騎自行車和遊泳是大學生最喜愛的戶外運動項目(80%),慢跑和滑雪則排在徒步旅行之後,受到55%的大學生的偏愛。以前有一批人專門偏愛徒步旅行,現在還有這類人,但已出現了各運動項目相結合的趨勢。很多青年徒步旅行愛好者也喜歡騎自行車和劃船。 享受大自然是人們偏愛徒步旅行的原因。人們渴望清靜,喜歡在大自然中運動,大多數徒步旅行者隻把冒險放在第二位。在德國體聯的倡導下,德國每年10月的第3個周末被定為徒步旅行日。[193]

第三是德國群眾性跑步活動蓬勃開展。

跑步活動在德國廣受歡迎, 從每年1月1日的新年跑步活動到12月31日的除夕賽跑,不論什麽季節,不論在什麽地方,德國人都可以享受到奔跑的樂趣。 截至目前,在德國田徑協會注冊的官方組織的2005年跑步活動已有3562項,大多是在周末舉行,其中3185項屬群眾性跑步活動,282項為越野長跑,95項為登山跑步活動。群眾性跑步活動距離為5公裏、10公裏、半程馬拉鬆、馬拉鬆(42.195公裏)等,甚至有個別跑步活動的距離超過100公裏。群眾性跑步活動顧名思義就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參賽者也不必是俱樂部的會員。對於參賽的少年兒童,賽事組織者往往還專門為其設立短距離項目,有的賽事甚至安排了嬰孩賽跑活動。如果條件允許,大部分組織者還會將輪滑、競走、越野行走和輪椅等運動融入到跑步活動中。[194]

    有關德國健身體育的實例還有許多,限於篇幅,在此不在贅述。

2   休閑體育

人們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餘暇時間裏進行的,以尋求身心放鬆、獲得愉快情感體驗、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一種以體育手段為主要內容的健身活動就是休閑體育。具體而言,休閑體育首先是人們在可自由支配的餘暇時間裏可以進行的活動;休閑體育一般為不計任何報酬的非功利性的活動;休閑體育不是一種無所事事的消遣,它是人類自身為提高生活質量,謀求人的全麵發展而采用的相應健身活動方法;休閑體育是人們在餘暇時間裏進行的一種自發性的主體活動。

 

目前德國逐漸向閑遐社會轉變。這並不是說人們將不再工作了,而是工作時間越來越短,而閑遐時間越來越多。

 

2000年以後德國人怎樣生活? 從目前德國社會看,德國將進一步從工作社會向閑遐的工作社會轉變。用德國閑遐時間研究所統計的數據將能清楚地反映出這一發展趨勢。參見圖8。[195]

 

 

 

 

 
 

 

 

 

 

 

 

 

 

 

 

 

 

 

 

 

 

 

 

 

注:百分比按全年8760小時分布,“基本需求”指飲食、衛生等。

大量的閑遐時間使人們能盡情地從事各種體育活動,體育也必然成為充實人們閑遐時間的內容和手段。到21世紀,休閑體育將成為德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德國的休閑體育也相當發達,試舉幾例說明之。

一是“暴走”(Volkswandern,按德語發音譯為弗爾克斯徒步旅行)。在德國景色如畫的鄉村裏,一年四季,尤其到了周末和節假日,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男女老少,帶著幹糧和飲料,頂風冒雨,精神抖擻地往前趕路。他們就是“弗爾克斯徒步旅行者”。在德語裏,“弗爾克斯”是“人民”、“國民”的意思。“暴走”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那時,在西德,國民的徒步旅行,是一項全民性的休閑體育鍛煉運動。無論是高級官員還是普通家庭婦女,無論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還是中、小學生,無不對徒步旅行興趣盎然,踴躍參加。許多家庭全家出動,連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媽媽也參加徒步旅行。徒步旅行通常始於周末,人們成群結隊,或多人合夥,集體行走。距離一般為10公裏、20公裏和40公裏,速度自己掌握。今天,“弗爾克斯徒步旅行”已成為德國人民生活的組成部分。

二是泥地奧運會。

在漢堡附近的一個小鎮上,從1978年開始每年都要舉行一項十分有趣的休閑體育運動會——泥地奧運會。[196] 選手千奇百怪,從頭到腳全部糊滿了泥巴,但是眼中卻閃耀著興奮的目光,這就是參加泥地奧運會的選手們的普遍寫照。要知道,僅僅在幾分鍾之前他們還穿著光鮮,甚至有的女選手還身著飄逸的晚禮服,但當比賽一開始,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跳入了泥漿中,盡情地享受著濕潤的泥漿裹在身上的感覺。在所有的比賽中,最奇怪的就是女子鉛球比賽,與一般的奧運會選手身著緊身衣褲參加比賽不同,參加泥地奧運會的所有女子鉛球選手都會穿上美麗的墜地晚禮服,然後跳入爛泥之中。光鮮的禮服頓時被泥漿糊滿,甚至看不出它的本色是什麽。不過從參賽選手們展露的笑顏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怡然自得了。事實上,集體項目更為有趣。比如說足球的比賽就必須要求選手們混合組隊參賽。曾經有一支實力很強的美國女子足球隊前來參賽,但最終卻未能報名,原因就是這支球隊是清一色的娘子軍,不符合比賽的要求。除此之外,這些參賽隊伍的名字也取得千奇百怪,但總體來說都跟泥巴脫不開幹係:“泥地狗”、“泥巴鱉FC隊”、“亨利的濺泥機”……這些參賽隊往往都在比賽前幾個月就報名參加比賽了。如今,每年都會有6000多名愛好者從世界各地趕來這個觀看這項比賽,舉辦這個奧運會的所有收入都會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

3   體育旅遊

一般來說,體育旅遊是指人們在閑暇時間裏,旨在通過與健身活動相結合的旅遊方式達到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等目的的活動方式。也有學者認為,體育旅遊是指旅遊者以參加或觀賞各類健身娛樂、體育競技、體育交流等為主要目的的旅遊,比如森林旅遊、登山、攀岩、探險、參加體育比賽以及一些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等。[197]

     體育旅遊主要具有自娛性、隨意性、家庭自組性、地域文化性等特點。體育旅遊應注意以下事項:一是體育旅遊前要做好相應的時間與內容安排;二是體育旅遊時做好相應的物質條件準備;三是體育旅遊時要做到安全第一;四是體育旅遊時要隨時注意天氣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期, 西歐一些國家曾提出“回歸大自然”的口號, 意思是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到戶外活動, 如郊遊、登山、劃船、釣魚、遊泳、衝浪、滑翔、跳傘、乘熱氣球等。[198] 這便是現代西歐較早的體育旅遊,而德國的體育旅遊曆史還更早。

下麵就德國體育旅遊概況作一簡介。

 

首先是青年招待所運動。

1909年,德國一位名叫理查德·斯爾曼的教師帶領一班學生徒步旅行,途遇大雨,隻能在一個鄉間學校裏,以稻草鋪地當床,度過了艱難的一夜。徹夜未眠的教師,萌發了建立專門為青年旅行提供住宿旅館的想法。理查德·斯爾曼主張青年走出校門,親近自然。他說:“所有的男孩女孩都應該走出校門,參加遠足,留宿青年旅舍。”他帶著這一想法四處遊說,受到了青年人的廣泛歡迎,最終為人們所接受。德國青年騎自行車、駕小船或徒步結伴到農村、荒野、高山、河流旅行,途間架帳篷或借古堡、民舍住宿。1912年,世界上第一個青年旅舍在德國一個廢棄古堡Altena 中誕生,這類旅行遂稱“青年招待所運動”,[199] 並由此奠定了青年旅舍推廣“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教育理念,寓教於遊,寓教於樂,以輕鬆的形式將文化與傳統的精華,通過潛移默化,引導青年自助及助人;當然也培育青年的社會意識、個人意識、文化意識、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意識、環保意識。。僅一年後,青年旅舍即達到83家,共2.1萬個床位。1932年,國際青年旅舍聯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目前共有60多個成員國及20餘個附屬成員,共有青年旅舍4000多家,床位數達到3500萬個,有國際會員超過400萬人。今天,青年旅舍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住宿連鎖組織,世界上有1000萬青年旅遊者在使用青年旅舍,遊客除了傳統的學生和青少年外,很多是30歲左右的或是全家騎車或開車出行或是獨自出遊的背包一族。可見青年招待所運動也是一種典型的體育旅遊活動。
   

其次是德國體育旅遊現狀。

 

德國體育旅遊2002根據對1023名16到69歲的德國體育運動愛好者的電話調查, 40歲到69歲的人進行體育旅遊的比例略高於39歲以下者:33%的人有過體育旅遊的經曆。38%的體育俱樂部成員參加過含有體育運動內容的旅遊活動,而在商業體育運動場所會員和非體育組織成員中,這一比例僅占29%。有一半參加過體育旅遊的人(n=315)在過去的12個月裏滑雪度假,另有33%的人選擇了徒步旅行。年齡不同,選擇體育旅行的方式也有差別。58%的39歲以下的被訪者(n=151)喜歡滑雪,而徒步旅行者中,40歲到69歲的人居多(47%)。被訪者在過去的12個月中體育旅遊的種類有滑雪旅遊50%,徒步旅行33%,騎自行車旅行6%,潛水旅行4%,沒有說明/沒有度假6%。(注:共調查了315個至少是偶爾進行過體育旅遊的人。)2001年體育旅遊的頻繁程度:平均1.7次 (注:共調查了295個在過去12個月裏進行過體育旅遊的人。)體育旅遊持續的時間:平均14天 (注:共調查了283位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育旅遊者。)[200]

    小結起來,德國體育旅遊的內容主要有航空運動方麵的滑翔、跳傘、乘熱氣球、傘翼運動等;水上運動方麵的遊泳、衝浪、皮劃艇、滑水、潛水、劃船、和山澗皮筏漂流等;郊遊方麵的徒步旅行、登山、攀岩及高山旅行等;現代流行運動方麵的滑雪射擊、山地自行車、自行車足球、小輪自行車、直排輪滑、沙灘排球、射箭、跆拳道、柔道、空手道及冰上汽車等;健身養生方麵的桑拿、瑜伽、氣功、針灸、按摩和太陽能紫外線照射等。此外,還有釣魚、滑草、滑冰、網球、高爾夫球等等,真可謂名目繁多,花樣百出。

4   體育探險

體育探險是指人類借助各種體育手段與基本活動到從來沒有人去過的或很少有人去過的地方進行實地的各種體育實踐活動。它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挑戰自然、超越自然及挑戰自我與超越自我的表現形式。

 

體育探險主要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人體自我生理極限的挑戰性;二是人體自我心理極限的挑戰性;三是體育探險目標實現的難以預測性;四是體育探險過程中人性的自我發現;五是尊重自然與超越自然的並存性。

體育探險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包含多種極限運動的探險活動。它除了追求競技體育超越自我身理極限“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外,更強調參與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礙時所獲得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同時,它還體現了人類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的美好願望,因此已被世界各國譽為“未來體育運動”。體育探險運動領域涉及“海、陸、空”多維空間。夏季體育探險主要有:難度攀岩、速度攀岩、空中滑板、高山滑翔、滑水、激流皮劃艇、摩托艇衝浪水上摩托、蹦極跳、滑板(輪滑小輪車)的U台跳躍賽和街區障礙賽等運動項目。由於體育探險有其“融入自然(自然、環境、生態、健康)、挑戰自我(積極、勇敢、愉悅、刺激)”的“天人合一”的特性,使得體育探險在德國等歐美國家的風靡程度簡直可以用瘋狂、魔力來形容。

以漂流為例,在德國,漂流是一項十分普及的體育探險運動。周末,把小船往汽車頂上一扣,開車來到河邊。選一條風光優美的河段,有急流最好,卸下船,穿好救生衣、戴上頭盔就下水了。一路悠哉遊哉地劃過,身心放鬆。在急流處衝灘度險,左突右闖,大顯身手,要的就是這份刺激!白浪蠻牛、激流皮劃艇和白水漂流讓體育探險者在萬流奔騰中曆經一瀉千裏、驚濤駭浪的激越。因為參與者眾多,每個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皮劃艇漂流俱樂部或協會。德國約有300個這種組織,小城林伯格便有120名會員。這些組織全都是民間性的,時不常地搞些本地的競賽活動,距離短的有5-10公裏,長的可達50公裏。更長距離的活動常在一些大的河流中舉辦,如萊茵河、多瑙河,有時要把賽程分成幾天。[201]

(四)德國不同社會群體的大眾體育

1   老年人體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人口問題上出現了老齡化傾向,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範圍內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到1991年已有48個老年型國家,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均加入到老年型國家的行列,老齡化逐漸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進入21世紀後,人類已全麵進入老齡社會,我們不得不麵臨“灰色世紀”來臨。“人口灰色化”已經成為一個關係到各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的、世界性的重大社會問題。出現人口老齡化傾向的原因,首先是由於醫療、衛生、營養、教育、體育等各方麵條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壽命大大延長。其次,是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由於種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工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獨身現象和不要子女的社會傾向。如德國,國家的總人口在逐年減少(根據歐盟公布的最新數據,德國平均人口出生率2008年為8.2‰,2007年為8.3‰,見《新民周刊》2009年第34期,第10頁)。盡管國家采取了多項鼓勵生育的辦法,也無濟於事。於是老年人在人口總數中的比例越來越大,如64歲以上的老人,在原聯邦德國占14.90%。德國老年人口的增加,要求社會在贍養、福利、保健、醫療、文化娛樂方麵做出努力。而老年人體育遂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當代大眾體育一個重要旁支。[202] 科學證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對健康老齡化,提高和保持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獨立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降低和推遲由於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殘疾是一項重要的公共健康措施,而體育活動能夠在不同年齡人群形成和保持幸福感方麵發揮重要的作用。對成年人和老年人來說,體育活動已經表明能夠提高人體平衡、力量、協調性、柔韌性、耐力、心理健康、運動控製和認知等素質。提高柔韌性、平衡性和肌肉力量有助於防止摔跤--這是導致老年人身體殘疾的一個重要原因。適合個體健康水平的步行或有組織的鍛煉課可以提供社會交往的機會,這有助於消除孤獨心理。體育活動能夠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

 

德國是一個尊重老年人和重視老年人體育的國家,因此,老年人體育也開展得有聲有色。下麵以一份德國老年體育調查、柏林體聯推動老年人體育運動的措施及德國老年人體育運動會來說明之。

 

先說德國老年體育調查。[203]

德國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口有1600多萬,由於家庭生育率隻有1.3%,因此,到2030年,德國老年人口可能達到2400萬。德國於2000年進行了一項老年體育休閑狀況的調查,共發放909張問卷,問卷定位於他們參與的身體活動,分類如下:“體育休閑活動”:自行車、徒步旅行、跳舞、體操、力量、遊泳、滑雪和滑冰;“遊戲”:有規則遊戲、小遊戲、表演;“社會活動”:看小孩、做義工、社會遊戲(紙牌等);“藝術活動”:手工藝、演唱和作曲、畫畫;“智力活動”:演講、朗讀、聽音樂;“特殊愛好”:烹飪、園藝和飼養寵物。調查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是散步、體操和跳舞,最不受歡迎的是模式化的遊戲如籃球、力量活動和表演。可見,針對老年人的活動計劃不能簡單地製定,應該認真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把各類人群的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曆史背景和社會狀態都考慮在內。適當的體育活動可以幫助老年人找到人生最後階段的生命樂趣,即使在養老院裏也可以保持高質量的生活,並能感到自我滿足和快樂。目前,德國老年體育工作目標:一是老年人有權利接受最好的指導,保持每天都積極向上。這些指導和幫助能夠激發和推動著老年人保持機能的健全;二是接受老年人的谘詢要求,提供滿足他們要求的嚴密的活動計劃;三是提供體育活動機會的場所,包括工作場所(如文化工作)、社會場所(見麵和交流的場所)和專門場所(設備齊全的房間和休息室);四是指導課程要使活動更加有趣,喚起老年人對過去的回憶,並能夠預計到將來的收獲,還要將鍛煉與娛樂很好地結合;五是通過活動的方式傳授體育活動的健身理念,主要項目是體操、跳舞、遊泳、遊戲、力量和放鬆練習等。

 

再說柏林體聯推動老年人體育運動的措施。[204]

柏林體聯推動老年人體育運動的措施概括為,第一、目標群體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第二、推動老年人體育運動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積極維護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體育運動則恰恰可以促進身心健康。第三、柏林體聯支持和推動以下幾類老年人體育運動: 1.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的老年人體育活動,如老年人體育運動聚會(全年都有的各類體育活動),專題討論會,老年人體育代表大會等。2.老年人體育運動團體和老年人體育課,采取措施提高老年人體育活動的質量,例如借助良好的體育器械,擴大已有的老年人體育運動團體,創建新的老年人體育團體。3.老年人體育節,有幾代人同時參加的體育節,與外國人、申請避難者一同參加的體育節,傳統體育節等。4.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舉辦的業餘體育比賽以及老年人體育冠軍賽,例如,柏林老年人擊劍公開賽,柏林老年人飛鏢公開賽等。5.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與非體育組織聯合舉辦的老年人體育活動,例如,與宗教機構共同舉辦的活動,與福利慈善協會共同舉辦的活動 第四、柏林體聯老年人體育健康小組從以下三個方麵支持老年人體育運動: 1.在活動內容方麵出主意 2.在組織方麵進行指點 3.在現場給予支持與資助。

 

最後談談德國老年人體育運動會。

從1978年開始,由德國殘疾人體育協會主辦的德國老年人體育運動會每兩年舉行一屆,至今共舉辦了13屆。賽會為期一周,健全人和殘疾人均可報名參賽,活動內容除簡單的體育項目比賽外,還有郊遊、健身、歌舞等娛樂項目及衛生和養生講座等。據統計,平均每屆參賽運動員約750人。[205]

2008年3月8日至14日,由德國殘疾人體育協會主辦的第13屆全德老年人體育運動會順利召開,近600名老年人參加了保齡球、微型高爾夫球、16千米自行車、3千米慢跑、6千米慢跑、10千米慢跑等項目的個人及團體比賽,年齡最大的運動員高達88歲,此外,除健全人和殘疾人外,還第一次有智障人士參加了此項賽事。大會在頒發了各種獎項後,宣布2010年的第14屆全德老年人體育運動會將如期舉行。[206]

 

 

 

2   婦女體育

 

眾所周知,婦女體育從嚴格意義上講是與婦女解放運動及婦女健康密切相關的。20世紀70年代後,婦女體育已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一個關注點,而婦女體育與婦女健康的關係更是不言而喻,因為現代醫學早已證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有助於婦女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心髒病、高血壓和中風),肥胖症、糖尿病、骨質疏鬆症及焦慮症等。

在德國這樣一個男女平等及十分關注婦女健康的國度裏,婦女體育也受到高度重視,並發展良好。下麵分幾點分別論證。

 

一是德國婦女體育開展狀況。

 

據德國體聯消息,德國越來越多的婦女從事體育活動。目前在德國體聯注冊的女性會員有1030萬,占整個會員數的38%。1999年女性會員比1998年增長1.4%,超過男子0.31%的增長數字。近幾年來,婦女在各個項目上趕上男子,有些項目的進步極其顯著。1990—1999年的10年裏,德國體聯會員數增長10.6%,其中女子會員增加16.9%(而男子為7.0%),1980—1989年的統計結果與之相似,女子為38.3%,男子為27.6%。20世紀60年代中期,德國體聯主席道默發起所謂的“第二條路”(Der zweite Weg des Sports)的群體活動,當時參加體育鍛煉的婦女與男子的比例是1:5。1970年女性會員達到26.8%,最新的數據顯示,德國體聯中女性會員占了39%。德國體聯有55個單項協會,其中女性多於男性會員比例的協會有7個,如體操、排球、技巧、遊泳、馬術、現代五項等,德國體操協會的女子會員人數為340萬,占總數的70.3%,位技巧(72.6%)之後。德國馬術協會為68.4%。女性參加單行協會最少的是競技釣魚,該協會男女之比為25:1,德國象棋協會為17:1,德國汽摩協會為15:1。多年以來,老年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大幅度增長,1998—1999年間,60歲以上的女性的增長率為8.4%,男子為5.4%,德國體聯老年會員男女合計共增長0.72%。然而女性在德國體育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的狀況並不樂觀。在16個州體聯中,進入主席團的女性僅占17.2%。在德國東部的圖林根和薩克森安哈爾特州體聯的主席團中,女性達33%,在德國算是最高的。目前在德國體聯主席團和名譽領導機構中,女性僅占24%。盡管德國奧委會自1996年亞特蘭大和1998年長野奧運會以來采取了一些辦法與措施,是女性更多的參與體育領導,例如增加奧委會女性委員的數量,但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德國代表團中,女性作為領隊和管理人員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改觀,各隊的領導和管理人員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德國奧委會要求工作組全力以赴,盡可能多的安排女性參與雅典奧運會德國奧運代表團的領導與管理。[207] 其實,對此德國已采取了相應措施,德國體聯主席裏希特赫芬(DSB-Präsident Manfred von Richthofen)說過:“婦女體育開展良好的標誌不應該隻看體育俱樂部女會員的增加,還要看體育俱樂部女誌願者的數量和質量,特別要看各級體育機構中領導及管理層麵的婦女人數,要讓她們成為頂尖的領導及管理人才”(„Frauen an die Spitze“)

二是婦女體育運動周活動。

德國奧體聯和德國聯邦衛生部共同號召體育俱樂部於2008年6月開展婦女體育運動周活動。體育運動俱樂部可以舉行為期一到數天的啟動儀式活動,鼓勵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和體育運動競技能力的婦女或女孩參加,運動項目不限。德國奧體聯副主席梅爾歇斯希望這次活動能夠吸引那些目前還不大愛運動的婦女和女孩參與,並從此激發她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她說:“我們的責任是讓大家都有享受體育運動的機會。我們的體育運動俱樂部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選擇,讓大家通過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發現生活的樂趣。”聯邦衛生部長施密特認為,俱樂部體育運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她對德國奧體聯和聯邦衛生部共同舉辦2008婦女體育運動周活動表示歡迎。她表示,在全德開展婦女體育運動周活動將帶動婦女和女孩參與更多的體育運動,“每天額外行走3000步”(Jeden Tag 3000 Schritte extra.)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它能讓婦女和女孩更加關注健康生活。[208]

 

2009年德國婦女體育運動周的活動主題是“祝女性在運動及健康上大獲全勝”(Frauen gewinnen - für Bewegung und Gesundheit)。2009年5月15日,在埃森的格魯加公園(Grugapark in Essen)聯邦衛生部部長施密特(Ulla Schmidt)、德國奧體聯主席巴赫 (Dr. Thomas Bach)、德國奧體聯副主席梅爾歇施(Ilse Ridder-Melchers)、2011年女足世界杯組委會主席瓊施(Steffi Jones)、2004年雅典奧運會蹦床冠軍(Anna Dogonadze)及冬奧會冬季兩項金牌得主威廉(Kati Wilhelm)等嘉賓參加了啟動儀式,並帶頭以3000步慢跑或慢走開始了這次長達4個月(至2009年9月15日結束)的女性健身活動,共計200餘家體育俱樂部參加此次婦女體育運動周活動,並為廣大德國女性提供郊遊、遊泳、潛水等健身娛樂項目。[209]

三是“體育使婦女好婦女使體育”活動。

如前所述,德國開展大眾體育活動一般都有鼓勵的口號作宣傳,在開展婦女體育時也不例外。例如,有“體育使婦女好及婦女使體育好”和“體育為所以女性” 等口號下的體育活動。特別強調體育活動一定要讓社會弱勢群體的婦女參加,例如無家可歸的女孩、沒有德國護照的婦女、殘疾女性及老年婦女等都應該是各體育俱樂部積極爭取的對象。[210]

3   殘疾人體育

殘疾人體育是指個體的人在生理、肢體等方麵有功能障礙,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改善身體機能的運動。殘疾人體育兼有群眾性體育和競技性體育的特點。群眾性體育以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增強體質、康複健身為目的;競技體育以挖掘殘疾人體能潛力,表現其特殊體育才華,創造優異成績為國爭光為目的。殘疾人體育是殘疾人高舉“自強不息,頑強拚搏”的旗幟,去實現“平等、參與、共享”宏願的一項偉大事業。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殘疾人運動是喚醒人類良知的運動。”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說:“殘疾人體育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特殊的體育運動。” [211]

德國在殘疾人從事體育運動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實施了一係列體育康複工程,開展了白內障複明、聾兒康複、精神病防治康複、肢體和智力殘疾人體育康複訓練與服務等方麵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寶貴的經驗,製定了殘疾人社會保障計劃,其中包括保障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的計劃。下麵簡述一下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的曆史與現狀、德國傷殘人體育獎章和德國關心關愛傷殘人體育活動的一些措施。

一是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的曆史與現狀。

1951年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傷致殘的德國人不顧身體殘疾,仍要進行體育鍛煉,他們成立了德國傷殘人體育工作同盟(ADV),1957年前,曾更名為德國殘疾人體育協會(DVS),1957年改為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DBS),負責整個西德的殘疾人體育工作。他們製定了在健康體製框架中支持德國殘疾人的法律,以後又爭取到德國醫療保險機構對康複體育價值和益處的承認。而今的德國傷殘人體育聯合會以32.5萬名會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殘疾人體育組織,它在16個州有3400個體育俱樂部,多年以來,積極參與了許多國際性傷殘人體育組織的組建工作,傑出地做著“通過體育康複”的任務。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主席祖爾斯多夫認為,他的協會有三個支柱,即康複體育、大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的首要任務是爭取所有的殘疾人加入到體育鍛煉的行列中來,讓他們融入社會,通過體育達到康複。此外,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還十分重視殘疾人體育活動的社會效應。2001年7月,他們還參與組織了在漢堡搞的大眾體育活動“歐洲家庭體育運動會”和德國國際田徑比賽。[212] 另外,在北京殘奧會期間,德國傷殘人體育聯合會也舉行了北京奧林匹克中心開辦青少年夏令營、北京與柏林兩所中學合辦一份殘奧會報紙等活動支持殘疾人事業。[213]

二是德國傷殘人體育獎章。

德國體育獎章不僅頒發給健全人,也頒發給達標的傷殘人。德國奧體聯根據殘疾人的不同類型(分為青少年和成年人兩大類)和級別(分為A-K共11級),為他們獲得德國殘疾人體育獎章,專門製定了長達80頁的《殘疾人體育達標手冊》,各類各級殘疾人(含肢體和智力殘疾人)均可參加測試,達標者和健全人一樣獲得金質、銀質及銅質獎章。[214] 下圖就是1990年至2008年德國傷殘人各年份獲得德國殘疾人體育獎章的變化圖。至2008年共有7605殘疾人獲此獎章。[215]

 

 
 
 

 

 

三是德國關心關愛傷殘人體育活動的一些措施。

為了方便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德國的體育場地無障礙做得非常好。在許多體育場館及公共娛樂設施,無論是盲人坡道,衛生間還是輪椅座椅,都考慮得非常周到。以衛生間為例,不僅設計標準,而且非常人性化,輪椅殘疾人如廁後,輪椅車可以停放,而且還可以左右打轉,非常寬敞,私密性強。再以遊泳館為例,坐著輪椅來遊泳的殘疾人,也有專供殘疾人下水用的升降椅。可見,對盲人來說,無障礙設施無異於是他的眼,對聾人來說則無異於是他的耳朵,而對於肢殘人,無異於是他們的雙腿。德國體育場館裏的無障礙設施補償了殘疾人所缺乏的功能,就像為殘疾人插上一雙飛翔的翅膀,讓他們行動自如,輕鬆自在,特別是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更是如此。

4   青少年體育

青少年處於發育及成長的關鍵時期。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夠給青少年帶來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健康的益處;能夠幫助青少年形成和保持健康的骨骼、肌肉與關節,有助於控製體重、降低體脂肪含量、提高心肺功能;還有助於提高運動技能,有助於預防和控製焦慮和壓抑的心理。而參加遊戲能夠給青少年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成就感,促進社會交往和整合,以及學習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這些鍛煉效果還有助於提防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由於苛求、競爭、緊張及懶惰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危險和損害。適當參加有指導的體育活動,有助於青少年改掉吸煙、酗酒、吸食毒品、參與暴力等行為。在青少年階段形成的體育活動方式更有可能使他們在一生中保持下來,這樣就使他們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反,在青少年階段形成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懶惰的生活方式、不良營養習慣、服用違禁藥物就可能一直延續到成年階段。

 

由於德國青少年絕大部分處於在校學習階段,所以青少年體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學校體育。因此,下麵主要以學校體育的情況來反映德國的青少年體育。

 

德國是現代學校體育的發源地。學校體育曆來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各級部門頒布了一係列規章製度,例如德國體育谘詢委員會關於學校體育的決議(1952年),促進學校體育的建議(1956年),德國體育憲章關於學校體育要求(1966年)和學校體育活動計劃(1972年)等等,[216] 甚至在德國憲法中也有關於學校體育的條規:“每個公民都有通過體育,特別是通過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以及旅途來維護自身健康和勞動能力的權利”。[217] 具體而言,為保證學校的體育教學需要,政府規定學校要有室內、室外體育場地設施,還規定各體育協會和俱樂部的場地設施上午全部向學校免費開放,私人機構的體育場館向學校開放,由政府支付租金。由於有政府的重視,有經濟做後盾,為發展學校體育事業創造了良好條件。[218]

 

德國的學製為13年,學生在參加一年的實踐後才能繼續進入大學的學習。一般大學沒有體育課,但有許多體育俱樂部,體育活動內容有各種球類(以足球居多)、田徑、柔道、拳擊、武術、溜冰、滑雪,還有健美、舞蹈等。五花八門,樣樣俱全,一個俱樂部一種運動。大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運動能力參加不同的體育活動小組,從而保證足夠的鍛煉時間。德國中小學學校規定每周體育課不少於3學時,另外每學期還開設體育高等課即選修課6學時。近幾年來,德國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巴伐利亞州(Bayern)的體育教學在其體育必修課的課時、各種形式的體育競賽及體育教師的進修和繼續教育方麵均為全德樹立了典範。[219] 20世紀90年代中旬,該州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是德國體育教學最現代化的模式,它由以下幾部分組成:自發的基本訓練;正確的營養知識;協同一致的行動;體育運動時對周圍環境的考慮,跳舞及運動藝術和男女青年的自我防衛等。這種教育形式把健康教育、集體意識教育和環境教育等落實到了體育課的實踐中,給傳統的體育課增添了新鮮血液,使更多學生樂於上體育課了,課時一般為每周4節。

 

巴伐利亞州體育課所發揮的健康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開展健康意識教育,向他們傳授保健學和營養學方麵的一些知識,使他們經常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體育課的集體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集體意識的形成。如上課時經常做集體遊戲或開展團體比賽,使學生體會到協作的重要性。巴伐利亞州體育課上開展的環境教育,它主要是教育學生在開展活動時懂得保護周圍空間,如森林、原野和操場等。巴伐利亞州體育課的第四個功能是開展運動教育。開展多樣化的運動成了教學重點,如開展手球、排球、滑雪、羽毛球、曲棍球、騎自行車、摔跤、劃船等28項器械運動和田徑運動,還組織學生遊泳、做各種體操、登山、跳舞和玩各種集體遊戲,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為推動學校體育運動向縱深發展,德國學校竭力做到使大眾,尤其是孩子們的家長了解學校體育課對孩子們提出的要求及體育課的內容和體育課對孩子們的全麵發展所起的作用。為此德國的許多中小學開展了“家長體育晚會”活動。德國在開展體育教學時不僅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內體育活動,還很注意引導學生參加校外體育活動。德國各中小學積極致力於與校外體育協會的合作,這一措施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對其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國學校體育的一個明顯趨勢是不再單純重視競技運動,而是鼓勵學生在參加競技性體育活動的同時,積極參加有休閑娛樂性的活動。

 

德國的學校除體育課以外,其餘的體育活動一般以俱樂部的形式來進行,俱樂部有校內和校外俱樂部之分,這兩種俱樂部的基本特征和行為模式均與社會上的俱樂部相似,校內俱樂部成員可以參加社會上的單項體育俱樂部,因此,德國的學校體育俱樂部實質上與社會體育俱樂部是融為一體的。

 

上麵主要介紹了德國的大學及中小學的體育,其實,德國對幼兒體育也是非常重視的。

 

例一,德國的體育托兒所。

 

德國人近年來首創了一家“體育托兒所”,由德國漢堡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弗洛女士創辦。她認為,7歲以下幼兒並非如傳統的看法應“不進行專門的體育訓練”,相反,經過特別設計的體育訓練後,生長發育情況更良好,對運動更感興趣,而且更富自信心,也更健康。 弗洛創辦的“體育托兒所”招收的幼兒全不到4歲,其中最小的僅1歲半。孩子們接受的第一次訓練是蕩秋千——這是一種坐墊式秋千,因而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它為“飛翔的床墊”。在教練指導下,孩子們在蕩秋千時,特別注意培養手、腳、腰、腿、臂與身體其它部位的協調性以及身體的平衡感,並高聲齊唱著“飛呀飛呀飛到非洲去”。孩子們還喜愛健身舞和遊泳,據說這是從小培養一個運動員所不可缺少的節奏感和勇氣。此外,驚險的體操運動也以其優美的韻律吸引孩子們躍躍欲試。[220]

 

例二,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實行體育運動幼兒園認證製度。

 

如今,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越來越多的幼兒園認識到早期體育運動教育的必要性,願意把與體育俱樂部合作作為體育運動教育的第一步,州體育運動青年協會也對這類合作給予了資金支持。除此之外,幼兒園還可以申請“體育運動幼兒園”稱號。獲得“體育運動幼兒園”稱號的資格標準是:運動是教育的重點;小朋友能夠在令人興奮的環境中有盡可能多的參加室內外自由活動和玩耍的時間;小朋友每天都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做體育運動遊戲;每個小組至少有一名教師參加過60小時的“運動促進成長”培訓。該項培訓的內容包括健康和運動心理方麵的基礎知識。幼兒園獲得“體育運動幼兒園”稱號的好處:體育運動幼兒園稱號說明,該幼兒園可以與多種健康問題作鬥爭;獲得“體育運動幼兒園”稱號表明,該幼兒園擁有具備運動心理專業知識的教師;體育運動幼兒園是所在地區的示範園;體育運動幼兒園可以得到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體育運動幼兒園行動聯盟合作夥伴的專業支持;未來幾年,德國的出生率將進一步走低,因此幼兒園之間的競爭也將日趨激烈。如果一家幼兒園具備某種特色,勢必具有優勢。[221]

 

此外,德國為了體育從娃娃抓起和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對幼兒園體育好的小朋友也頒發榮譽性的德國體育小獎章(Mini-Sportabzeichen)。

 

 

 

 

 

 

 

 

 

 

 

 

 

 

 

 

 

 

 

(五)德國大眾體肓的發展趨勢

原西德曾在1983年底由德國體聯主席邀請有關專家座談,共同展望2000年後體育俱樂部及大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專家們認為,2000年後的大眾體育必須注意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教育,提高大眾終身從事體育運動和保持健康的自覺性和關心老年人的體育休閑活動。這些建議至今沒有過時,仍是德國大眾體育未來 發展的部分方向。隨著德國大眾體育的縱深發展,我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可以總結出德國大眾體育發展將呈現出如下發展趨勢。

1   向社會化方向發展

中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發展至今巳形成了較雄厚的基礎。近年來,大眾體育受到德國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不僅政府與企業直接參與大眾體育的組織管理工作,社會各界都開始積極參與到興辦大眾體育的相應工作中來。德國大眾體育的普及與發展已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德國大眾體育活動的情況,從l960年至1989年30年期間,德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從總人口的1/4增至2/3。據德國奧體聯的最新統計,德國有各類體育俱樂部約9萬餘個,注冊會員達2730萬人。還有許多非體育俱樂部會員的人也時常運動,全德國實際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約占德國總人口30%—40%。

2   向綜合化方向發展

大眾體育不僅具有增強體質、提高大眾生活質量、娛樂生活水平、職業能力與品德的基本功能,同時還具有為社會各方麵多方位的綜合服務功能。由於德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在東部和西部地區不一,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等實際情況,以及不同氣候和風俗習慣的特點,開展形式靈活、內容多樣、時間不一、對象不同、地點各異的多層次的體育活動。從民間傳統體育到現代時尚體育項目,從青少年到中老年,從企事業單位到家庭三代,從在職職工到外來流動人員,從單位活動到包羅萬象的運動會,真可謂“五花八門”。德國為倡導和推動大眾體育活動的發展,以內容豐富,類型各異的“體育節”等方式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而在基層大眾性體育活動方麵,它以體育大會、體育節、體育周、體育日、文化節、民俗活動、運動教室、運動俱樂部、健身中心等形式開展的最為活躍。每一次大眾體育的開展,都極大地推動了德國大眾體育事業的發展。

3   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飛躍發展,德國大眾體育正逐步朝向現代化的趨勢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德國大眾體育普遍開始采用現代化的健身設備與手段。它主要包括現代化的音響、投影設備與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等幾大類。具體來說,指的是廣播、電視、電影、錄象、通訊衛星、計算機模擬科學實驗等。其優點是有助於提高大眾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開拓大眾體育的視野、改善大眾體育的效果等等。大眾體育手段和設備的現代化,改變了過去大眾體育參與體育活動單向溝通的關係,加強了雙向交流,也強化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谘詢、顧問性的職能,促使更多人更加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加到體育活動之中。第二,德國大眾體育活動內容的選擇具有生活化與實用化的特點。在21世紀,適應現代社會和經濟環境的生存與發展的能力,以及自主性、創造性是特別重要的。現代化社會的手段與設備的采用,為大眾體育的實用化,即內容、項目、方式方法、時間的自主選擇等,保證了大眾體育高度機動靈活而富有自主選擇性提供了可能。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選擇項目內容與方法。同時更注重項目內容、管理理論的掌握和實效應用,培養大眾體育的鍛煉能力,更具體一點說:(1)注重體育健身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2)注重身心健康與工作能力的結合;(3)注重體育健身理論橫向擴展能力的培養;(4)注重跨項目或活動內容的技術掌握;(5)增強體質成為標準化。

4   向共同性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是競爭的世界,經濟的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也可以說是人才素質的較量。重視全麵提高人的素質已成為當今世界體育改革的主張,也是當今德國大眾體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現代化人的素質,從根本上說,就是人們通過自身自覺的改造,實現人的自我完善,造就全麵而自由發展的人。它作為一個動態概念,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內容,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其相應的質和量的規定性。體育發展的曆史表明,體育的產生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並走向成熟,是以提高人的體質和健康水平,適應生產力發展以及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為前提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應首先是自身素質的提高,使自身成為現代化的人,才能適應世界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客觀需要。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德國政治生活的熱點,越來越受到德國社會的重視。人口問題,除去人口的數量和結構問題,重要的是人口的質量問題,即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質問題。通過體育活動,提高人口素質,是德國的成功經驗。20世紀60年代,隨著產業技術的發展,以鼓勵全民健身為宗旨的大眾體育熱潮,就巳在德國首先興起,並逐步形成國際浪潮。在體育人口方麵,德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體育人口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體育消費方麵,德國人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說,無論是德國西部地區,還是德國東部地區,

大眾體育正蓬勃興起,一個席卷全德的健身熱潮正在成為一大潮流,大力發展大眾體育活動是德國體育發展的未來趨勢。

5  向法製化方向發展

德國政府及社會體育組織所製定的有關大眾體育的組織方針政策為大眾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製度基礎。《德國體育憲章》(Charta des deutschen Sports)開篇就明確提出“體育為全民的健康和幸福服務”。[222] 著重強調了全體國民的體育權利。而《德國體育憲章》、《閑遐體育方案》、《黃金計劃》、《東部黃金計劃》、《德國體育指南》、《聯合聲明》、“德國體育獎章” 、“家庭體育獎章”和“移民體育計劃”等,主要強調了發展大眾體育運動的必要性及可實行。可見,這些法製規章製度有力地推動了德國的大眾體育。

在大眾體育潮流的推動下,有關大眾體育的學術組織也紛紛成立,召開會議討論大眾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策,闡述、研究大眾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事實上,在國際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以發展人性和人體為己任的現代體育,它的發展必然納入其中,因為現代體育的可持續發展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德國對大眾體育的基本原則、基本製度與行政製度,都用法律條款來控製、監督與調節。近年來,大眾體育在德國已建立了一係列的配套法規。突出地表現為:(1)大眾體育組織形式、場地規財管理、活動內容和經費籌集等等。目前德國大眾體育立法歸屬於國家或地方政府、有關部委的共同職責;(2)在保證大眾體育基本方針的前提下,普遍將大眾體育的決策權和管理權下放到地方,趨向大眾體育管理地方化;(3)大眾體育工作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步,並日趨完善;(4)大眾體育立法條款中,日益增加並明確對經費的來源與專項撥款的規定;(5)大眾體育立法普遍關注各個階層、各種群體、各種處境條件下的大眾對體育的特殊需求。

 

6  向科學化方向發展

德國大眾體育向科學化發展可以從兩點來理解。

一是德國大眾體育理念。即“讓每一個國民都能積極地參加體育活動,促進身體健康。”“科學生活”。實施針對性計劃,讓人們在活動中發現自我,產生興趣,理解“科學生活”及“科學鍛煉”的含義,積極地麵對社會和生命。[223]

二是德國大眾體育研究。

隨著德國大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德國普遍日趨重視大眾體育理論的研究與交流。由於終身體育理論的確立和大眾體育在發展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生活以及解決人類素質中的地位、作用的肯定,為世界大眾體育的發展和科學體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當前德國關於大眾體育科研的組織主要在大眾體育組織(如德國體育聯盟大眾體育部,德國殘疾人體育聯合會等)和各類體育科研機構(如聯邦德國體育科研所,德國科隆體育大學體育史研究所等)。這些組織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開展了對大眾體育的理論研究,對促進德國及世界大眾體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就是信息,沒有信息的決策就是盲目的決策,調查研究是做好大眾體育的基本功,是做好宏觀決策和調控的前提。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德國體育管理的工作繼續下移巳成為發展的趨勢和必然,民辦化成為一種趨勢。基於此,德國為滿足大眾渴望參與體育健身的需要,激發強烈的參與意識,大眾體育活動正在逐步從鬆散、無組織的狀況發展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走向係列化的發展方向。作為展示大眾水平和吸引大眾參與高水平體育健身活動的大型綜合性群體活動,也努力適應大眾健身需求,更新項目(如在最新的德國體育獎章考核項目中增加了滑輪等),修改規則,提高了大眾性比賽的參與性和觀賞性。

7   向戶外化方向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德國等西歐國家曾提出“回歸大自然”的口號,即指到戶外體育活動,如,登山、劃船、釣魚、遊泳、衝浪、滑翔、跳傘、乘熱氣球、郊遊等等體育休閑活動。通過這些戶外活動,既可以增強體質、磨練意誌品質,同時可以陶冶情操,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德國政府高度重視戶外體育活動。一直將戶外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健體強身的有效手段。1990年德國統一後,戶外體育活動在東部和西部地區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國民休閑時間的增多、聯邦各級政府的支持、國民本來喜歡戶外運動以及戶外體育活動本身的魅力。

8   向終身化方向發展

終身體育,一般意義上說,是指任何人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根據自己的體力、年齡、目的進行相應的體育活動,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和愉悅精神的目的。大眾體育之所以要以終身體育為發展目標,就是要使得人們能夠終身從事體育活動,成為終身體育人口,這對於發展大眾體育無疑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如此,終身體育也是應對德國日益嚴重的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沉重的醫療費用負擔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應把發展大眾體育與發展終身體育有機地聯係在一起。

9   向中強度方向發展

長期以來,德國指導體育鍛煉的理論是大強度訓練理論和超量恢複理論。體育鍛煉中運動負荷和強度被置於突出的地位。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德國積極鼓勵國民參加集體項目的體育活動(如足球,排球等)。在20世紀70年代,則強調運動劇烈的體育項目如疾跑與籃球。近年來,強調中等強度體育活動(“有氧耐力鍛煉130”),因為中等強度體育活動可以明顯地減少患冠心病、高血壓、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其益處巳明顯大於高強度體育活動。目前德國在其大眾體育發展計劃中,均把提高每周參加3次以上,每次20—30分的中等強度體育活動的人口數量作為主要的實施目標。這一現象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重視。[224]

 

綜上所述,德國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以健身、娛樂、休閑為主體內容的大眾體育活動巳逐漸走進千家萬戶,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從其表現形式看,呈現出社會化的趨勢;從其功能方麵看,呈現出大眾體育綜合功能的全方位開發趨勢;

從大眾體育的追求目標看,其追求的是現代化、法製化、科學化的發展趨勢;從大眾體育鍛煉方式看;則呈現出戶外化、終身化以及中等練習強度的趨勢。

 

 

 

 

 

三、致謝

本課題自2008年6月13日立項以來,在課題組負責人的帶領下,全體成員積極投入到文字資料收集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準備,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於2009年9月18日終於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了整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本課題從申請到立項,得到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成都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科研處、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等單位有關領導及同仁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在本課題的撰寫過程中,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陳萬妮、熊文博、曾荻媛、肖建、趙永剛、劉甫晟、莊嚴、李揚、李鬥才、馬梅玉等參與了資料的收集、整理,並參加了部分子課題的撰寫,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課題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相關的專著和論文,並引用了不少學者的觀點。在此,我們對這些專家學者表示誠摯的謝意。

 

 

 

 

 

 

 

 

 

 

 

 

 

 

 

 

 

 

四、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 任海,等.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

[2] 郝勤. 體育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

[3] 鮑明曉.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4] 楊樺.全民健身理論與實踐[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5] 譚華. 體育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 張可創,李其龍.德國基礎教育[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7] 李明.體育產業學導論[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8] 張人傑.中外教育比較史綱[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9] 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

[10]熊鬥寅.比較體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11]熊鬥寅.體育文選[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12]孫炳輝鄭寅達. 德國史綱[M].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13]任弘.國外家庭健身新視野[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1999.

[14]盧元鎮.社會體育導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曲宗湖.幾個國家學校體育的比較[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7.

[16][德]鮑爾生.德國教育史[M]. 滕大春,滕大生譯.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17]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節目組.德國[M].北京:中國民主法製出版社,2006.

[18][美] 科佩爾·S·平森. 德國近現代史(上冊)[M].範德一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19]丁建宏,李霞.德國文化:普魯士精神和文化[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0]邢來順.德國文化解讀——人類文化蒼穹的雙子星座[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5.

[21]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他山之石——國外、境外體育考察報告選編[R]. 北京: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內部發行), 2000.

[22]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他山之石——國外、境外體育考察報告選編(Ⅱ)[R]. 北京: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內部發行), 2005.

[23]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R].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24]國務院研究室科教文衛司,國家體委政策法規司.體育經濟政策研究[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25]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編. 中國體育 : 邁向“十一五”——體育事業“十一五” 規劃文件資料匯編[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26]國家體委科教司.北京體育大學.國際群眾體育[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4.

[27]體育大辭典編輯部. 體育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8]人民體育出版社. 體育項目大全[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8.

[2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體育》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體育[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

[29]盧先吾. 全民健身大全[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30]瞿葆奎. 教育文集·體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1]林顯鵬. 國外群眾體育發展趨勢[M].北京: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2001.

[32]石磊.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國體育政策[M].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所,1998.

[33][匈] 拉斯洛•孔.體育運動全史[M]. 顏紹瀘譯.北京:中國體育史學會辦公室, 1985.

[34]朱庭光. 法西斯體製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二)論文類

 

[1] 潘華.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18-21.

[2] 潘華.德國的中國體育史研究述評[J].體育文化導刊, 2005,(12):61-62.

[3] 潘華.試論楊氏體操[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1,(3):24-26.

[4] 潘華.楊氏體操與曆史的選擇性[J].體育文史,1991,(6):63-66.

[5] 潘華.中德兩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的比較[J].體育學刊, 2007(3):73-76.

[6] 潘華.德國體育史學研究評述[J].體育科學,2008,(10):74-77.

[7] 潘華,宋麗.中德體博會之比較[J].體育學刊,2008,(1):51-55.

[8] 花勇民,葛豔芳.論西方體育製度安排[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6):730-732.

[9] 周傳誌.東德體育發展考[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12-115.

[10]劉波.德國體育俱樂部建製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7,28(3):57-60.

[11]石磊.德國大眾體育的幾個特點[J].國外體育動態,1998,(48):393-397.

[12]蔡俊五.德國大眾體育進入“正確健身”新階段[J].中國體育科技,1997,(9):14-15.

[13]杜利軍.發展群眾體育及其對策(四)[J].國外體育動態,1994,(16),169-171.

[14]李振彪.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5, 10(1): 15-20.

[15]李向東.中國與德國體育管理體製的比較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05,(6):53-55.

[16]倪同雲.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8,18(3):8-11.

[17]楊金鵬.國外大眾體育組織與管理的幾個特點[J].國外體育動態,1994,(4):226.

[18]蘭星.新型體育與康樂中心[J].國外體育動態,1995,(41):324.

[19]馬鐵.世界各國大眾體育活動的重點及未來計劃[J].國外體育動態,1996,(37):289.

[20]淩平.聯邦德國公共體育管理[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4,(1):2.

[21]淩平.聯邦德國體育俱樂部的結構特點[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3,8(4):25-28.

[22]肖衝.勞衛製與體育的求實精神[J].體育報刊資料,1989,(4):16.

[23]蔡俊伍.西德將進一步推廣家庭體育獎章製[J].體育文摘,1985,(4):60.

[24]劉孝蘭.六國大眾體育概述[J].立信會計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S1):44-46.

[25]孫偉.國外社會體育的社會學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3,25(2):74-75.

[26]張雲華,孟鍾捷.納粹陰霾下的德國體育運動[J].體育文化導刊,2003,61-62.

[27]於大川.德國的全民體育運動[J].中國體育科技,1995,(3):11-12.

[28]田克敉.東歐某些國家中小學體育發展概況[J].山東體育科技,1990,(3):61-64.

[29]趙浚. 敢與蘇、美抗衡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J].中國體育科技,1988,(8):6-8.

[30]陳鴻斌.民主德國體育成功的秘訣[J].體育博覽,1988,(3):9-11.

[31]陳寶祥.民主德國是怎樣發展體育運動的(上)(綜述)[J].體育科研,1984,(8):38-39.

[32]陳寶祥.民主德國是怎樣發展體育運動的(下)(綜述)[J].體育科研,1984,(9):25-27.

[33]盧元鎮,馬廉禎.輝煌背後的陰影——東德體育教訓之一[J].體育文化導刊,2005,6:51-52.

[34]盧元鎮,馬廉禎.曼富萊德·艾瓦德沉浮錄——東德體育教訓之二[J]. 體育文化導刊,2005,7:56-58.

[35]盧元鎮,馬廉禎.海迪耶?安德烈耶?——東德體育教訓之三[J].體育文化導刊,2005,8:49-51.

[36]盧元鎮,馬廉禎.難以自拔的體製陷阱——東德體育教訓之四[J].體育文化導刊,2005,9:56-58.

[37]盧元鎮,馬廉禎.觀念與體製相互依攀的怪圈——東德體育教訓之五[J].體育文化導刊,2005,10:54-57.

[38]趙澄宇.民主德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體育[J].中國學校體育,1987,(4):71-73.

[39]董立紅,虞重幹.美、德、日社區體育俱樂部的管理體係及運行機製[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23(1):10-11.

[40]高建萍. 歐洲發達國家群眾體育管理的相關經濟政策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6):39-40.

[41]王海源,劉政潭.德國大學健身體育的特點及對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5):104-107.

[42]周永明,龔斌.國內外大眾體育成功發展模式的啟示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07, 23(2): 22-24.

[43]王亞瓊, 徐宜芬.中、美、德大眾體育興起的橫向比較[J].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3,

(6):72-76.

[44]戴儉慧,劉小平,羅時銘,陳瑞琴. 英、美、德三國體育指導員製度及啟示[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27(4):26-31.

[45]王正倫.大眾體育的社會學視野——發達國家大眾體育印象及其啟示[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1,15(6):15-17.

[46]唐建軍.英、德、日社區體育俱樂部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J].體育與科學,2001, 20(3):8-11.

[47]肖嶸.國外大眾體育對我國群眾體育的啟示[J]. 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21(6):79-81.

[48]雷曆.國內外體育場館政策對我國體育場館未來發展的啟示[J].體育文史,2000,(3):13-14.

[49]齊國強,鄭立新,張永軍. 域外大眾體育發展狀況及思考[J]. 中國體育科技,2000,36(6):46-49.

[50]張夏榕.各國體育測驗製度比較分析及我國的發展趨勢[J].四川體育科學,1999,(4):42-44.

[51]熊鬥寅.從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展望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發展前景[J].體育科學,1998 18(2):3-8.

[52]姚毓武.各國體育測驗製度與健身計劃簡介[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4, 9(2):14-21.

[53]淩平.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大眾體育發展的基本概況[J].浙江體育科學, 1994,16(6):21-24.

[54]邊文.德國:體育《黃金計劃》受歡迎[N].中國體育報,1994-8-13(8).

[55]陳孝平.論東西方大眾體育發展的共同點及發展趨勢[J]. 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1996,(3、4):10-17.

[56]淩明德,劉孝蘭,王敏敏,魏巍.國內外群眾體育的開展情況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22(增刊):111-114.

[57]之文. 國外體育產業大趨勢[N].中國財經報,2002-10-19(3).

[5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赴民主德國教育考察團.關於考察民主德國學校體育的報告[J].中國學校體育,1990,(1):69-73.

[59]蔡俊五.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體育領導管理體製社會化的成功經驗[J].體育科學,1989,(2):81-85.

[60]李寅生,淩平. 聯邦德國體育管理體製及其特征[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4, 9(2):31-35.

[61]王海源.德國傳統“雜技”進入學校體育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7):72-74.

 

 

(三) 外文類

 

[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 Teil 1: Von den Anfängen bis ins 18. Jahrhundert[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2004.

[2]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 Teil 2: Leibeserziehung im 19. Jahrhundert. Turnen fürs Vaterland[M].  Schorndorf:Verlag Karl Hofmann,2005.

[3]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 [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1993.

[4] Julius , Bohus. Sportgeschichte, Gesellschaft und Sport von Mykene bis heute [M]. München: BLV Verlagsgesellschaft,1986.

[5] Hans Joachim Teichler, Gerhard Hauk.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s Arbeitssports[M]. Berlin,Bonn: Verlag J.H.W.Dietz Nachf, 1987.

[6] Louis L. Snyder: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M].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6.

[7] Digel, Helmut. Talentsuche und Talentfoederung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J]. Leistungssport,2001,(4):72-78.

[8] Baumert,Armin.Nachwuchsf rderkonzept im DeutschenSport[R]. SPD-Dikussionsveranstaltung“Opimale Nachwuchsfoerderung”in Berlin,2002-06-16.

[9] Ueberhorst,Horst. Geschichte der Leibesübungen, Bd. 6, Berlin: 1989.

[10]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

Band 02/2007 Sonderdruck, Köln: Sportverlag Strauss.2007.

[11]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7/2008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 Köln: Sportverlag Strauss.2008.

[12]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7/2008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Kurzfassung[R]. Köln: Sportverlag Strauss.2009.

[13] Deutscher Bundestag. 11.Sport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 [R]. 2006.

[14]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

[15] Corroll, Victor A. "Employee Fitness Programmers: An Expanding Concep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980,23(1):35-44.

[16]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

[17] DOSB, Bestandserhebung 2006.

[18] DOSB, Bestandserhebung 2008.

[19] DLV, Volkslauf Statistik 2005.

 

(四)網站類

 

[1]  http://www.dosb.de(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官方網站)

 

[2]  http://www.dvv-wandern.de德國大眾體育網

 

[3]  http://www.istchina.com德國IST體育休閑旅遊學院網站.)

 

[4]  http://www.onlycollege.com.cn昂立教育德語網站

 

[5]  http://www.sportinfo.net.cn(中國體育資訊網大眾體育庫

 

[6]  http://www.chinasfa.net(中國大眾體育網

 

[7]  http://byyoga.shanzhuyu.cn(博雅瑜伽網)

 

[8]  http://deutschland.sonic.sh.cn中智留學網

 

[9]  http://www.sportshow.com.cn(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網

 

[10] http: //www.deyinxiang.org(德國信息類中文門戶網

 

[11] http://sports.sina.com.cn(新浪體育網

 

[12] http://www.sport.gov.cn (國家體育總局官方網站

 

 

 

 

 

五、附錄

 

附錄A 德國大眾體育重要組織簡介

 

  1.  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

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是由原德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和德國體育聯合會於2005年12月10日在科隆同意合並後成立的一個新的體育組織。它是德國體育最高管理機構。現任主席是托馬斯·巴赫。德國奧體聯主要分為5個部門,即秘書處、競技體育部、體育發展部、青年部和財務部。德國奧體聯的主要管理形式包括代表大會、執委會和秘書處。代表大會每二年召開一次,選出首腦機構,決定重大問題,討論章程的修改。執委會通常由各組成組織的主席和體育體聯的常委組成,對重大政策做出決策,批準經費預算計劃,通過每年的財務審查和決定新體育組織的加入等。秘書處也稱常務理事會,是德國奧體聯的執行部門,負責實施執行代表大會和執委會所作出的決議。奧體聯實行民主管理,平時運行的經費主要為自籌,政府也會補給一部分,分別由中央和各州承擔,其餘部分來自各方的援助。

聯係地址:Otto-Fleck-Schneise 12,60528 Frankfurt am Main ;電話:+49 (0)69-670 00 ;傳真:+49 (0)69- 67 49 06;電子郵箱:office(at)dosb.de ;網址:http://www.dosb.de

 

2.德國體育青年協會(DJK)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是連接德國950萬27歲以下青少年和兒童的紐帶,它是德國最大的負責青少年和兒童工作的非政府組織。協會的成員組織包括16家州體育青年協會、53家全國單項運動協會的青年組織以及10家有特別任務的青少年體育組織。德國青少年在這些成員組織下屬的9000餘家體育俱樂部活動。德國體育青年協會支持成員組織的工作,為它們出謀劃策,舉辦培訓班,提供工作材料。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與其成員組織一起在全德以體育為媒介組織活動,促進青少年的個性發展。協會有意培養年輕人的責任心、加深他們對民主的理解,同時為在社會上處於弱勢的青少年提供生活援助,提倡在重大問題上大家共同參與決定。協會的工作內容包括:青少年體育、興奮劑預防、建立全國體育愛好者計劃協調中心、執行青少年環境與體育計劃、誌願服務以及國際交流。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2006—2008屆理事會由8人組成,設正、副主席各一名,經理一名。協會工作人員30人,分布在服務部、體育青少部和國際部。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力爭為兒童和青少年體育創造更好的條件,為青少年提供幫助。它是歐洲最大的青少年協會,管理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盟的青少年事務。德國體育青年協會將根據青少年的需求對工作進行靈活調整,提供的信息、服務力求專業、有針對性。協會實行的是聯邦製的兒童、青少年援助體係,所有決定都是由大家共同做出,對每個人都是透明的。協會在政治、宗教和世界事務方麵保持中立。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支持健康的青少年體育運動以及富有責任感的人際交往,遵循公正、多樣、民主和誌願服務的原則。協會代表成員組織與政界、經濟界、媒體和體育界交往。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支持年輕人的個人發展,提倡自力更生、社會責任、奉獻、共同協商和文化交流。協會鼓勵青少年在體育運動方麵達到頂尖水平,支持娛樂活動、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集體活動。但協會認為,最重要的是享受運動的快樂。協會注重對誌願者的專業培養,鼓勵長期從事誌願服務,奉獻社會。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的主要財政來源是公共基金、讚助、自有資金和撥款。

 

3. 巴伐利亞州體育聯盟Bayerische Landes-Sportverband (BLSV)

聯係地址:Georg-Brauchle-Ring 93,80992 München;電話:+49 (0)89 -157 02 0;

傳真:+49 (0)89-157 02 444;電子郵箱: info@blsv.de

網址:http://www.blsv.de

 

4. 漢堡體育聯盟Hamburger Sportbund

聯係地址:Schäferkampsallee 1,20357 Hamburg;電話:+49 (0)40 - 41 908 0;

傳真:+49 (0)40 - 41 908 274;電子郵箱:hsb@hamburger-sportbund.de

網址:http://www.hamburger-sportbund.de

 

5. 柏林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Berlin

聯係地址:Jesse-Owens-Allee 2,14053 Berlin;電話:+49 (0)30 - 30 002 0;

傳真:+49 (0)30 - 30 002 107;電子郵箱: info@lsb-berlin.org

網址:http://www.lsb-berlin.net

 

6. 勃蘭登堡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Brandenburg

聯係地址:Schopenhauerstr. 34,14467 Potsdam;電話:+49 (0) 331 - 971 98 0;

傳真:+49 (0) 331 / 971 98 34;電子郵箱:info@lsb-brandenburg.de

網址:http://www.lsb-brandenburg.de

7. 不來梅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Bremen

聯係地址:Eduard-Grunow-Str. 30,28203 Bremen;電話:+49 (0) 421 - 79 28 70;

傳真:+49 (0) 421 - 7 18 34;電子郵箱:info@lsb-bremen.de

網址:http://www.lsb-bremen.de

 

8. 黑森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Hessen

聯係地址:Otto-Fleck-Schneise 4,60528 Frankfurt am Main;電話:+49(0)69- 67 89 0;傳真:+49 (0) 69- 67 89 109;電子郵箱:info@lsbh.de

網址:http://www.sport-in-hessen.de

 

9.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Mecklenburg-Vorpommern

聯係地址:Wittenburger Str. 116,19059 Schwerin;電話:+49 (0) 385 - 761 76 0;傳真:+49 (0) 385 - 761 76 31;電子郵箱:lsb@lsb-mv.de

網址:http://www.lsb-mv.de

 

10. 下薩克森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Niedersachsen

聯係地址:Ferd.-Wilh.-Fricke-Weg 10,30169 Hannover;電話:+49 (0) 511- 12 68 0;傳真:+49 (0) 511 - 12 68 190;電子郵箱: info@lsb-niedersachsen.de

網址:http://www.lsb-niedersachsen.de

 

11.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Nordrhein-Westfalen

聯係地址:Friedrich-Alfred-Str. 25,47055 Duisburg;電話:+49 (0) 203 -73 810;傳真:+49 (0) 203 - 73 81 616;電子郵箱: info@lsb- nrw.de

網址:http://www.wir-im-sport.de

 

12.萊茵蘭-法耳茨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Rheinland-Pfalz

聯係地址:Rheinallee 1,55116 Mainz;電話:+49 (0) 6131 - 28 14 0;

傳真:+49 (0) 6131 - 28 14 120;電子郵箱:info@lsb-rlp.de

網址:http://www.lsb-rlp.de

 

13.薩克森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

聯係地址:Goyastraße 2d,4105 Leipzig;電話:+49 (0) 341 - 21 631 0;

傳真:+49 (0) 341 - 21 631 85;電子郵箱: lsb@sport-fuer-sachsen.de

網址:http://www.sport-fuer-sachsen.de

14.薩克森安哈特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Anhalt

聯係地址:Maxim-Gorki-Str. 12,6114 Halle;電話:+49 (0) 345 - 52 79 0;

傳真:+49 (0) 345 - 52 79 100;電子郵箱:halle@lsb- sachsen-anhalt.de

網址:http://www.lsb-sachsen-anhalt.de

 

15.圖林根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Thüringen

聯係地址:Werner-Seelenbinder-Straße 1,99096 Erfurt;電話:+49 (0) 361 / 34 0540;傳真:+49 (0) 361 / 34 054 77;電子郵箱:lsb@thueringen-sport.de

網址:http://www.thueringen-sport.de

 

16.巴登-符騰堡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verband Baden-Württemberg

聯係地址:Fritz-Walter-Weg 19,70372 Stuttgart;電話:+49 (0) 07 11 - 28 077 - 850;

傳真:+49 (0) 07 11 - 28 077 - 878;電子郵箱:info@lsvbw.de
網址:http://www.lsvbw.de

 

17.薩爾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verband für das Saarland

聯係地址:Hermann Neuberger Sportschule Gebäude 54,66123 Saarbrücken;

電話:+49 (0) 681 - 38 79 0;傳真:+49 (0) 681 - 38 79 154;電子郵箱:info@lsvs.de;網址:http://www.lsvs.de

 

18.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verband Schleswig-Holstein

聯係地址:Winterbeker Weg 49,24114 Kiel;電話:+49 (0) 431 - 64 86 0;

傳真:+49 (0) 431 - 64 86 190;電子郵箱:info@lsv-sh.de

網址:http://www.lsv-sh.de

 

 

 

 

 

 

 

 

 

附錄B德國大眾體育組織機構一覽表

 

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Der Deutsche Olympische Sportbund

 

巴伐利亞州體育聯盟Bayerische Landes-Sportverband

 

漢堡體育聯盟Hamburger Sportbund

 

柏林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Berlin

 

勃蘭登堡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Brandenburg

 

不來梅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Bremen

 

黑森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Hessen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Mecklenburg-Vorpommern

 

下薩克森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Niedersachsen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Nordrhein-Westfalen

 

萊茵蘭-法耳茨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Rheinland-Pfalz

 

薩克森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

 

薩克森-安哈特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Sachsen-Anhalt

 

圖林根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bund Thüringen

 

巴登-符騰堡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verband Baden-Württemberg

 

薩爾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verband für das Saarland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體育聯盟Landessportverband Schleswig-Holstein

 

60個大體育協會

德國美式橄欖球協會American Football Verband Deutschlandwww.afvd.de

德國雪橇滑雪協會Bob und Schlittenverband für Deutschland (BSD), www.bsd-portal.de
德國自行車協會Bund Deutscher Radfahrer (BDR),www.rad-net.de
德國台球協會Deutsche Billard-Unionwww.billard-union.de

德國滑冰協會Deutsche Eislauf-Unionwww.eislauf-union.de

德國競技速滑協會Deutsche Eisschnelllauf-Gemeinschaftwww.desg.de

德國生命救援協會Deutsche Lebens-Rettungs-Gesellschaft (DLRG),. www.dlrg.de
德國馬術協會Deutsche Reiterliche Vereinigung (Fédération Equestre Nationale ,FN),www.pferd-aktuell.de
德國跆拳道協會Deutsche Taekwondo Unionwww.dtu.de
德國鐵人三項協會Deutsche Triathlon-Union,www.dtu-info.de

德國航空運動協會Deutscher Aero Club (DAeC), www.daec.de
德國登山協會Deutscher Alpenverein (DAV), www.alpenverein.de
德國重競技協會Deutscher Athletenbund (含德國舉重協會Bundesverband Deutscher Gewichtheber, www.bvdg-online.de 和德國三人力量競賽協會Bundesverband Deutscher Kraftdreikämpfer, www.bvdk.de)
德國羽毛球協會Deutsch Badminton-Verband, www.badminton.de
德國棒壘球協會Deutscher Baseball und Softball Verband e.V.www.baseball-softball.de
德國籃球協會Deutscher Basketball Bund (DBB), www.basketball-bund.de
德國殘疾人體育協會Deutscher Behindertensportverband (DBS), www.dbs-npc.de
德國地滾球協會Deutscher Boccia-Boule-und Pétanque-Verband (DPV),www.petanque-dpv.de
德國拳擊協會Deutscher Boxsport-Verbandwww.boxen.com
德國冰壺協會Deutscher Curling Verbandwww.curling-dcv.de
德國冰球協會Deutscher Eishockey-Bundwww.deb-online.de
德國冰上地滾球協會Deutscher Eisstock-Verbandwww.eisstock-verband.de
德國擊劍協會Deutscher Fechter-Bund (DFB), www.fechten.org
德國足球協會Deutscher Fußball-Bund (DFB), www.dfb.de
德國聾人體育協會Deutscher Gehörlosen-Sportverband (DGS), www.dg-sv.de
德國高爾夫球協會Deutscher Golf-Verband (DGV), www.golf.de
德國手球協會Deutscher Handball-Bund (DHB), www.dhb.de
德國曲棍球協會Deutscher Hockey-Bundwww.deutscher-hockey-bund.de
德國柔術協會Deutscher Ju-Jutsu Verband,  www.ju-jutsu.de
德國柔道協會Deutscher Judo-Bundwww.judobund.de 
德國皮劃艇協會Deutscher Kanu-Verband (DKV), www.kanu.de

德國空手道協會Deutscher Karate Verbandwww.karate-dkv.de 
德國九柱戲球與保齡球協會Deutscher Keglerund Bowlingbund(DKB),www.dkb-online.de
德國田徑協會Deutscher Leichtathletik-Verband (DLV), www.leichtathletik.de
德國微型高爾夫球協會Deutscher Minigolfsport Verbandwww.minigolfsport.de
德國賽車協會Deutscher Motor Sport Bund (DMSB)www.dmsb.de 
德國賽艇協會Deutscher Motoryachtverband (DMYV),www.dmyv.de
德國大力士運動及拔河協會Deutscher Rasenkraftsport- und Tauzieh-Verband ,www.drtv.de
德國摔跤協會Deutscher Ringer-Bundwww.ringen.de 
德國輪滑協會Deutscher Rollsport-und Inline Verband (DRIV),www.driv.de
德國劃船協會Deutscher Ruderverbandwww.rudern.de
德國橄欖球協會Deutscher Rugby-Verband (DRV),  www.rugby.de
德國象棋協會Deutscher Schachbund (DSB), www.schachbund.de 
德國遊泳協會Deutscher Schwimm-Verband (DSV), www.dsv.de
德國射擊協會Deutscher Schützenbund,www.schuetzenbund.de 
德國帆板協會Deutscher Segler-Verband (DSV), www.dsv.org
德國雪犁協會Deutscher Skibob-Verband ,www.skibob.org

德國滑雪協會Deutscher Skiverband (DSV), www.ski-online.de 
德國技巧協會Deutscher Sportakrobatik-Bundwww.sportakrobatik.de 
德國壁球協會Deutscher Squash Verbandwww.dsqv.de
德國體育舞蹈協會Deutscher Tanzsportverbandwww.tanzsport.de 
德國網球協會Deutscher Tennis Bundwww.dtb-tennis.de
德國乒乓球協會Deutscher Tischtennis-Bundwww.vdtt.de
德國體操協會Deutscher Turner-Bund (DTB), www.dtb-online.de
德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Deutscher Verband für Modernen Fünfkampf, www.dvmf.de
德國排球協會Deutscher Volleyball-Verbandwww.volleyball-verband.de
德國滑水協會Deutscher Wasserski- und Wakeboardverband (DWWV)www.wasserski-wakeboard.de
德國滑板滑雪協會Snowboard Verband Deutschland, www.ski-online.de
德國體育釣魚協會Verband Deutscher Sportfischer(VDSF),www.vdsf.de
德國體育潛水協會Verband Deutscher Sporttaucherwww.vdst.de

20個帶有特殊任務的體育協會

 

德國高校體育協會Allgemeiner Deutscher Hochschulsportverband (adh), www.adh.de
德國職業學校體育協會Bundesverband staatl. anerk. Berufsfachschulen für Gymnastik und Sport ,www.gymnastikfachschulen.de
德國基督教青年體育協會CVJM-Gesamtverband in Deutschland – CVJM (Christlicher Verein Junger Menschen)-Sport-,www.cvjm.de
德國運動醫學及運動創傷預防協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Sportmedizin und Prävention ,www.dgsp.de
德國奧林匹克學會Deutsche Olympische Gesellschaft (DOG),www.office(at)dog-bewegt.de
德國體育科學協會Deutsche Vereinigung für Sportwissenschaft (dvs) ,www.sportwissenschaft.de
德國合氣道協會Deutscher Aikido-Bund (DAB),www.aikido-bund.de
德國企業體育協會Deutscher Betriebssportverband,www.hdako.de/dbsv
德國體育教師協會Deutscher Sportlehrerverband(DSLV),www.dslv.de
德國冰雪運動培訓協會Deutscher Verband für das Skilehrwesen -Interski Deutschland,www.dvs-interskideutschland.de
德國裸體運動愛好者體育協會Deutscher Verband für Freikörperkultur e.V.(DFK), www.dfk.org

德國警察體育管理委員會Deutsches Polizeisportkuratorium,www.dpsk.de 
德國體育青年協會DJK-Sportverband,www.djk.de 
德國教育與科學工會體育委員會Gewerkschaft Erziehung und Wissenschaft -Sportkommission,www.gew.de
德國克萊普自然養生協會Kneipp-Bund e.V.,www.kneippbund.de
德國猶太人體操和運動協會Makkabi Deutschland(Jüdischer Turn- Sportverbandin Deutschland e.V.),www.makkabi.de
德國青年“團結”協會Rad-und Kraftfahrerbund (RKB) “Solidarität” Deutschland 1896 ,www.rkb-solidaritaet.de
德國特奧體育協會Special Olympics Deutschland e.V. www.specialolympics.de
德國滑雪運動安全保障基金會Stiftung Sicherheit im Skisport www.fds(at)ski-online.de
德國鐵道體育協會Verband Deutscher Eisenbahner-Sportvereine e. V. (VDES) ,www.vdes.org

 

[1] 大眾體育亦稱“社會體育”、“群眾體育”。是為了娛樂身心,增強體質,防治疾病和培養體育後備人才,在社會上廣泛開展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包括職工體育、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老年人體育、婦女體育、傷殘人體育等。主要形式有鍛煉小組、運動隊、輔導站體育之家、體育活動中心、體育俱樂部、棋社,以及個人自由體育鍛煉等。開展大眾體育活動應遵循因人、因地、因時製宜和業餘、自願、小型、多樣、文明的原則。廣泛開展大眾性體育活動,是發揮體育的社會功能,提高民族素質和完成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

[2] [美]科佩爾·S·平森著,範德一譯. 德國近現代史 上冊[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7: 8.

[3] 顏紹瀘, 周西寬. 體育運動史[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0: 185.

[4]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6.

[5]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 Teil  1: Von den Anfängen bis ins 18. Jahrhundert[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2004: 199.

[6] 郝勤. 體育史[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56.

[7] [匈] 拉斯洛•孔著. 顏紹瀘譯.體育運動全史[M].北京:中國體育史學會辦公室, 1985:175.

[8] 周永明, 龔斌. 國內外大眾體育成功發展模式的啟示[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 2007,23(2):22.

[9]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505.

[10] 潘華.試論楊氏體操[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1,17(3):24-26.

[11]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7-8.

[12] Hans Joachim Teichler, Gerhard Hauk. Illustrierte Geschichte des Arbeitssports[M]. Berlin,Bonn: Verlag J.H.W.Dietz Nachf, 1987:247.

[13] 顏紹瀘, 周西寬. 體育運動史[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0: 275-279.

[14] 同上, 303.

[15]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104.

[16] 姚敏武.各國體育測驗製度與健身計劃簡介[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4,9(2):15-21.

[17] Louis L. Snyder: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M].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6: 225.

[18] 同上,155-158.

[19] 張炳傑,黃宜選譯. 希特勒給衝鋒隊隊長馮·普弗費爾的信(1926年11月1日)現代史資料叢刊· 一九一九——一九三九年的德國[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6.

[20] 孫炳輝鄭寅達. 德國史綱[M].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204-205.

[21] [匈] 拉斯洛•孔著. 顏紹瀘譯.體育運動全史[M].北京:中國體育史學會辦公室, 1985:345-346.

[22] 張雲華,孟鍾捷. 納粹陰霾下的德國體育運動[J]. 體育文化導刊,2003:61-62.

[23] 朱庭光. 法西斯體製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6.

[24] 李振彪. 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 10(1):15-20.

 

[25] 高建萍. 歐洲發達國家群眾體育管理的相關經濟政策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6):39.

[26]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200.

[27] 同上,155.

[28] 同上,157.

[29] Corroll, Victor A. "Employee Fitness Programmers: An Expanding Concep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1980,23(1):35-44.

[30]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8-39.

 

[31] 博雅瑜伽網. 熱愛健身的名人:總統們也愛運動[EB/OL].

http://byyoga.shanzhuyu.cn/yoga/raj/rajsdmrztmyayd/.

[32] 瞿葆奎. 教育文集·體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21-222.

[33] 劉波. 德國體育俱樂部體製與群眾體育關係的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09,30(1):64-68.

[34] 熊鬥寅. 比較體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176、189、199、200.

[35]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8.

[36]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66-171,202.

[37] 李振彪. 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 10(1):15-20.

[38]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104.

[39]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9.

[40] 張夏榕. 各國體育測驗製度比較分析及我國的發展趨勢[J].四川體育科學,1999,(4):43.

[42] 淩平.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大眾體育發展的基本概況[J].浙江體育科學, 1994,16(6):21-24.

[43] 林顯鵬.國外群眾體育發展趨勢[M].北京: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2001:78.

[44] 蔡俊五.德國大眾體育管理體製[J]. 國際群眾體育,1994:25.

[45] 林顯鵬.國外群眾體育發展趨勢[M].北京:國家體育總局信息研究所.2001:79.

[46]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55.

[47] 同上, 56.

[48] 潘華.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較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18-21.

[49] 李振彪. 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 10(1):15-20.

[50] 石磊.德國大眾體育的幾個特點(J). 國外體育動態,1998,(48):396.

[5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3-188,202.

[52] 陳鴻斌. 民主德國體育成功的秘訣[J]. 體育博覽,1988,3:9-11.

[53] 趙浚. 敢與蘇、美抗衡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J]. 中國體育科技,1988,8:6-8.

[54] 趙澄宇. 民主德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體育[J]. 中國學校體育,1987,4:71-73.

[55] 田克敉. 東歐某些國家中小學體育發展概況[J]. 山東體育科技, 1990, 3:61-64.

[56] 陳寶祥. 民主德國是怎樣發展體育運動的(下)(綜述)[J].  體育科研,1984,8:25-27.

[57] 蔡俊五. 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體育領導管理體製社會化的成功經驗[J].體育科學,1989,2:81-85.

[58] 同上,81-85.

[59] 陳寶祥.民主德國是怎樣發展體育運動的(下)(綜述) [J]. 體育科研,1984,8:25-27.

[6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赴民主德國教育考察團.關於考察民主德國學校體育的報告[J].中國學校體育,1990,1:69-73.

[6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6.

[62] 趙浚. 敢與蘇、美抗衡的德意誌民主共和國[J].中國體育科技,1988,8:6-8.

[63] F. A. Brockhaus. Der Sport Brockhaus [M]. Wiiesbaden: F. A. Brockhaus, 1982:446.

[64]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6.

[65] 陳鴻斌. 民主德國體育成功的秘訣[J]. 體育博覽,1988,3:9-11.

[6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體育》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體育[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44.

[67] 盧元鎮,馬廉禎.觀念與體製相互依攀的怪圈——東德體育教訓之五[J]. 體育文化導刊,2005,10:54-57.

[68] 陳寶祥.民主德國是怎樣發展體育運動的(下)(綜述)[J]. 體育科研,1984,8:25-27.

[69] 所謂“舉國體製”,官方的解釋是“在國家綜合實力還比較弱的情況下,為了短時間內形成突破,從而采取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攻堅的一種組織製度”。換句話說,體育“舉國體製”就是調動全社會資源來協助操練少數精英運動員,盡最大努力在國際大型競賽中奪取最多的獎牌獎杯。

[70] 趙澄宇.民主德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體育[J]. 中國學校體育,1987,4:71-73.

[71]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79.

[72]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201.

[73] 盧元鎮,馬廉禎.觀念與體製相互依攀的怪圈——東德體育教訓之四[J]. 體育文化導刊,2005,9:56-58.

[74] 陳寶祥. 民主德國是怎樣發展體育運動的(下)(綜述)[J]. 體育科研,1984,8:25-27.

[75] 田克敉. 東歐某些國家中小學體育發展概況[J]. 山東體育科技,1990,3:61-64.

[76] 盧元鎮,馬廉禎.觀念與體製相互依攀的怪圈——東德體育教訓之一[J]. 體育文化導刊,2005,6:51-52.

[77]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0-31.

[78] 於大川. 德國的全民體育運動[J].中國體育科技,1995,3:11-12.

[79] 侯海波. 德國將繼續實施“東部黃金計劃”[EB/OL].2002-9-23,譯自德國奧委會網站.

[80] 侯海波. 德政府將為東部黃金計劃投入500萬歐元[EB/OL].

http:// www. Sportinfo. net. cn/ show/title.aspTID=19644

[81] Deutscher Bundestag. 11.Sport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 [R]. 2006: 68.

[83] DOSB:Di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Sportabzeichen[EB/OL].

http://www.deutsches-sportabzeichen.de/de/das-sportabzeichen/geschichte/

[84] 侯海波. 德國體育運動獎章體製簡介[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1404. 2009-7-7.

[85]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69.

[86] 齊國強,鄭立新,張永軍. 域外大眾體育發展狀況及思考[J]. 中國體育科技, 2000,36(6):47.

[87]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35-42.

[88] 楊要武. 德國政治家喜愛體育鍛煉[EB/OL].http://www.sportinfo.net.cn 2004-8-20.

[89]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1-42.

[90] 侯海波. 德國能源巨頭E.ON讚助德群眾體育[EB/OL].

 http:// www.chinasfa.net/show/title.aspTID=5278,2008-9-11.

[91] 林顯鵬. 通過體育實現健康與發展(上)[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618,2004-5-9.

[92]  同上.

[93] 林顯鵬. 通過體育實現健康與發展(下)[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  how/title.aspTID=19618,2004-12-8.

[94]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6.

[95] 群眾體育信息.德國政府向肥胖開戰[EB/OL].

  http:// 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784,2007-10-5.

[96] 孫偉.國外社會體育的社會學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3,25(2):74.

[97]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16.

[98] 孫偉.國外社會體育的社會學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3,25(2):75.

[99] 體育消費是指人們在參與和觀賞體育活動方麵的個人及其家庭的消費支出。它是個人生活 消費中滿足發展消費和享受消費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消費是現代生活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消費結構、人們的消費意識和消費習慣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興旺的全球體育運動刺激下,體育消費領域正不斷地得到開拓,體育消費在社會消費結構中的成分也越來越大。作為現代生活消費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消費的合理擴大對整個社會消費結構的改變、消費模式的轉化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增強國民素質,提高社會大眾體育運動水平,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將產生積極作用。

[100] 之文. 國外體育產業大趨勢[N].中國財經報,2002-10-19(3).

[101] 體育用品信息(1999年136期). 德國直排溜冰鞋市場掃描[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779. 2001-4-25.

[102] 文體用品與科技(1997年2月). 1995-1996年德國運動休閑用品市場繁榮[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780,2001-4-25.

[103] 老年人的人口比重達到或超過老年型人口標準的社會,就成為老齡化社會。這個標準是:0~14歲的少年在總人口中少於30%;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大於7%或60歲以上人口大於10%;中位年齡人口大於30歲。

[104] 楊美萍. 生育補貼大幅調高 德國新年迎來嬰兒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1/07/content_5575176.htm

[105] 環球時報. 各國生育率反差很大[EB/OL]. http://www.bjpop.gov.cn/ccjsj/index_Article_Content.aspfID_ArticleContent=48, 2006-7-3.

[106] 彭韻璿. 德國孕婦拖延分娩爭取新年生育獎:最高25200歐元[EB/OL]. http://www.chinanews.com/(中國新聞網),2006-12-30.

[107] 俾斯麥: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誌帝國第一任宰相(總理),人稱“鐵    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108]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7.

[109] 漳州人才網.出國留學如何買保險:各國保險比較[EB/OL]. http://www.zzrc.net/lx/lx_7725.html, 2008-08-30.

[110] 新華社.德國醫療體製改革經驗初探[EB/OL].

http:// www.bioon.com/Article/Class119/151438.shtml,2005-8-20.

[111] Deutscher Sportbund. Sport in Deutschland [M].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Sportbund Generalsekretariat,2003::47. 

[112] 江大紅. 政府投入多未必好 中國醫保應向德國學什麽[EB/OL]. http://health.sohu.com/20080410/n256218496.shtml(搜狐健康). 2008-4-10.

[113] 侯海波. 美、德為減輕醫療負擔倡導健身[J]. 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6.

[114] 中智留學. 健身運動在德國[EB/OL]. http://deutschland.sonic.sh.cn/bbs/read.phptid=436. 2008-07-08.

[115] 侯海波. 德國群體活動近況[J]. 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4.

[116] 陳琳. 德國大眾體育和俱樂部考察實錄[J].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22.

[117] 侯海波. 德國積極開展癌症病人康複鍛煉[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672,2005-10-10.

[118] 楊要武.第七屆德國體聯大眾體育全國大會簡介[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544,2004-8-20.

[119] 德國IST體育休閑旅遊學院網站. 金融危機下的德國健身產業[EB/OL].

http://www.istchina.com/zhuantidetail.aspid=39.

[120]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29.

[121] 柳柏力,李萬來. 體育產業概論[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304.

[122] 楊要武.第七屆德國體聯大眾體育全國大會簡介[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544,2004-8-20.

[123] 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 德國體育健身產業概述[EB/OL]. http://www.sportshow.com.cn/Sportnews_show.aspxArticleID=1221&Classnam,2008-12-19.

[124] 林顯鵬. 體育:一種反墮落的動力[EB/OL].

http:// 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250, 2001-5-8.

[125] 林顯鵬. 大眾體育與人類社會的和諧[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251,2001-5-8.

[126] 侯海波. 德國賴內舉行體育節[J].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2年第13期.

[127] 侯海波. 德國重視企業群體工作[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892,2008-9-4.

[128]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33.

[129] 國際健身大眾體育協會: 1991年6月,在法國波爾多召開的第12屆大會總會上成立了

“國際健身大眾體育協會” ( Trim and Fitness International Sport For All Association,TAFISA),有47個國家的大眾體育機構加入了該協會。至1995年8月止,已發展到94個國家127個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和非政府機構),可以說該協會是領導和代表世界的大眾體育國際組織。 TAFISA會長是於爾根·帕爾姆,秘書長是喬·瑞諾德。TAFISA的主要任務是召開國際健身會議及總會和理事會、舉辦國際健身活動(如國際挑戰日、國際傳統體育節、世界長走日等)、舉辦國際研討會(如指導員研討會等)並對參加人員給予資格認定、舉辦國際信息交流活動(如編發信息通訊)等。

[130] 熊鬥寅. 從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展望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發展前景[J]. 體育科學,1998        18(2):3.

[131] 德國信息類中文門戶網站. 德國大眾調查-普通德國人到底什麽樣?[EB/OL]. http: //www.deyinxiang.org/HTML/news/SpecialReport/2008/05/200805260613415021.shtml.

[132] 吳麗君、等. 國外體育政策及體製研究[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理論處,2007-02-07.

[133]  李向東. 中國與德國體育管理體製的比較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05.(6):53.

[134] 陳琳. 21世紀各國體育目標[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738,2001-4-26.

 

[135]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42-43.

[136]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43-44.

[137] 石磊. 德國大眾體育的幾個特點[J].國外體育動態,1998,(48):393.

[138] 淩平.聯邦德國體育俱樂部的結構特點天津體育學院學報[J]. 1993,8(4):25-28.

[139] 花勇民,葛豔芳.論西方體育製度安排[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1(6):732.

[140] 劉波. 德國體育俱樂部體製與群眾體育關係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 2009,30(1):64-68.

[141]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Wissenschaftliche Berichte und Materialien, Band 02/2007  Sonderdruck, Köln:Bundesinstitut für Sportwissenschaft.2007.

[142] 侯海波.德國州體聯期望提升大眾體育在德未來體育主管機構中的地位[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694,2005-10-20.

[143] 德國體育聯盟大眾體育部聯絡信息: 地址:Otto-Fleek-Schneise 12, 6000 Frankfurt/Main 71 Frankfurt, 傳真:(49)-69-674906, 電話:(49)-69-67001(0)

[144] 肖明珠. 德國體育聯盟大眾體育部[Z]. Sport For All Directionary,1992.

[145] 杜利軍,等. 中西方體育參入狀況比較研究[A].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84-200.

[146] 國務院研究室科教文衛司,國家體委政策法規司. 體育經濟政策研究[M]. 北京:人民體育      出版社,1997, 171-172.

[147] 石磊.德國大眾體育的幾個特點(J).國外體育動態,1998,(48):395.

[148] 杜利軍,等. 中西方體育參入狀況比較研究[A].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 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84-200.

[149] 杜利軍,等. 中西方體育參入狀況比較研究[A].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  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95.

[150] 侯海波. 德國體聯與商業銀行共同獎勵誌願服務支持者[J]. 群眾體育信息,2006,1.

[151]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63.

[152] 王琦. 世界杯帶動德國博彩業 2006將成為一屆博彩世界杯[N]. 重慶晚報.

[153] 新浪體育網. 中國足球享譽歐陸  德國博彩公司即將競猜甲A聯賽[EB/OL]. http://sports.sina.com.cn, 2002-9-3.

[154] 潘華.中德全民健身的比較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18-21.

[155] 陳琳. 德國大眾體育和俱樂部考察實錄[J].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22.

[156]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67-68.

 

[157] 仙女. 國內外群眾體育的開展情況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第22卷增刊),1998,12.

[158] “體育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社會和民眾的需要設立的以開展體育活動為主題的社會 活動日。它由某地區或某機構發起,活動內容廣泛,一般包括:賽事運動、休閑娛樂、體育文化講座、健康知識宣講或圖書展等多項活動,目的是推動全民健身、弘揚體育精神、塑造本機構或本地區的體育文化。

[159] 中國大眾體育網. 德國卡爾斯魯厄市舉辦體育節[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473,2004-8-20.

[160] 許鬆濤. 德國老年體育調查[J]. 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3.

[161] 侯海波. 德國群體活動近況[J]. 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4.

 

[162] 唐宏貴. 我國居民體育消費需求研究[R].北京:國家體育總局政法司理論處,2006-11-07.

[163] 田書華. 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N].證券日報,2001-7-10.

[164] 長春淨月經濟開發區商務局. 文化體育活動中心項目[EB/OL]. http://www.jingyue.gov.cn/invest/item/invest_item_tour/2006/content_150.shtml,2006-11-15.

[165] 侯海波. 德國為體育誌願者上保險 [J].群眾體育信息,2006,22.

[166] Christoph Breuer. Sportentwicklungsbericht 2005/2006  Analyse zur Situation der Sportvereine      in Deutschland[R]. Köln:Bundesinstitut für Sportwissenschaft.2007:196-225,259-285.

[167] 有關德國體育誌願者的現狀,參閱侯海波:《德國體育誌願者現狀調查》(載《群眾體育信息》,2006年16期),文中對德國體育誌願者年齡性別特點,體育誌願者的服務動機,體育誌願服務需要的條件(時間條件及經濟條件),體育誌願者職業特點,體育誌願服務的內容,體育誌願者的招募和培訓,從事體育誌願服務的積極性,對體育誌願服務的評價,體育誌願者的失業情況和交際範圍以及宗教信仰情況等等都圖文並茂地作了詳盡的描述。

[168] 侯海波. 德國黑森州采取措施鼓勵誌願服務[J]. 群眾體育信息,2006,4..

[169] 陳琳. 各國體育誌願者概況及培養政策[J].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7.

[170] 侯海波. 德國體聯與商業銀行共同獎勵誌願服務支持者[J].群眾體育信息,2006,1.

[171] 劉波. 德國體育俱樂部體製與群眾體育關係的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09,30(1):64-68.

[172] 侯海波. 德國下薩克森州推動學校體育運動的措施[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004,2008-1-8.

[173] 侯海波. 德體育界與薩克森州合作為兒童推出“發覺你的強項”活動[EB/OL]. http://www.chinasfa.net/show/title.aspTID=5065,2008-4-1.

[174] 侯海波. 德國開展“踢球精力充沛活動”[J]. 群眾體育信息,2004,23..

[175]  楊要武. 德國創建愛體育愛運動的新型學校[EB/OL].

http:// www.chinasfa.net/lr.aspxid=2539,2004-8-20.

[176] 人民體育出版社. 體育項目大全[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8,58-79.

[17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體育》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體育[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2.36.

[178] 人民體育出版社. 體育項目大全[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8,330-337.

[179] 同上,414.

[180] 人民體育出版社. 體育項目大全[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8,423-424.

[181] 王海源.德國傳統“雜技”進入學校體育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7):72-74.

[182] 陳琳. 國際新興大眾體育項目介紹[J]. 譯自日本《讀賣新聞》,1997.

[183] 體育資訊網. 德國舉行輪滑馬拉鬆比賽[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560,2001-5-9.

[184] 戴景宏. “夏季兩項”在德國興起[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562,2001-5-9.

[185] 陳孝平. 論東西方大眾體育發展的共同點及發展趨勢[J]. 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1996,(3、4):10-17.

[186] 於大川.德國的全民體育運動[J]. 中國體育科技,1995,(3):11-12.

[187] 盧元鎮.試析大眾體育的成因和特點[J]. 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1,15(2):76-87.

[189] 侯海波.德國內政部提交新聯邦州體育運動、俱樂部和體育設施狀況報告[J].群眾體育信息,             2005,14.

 

[190]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88.

[191] 昂立教育德語網站. 工作半年 歇半年-德國休假製度[EB/OL].  http://www.onlycollege.com.cn/xiangmu/ger/2008-11-21/1227244598d107576.html,2008-11-21.

[192] 德國IST體育休閑旅遊學院網站. 金融危機下的德國健身產業[EB/OL].

http://www.istchina.com/zhuantidetail.aspid=39.

[193] 侯海波. 德國大學生掀起徒步旅行熱[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623,2004-8-20.

[194] 侯海波. 德國群眾性跑步活動蓬勃開展[J]. 群眾體育信息, 2005, 4.

[195] 李振彪.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1):15-20.

[196] 閆雯雯. 著晚禮服 赴泥地奧運之約[N].華西都市報,2009-09-01, 9版.

[197] 萬懷玉,樸勇慧,劉政軍,侯躍紅. 我國體育旅遊業發展對策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3(5):46-48.

[198] 馬鐵.世界各國大眾體育活動的重點及未來計劃[J]. 國外體育動態, 1996; (37):289.

[199] 體育大辭典編輯部. 體育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00] 侯海波. 德國體育旅遊調查[J]. 中外群眾體育信息, 2002, 12.

 

[201] 體育資訊網. 歐美國家的流行運動——漂流[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8641,2001-5-8.

[202] 盧元鎮.我國體育人口現狀分析[A].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課題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C].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83-95.

[203] 許鬆濤. 德國老年體育調查[J]. 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3.

[204] 大眾體育網. 柏林體聯推動老年人體育運動的[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19702,2006-2-8.

[205] DBS. Seniorensport [EB/OL]. http://www.dbs-npc.de/DesktopDefault.aspxtabid=26&tabIndex=-1

[206] DBS. Bundesseniorensportfest 2008 [EB/OL]. http://www.dbs-npc.de/DesktopDefault.aspxtabid=333&tabindex=-1.

[207]  任海,等. 國外大眾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119-121.

[208] 侯海波. 德國奧體聯和衛生部號召開展婦女體育運動周活動[EB/OL].

http://www.sportinfo.net.cn/show/title.asp?TID=20118,2008-2-4.

[209] Bundesministerium für Gesundheit. Das waren die FrauenSportWochen2009[EB/OL]. http://www.die-praevention.de/aktionen/frauensport/index2009.html

[210]  DOSB. „Sport tut Frauen gut – Frauen tun dem Sport gut“[EB/OL]. http://www.dosb.de/de/start/details/news/sport_tut_frauen_gut_frauen_tun_dem_sport_gut-2/8279/na/2005/maerz/cHash/fa613190de/.

[211] 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官方網站. 什麽是殘疾人體育?[EB/OL]. http://www.beijing2008.cn/84/15/article212041584.shtml,2006-09-06.

[212] 楊要武. 德國傷殘人體育協會成立50周年[EB/OL].

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2477,2004-8-20.

[213] 搜狐網.德國將在08殘奧期間舉行活動支持殘疾人事業[EB/OL].

http://www.sports. sohu.com/20050530/n225759753.shtml,2005-5-30.

[214] Deutschen Behindertensportverband(DBS). Arbeitsschwerpunkte im Breitensport [EB/OL]. http://www.dbs-npc.de/DesktopDefault.aspx?tabid=26&tabIndex=-1

[215] Deutschen Behindertensportverband(DBS). Diagramm-Entwicklung Gesamt[EB/OL]. http://www.dbs-npc.de/ourfiles/datein/woelk/Statistik/Statistik%20DSA%202008%20Tabellen%20-%20Internet.pdf..

[216]  李振彪. 二戰以來德國體育的發展[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1995, 10(1): 15-20.

[217] 王海源. 德國學校體育的社會化與生活化[J].. 中國學校體育, 2005, (6): 56-57.

[218] 朱躍夫. 德國學校體育見聞[J]. 中國學校體育, 1997, (4): 70-71.

[219] 沈國琴. 德國中小學體育現狀[J].學科教育,2001 12.

[220] 京兒. 德國的體育托兒所[N]. 深圳青少年報,2001-12-13.

[221] 侯海波. 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實行體育運動幼兒園認證製度[J].群眾體育信息,2007.7.

[222] Krüger, Michael.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 Sports.Teil 3: Leibeserziehung im 20. Jahrhundert. Sport für alle[M]. Schorndorf: Verlag Karl Hofmann, 1993:157.

[223] 陳琳. 國際體育組織及各國大眾體育理念[J].中外群眾體育信息,2003,15.

[224] 倪同雲.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8,18(3):10-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