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教條主義者的樂園,從政界到學術界都是如此。王擁軍教授是少有的能夠擺脫教條,探索和開創新醫療方法的卓越學者。
王擁軍 腦神經專家 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B%E6%8B%A5%E5%86%9B/61011
YouTube 視頻
《開講啦》 20170318 人類大腦的秘密—王擁軍 | CC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DJOmYPjHk
王擁軍教授,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導,北京學者。
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神經病學中心主任,國家神經係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衛計委神經內科質量控製中心主任,中國卒中學會常務副會長。
王擁軍教授長期從事腦血管病病因與發病機製、關鍵防治技術與體係建立的相關研究。作為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腦血管病等重大慢病重點研發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在腦血管病病因和發病機製分型、腦血管病防控優化體係的建立等方麵取得了多項係統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獲得新藥發明專利,改寫了國際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與國內外教科書,並廣泛應用於臨床。
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Circulation等雜誌發表SCI期刊論文300餘篇,被他引1000餘次。其中,針對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的短程、早期、優化的抗血小板治療新技術,被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雜誌評為“2013年度國際醫學領域重大進展”,被Lancet Neurology評為“國際神經病學領域年度八大進展之一”。
入選“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北京學者”、“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傑出人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學進步一等獎、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個獎項。帶領團隊獲得科技部首批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個人履曆
王擁軍,男,1962年9月2日出生,漢族,中共黨員。
1982年8月畢業於河北醫學院醫療係;
198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
1999年-2000年美國阿肯色醫科大學博士後研究。[1]
成就及榮譽
1. 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防控體係的建立
在我國,腦血管病是第一殺手,防控形勢嚴峻。王擁軍
牽頭9.8萬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和4.7萬住院患者隊列大樣本研究,發現我國“非致殘性腦血管病”具有“最常見、最易複發、最易被忽視”的特點,是腦血管病防治適宜且需重點幹預人群。王擁軍等率先從臨床、影像和分子水平對非致殘性腦血管病進行多維度評估,建立多維度高危風險預警體係,解決了高危患者難予識別的國際難題。王擁軍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概念,通過香山科學會議將上述高危人群防治寫入國家防控戰略建議。研究結果在行業頂級雜誌 Neurology、Stroke 連續發表3篇論著,Stroke 雜誌發表特約述評,認為這一概念的提出“吹響了集結號,它讓全世界的研究都聚焦於這一人群”。
高危患者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王擁軍等在國際上首創了短程、早期、優化的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聯合抗血小板治療新技術(CHANCE方案),使高危患者90天複發風險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突破了聯合抗血小板治療導致高出血風險的“禁區”。研究結果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IF=55.9)發表,並獲得國家藥物發明專利1項。研究成果改寫了國內、國際指南和權威教科書,被NEJM評為“2013年度國際醫學領域重大進展”,被Lancet Neurology 評為國際神經病學領域年度八大進展之一。
為實現個體化精準治療,王擁軍等建立了基於藥物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影像學的個體化診療新技術。發現CYP2C19基因表型為正常代謝型,采用聯合抗血小板新技術治療獲益可額外增加20%,成果發表在JAMA雜誌(IF=35.5);發現首個可預測治療效果的蛋白標記物—血清糖化白蛋白,該指標正常水平時,采用該方案治療獲益可額外增加28%;首次發現伴有顱內動脈狹窄者采用該方案治療獲益可額外增加29%,為準確找到聯合抗血小板治療最大獲益者提供了循證依據,結果連續發表在Neurology雜誌2篇。
2. 建立我國第一個腦血管病病因及發病機製分型—CISS分型,實現腦血管病分層管理
王擁軍和其團隊進一步提出了基於發病機製的臨床分型方法—中國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首次將顱內外大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梗死進行發病機製分型,分為:載體動脈阻塞穿支動脈、動脈-動脈栓塞、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和混合機製,臨床可依據患者不同分型選擇不同的抗栓策略,實現患者的個體化分層管理。目前已經在3000家醫院普及推廣使用此分型。
3. 改進我國腦血管病規範化醫療體係,顯著提高腦血管病醫療質量
王擁軍牽頭創建了中國腦血管病登記數據庫和樣本資源庫,覆蓋了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4個直轄市的132家醫院,累計收集腦血管病樣本3萬餘人份及社區樣本5萬餘人份,首次闡明了我國腦血管病醫療質量現狀。創建了中國第一項覆蓋全國的腦血管病醫療質量研究平台,顯著提高腦血管病防控質量。
2001年,王擁軍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提出多學科協作、組織化管理的腦血管病防治優化體係新模式,牽頭建立國內第一個國際標準化的卒中單元,並率先證實卒中單元在中國模式中的有效性。出版我國第一部卒中單元專著。發起的“中國卒中單元推廣項目”被原衛生部科教司列為“麵向農村和城市社區適宜衛生技術推廣十年百項計劃”向全國範圍推廣。目前卒中單元已經成為我國腦血管病標準化治療模式。
王擁軍等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國人群特點的缺血性腦血管病風險評估體係。首次在大樣本量的中國人群中明確了代謝綜合症等多種風險預測因素與卒中結局的相關性,驗證了CHADS2等多種風險評估量表,此外,還首創了適用於國人的新的卒中後肺炎預測量表(AIS-APS),為建立適用於中國人群的風險評估體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研究結果連續發表在行業頂級雜誌Stroke上。王擁軍率領的研究團隊,連續6年成為Stroke雜誌全球單中心最大貢獻團隊,同時獲得首批科技部重點領域優秀創新團隊稱號(2013年)。
4. 對腦血管病診療領域的推動作用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王擁軍等引領研究熱潮,將腦血管病防控的重點人群聚焦於“高危非致殘性腦血管病”,改寫各國指南和權威專著,顯著提升了我國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在國際的影響力,有效促進了新技術惠及全球高危腦血管病患者。“CHANCE方案”在全國範圍內達成共識,按照我國腦血管病流行病學數據推算,該研究成果已累積減少74萬例腦血管病複發病例,累積降低醫療花費150億人民幣。王擁軍牽頭形成腦血管病防控國家行業標準、主筆多項診療指南,2000年創辦的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已成為規模最大的腦血管病高端國際會議;作為發起人之一,牽頭成立了中國腦血管病的一級學會,中國卒中學會。累計培養研究生200 餘名,進修醫師1650 餘名,促進我國腦血管病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的培養,提高了我國腦血管病防治總體水平。[2]
工作經曆
王擁軍教授,男,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博導。198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2000年從美國阿肯色醫科大學博士後回國後在北京天壇醫院工作至今。[1]
公共服務工作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中國卒中學會常務副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卒中雜誌》主編;《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主編;國家衛計委神經內科質控中心主任;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非傳染性慢病防治研究首席專家;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
獲獎情況
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支持計劃傑出人才 |
2016 |
北京學者 |
2015 |
“使命”人才 |
2015 |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 |
2011 |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 |
2011 |
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
2010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2009 |
首都勞動獎章 |
2009 |
全國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 |
2008 |
全民健康活動優秀工作者 |
2008 |
北京市衛生係統先進個人 |
2007 |
首都十大健康衛士 |
2006 |
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3]
主要論文
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神經病學及醫學領域國際頂級雜誌文章發表情況:
代表性SCI期刊名稱 |
文章數 |
影響因子 |
N Engl J Med |
1 |
59.56 |
JAMA |
1 |
37.68 |
Stroke |
25 |
5.78 |
Neurology |
6 |
8.16 |
Circulation |
3 |
17.05 |
代表性論文(僅顯示近三年其中10篇):
1. Wang Y, Wang Y, Zhao X,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N Engl J Med 2013; 369: 11-9.
2. Wang Y, Zhao X, Lin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CYP2C19 Loss-of-Function Allele Status and Efficacy of Clopidogrel for Risk Reduc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JAMA 2016; 316: 70-8.
3. Wang Y, Pan Y, Zhao X, et al.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in Acute Minor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CHANCE) Trial: One-Year Outcomes. Circulation 2015; 132: 40-6.
4. Wong KSL, Wang Y, Leng X, et al. Early Dual Versus Mono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Acute Non-Cardioembolic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irculation 2013; 128: 1656-66.
5. Li J, Wang Y, Wang D, et al. Glycated albumin predicts the effect of dual and single antiplatelet therapy on recurrent stroke. Neurology 2015; 84: 1330-6.
6. Lin J, Zheng H, Cucchiara BL, et al. Association of Lp-PLA2-A and early recurrence of vascular events after TIA and minor stroke. Neurology 2015; 85: 1585-91.
7. Liu L, Wong KS, Leng X, et al.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stroke and ICAS: Subgroup analysis of CHANCE. Neurology 2015; 85: 1154-62.
8. Wang X, Zhao X, Johnston SC, et al. Effect of clopidogrel with aspirin on functional outcome in TIA or minor stroke: CHANCE substudy. Neurology 2015; 85: 573-9.
9. Wang Y, Zhao X, Jiang Y, et al. Prevalence, knowledge, and treatment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n China. Neurology 2015; 84: 2354-61.
10. Wang Y, Zhao X, Liu L,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es and Occlusions in China: The 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CICAS) Study. Stroke 2014; 45: 663-9.
參考資料
1. 王擁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引用日期2016-11-09]
2. 神經病學中心 - 王擁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引用日期2016-07-14]
3. 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獎者名單 .科學技術協會[引用日期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