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回答問題寫了這一段,刪了也蠻可惜的,所以貼這裏。
和咱上古時代的神州中華一樣,英國的王朝也是大多以封地為名的。
一般人將英國王室的近代曆史從征服者威廉開始算起,就是1066年。之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德國入侵者),他們在羅馬統治者放棄不列顛島之後從丹麥人手裏奪得王位。羅馬統治者之前(公元前54年)才是不列顛的本土人做王,就是Celtic Briton,凱爾特人。
威廉大帝是法國北方的諾曼底人,所以他們的王朝叫諾曼底王朝 (House of Normandy),傳了三代到亨利一世斷了男祠,由侄子Stephen接任(那時候還不時興女王),一任之後回到亨利一世女兒手裏,由她的兒子繼承。該女一婚嫁給神聖羅馬皇帝但無子,二婚嫁給法國的昂茹公爵 (Duck of Anjiu)生有三子,長子亨利,是為亨利二世,所以叫做昂茹王室 House of Anjiu,他們的族徽是金雀花,拉丁語 Planta Genista, 所以後人用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命名之。其最後一任國王理查德三世敗給亨利都鐸,改朝換代。
都鐸王朝是威爾士人,Tudor 是他們的姓,傳到伊麗莎白一世絕後,由表侄詹姆士·斯圖爾德繼位。斯圖爾德王室是蘇格蘭人, Stuart 是他們的姓。同樣,傳到安女王也絕後了。
王位由德國的漢諾威公爵(因為他們是新教徒Protestant, 而非天主教徒 Catholic,他們之前由52位血統更接近,但不幸都是天主教徒,而斯圖爾德王朝時議會製定憲法規定英格蘭的王位不能由天主教徒繼承,這是另一段故事了,以後有機會再說。)繼承,成了House of Hanover,漢諾威王朝,又因為他們的國王大多叫喬治 George,所以就有喬治時代 (the Georgian Era) 這個稱號。他們的祖先是德國公爵和推舉國王 Dukes and Electors of Brunswick-Lüneburg,但一般就叫他們前麵兩個名稱。傳到維多利亞女王的叔叔威廉四世時也絕了後。
由侄女維多利亞繼承,她嫁給了德國 Saxe-Coburg and Gotha 的阿爾伯特王子,所以維多利亞以後英國王室改名 Houses of Saxe-Coburg and Gotha,一戰期間為了穩定民心,與德國劃清界限,於1917年放棄德國名字,改用溫莎城堡命名,所以現在的王室叫做溫莎王朝 House of Windsor,傳到今天。總之吧,歐洲的這些個王室都有血緣關係,近親結婚的很多。
曆史上都以名而非姓稱呼國王或女王,如果同名,便以羅馬數字區別,這樣更方便。
還有一點,現在我們說亨利一世、亨利二世等,都是為了曆史學家的敘述方便。真正遇到國王或女王的時候可不能這麽稱呼他或她的,而是要麵稱 Your Majesty,陛下。
另外,英國曆史上,從羅馬大帝凱撒開始,就沒再有英國本土人做王,而是羅馬人、丹麥人、法國人、威爾士人、蘇格蘭人、德國人(三度)。
更有趣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從德國西部 Angles 遷居到不列顛島的 Anglo 人,即安格魯人,他們把自己的新家叫做 Ænglaland,即“盎格魯人的土地”, 把自己的語言叫做 Ænglisc,演變成今天的 England 和 English,而不列顛的本土人凱爾特人則被安格魯撒克遜人趕去了威爾士,所以不列顛的土語凱爾特語(Celtic)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威爾士語。很少有人會說了。
所以說英語根本就不是英語,而是德語。夠亂的吧。
哦,差點忘了說了,英國曆史上也並非全是王權的天下。在斯圖爾德王朝,政治家、軍事家 Oliver Cromwell 愣是把國王查爾斯一世送上了斷頭台(1649年),把英國變成了共和國(1649-1653),集體領導。但他在1653年給自己發明了 Lord Protector 的頭銜,死後由他兒子繼任。英國人覺得這種不倫不類的共和國不好玩,就推翻了他兒子,把查爾斯一世的兒子查爾斯二世請回國,繼續擔任國王。
英國王室栽了個跟鬥,中斷11年(1649-1660),打了個嗝,爬起來,揉揉傷口,繼續。
謝謝閱讀和鼓勵!
哈哈,謝謝閱讀與點評。所以說英國人和德國人之間真不應該打仗,都是同祖啊,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