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美國大學放榜後的擇校期,有許多家長和學生都在躊躇不決。其實選對專業比上一所名校更重要,畢竟大學隻是四年時間,而專業有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情。
選擇什麽專業當然是與選擇未來的職業密切相關的,許多高中生都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麽專業、想做什麽工作,這很正常。我的高中生女兒就拿不定主意將來要在大學學什麽。從五歲半開始正式習琴的她對鋼琴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而科學對她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當鋼琴演奏家還是科學工作者?她在兩者之間徘徊不定。
我於是和她探討如何選擇職業。我們一起聆聽了youtube上著名心理學家道布森博士就這個話題對年輕人的教導。道布森博士提到的以下六點非常切實:
首先要喜歡,其次要有能力,這兩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要獲得許可。比如,你想當醫生,要被醫學院錄取才有可能,所以醫學院的許可是必須的。
第四要能夠謀生。你的夢想是當小說家,可是你可能一輩子都不能靠小說謀生,至少在你的小說暢銷之前你得有個養活自己的職業。
第五要看社會是否認為重要。若是沒有人購買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你再努力也是枉然。
最後要看是否神要你去做,許多基督徒都會在禱告中領悟神的旨意。對於非基督徒來說,這一點可視為價值觀或道德標準問題。若自己的價值觀與所從事的行業或公司的價值觀不相容,伴隨而來的將是痛苦。
頭兩點談的其實是要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了解自己的熱忱、優缺點、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好揚長避短。考驗家長智慧的關鍵在此,是幫助孩子探索、發現和認識自己,還是強壓孩子選擇家長認為大有前途的專業?
已讀大學的兒子當年也曾迷茫,高中數理是他的強項,也是他喜歡的,他想學engineering,但不清楚要具體學什麽專業。我建議他十一年級暑假去參加engineering camp,他申請到了一個很棒的工程夏令營,在那裏遇見一位令他欣賞的電腦科學教授,通過一番探索對自己和專業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他後來申請大學時就報了電腦科學,被直接錄取進了心儀的CS專業。
我也鼓勵女兒自己去探索,她於是申請了今年一個天體物理學夏校,很幸運被錄取了,相信她的體驗將會有助於她對大學專業的選擇。
女兒曾經有幸與一位年輕的鋼琴博士共同演奏鋼琴協奏曲,他的經曆說來有趣,他在大學前兩年學的專業居然是電腦科學,後來發現自己所愛的其實是鋼琴,於是改修鋼琴專業,一直讀到博士畢業,如今是一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可見利用大學階段探索也不遲,找到“真愛”了,就能堅持到底,就能學有所成。
第一代移民的父母們通常為生存所迫,沒有多少擇業選擇,不該把自己的擇業觀強加在兒女身上,況且在美國成長的華二代崇尚自由,不願對父母言聽計從。家長們不妨教導兒女“道布森六點”,孩子若是懂得按照這個原則去選擇職業,還有什麽不放心的呢!
爬藤,爬醫,爬電腦,等等爬的都是市場。就和當年爬八股一樣。電腦五十年前就是個邊角廢料。醫生尤其所謂外科醫生一百五十年前,不過是剃頭匠的兼職。藤的數理化更是奇技淫巧,詩詞文學也不過是小道。現在值了個錢,無非是市場需求變了。再過個五十一百年,誰知道又流行什麽。但不管怎麽說,教育的根本,主流,就是要迎合市場。用老話講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但是市場也是要細分的。市場需求的,也不見得是你能做到的,或者做好的。做不到,沒得賣。做不好,沒得買。所以還得看看你擅長什麽,有什麽競爭優勢。有市場,不擅長,不行。沒市場,擅長,也不行。沒有什麽明顯擅長的,當然追熱門比較好。市場大,濫竽充數也能跟著喝湯。有擅長的就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算計一下小市場但擅長的期望值和大市場隨大流的期望值的高低得失。
然而終究問題是,我們迎合市場又問了什麽?讓別人滿意的根本目的還是最大程度地讓自己滿意。於是終極問題是你喜好什麽。最好的結果是喜好的,恰恰是擅長的,又正好是熱門的。所謂推崇的PASSION,其實都是這種理想境界。像打遊戲抽煙喝酒之類的,哪怕是曆史詩歌哲學等等,都絕對是不在PASSION範疇內的。所以現實的骨感是,喜好的很可能是不擅長的,擅長的往往是不喜歡的,喜好又擅長的恰恰是沒有什麽市場的,有市場的一定是你不喜歡不擅長的。人生的原罪莫過於此。
當看到孩子最擅長的又特有市場的,恰恰是他不喜好的,是不是家長最大的失落失望和懲罰?或者最有市場的又是孩子喜歡的,卻就不是孩子所擅長的,是不是孩子小姐的心丫鬟的命的悲劇?最常見的就是既喜歡又擅長,然而隻能在家啃老的,算不算家長孩子都難過的下場?什麽藤,什麽電腦,什麽藤電腦,到頭來不過又是一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