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文革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幾乎摧毀了中國維持幾千年的文化體係,從摧毀觀念形態的傳統權威入手,打破了固有的思維定勢,模糊了法與非法的界限。什麽都破了,卻保留了“孝道”,“孝”字大過天,隻要子女不遵從父母的意願就是不孝。宋朝人應俊在《琴堂論俗編》卷上《孝父母》的《續編》中提到,”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愛而子孝,乃可稱耳” “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這幾句話在曆史的長河裏被人認同後,被眾多的父母視為至理名言,不遺餘力的遵循,並以此鞭策著自己的子女。父母的形象在父母們的口中被塑造得十分高大,充滿智慧,不僅是孩子人生的指導者,監督者,更是孩子人生的締造者。孩子對父母理當感恩和遵從。
一個人成人後會結婚,結婚後多數會選擇生孩子,繼而當上父母。這個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開朗,陰暗,大方,自私,太多的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特性。這些人不會因為成為父母就忽地改變自己原有的性格和品性,而且好像沒有多少人在做父母之前學習過如何做父母,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原生家庭的模式來履行父母這個職責。至於做得好不好,對不對,沒有旁人去關心。一個成功的人,不一定就是一個成功的父母,在世人眼裏很失敗的人也許比某些成功人士更會做父母, 這個真的不好定論。曾有電視台采訪郎朗的父親,因為他教育出一個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好在郎朗功成名就了,所以他說感激他父親當年那樣極端的教育方式。但這種方式真的就對嗎?古有成敗論英雄,今以成功論父母,在世人眼裏,成功就是對的。你的孩子家庭和睦但平平淡淡,沒有人會說你是個成功的父母;你若是培養出幾個名校的博士,或是孩子當上什麽政府要員,就會有人說你成功了。於是很多父母以此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把自己的期望,遺憾,不滿,統統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因此成了父母的試金石,或成功或失敗,作為孩子都得受著,因為沒有選擇投生的權利。
不少父母對於子女的觀念是:你是我生的,不聽我的聽誰的;隻有聽我的,你才能一生順遂,因為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於是要求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事情,包括愛情、工作、婚姻、小孩,如果不聽話就是不孝。父母好像是孩子的主宰,古有“棍棒出孝子”一說,揍你都能有據可依,你的命是他給的,你能奈他何。認識一個駝背的阿姨,她的駝背是小時候被她的父親一扁擔擀成這樣的,我不知道年幼的她做了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才會讓她的父親如此憤怒,卻知道因著她的駝背她受盡歧視,婚姻家庭不幸福。除了流淚和傷心,她做什麽都無法扭轉她可悲的命運。我真的懷疑,所謂的“棍棒出孝子”是不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另一種表現。
父母和子女之間有了矛盾,社會更多的是抨擊子女,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有分歧時,父母無法理解子女的想法,子女無法接受父母的觀點,於是爭吵不休,惡性循環。父母心不甘:我把你養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在你身上出錢出力,現在我老了要指望你了,你卻和我說不到一起去,不把我放在你視線的中心,你不孝。子女心委屈:我已經成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有很多要操心的事,我怎麽可能時時定睛在你的身上;而且我們觀念不同理念不同,我為什麽還要什麽都聽你的。誰都認為自己有理,誰都覺得對方不對,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原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們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另外讀過的一篇文章裏說:生兒育女,不是為了後繼有人,不是為了老有所依,是為了陪伴和欣賞。
神壇上的父母們,自己走下來吧,別在子女麵前永遠都那麽高高在上,學會轉身,學會放手;做子女的要學會能順,能逆,順為膝下承歡,逆以為補漏。雙方都自省其身,尊重對方,老的千萬別倚老賣老,小的也別仗勢(年輕)欺人。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