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信賴國聯實如同一張廢紙
提示:如同現如今中國大陸走資派特色黨政府講了四十多年的一句話:“台灣是屬於中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一直要求全世界各國承認“台灣是屬於中國“的。而到今天為止,台灣是屬於中國嗎?
當年,在抗日戰爭之初,國民黨的蔣介石發布“告全國軍民書”,“要求國人鎮靜忍耐,努力團結,準備自衛,並信賴國聯公理處斷。”
《九一八》後的1931年9月22日,蔣介石在南京市國民黨黨員大會上發表講演說:“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決。”2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國軍民書》,聲明要求:“現在政府既以此案訴之國聯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決,故希望全國軍隊避免衝突。”
爾後的事實證明,國聯的決議如同一張廢紙,日本根本不把它放在眼裏,反而不斷擴大侵略規模。《國聯的決議如同一張廢紙》
1931年10月上旬,關東軍派飛機轟炸錦州。10月下旬,日軍又向黑龍江省發起進攻,時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黑龍江省軍事總指揮馬占山,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高潮的影響下,先後於11月上、中旬,在嫩江橋、昂昂溪及三間房等地,給進犯之日軍予沉重打擊。日軍先後參戰人數計5900餘人,死傷1181人(其中戰死將校軍官5人、準士官以下53人,傷將校7人、準士官以下120人,凍傷996人),死傷人數占其參戰人數的20%。黑龍江省中國軍隊參戰人數約11800人,傷亡約1100人(其中戰死約600人,傷500人)。馬占山部抵抗關東軍的進攻及取得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對日“不抵抗”和完全依賴國聯的另一突出表現,是它接受美國的授意,企圖在錦州建立所謂“中立區”,來阻止日本的侵略步伐。從九一八事變到11月,日軍因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已經相當順利地侵占了東北三省的大部地區。因而,日軍又隨即向遼西錦州進犯。11月25日,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電令駐日內瓦中國駐國聯代表施肇基,向國聯提出劃錦州為“中立區”,希望日本軍隊不要繼續進攻,並由美英法意等國派軍隊駐紮,而由中國軍隊退入山海關內為交換條件的建議。這個妥協投降的“建議”計劃,無疑是變相、自動地出賣中國東北,承認日本軍國主義占領東北的既成事實。因而,它一出籠立即遭到全國人民及海外華僑的一致強烈反對,最後在全國人民的憤怒指責下,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建立錦州“中立區”的計劃被迫於12月4日取消。
然而,由於日本更加看清了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妥協退讓,屈辱無能,侵略野心也越來越大。12月22日,關東軍發表了所謂“討伐遼西一帶土匪”的聲明之後,便開始了向遼西的進攻。此時駐遼西錦州一帶的東北軍,按照蔣介石的電令,早已全部撤至山海關內,錦州一帶隻留下維持治安的三個地方公安騎兵總隊,就這三個騎兵總隊,也可以“如遭攻擊不能抵禦時,可退入關內。”因此,日軍對遼西的進攻,又基本上沒有遭到什麽抵抗。日軍於1932年1月2日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東北軍在東北的最後據點錦州,國民黨東北軍則全部撤退到了關內。
曆史證明,對於帝國主義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隻有用反侵略戰爭的軍事手段予以反擊,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用外交途徑和運用輿論的方法,揭露帝國主義的陰謀,爭取世界輿論的同情和支持,這是應該的,也隻是次要的一個方麵,但蔣介石國民黨政府把外交手段當作唯一手段,並且依賴國聯組織機構來製止日本的侵略,這就本末倒置了。
國際聯合會行政院常務理事會先後於9月19日、21日、22日、23日和25日,10月13日、16日、19日和24日等,連續開會討論九一八事變案,國民政府代表施肇基報告日軍在中國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擴大侵略行徑的情況,請國聯“主持公道”。國聯決議促日軍撤軍,並“勸告中日雙方退兵”,但均被日本否認,稱這隻是“地方事件”,主張中日直接交涉,不容國聯或第三國插手。後來,日本幹脆以退出國聯相威脅,根本不把西方各大國的批評和國聯的決議放在眼裏,國聯也隨之態度軟化,轉而讚成日本的主張。蔣介石國民政府依賴國聯解決九一八事變的希望最終成為泡影。
從九一八事變爆發,到1932年1月2日錦州失陷,前後僅僅105天,遼寧、吉林、黑龍江等東北三省就全部淪陷,這完全是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對日絕對“不抵抗”政策的嚴重惡果,其主要責任無疑應該由蔣介石承擔,因為他是“不抵抗”政策的最高決策者。但是,作為東北軍的最高長官張學良不打半點折扣地完全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東北軍大部不戰而退,或不戰而降,無疑負有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
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一再告誡張學良對日要實行“不抵抗”政策,以便能集中精力“剿共”。1931年7月12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謂:“此非對日作戰之時。”7月13日,於右任也致電張學良:“中央以平定內亂為第一,東北同誌宜加體會。”7月23日,蔣介石向全國發表《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電》,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
在東北邊防軍司令部等首腦機關要人中,由於受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思想的嚴重影響,造成東北當局毫無戒備,以致事變後指揮失靈,被日軍各個擊破。張學良本人因軍閥混戰長期留駐北平。東北邊防軍代司令、參謀長榮臻在九一八事變前後正忙於為其父親作壽。黑龍江省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萬福麟及其兒子萬國賓均在北平遙控,而且急於將其眷屬家財由齊齊哈爾轉向哈爾濱,再轉運至天津。吉林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吉林副司令長官張作相,因其父親去世回到錦州老家治喪,由軍署參謀長、省政府委員熙洽代理。總之,在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及政府各界在張學良多次“不抵抗”電令的影響下,思想上不但毫無對日抵抗的準備,而且早已作好了如何逃退的打算。
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在北平的張學良一夜之間十幾次致電南京國民黨政府請示,而國民黨政府根據蔣介石的旨意,一再複電:“對日采取絕對不抵抗,……繳械則任其繳械,入占營房即聽其侵入。”請問,這跟投降有什麽區別?9月19日午夜1時許,張學良在北平獲悉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立即電令東北軍政大員要“聽命於中央,所候軍事、外交均係全國整個問題,我們隻應連報中央,聽候指示……這次日本軍隊尋釁,我們避免衝突,不予抵抗,如此正證明我軍對他們的進攻,都未予還擊,更無由我方炸壞柳條溝(實為湖)路軌之理。總期這次的事件,勿使事態擴大,以免兵連禍結,波及全國。” “如我不服從中央命令,隻逞一時之憤,因東北問題而禍及全國,餘之罪過,當更為嚴重。”張學良自己也承認:“當日軍進攻消息傳來時,餘立時又下令收繳軍械,不得作報複行動,故當日軍開槍並用炮襲擊北大營與其他各處時,中國軍隊並無有組織之報複行為。”張學良給東北軍一道道的“不抵抗”電令,無疑如一根根粗黑麻繩捆綁住了東北軍廣大官兵,他們雖然作了某些抵抗,也隻是零散的、無組織的,扭轉不了整個戰局。
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導致了東北三省迅速淪陷為日本的殖民地,這一鐵的事實連國民黨政府自己也無法否認。1977年台灣出版的《抗日戰爭簡史》,是一部竭力吹捧蔣介石國民黨的著作,但在敘述九一八事變的曆史時,也不得不承認蔣介石是主張絕對不抵抗政策的。它寫道:“蔣主席至湖口,聞訊立即折回南京。21日,在陵園召集黨政首長續商應付對策。決定設立特種外交委員會,以為對日本外交之決策機關。同時發表告全國軍民書。沉著鎮靜,信任‘國聯’之公理處斷。希望全國軍隊避免對日衝突。”
蔣介石在“九一八事變”後奉行“不抵抗政策”,不準東北軍民抵抗日本的侵略,這一政策導致了東北的淪陷和偽滿洲國的建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麵對美國提供物資支持下的日本侵略,當時的蔣介石和他的留美精英組成的政府,卻迷信美國和西方承諾保護中國領土和主權,幻想美國和西方出麵製止日本的侵略,長期實施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多次不戰而獲,侵略野心膨脹,導致全麵侵華,使我國軍民傷亡高達3500萬,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又背著中國製定《雅爾塔協定》,割走了中國外蒙領土,占領旅大等港口。二戰後,更是提供了30億美元軍火等物資,遠超抗戰時期,幫助蔣介石鎮壓人民的反抗,屠殺中國人;還有表麵上聲稱歸還中國,實際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1931年9月18日,日本蓄意製造的侵華戰爭爆發,即“九一八事變”,標誌著日本對中國全麵侵略的開端。
蔣介石的指令:麵對日本的侵略,蔣介石在東北地區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不準東北軍民進行抵抗。 不抵抗政策的後果是東北的淪陷:由於缺乏抵抗,日本很快占領了中國東北,並將該地區劃為偽滿洲國,開始對東北人民進行長期的殖民統治。
日本全麵侵華的加劇: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主戰的軍部地位上升,日本走上了全麵侵華的道路,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
“不抵抗政策”的責任: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被認為是導致東北淪陷和抗日戰爭初期失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對抗戰力量的破壞:為了維護國民黨的統治,蔣介石對擅自抵抗侵略的中國軍民采取了打擊、瓦解和迫害的手段,破壞了抗日革命力量的團結。
九一八事變,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個帶有轉折點性質的重要曆史事件。毛澤東曾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變,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現在是日本帝國主義要把整個中國從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狀態改變為日本獨占的殖民地狀態。”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軍國主義推行“大陸政策”的一個嚴重步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政策,而對日采取絕對“不抵抗”政策,依賴並乞求國際聯盟的所謂“國際公理之判決”,從而招致東北三省的迅速淪陷。張學良完全徹底執行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方針,使東北軍大部不戰而退,或不戰而降,負有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自衛戰爭,是中華民族奮起抵禦外侮的民族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