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教育方針》以及《五七指示》

(2025-01-23 08:27:08) 下一個

《教育方針》以及《五七指示》

 

 

 

毛澤東:“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就學工學農而言,那是走與工農想結合道路,是毛主席的一貫想法說法做法,在當時的情況下,毛主席覺得還沒有讓所有人想得通,因此還要繼續做工作,否則也就談不上培養真正“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

毛澤東:“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麽做標準呢?拿什麽去辨別他呢?隻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結合於工農群眾,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結合了,或者反過來壓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轉裁《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不是對“教育方針”的深化?》

李克勤(jixuie)題記:毛主席正式提出“教育方針”是在1957年,在這之前毛主席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索研究,後來在1966年的《五七指示》裏,毛主席就教育方針的實踐作了更加具體的指導,這可以算作對教育方針的理論深化,也可以叫做深化的理論。毛主席經常在經過了一個階段實踐之後,對以前提出的理論作一些完善或補充,這也可以算作毛澤東文化裏獨特的道器變通之變。

“教育方針”與《五七指示》

毛主席製定的“教育方針”,從字麵上看,在培養“有文化”的人這一點,恐怕是任何社會教育方針的共性特征,而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點上,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特點。除此之外,突出培養的人定位於“勞動者”則是毛澤東文化的特性。

對於這個“教育方針”,我們還是看一看毛主席當年是怎麽提出來的,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1957年2月27日)裏,毛主席是在“五 知識分子問題”中提出的。這一段的原文:

根據時代背景,毛主席提出了一個真問題:知識分子(包括未來的學生)如何適應新社會需要和我們如何幫助他們適應新社會需要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集中起來可以體現在教育方針上。

毛澤東文化裏,習慣講“路線、方針、政策”,由道而器的過程,有抽象到具體。

方針,介於路線和政策之間,比較多體現是方法論意義。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有一段專門針對學生講的:

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這是不是對“教育方針”的深化呢?

學工學農學軍,這是器層麵的具體措施;批判資產階級,上升至道層麵的思想意識培養,也可以說是一項具體的措施。現在我們常說批判性思維如何重要,這不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辦法嗎?

就學工學農而言,那是走與工農想結合道路,是毛主席的一貫想法說法做法,在當時的情況下,毛主席覺得還沒有讓所有人想得通,因此還要繼續做工作,否則也就談不上培養真正“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

早在延安時期,毛主席就鮮明地指出:

“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麽做標準呢?拿什麽去辨別他呢?隻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願意不願意、並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結合於工農群眾,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結合了,或者反過來壓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青年運動的方向》(1939年5月4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44頁)

戰爭年代從兒童團開始,學軍是理所當然的,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學軍逐漸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

學軍,對於培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裏的“武德”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芝加哥大學教授何炳棣先生,1972年他訪問祖國後寫的《從曆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特色與成就》一文,專門講了回國看到的“武德”。

1974年3月11日《參考消息》分5次連載何炳棣的文章

武德的培養,與傳統的男子漢培養息息相關。

男子漢,就是有武德的男人。

1970年我上小學一年級,我第一次當班幹部,就叫“軍體委員”(體育委員)。

我們那個時候最時髦的服裝就是軍裝。

男生最喜歡看得電影就是打仗的電影。

學唱樣板戲,楊子榮和趙勇剛這樣藝術形象,都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大智大勇。

我們那個時候學英雄見行動,可是由器而道,有道而器,道器變通的。

《何炳棣:從曆史的尺度看新中國的特色與成就》:

一、人民的真正解放

二、組織能力與思想教育

三、民族“武德”的重現

堅持研究毛澤東文化

毛主席《五七指示》發表以後,那在全國範圍內貫徹執行,可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名副其實的文化氛圍就形成了。

古今中外罕見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我自己覺得學英雄的效果特別突出。

英雄輩出是自然而然的。

毛澤東文化裏的“學英雄見行動”風氣,那算得上實實在在的道器變通——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社會風氣。毫無疑問,這是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的結果,可究竟如何走到“蔚然成風”這一步的,這需要從道器結合來認識、理解和解釋。其中有個極其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那就是普遍化的誦讀“老三篇”活動。

而誦讀“老三篇”,則是包括貫徹《五七指示》的一個強有力的措施。

這就在毛主席“教育方針”之上,必須考量路線問題了。

從“教育方針”到《五七指示》,都是毛主席革命路線這一大範疇裏的道器變通之變。

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

到了毛主席發表《五七指示》這個時候,老人家的教育思想體係,就已經相當圓滿了。在全社會這個大環境裏培育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已經成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想法說法做法,並且還真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無疑這呼應了時代的需要,那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既體現了共產主義世界觀,又是培養無產階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方法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