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三線建設》中的工農結合之路

(2024-11-19 15:10:27) 下一個

《三線建設》中的工農結合之路

 

 

 

《原創 三線建設與華鎣市的建立 》來源: 草根

三線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一個偉大曆史壯舉,是黨中央為加強國防建設,調整國民經濟發展布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985年在四川東部華鎣山誕生的華鎣市,就是三線建設的一個裏程碑,是三線建設留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個活標本。

它見證了三線建設苦難與輝煌的曆程,凝結了創業者的理想信念與精神風範,展現了這座新興工業城市給革命老區帶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通過這個活標本,我們不僅能深刻了解華鎣市的前世今生,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三線建設者們為祖國和人民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特別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典範奇跡,為華鎣建市培育了強大的根基和本源。因此,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華鎣市的建立;沒有三線建設的基因元氣,就沒有華鎣市在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涅槃重生。

一、三線建設者滿懷愛國激情建廠,在華鎣率先走出了一條“工農結合”之路,成功創建了全國首個工農示範區,成為華鎣的立市之本。

三線建設布點華鎣。三線建設是以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帝國主義侵略而實施的總體戰略布局,主要分布於我國中西部地區,涵蓋了內陸腹地的13個省和自治區。中央在四川確定的三線建設重點項目為“兩基一線”,即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以及成昆鐵路。1964年9月11日,西南三線建設籌備小組成立“以重慶為中心的工業配套工作組”。

1965年1月25日,工作組向中央報送了《關於以重慶為中心常規武器配套規劃情況的報告》,按照中央提出“靠山、分散、隱蔽”的布點要求,確定了以靠近重慶的華鎣山為中心,在周邊各縣選定了新建(包括遷建)冶金、化工、機械32個三線建設項目。其中將9個光學儀器廠集中分布在廣安、嶽池縣所轄的華鎣山境內。

華鎣山是四川東部的主體山脈,綿延數百公裏。廣安、嶽池縣在華鎣山中段,有渠江和嘉陵江環繞,在中國革命史上載譽著華鎣山武裝起義和紅岩英烈的光輝業績。華鎣山是川東自然資源豐沛的山區,已探明的礦藏達30餘種,尤其是煤、鐵、鹽、石油、天然氣、石灰岩儲量大,品位高。

但由於山高地險,交通閉塞,當地群眾長期處於貧窮落後的狀態。1964年秋,重慶地區常規兵器配套建設指揮部的選址工作組,深入到嶽池縣所轄的慶華、溪口、高興和廣安縣所轄的雙河、古橋、祿市、天池、新橋、梭羅等公社進行實地勘察,按照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廢舊廠房的原則,分別為9個軍工企業選址,於1965年初報經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批準後,明光、華光、金光、江華、紅光、興光、永光、長城、燎原光學機械儀器廠陸續開工建設。

滿懷愛國激情艱苦創業。從1965年初春開始,各軍工企業的建設者陸續開進華鎣山,廣安、嶽池縣委積極支持配合,分別成立了支援重點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民工和地方建築材料、糧油及副食品供應,並派出人員駐各廠工地現場協調工作。

首批三線建設者來自北京、西安、長春、包頭等大中城市,絕大部分是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工廠的技術人員,他們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滿懷為國奉獻的熱血理想,在這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差的蠻荒山區與當地民工一道,不畏艱險,開山平地、築路建房。並通過夜以繼日、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大會戰的方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三通一平”任務。在建廠過程中,三線建設者們充分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堅持“先建廠後建窩,先生產後生活”的原則,因陋就簡,充分利用大煉鋼鐵時遺留下來的舊廠房,進行加固改造,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生產建設上。

修建車間廠房采取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辦法,一間廠房剛完工,機器設備馬上搬進去安裝,努力爭取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完成車間生產達標能力。在住房建設中,他們借鑒當地農民建土坯房的傳統,自己動手,就地取材,解決了山上供水、供電和運輸困難等問題,修建起了一排排“幹打壘”職工宿舍。“三塊石頭支口鍋,燭蠟煉油照被窩,住的帳篷幹打壘,喝的河溝地表水。”就是他們當時在工地上生活的真實寫照。

隨著三線建設各項工程的推進,搬遷到華鎣山生活的工人、技術人員及其家屬迅速增多,給山區帶來了糧食、蔬菜、油料等各種生活物質供應更加緊缺的壓力,而且這個問題不可能長期依靠外地運輸來解決。

於是,軍工建設單位就與地方黨政開始共同探索工農結合、廠社結合的路子,實行廠社掛鉤、以廠帶社、亦工亦農,這既加深工農的團結友情,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解決了農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1965年11月,中共廣安縣委率先宣布雙河、天池、祿市三個公社分別與明光、華光、紅光三個軍工企業試行廠社結合,並正式建立了相互參加管理協作機製。

工農結合成為時代典範。由於華鎣山的三線建設啟動早、進展快,投產迅速,很快受到西南三線建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關切。

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四川省委第一書記、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李井泉,三線建設副總指揮彭德懷等領導多次到廣安各地的三線軍工企業建設工地視察指導工作。

1965年10月28日,李井泉到華鎣山區,視察正在新建的江華廠、金光廠、明光廠、華光廠。

1966年1月9日,再次到華鎣山,視察明光儀器廠。他每到一地,除聽取各廠領導的匯報外,還到現場察看廠房和宿舍,對各級幹部帶頭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所總結的“幹打壘”、“廠社結合”等經驗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李井泉代表中央、西南局和四川省委親臨華鎣三線建設的軍工企業視察,特別是他對“幹打壘”、“廠社結合”經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很快見諸於各大主流宣傳媒體,其中,中央新聞紀錄片廠製作的一期《華鎣山上紅旗飄》專題報道在全國各地播放後,華鎣山的軍工企業便名聲大振,成為了三線建設的一麵旗幟,成為了全國推廣學習的先進典型和樣板。

領導在視察中所提出的“我們要搞一個共產主義工業帶農業道路的樣板”的希望和要求,也成為華鎣三線建設者與地方黨政共同努力奮鬥的方向和目標。因而,他們堅持在“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道路上不斷推進探索。

全國首個“工農示範區”在華鎣誕生。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互助發展,人口和勞動力不斷增多,生產生活物質的供需量日益增大,為三線建設提供後勤保障服務的體係逐步走向市場化、社會化,工礦貿易公司、蔬菜公司、糧油加工、日用百貨、飲食服務業的興起,在華鎣山自然形成了分散而具有共性的城鄉經濟交流互補新形態,原有的行政區劃和管理體製已難以實現統一協調,這就促使行政區劃實施必要的調整。

因此,中共南充地委於1978年3月9日向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命委員會呈報《關於建立中共華鎣工農示範區委員會、華鎣工農示範區革命委員會的報告》,提出南充地區成立華鎣工農示範區籌備領導小組,示範區建立縣一級黨委、革委,駐區內的省、地屬和其他縣屬廠礦企業,實行雙重領導,行政上屬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其它均受區委、區革委領導。

同年4月8日,中共四川省委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的“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指示精神和華鎣山中段廠礦較多,又是華鎣山遊擊隊革命根據地等實際,批準南充地委《關於建立中共華鎣工農示範區委員會、華鎣工農示範區革命委員會的報告》,1978年11月10日,華鎣工農示範區在國營明光儀器廠禮堂召開大會,宣告正式成立。

以工農示範區作為縣級行政區劃的稱謂,這在新中國的國土上堪稱第一。這是三線建設者在華鎣創造的一大奇跡和榮耀,他們堅持走“工農結合,城鄉結合”道路是這一榮耀的來源之本,也是華鎣後來撤區建設的立市之本。1979年10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改華鎣工農示範區為華雲工農區,正式確定為縣級行政管理區域。四川省與此同時設立工農區的僅有白沙工農區(在達縣地區的萬源縣境內)和金口河工農區(在樂山地區峨邊縣境內),共3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工人階級是響當當《領導階級》






為什麽毛主席健在的時候,工人階級是響當當的領導階級,工農勞苦大眾在社會中地位那麽高,是社會的真正主人,受到公正平等的對待?

但是,毛主席走了以後,領導我們的黨還是真正的共產黨嗎?並沒改成國民黨或其他什麽黨,中國的社會還是叫社會主義嗎?並未改叫資本主義,隻是加上了一個中國特色,怎麽就變得與毛澤東時代根本不一樣了呢?工農兩大階級的絕大多數人,又從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變成了受他人任意宰割的奴隸了呢?

這那裏隻是僅僅讓老百姓承擔了改革成本,簡直就是根本顛覆了老百姓的社會地位,根本顛覆了國家的階級結構,根本顛覆了中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

毛主席曾說,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廣大工農群眾在國家和社會上的地位發生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根本變化,不是完全證明了毛主席上述教導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嗎?

毛主席健在的時候,推行的是一條完全正確的革命路線,領導人民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消滅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工人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工農兩大階級都是國家的主人,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但是,當毛主席離開以後,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國家的權力被走資派鄧小平篡奪了,複辟恢複了私有製,複辟恢複了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把工農兩大階級重新推入火坑,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走資派鄧小平們極其害怕毛澤東思想的陽光照亮了大家的眼睛,把毛主席這些教導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汙為“極左”,然而客觀事實又是如此無情,硬是把他們那走資派的嘴臉揭示得那麽幹淨徹底。

無數事實證明:毛主席是完全正確的,根本不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極左”,而是走資派鄧小平們那條路線徹底錯了,是一條徹頭徹尾的“極右”路線。站在走資派鄧小平們那“極右” 的立場上,為推行走資派鄧小平們那條“極右”路線,走資派鄧小平們不徹底否定毛主席,不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汙為“極左”,走資派鄧小平們就寸步難行。

毛主席早就說過,搞社會主義革命不知道資產階級在那裏,就在共產黨內。走資派還在走。這40多年的事實證明,資產階級確實就在共產黨內,就是黨內的走資派,而且,走資派確確實實至今都還在走,不然中國就不會如今天一樣,私有製早已成了主體,還要大呼小叫,從各方麵創造便利係件,要更徹底私有化。

工農兩大階級已經重新淪為奴隸,還要進一步固化工農的奴隸地位。

資產階級又重新活躍起來,還要製定係列政策,像寶貝一樣全力扶持。如此一來,新中國這個國家怎不真正到了最危險的關頭! 亡黨亡國的惡運怎麽不會從天而降!

所以,毛主席走了,走資派鄧小平們改變了毛主席的正確路線,中國的各個方麵都變了,中國當前一切問題的真正根源就在這裏。這樣說不是要替社會上各種反毛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勢力開脫罪責,不是要否定他們的反動本性,而是要強調如果沒有黨內走資派頑固的推行修正主義路線,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社會上各種反共勢力再反動再猖狂,也掀不起大浪,也掀不翻共產黨這艘航母式的大船,也改變不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幾十年來,如果沒有走資派複辟資本主義,沒有走資派對社會上反共勢力的放縱和支持,任其猖狂的反毛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他們絕不可能有現在這樣瘋狂,這樣肆無忌憚,除極個別極端的死硬分子外,許多人可能早已偃旗息鼓了。

按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更好。讓毛澤東晚年擔心的事,人民會不會吃二遍苦遭二茬罪。

晚年的毛主席是十分孤獨的,很多人不理解毛澤東的苦衷,毛澤東的孤獨源於毛澤東對人民的熱愛,人民會不會吃二遍苦,遭二茬罪他很擔心。晚年的毛澤東就像一個勇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毛澤東認為黨內出了修正主義,不讓資本主義複辟,是毛澤東晚年最擔心也是考慮最多的事。毛澤東緊緊依靠群眾。

毛澤東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已經很多次提出來這個問題,他們接受不了,上上下下的阻力也很大,再讓他們這樣瞎搞下去,我們許多先烈的血就白流了,我們的這麽多年的努力也會付之東流。我這個人是沒有什麽私心的,我最看不得我們的老百姓受苦受難,人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所以我一直以來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再走回頭路,吃二遍苦,遭二茬罪”。打仗我們不怕,最擔心的是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

有人說毛主席隻懂打仗,不懂搞經濟建設,說毛澤東時代我們很窮,說改革開放短短幾十年國家就富強了,這種論斷是割裂的不全麵的,要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是個爛攤子,南邊的蔣介石蠢蠢欲動,接著就抗美援朝,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農業國,能打敗強大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工業國家,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打仗打的就是經濟,打的就是錢,朝鮮戰爭結束後國家又經曆三年困難時期,為什麽困難,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還蘇債。毛主席骨氣很硬,不想完全依附蘇聯,導致中蘇關係緊張。自赫魯曉夫上台全盤否定斯大林,毛主席就說過,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結果後來蘇聯解體。如果當時全麵蘇化可能一時過的不錯,但是結局很可能步蘇聯的後塵。

毛主席不想搞改革開放嗎,你沒準備好能開嗎,新中國建國之初西方一直圍堵中國,新中國要麵對兩大超級國家的封鎖,後來美蘇交惡,毛主席敏銳的抓住時機,搞乒乓外交,開始跟美國接觸,跟多國建交。新中國之所以改革開放取得經濟上的發展,是因為毛主席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按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更好。這裏說的更好是指:對勞動人民更好。沒有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

人們在看到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之時,但是不能否定毛澤東時代的功績所打下的基礎。

1988年的時候,王震將軍曾激動地說,很多人的說法太讓人傷心,傷了老百姓的心,自毛主席去世以後,社會上開始出現批判偉人的風氣,別有用心的人開始去毛澤東化。王震在跟下屬談到一部電視劇時說,現在把什麽問題都扣在主席頭上,一些當年的錯誤言論都說是主席說的,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大躍進時期的一句話,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現在說成主席說的,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主席沒說過這個話。

毛主席說過糧食生產長江以南實現畝產800斤,黃河以南實現500斤。還有趕英超美,毛主席說的是鋼產量,當時英國一年鋼產量是一千多萬噸,美國是大概六千多萬噸,他說我們利用十五年時間超過英美,當時我們很快也完成了,這有什麽錯呢。他接著又說道:現在有些人不懷好意,亂扣帽子。將來我要去見主席的時候,我要跟他老人家說,您當年說弄不好會變顏色的,我當時不懂,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1993年,王震將軍臨終前再一次說道:毛主席當年不是保守,也不是閉關鎖國,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封鎖我們,不讓我們發展,我們隻能一邊倒,後來赫魯曉夫翻臉了,我們隻能靠自己,那個年代很苦,是主席高瞻遠矚,通過乒乓外交,接觸西方,很多國家跟我們建交,我們又回到了聯合國。沒有主席打下的紮實基礎,我們拿什麽改革開放,盡管建國之初存在一些錯誤,但是成就是偉大的,沒有毛主席的正確領導是做不到的,因為主席比我們早看了50年。

毛澤東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很多年,但是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懷念偉人,紅色血脈應該代代延續,銘記曆史,緬懷偉人。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沒有了毛主席工人下崗農民散沙






無論那些反對毛主席的敗類小醜們怎樣辱罵毛主席,說毛主席這不是那不是,企圖把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徹底否定。也無論他們和主流精英如何否定毛澤東時代,把那個偉大時代說得一無是處。

同時又把他們鼓吹的符合他們利益需要的所謂改革開放說得何等天花亂墜,美妙絕倫。

但是,自從毛主席逝世後,已經翻身解放成了國家主人的工農大眾又逐漸淪為奴隸,被重新踩在腳下,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這卻是千真萬確的有目共睹的事實。

說毛主席那麽不好?毛澤東時代那麽糟糕?但在舊社會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在毛主席領導下卻由奴隸變成了社會主人!生活在毛澤東時代卻破天荒的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嚴。而後沒有了毛主席,又成了下等人!又成了雇傭奴隸!受他人剝削!被他人欺負!再次當牛做馬。

這究竟是為什麽? 領導我們事業的還是中國共產黨嗎?現今的社會還被稱為社會主義嗎?隻是沒有了毛主席,為什麽勞苦大眾就不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了!又必須再成為被他人奴役的奴隸?

那些反毛澤東的敗類小醜們說,難道你們生活水平沒提高嗎? 你們還像毛澤東時代那樣忍饑挨餓嗎? 原來這是那些敗類們唯一可以拿來為自己壯膽的理由?隻要經濟上有變化,一肥就可以遮百醜,即使大多數人重新成了奴隸,甚至在賣妻賣子,也要歌功頌德,也可以天天唱著好日子過上神仙似生活,無需關注普通人的感受。

可是,在毛澤東時代以前的舊社會,勞苦大眾祖祖輩輩究竟過的什麽日子?他們知道嗎? 為什麽故意不說舊社會更苦呢? 竟然說出這等混賬話。毛澤東時代是比現在的物質生活要差些,但毛澤東時代再發展下去變好嗎?難道一直停留在1976年嗎?按毛澤東的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下去也一定會好的。事實上,1976年不是比1949年在各方麵都好了很多,這本來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過程,一點也不奇怪。

要真實的毛澤東時代若與解放前相比,那就不知好到那裏去了,真有天上地下之別。

要說忍饑挨餓,解放前才真是如此,一輩子如此,祖祖輩輩如此,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家無隔夜糧,手無半分銀,再窮再苦,沒人過問沒人管,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保長甲長和地主老財還三天兩頭來拉丁派款和催租催賬,動輒就有坐班房或收地收房攆人的危險,那日子哪是人過的。沒有過過被剝削和被奴役日子的人,哪有這種切膚之痛。

這樣的苦日子,凡是在舊社會生活過的窮苦人,誰的心頭沒有一本賬,隻有官僚地主資本家和他們的幫凶在那個社會過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剝削寄生腐朽的生活,才根本無法理解窮苦人那時的悲慘日子,才把毛澤東時代糟踏得不成樣子。

當然,這更是他們階級本性和階級仇恨的一種必然。在毛澤東時代,不準他們再欺負奴役窮苦人,要把他們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們又極不情願,怎不仇視那個偉大時代?

過去沒有條件表現出來,隻好把仇恨深埋心裏,後來,有了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鄧小平要在中國複辟資本主義的條件,他們就膽大起來,放肆傾瀉深埋心中仇恨了。

事實上,在毛澤東時代,過去的窮苦人不僅政治上做了主人,經濟上也翻了身,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在農村的窮苦人分了田地,成了土地的主人,組織起來走上集體化道路,依靠人多力量大,以利於提高生產能力,戰勝各種困難,誰家出了什麽問題,還有可以依靠組織和集體的力量幫助解決,再困難也不像過去那樣單家獨戶的苦熬,無人問津。

反毛的敗類小醜在渲染毛澤東時代生活困難時,根本不敢提及組織和集體力量作用的問題,甚至無恥到攻擊土改分田到戶,集體化是把田地又收走了,根本否認社會主義集體化對改變農村麵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偉大意義,充分反映出他們反共反人民反社會主義反動嘴臉多麽醜惡。

在城市,工人階級成了整個國家的領導階級和社會的主人,再不受他人剝削,為他人勞動,而是為國家為自己而工作,勞動熱情和自覺性都空前高漲,生活狀況與舊社會根本不可以同日而語。

至於毛澤東時代是否都過著忍饑挨餓的日子,如果不是白癡,有誰會相信這樣的鬼話。說這種話的人,豈止沒有良心,根本就沒有人性,連做人的起碼資格都沒有。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至少經曆了27年時間,一些地方物質生活困難的時間,也就是1960年前後一段,也隻在部分地方因自然災害造成後較為嚴重,並非全國都一樣,怎麽就成了整個國家在整個毛澤東時代的物質生活都那麽困難呢?這不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典型嗎?還那去找更典型的事例!

而且,在三年困難年間,上至中央主席、總理、總司令,下至普通百姓,基本生活狀況都一樣,沒有人搞特殊,無視人民生活困難,自己卻過著山珍海味,驕奢淫逸的生活,這樣的情景,中國曆史上那朝那代有過,這個世界上那國那地有過?

最近一些反共敗類肆意吹捧蔣介石,但是,在那時年年有饑荒,一些饑荒嚴重的地方,當年都有上百萬甚至數百萬人在饑餓中死亡,蔣介石和官僚買辦與地主老財們不照樣過窮奢極欲的生活嗎?

有人還會乘人之危,采取種種卑鄙手段去謀取暴利,發國難財,加深百姓的困難,有誰去過問過饑寒交迫中的勞苦大眾?任何一個有點人性的人也不會如此不顧事實胡說八道。

在毛澤東時代那段困難時期,為什麽全國上下能夠萬眾一心,勒緊褲帶都團結一致的去戰勝困難,沒有人罵娘鬧事,難道不正是人們當家作主人後心中是非分明嗎?

現在反毛澤東敗類們妄想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顛倒黑白能辦到嗎?

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生活就有明顯提高,為什麽有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就罵娘,不正是在毛澤東時代過慣了平等生活的人們宣泄對當時呈現眼前的各種不平的不滿嗎? 他們把毛澤東時代說得那麽糟,為什麽在困難年間都沒人罵娘?

因為那時人人平等,讓人看到希望,相信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能夠克服困難,帶領大家走向更光明的未來。後來在吃完肉後,放下筷子就罵娘,是因為大家從當時的不平等中,預感到更嚴重的不平等正在等待他們去承受。他們本來都很理性,罵娘也好,不罵娘也好,並不是對當時的物質生活有無意見,而是對當時的政策及未來的發展走向的一種表示。

那些反毛敗類,為了徹底否定毛澤東吋代,不擇手段可以說不要臉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胡說什麽毛澤東時代是白白浪費了的30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是“貧窮”的時代。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所以,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也被輕飄飄一句話給全否定了。

如果毛澤東時代真如他們胡說那樣一事無成,白白浪費了時間,那麽,就在那段時間內中國怎麽就從一個傳統的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擁有一切門類的現代工業國,從火柴、自行車都造不出來到成功發射了兩彈一星,成了繼美國蘇聯以後擁有最尖端武噐的國家,試問,中國社會這種翻天覆地的巨變,不是毛澤東時代創下的令全世界都讚歎不已的豐功偉績的表現,而是天上掉下來的,或是別人恩賜的嗎?這是三歲小兒都明白的事理,怎麽在一些白發老人那裏反倒糊塗起來了呢?

沒有毛澤東時代創下的偉業,以後的改革又改什麽,沒有前人種的樹,後人又在那裏去乘涼。當別人托著你才能望見大海的時候,怎麽能辱罵譏笑托著你的人看不見大海,這種人的本性豈止是一般忘恩負義,恐怕與禽獸無異。

再說現在的物質生活,同過去比較確實有所提高,但是,都又過去40多年了,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也僅僅是有所提高而已,根本就沒有與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相適應。因為全國人民共同創造財富中的大部分都被極少數人竊為己有了,他們是改革開放以來最主要的受惠者,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包括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一般的資產階級,也就是通常說的民營資本所有者階級。

當這些富翁們大捆大捆的把百元大鈔裝進自己的腰包以後,給老百姓留下幾個分幣,以示老百姓也共同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這不十分可笑嗎? 難道就該自我滿足,就該歌功頌德,就該老老實實聽任他們擺布?

《囯際歌》的歌詞中說“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和肉”,難道我們囯家的現實不正是這樣嗎?不管一些人發明了什麽美名,如所謂的“民營企業家”,“民間投資”,“非公經濟”等,以掩飾新生資產階級的階級本質,不承認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但是,客觀事實是某些人的主觀意誌始終都改變不了的。

現在,中國整個社會的兩極分化的嚴重程度,早已大白於天下,隻是那些敗類們不敢公開承認罷了,用一個分配不公來掩飾。什麽分配不公,這隻是分配問題嗎,消費品的分配為什麽會出現那麽嚴重的“不公”,難道不是生產條件即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決定的嗎? 隻有對生產條件占有出現了兩極分化,必然才有消費品的兩極分化。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掌握在誰的手裏,決定生產方式的性質,也決定分配的性質,這是一條鐵的規律,誰的意誌也休想改變。有人企圖故意製造混亂,以掩蓋這一鐵的規律,為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服務。他們胡說中國的兩極分化,是國企壟斷造成的,要解決兩極分化,就一定要打破國企壟斷,辦法就是國企改製,和允許私企進入,實行徹底私有化。現在,鐵路私有化已經雷厲風行,世界銀行關於中國金融和土地私有化的所謂“建議”,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多麽美妙的如意算盤。然而,這樣下去的必然結果,隻能是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更加固化,永遠也解決不了。

貧窮確實也不是社會主義,但是,這句話用在什麽時候和什麽條件下,卻有不同的作用,如果用於對毛澤東時代的評價,就必然具有極大的煽動性和欺騙性。可以煽動人們對那時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嚴重不滿,可以煽動人們不擇手段去致富,迄今為止,在中國愈演愈烈的非毛化和社會上已經令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坑蒙拐騙,都與此話密切相關。

說走資派鄧小平有欺騙性,是走資派鄧小平把整個毛澤東時代和毛澤東時代的整個囯家都定性為“貧窮”,這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充分暴露出做出這種評價的走資派鄧小平個人品質有問題,有野心家和陰謀家之嫌。

毛澤東時代之初,中國與發達國家確實差了很長一截。但是,這並非毛澤東時代的過錯,原來的新中國建國基礎就是一窮二白,落後於發達國家一兩百年。經過毛澤東時代20多年的努力,差距縮短了二百多年,在許多領域都已經趕上或接近了發達國家當時的水平。別國有的中國都有了,怎麽還能用個“貧窮”二字便把那個時代的偉大業績和社會進步一筆勾銷了呢? 所以,不是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話本身有什麽錯,而是其前提根本錯了,完全不符合毛澤東時代的實際。

而如今走資派四十多年來的日益嚴重惡化的兩極分化,卻是中國當前最突出的實際問題,無論在那種情況下,兩極分化都真不是社會主義,根本違背馬克思主義,是唯有資本主義才會出現的醜惡現象。

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最堅決反對和最痛恨的就是這種社會的兩極分化,既把最廣大的普通群眾變成了奴隸、弱者、窮人,失去了主人翁地位,又讓極少數人成為專門奴役和剝削他人的新生的剝削階級,成了新的統治者。

這方麵的事實不勝枚舉,這裏不再贅述,僅以一具體事實證明中國的兩極分化,剝削壓迫程度之深,已經到了何種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早間新聞廣播,河北一農民在17歲兒子失蹤以後,用了四年多時間,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尋找,至今未果。在這四年多時間裏,他走遍了無數個磚瓦窯,卻發現其中有上千個磚瓦窯是黑磚瓦窯,並救出了一百多個被欺騙和強製去為老板白幹苦力的孩子。

聽了這個消息,深感萬分震驚,早就揭露過和嚴厲整治了多年的黑磚瓦窯,為甚麽至今還如此之猖撅,愈整愈多,竟像癌細胞一樣擴散,僅僅在那三個省,僅僅在那個尋子農民個人的能力範圍內,就發現殘暴的黑磚瓦窯如此之多,難道不是異常奇怪的怪事嗎?

難道走資派改革開放後特色中國政府治下的許多地方又成了冒險家的樂園,又成了富人的天堂和窮人的地獄嗎?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三線建設》者以科學理念興業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文革時期,《三線建設》者們以科學發展的理念興業,在華鎣堅持因地製宜方針,發揮資源優勢,成功打造出軍工、能源、建材三大產業基地,成為華鎣的立市之基。

改變山區交通落後麵貌。三線建設開始後,不僅中央在大的建設項目上作了總體規劃安排,而且各三線建設單位與各級地方黨政也共同努力爭取配套設施建設,使華鎣山的鐵路、公路、航運實現了全麵貫通,具備了通江達海能力。

1969—1970年,經過兩年多時間艱苦奮戰,使襄渝鐵路沿華鎣山穿境而過,在境內58公裏,設有觀閣、前鋒、祿市、高頂山(現華鎣)、高興、華鎣(現慶華)6個火車站。襄渝鐵路開啟華鎣山鐵路運輸從無到有的曆史,也激活了公路運輸建設的快速提升。圍繞三線建設的需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由上級政府或當地政府出資,對主要公路幹線進行了整治改造。

1965-1978年,新修縣、鄉及專用公路755.4公裏。1968年12月羅渡渠江大橋建成通車,全長505.7米;1976年6月開工修建廣安渠江大橋,全長551米,1978年2月底建成通車。從而結束了輪渡載車過江的曆史,徹底解決了汽車和行人過江難的問題。整個華鎣山區交通條件的改善,給這片沉寂蠻荒野嶺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地方經濟發展也乘上了時代的快車。

三大工業基地勃然興起。由國家投資在華鎣山布點的三線建設的9大軍工企業,是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的重要組織部分,集中了這個時代全國最尖端的光學工業和最精密的機械工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

主要生產瞄準具、瞄準鏡、紅外光學觀察鏡、軍品光學儀器玻璃、激光測距機、潛望鏡、小高炮火控係統、航空玻璃、石英玻璃、光學儀器坯件、透鏡洗磨機、陰性矽溶膠、引信、槍械、槍彈等軍工產品,大多是國內絕無僅有的,許多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9個軍工企業為保證戰備需要,隻爭朝夕地實施建設或搬遷到華鎣山,創造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建成、當年生產的奇跡。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發生後,上級把生產反坦克40火箭防滑帽等應急研發任務下達給工廠,廣大職工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力排文革幹擾,圓滿完成了任務。


《原創 三線建設與華鎣市的建立 》來源: 草根

三線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一個偉大曆史壯舉,是黨中央為加強國防建設,調整國民經濟發展布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1985年在四川東部華鎣山誕生的華鎣市,就是三線建設的一個裏程碑,是三線建設留在這塊土地上的一個活標本。

它見證了三線建設苦難與輝煌的曆程,凝結了創業者的理想信念與精神風範,展現了這座新興工業城市給革命老區帶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通過這個活標本,我們不僅能深刻了解華鎣市的前世今生,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三線建設者們為祖國和人民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特別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典範奇跡,為華鎣建市培育了強大的根基和本源。因此,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華鎣市的建立;沒有三線建設的基因元氣,就沒有華鎣市在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涅槃重生。

二、三線建設者以科學發展的理念興業,在華鎣堅持因地製宜方針,發揮資源優勢,成功打造出軍工、能源、建材三大產業基地,成為華鎣的立市之基。

貫徹科學發展理念。三線建設雖然是以加強國防建設為根本目的,以國家意誌和政治要求為強大動力;但中央在戰略決策和布局中,認真分析國情,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統籌兼顧的原則,吸取大躍進時代那種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違背客觀實際的狂熱冒進錯誤教訓,把因地製宜,推動資源開發,促進地方經濟跨越發展,作為了三線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針。

因而,華鎣的三線建設,不僅迎來了中央軍工基地及其配套項目的布點建設,而且省、地、縣共同跟進,掀起了華鎣山煤炭和建材資源開發的高潮,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軍工、能源、建材三大產業基地,展現出現代新興工業的嶄新風貌。

從三線建設開始,前來視察指導工作的中央和省委領導就對建設者們提出了保護生態環境,發揮資源優勢,大力興業富民的希望和要求。

1965年10月李井泉到華鎣山建設工地視察時,看到天池湖奇美風光後非常感慨地說:“這裏青山綠水,是個很好的風景區,在這裏搞‘山水利用’是大有作為的。”他還明確作出指示:“由重慶市委派專人來勘測一下,把天池湖治理好,地質條件要搞清楚。”

1965年12月14日,時任西南三線建設副總指揮、分管能源等基地建設的彭德懷元帥到華鎣建設工地視察和聽取匯報後,得知華鎣山煤的貯藏量很多,當即表示:“好,鐵路可以從這裏通過,華鎣山得天獨厚,這裏不光搞一個機械工業基地,還可以搞一個能源基地。”這些領導在視察中所表達的科學理念並提出的要求與希望,便成為了建設者必須付諸實踐的重要指示,為華鎣山的大開發建設增強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氣。

改變山區交通落後麵貌。三線建設開始後,不僅中央在大的建設項目上作了總體規劃安排,而且各三線建設單位與各級地方黨政也共同努力爭取配套設施建設,使華鎣山的鐵路、公路、航運實現了全麵貫通,具備了通江達海能力。

1969—1970年,經過兩年多時間艱苦奮戰,使襄渝鐵路沿華鎣山穿境而過,在境內58公裏,設有觀閣、前鋒、祿市、高頂山(現華鎣)、高興、華鎣(現慶華)6個火車站。襄渝鐵路開啟華鎣山鐵路運輸從無到有的曆史,也激活了公路運輸建設的快速提升。圍繞三線建設的需要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由上級政府或當地政府出資,對主要公路幹線進行了整治改造。

1965-1978年,新修縣、鄉及專用公路755.4公裏。1968年12月羅渡渠江大橋建成通車,全長505.7米;1976年6月開工修建廣安渠江大橋,全長551米,1978年2月底建成通車。從而結束了輪渡載車過江的曆史,徹底解決了汽車和行人過江難的問題。整個華鎣山區交通條件的改善,給這片沉寂蠻荒野嶺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地方經濟發展也乘上了時代的快車。

三大工業基地勃然興起。由國家投資在華鎣山布點的三線建設的9大軍工企業,是重慶常規兵器工業基地的重要組織部分,集中了這個時代全國最尖端的光學工業和最精密的機械工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

主要生產瞄準具、瞄準鏡、紅外光學觀察鏡、軍品光學儀器玻璃、激光測距機、潛望鏡、小高炮火控係統、航空玻璃、石英玻璃、光學儀器坯件、透鏡洗磨機、陰性矽溶膠、引信、槍械、槍彈等軍工產品,大多是國內絕無僅有的,許多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9個軍工企業為保證戰備需要,隻爭朝夕地實施建設或搬遷到華鎣山,創造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建成、當年生產的奇跡。1969年3月,“珍寶島事件”發生後,上級把生產反坦克40火箭防滑帽等應急研發任務下達給工廠,廣大職工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力排文革幹擾,圓滿完成了任務。

華鎣山軍工基地建設由此走向興旺,凸顯出在全國戰略中的地位和影響,也為華鎣其它配套產業的成長發展產生巨大的先導和助推作用。特別是對華鎣山能源和建材兩大基地建設納入國家總體規劃具有決定意義。

1969年5月10日,國家計劃委員會確定在川東建設一個水泥廠,擬將重慶水泥廠三號窯遷到廣安雙河,取名“川東北水泥廠”,並明確該項目為省建設項目。

1969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批轉四川省革命委員會關於加速四川地區三線建設的請示(中發〔1969〕89號)中,作出了“加速華鎣山煤田開發”的決定。這兩個決定,為華鎣山資源開發,建設高規格的建材和能源基地作出了明確定位。

在能源開發中,四川省革委和成都軍區黨委根據中央決定,組建了“四川省華鎣山煤田會戰指揮部”,調集了全省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力量,其中,新建的綠水洞煤礦、李子埡煤礦、高頂山二煤礦均為省屬企業,綠水洞煤礦設計年產60萬噸,李子埡煤礦設計年產45萬噸,高頂山二煤礦設計年產15萬噸,成為了當時全省少有的年產規模上百萬噸的煤炭基地。

在建材基地建設中,省革委從省級機關抽調40多名幹部組建渠江水泥廠籌備組和建設指揮部,從重慶水泥廠調集一批技術骨幹,組織了2000多民工,建設了31公裏長的35KV高壓輸電工程,11公裏外的取水工程及連接廠區的輸水管道安裝工程,2公裏的專用鐵路和4公裏的礦山公路建設工程。成功完成了大窖輪帶、筒體、托輪等重達數十噸的超長、超高件的搬運安裝任務,於1978年建成投產,年產能力達46萬噸,號稱“川東北最大的水泥廠“。

這些三線企業不僅對國家發揮出巨大的經濟貢獻作用,也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拉動和示範影響,尤其是先進的工礦企業建設和管理經驗,直接催生一大批地方工業快速成長壯大,使華鎣山逐步成為了全國有影響力的軍工、能源、建材產業基地。因此,三線建設是華鎣山現代新興工業誕生之母,為華鎣新興工業城市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