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躍進時北京山區開展綠化造林

(2024-09-06 12:26:25) 下一個

大躍進時北京山區開展綠化造林

 

 


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為貫徹指示精神,中央國家機關先後組織數萬名幹部職工前往北京昌平山區開展綠化造林,為綠化京郊作出了重要貢獻。為迅速綠化荒山荒地,北京市大力開展群眾性造林運動,從202萬畝宜林地中劃出42萬畝,歸口十大係統黨政機關、人民團體、軍隊、學校、工商企業等單位。其中,位於昌平區南口鄉、長陵鄉的5.7萬畝山地分配給了中央國家機關。

由於曆代砍伐、戰爭損毀和人為破壞,解放初期昌平區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荒山禿嶺隨處可見。按照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的指示精神,國管局主動同昌平林業部門聯係勘察,提出了中央國家機關在昌平地區綠化造林的區域劃分和設點方案,報國務院及北京市政府審批。

北京昌平區造林綠化工作規劃在南口鄉、長陵鄉5.7萬畝山地就給中央國家機關了,“永遠歸我們機關管理,就是國營農場,就是搞共產主義人民公社,目前是綠化”。

各單位都要有人長期或比較長期在那裏,搞副業、工業、商業,“總之是工、農、商、學、兵都有,將來老人還可以在那裏養老”。建設國營林場的方針是以造林為主,結合發展農牧副業經營,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潛力,苦戰3到5年,變窮山為富山,做到坡地梯田化、山地水利化,荒山變果山、沙地變良田。

昌平綠化不僅美化首都,而且也為機關幹部參加長期輪流勞動提供了經常性的場地,還可以使中央國家機關在此建設永久性的休養場所。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綠化造林所需住所、家具、工具、基建材料、投資資金等,均由各單位自行解決。

根據北京市統一安排,綠化造林定於1958年8月5日前後啟動,中央國家機關吹響赴昌平綠化造林的集結號。有了不久前組織中央國家機關幹部職工赴十三陵水庫義務勞動的經驗,此番組織工作顯得順暢許多。

動員部署會後,國管局與中央國家機關黨委成立了中央國家機關昌平綠化造林指揮部(以下簡稱指揮部),建立起“指揮部—管理處—站”的三級組織架構。指揮部下設南口鄉(又稱西區)、長陵鄉(又稱東區)兩個分指揮部。其中,在南口鄉設立居庸關管理處,下設臭泥坑站、南站、居庸關站、四橋站;在長陵鄉設立珍水泉管理處,下設錐石口站、珍水泉站、下口站、上口站。每處安排長期隊伍500人,其中列機關編製6至8人,承擔後勤、供給、統計、技術、醫藥衛生、副業等工作。各站編製2人,承擔後勤、供給、統計等任務。

指揮部將中央國家機關68個單位編為38個綠化分隊(每隊100人左右),其中南口、長陵部署各半。南口綠化造林東起關溝口,西至居庸關、三堡車站一帶,總人數40202人,負責27741畝山地;長陵綠化造林東起泰陵的風水嶺,西至麻峪房子一帶,總人數42395人,負責29259畝山地。

1958年8月1日,各綠化分隊抵達昌平南口農場集結,齊燕銘和中央國家機關黨委副秘書長劉旭作動員講話。指揮部印發《綠化種植技術指導資料》,要求各隊結合任務、地形、技術條件等情況製訂工作計劃。8月4日,兩支隊伍開進南口、泰陵地區。國管局成立中央國家機關幹部勞動生產辦公室,指揮部即歸其領導。

中央國家機關首批4000餘名幹部開赴山區勞動,解決吃住問題成為當務之急。泰陵、南口、居庸關和下口村設有糧店和供菜站,但蔬菜種類很少。除了下口、上口、泰陵園、錐石口、居庸關和南站能騰出少量房屋以外,其他地區隻能由各綠化隊自己想辦法。

位於荒山野嶺深處的臭泥坑村,是綠化站駐地之一。綠化隊在村裏的一個破廟安營紮寨,生活所需都得徒步背上山。隊員們住在老鄉家,特別注意維護好黨群、幹群關係,所到之處“水缸滿,院內屋內潔”。他們自力更生建宿舍食堂、蓋畜圈禽場,逐步改善了生活條件。

由於遠離城區看病不易,指揮部協調北京市從右安門醫院調來3名醫務人員,在南口外專局分隊駐地建立門診部,既方便綠化隊員看病,也為當地百姓服務。指揮部還從部委機關抽調醫護人員,在居庸關地區的國務院直屬口分隊、衛生部分隊和泰陵地區的林業部分隊、冶金部分隊等駐地建起4個衛生保健站,工作範圍覆蓋東、西區所有綠化基地。

中央國家機關綠化大軍進入山區時,正值北京雨水最豐沛的時節。為了抓住有利氣候條件,同時讓幹部適應工作環境、勞動強度,掌握基本的植樹要領,從1958年8月上旬到9月初,各綠化隊集中開展雨季挖坑。機關幹部們扛鍬上山、搬石挖土,全力投入魚鱗坑、水平條等山地植樹基礎建設。所謂魚鱗坑,就是在較陡的坡麵和溝坡上,沿等高線自上而下挖的半圓形或月牙形土坑。它們多呈“品”字形交錯排列,狀如魚鱗,因而得名。在坑內栽樹,可保土保水保肥,一舉多得。水平條指沿著等高線修成的台階式條麵,一般要求深度適宜、外表堅固。條麵需保持水平,條內土壤疏鬆,以利保土蓄水和樹木生長。

指揮部組織各分隊開展試驗性雨季造林,安排有經驗的同誌帶隊,教大家怎樣順山坡選地形、挖坑修堰,怎樣挑苗上山、運土擔水,僅用時兩周就完成了試驗造林的任務,多數單位植樹成活率超過80%。各綠化隊采取土淺培土、坑小加大、埂低加高等措施,加強田間管理和澆水保苗,相關的水利開發、山間修路、技術訓練、黨組織建設等也逐步開展起來。

遵照周恩來總理關於京郊綠化工作的指示精神,各部委動員機關幹部輪流去昌平栽樹,目標是在當年11月底之前完成綠化整地任務的70%,約4萬畝。

就在大規模秋種即將開啟之際,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了。起初,綠化造林的思路是先綠化荒山,再建國營農場,進而搞共產主義公社,但形勢發展之快明顯超出預期。1958年9月,北京市商業係統十三陵綠化大隊7000人就地加入人民公社。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隊伍要不要入社、怎麽入社、入社後與原單位什麽關係?這成為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精神,中央國家機關昌平綠化3人領導小組(高登榜、任民、薑峰)與昌平區委、十三陵人民公社主要負責人研究提出:中央國家機關在昌平的綠化隊伍應迅速加入人民公社,在南口的綠化單位加入前進人民公社,在泰陵的綠化隊伍加入十三陵人民公社;每一綠化單位為一戶,參加綠化人數即為一戶的人口數;入社後,仍負責造林綠化,生活待遇和住房用具仍由原單位負責供應解決;允許各單位在綠化區建療養院、休養所以及投資興辦工業、副業;公社有權調動綠化隊伍支援工農業生產等。

上述方案經征求各部委意見,大家普遍認為,加入人民公社後力量大、好處多,結果一致同意。中央國家機關黨委常委擴大會議遂作出決定,指揮部所屬各綠化分隊加入當地人民公社。

1958年9月29日,在南口、泰陵分別召開了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隊伍積極分子會議。次日,兩地造林隊伍改編為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造林一隊、二隊,隊員們就地加入人民公社,淩晨兩點就帶著饅頭上山,一直勞動到晚上7點才下山。10月1日,十三陵人民公社召開慶祝大會,住在臭泥坑、泰陵、居庸關、上下口村的綠化隊還與群眾搞了聯歡。

中央國家機關辦公廳(室)主任會議,研究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造林隊參加人民公社的後續問題。原3人領導小組調整為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造林5人領導小組,指揮部搬到昌平區委,一隊、二隊的負責人分別加入所在人民公社的領導班子。

北京市委召開秋季造林躍進大會,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造林隊提出,保證年底前整地完成100%、植樹完成70%,並向其他造林綠化隊發出了挑戰,掀起了整地高潮。各綠化隊紛紛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開展“比指標、比質量、比幹勁、比團結互助、比群眾紀律”勞動競賽,還運用光榮榜、躍進台、大字報、工地喊話等方式進行宣傳鼓動。各部門先後有20餘位部級幹部、269名司局長赴昌平參加勞動或慰問。至1958年12月16日,各綠化隊共整地62616畝,綠化荒山52079畝,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

據統計,1958年8月到12月,中央國家機關在南口、泰陵參加勞動32581人次,奉獻49.7萬個勞動日;累計投資67.7萬餘元,綠化荒山5.2萬多畝,植樹245萬株,開荒995畝,建房舍988間、1萬多平方米,修發電站5座,修路12公裏,打荊條11萬餘斤,養豬410頭,養雞300多隻;幫助群眾秋收秋耕9014個勞動日,綠化造林首戰告捷。

就在京郊綠化開局良好之際,持續數年的自然災害不期而至。1959年全國糧食產量同比下降15%,為減輕北京市食品供應負擔,中央國家機關綠化造林逐漸向“發展多種經營”轉變。

加強幼樹撫育管理,保證成活率在95%以上;完成綠化掃尾工作,種植林木樹5000畝、果樹4萬株並建立苗圃。按照統一計劃、分散經營的原則,利用南口、泰陵地區新開墾荒地發展農副業,並興辦小型肥料廠、加工廠、磚窯、石灰窯等;除長期綠化造林隊伍以外,中央國家機關幹部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參加勞動。國務院同意了這一報告,要求各單位結合實際,“及早做具體的安排,並希抓緊當前備耕的時機,立即行動起來”。

1959年7月,指揮部下達夏季植樹(油鬆)71萬餘株的任務,並以生產隊為單位建立造林驗收製度。1959年底,5.7萬畝荒山植樹造林任務基本完成,共計植樹740餘萬株,平均成活率約75%。

由於綠化掃尾任務所剩不多,各綠化隊開始把相當一部分力量轉入農副業生產,全年共生產糧食42萬餘斤、蔬菜170萬斤,養豬2457頭、羊3269隻、雞9280隻。2/3的綠化隊實現自給自足,向機關食堂供應肉類2.3萬餘斤。

1960年,災情進一步擴大,全國半數以上耕地遭災。由於極度缺糧,許多幹部職工得了浮腫和夜盲症,不得不暫時中止赴山區勞動。各綠化隊的農副業生產同樣遭遇嚴重困難。

從1960年春開始,指揮部要求各綠化隊在抓好荒山綠化、補種栽種和保苗護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宅、路、水、圈的間隙種菜,提高蔬菜自給率。指揮部從北京市接收百畝苗圃,種上大白菜、水蘿卜等蔬菜,緩解各分隊蔬菜供應緊張狀況。人民銀行駐東園車站綠化分隊從石縫中摳出一畝多的菜地;在虎峪山下,一機部綠化分隊栽種了千餘株蘋果樹,成活率和產量在各綠化隊中名列前茅;林業部分隊發揮專業優勢,在造林轄區內廣種果木林。

為了貫徹中央關於發展以養豬為中心的機關農副業生產的指示,1960年春,勞動辦組織開展了中央國家機關食堂福利基地農副業生產競賽。秋季,指揮部會同中科院在國管局禮堂舉辦發展綠化造林與糧食代食品成果展覽會,宣傳植樹造林的事跡和成果,展出用樹皮、樹葉、玉米核等製作的代食品,吸引了大批幹部職工前來參觀。

“安排好生活,在當前已經成為機關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的重要事情,關鍵在於把食堂辦好,搞好機關的副食品生產。各部門的機關事務管理機構,都應當把發展機關副食品生產看作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集中力量開展機關副食品生產。1961年12月,除少數人員留守外,指揮部其他人員撤回。1962年3月,保留綠化造林指揮部名稱,人員全部撤回。據統計,三年困難時期,中央國家機關共有51個單位先後建立271個生產基地,種糧種菜、喂畜喂禽,為共克時艱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市接管中央國家機關在南口、泰陵地區的綠化山林,建起兩個國營農場,中央國家機關在昌平綠化造林的任務宣告結束。

從1958年8月到1961年底,中央國家機關先後有10餘萬人次參加了京郊義務植樹造林,植樹近千萬株。幹部職工與廣大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義務為當地老百姓修公路、建水庫、種果林、送醫藥。指揮部撥出專款3萬餘元,在東起泰陵、西至麻峪房子、北至風水嶺一帶,修築了一條12公裏長的山區雙線公路,便利了群眾出行。在上口村北,水電部分隊建起一座小水壩,集防洪、排澇、發電諸多功能於一身。在虎峪建工部綠化分隊駐地,依山而建的小型水庫解決了農田灌溉和照明用電問題。從東北采購的優質蘋果樹苗,一機部等多個綠化分隊試種成功,填補了昌平無蘋果種植的曆史空白。綠化隊駐地的門診部和保健站,解決了山區缺醫少藥的難題。便民利民的實際行動,不僅服務了人民群眾,還實打實地鍛煉了幹部隊伍。

全市的森林覆蓋率、山區森林覆蓋率分別為51.6%、67.05%,其中昌平區的林木綠化率、山區林木綠化率分別達66.92%、92.11%。今天的京郊群山披綠、鬱鬱蔥蔥,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的京郊綠化,為持續改善首都生態財富,還留下一筆厚實的民生財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時代全國的《國營農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毛澤東時代,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鬥,到1985年末,全國已有各類《國營農場》2700多個,擁有耕地480多萬公頃。

這些《國營農場》,它們分屬農牧漁業部門以及軍事、僑務和工交等部門管理。

其中農牧漁業部門(農墾部門)管理的農場2055個,土地總麵積2373萬公頃(內有耕地400多萬公頃)。

軍事部門管理的農場386個,耕地20.5萬公頃。

僑務部門管理的農場有86個,耕地4.9萬公頃。

《國營農場》建設的蓬勃發展,使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據統計,1985年全國農墾係統的《國營農場》向國家交售糧食(包括大豆)334.1萬噸,商品率高達47.8%,比1956年增加12.1倍。

另外幾種產品產量和供應量在全國還占有較大比重:天然橡膠占90%,供應京、津、滬等城市的牛奶占80%,乳製品占全國的1/3(1984年),人參、鹿茸分別占14%和60%,啤酒花占70%,供應港澳的活豬占20%,等等。

此外,《國營農場》在向農民傳授先進技術,推廣先進經驗,為兄弟民族培養人才,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增強民族團結,保衛和建設祖國邊疆等方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營農場》的主要任務是:擴大耕地麵積,為國家提供商品糧食和其他商品農副產品,建成內外貿商品生產基地;積累經驗,培養人才,在農業實現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過程中起示範作用;支持和幫助農民發展商品生產,成為農村先進技術和良種推廣、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的服務中心。邊疆省區的國有農場還負有屯墾戍邊和幫助少數民族繁榮經濟、文化的任務。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證供給,減輕人民負擔,黨中央和毛主席號召各根據地的黨政軍民學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解放戰爭期間,在關東,為了安置複員軍人和被俘的蔣軍官兵,曾開墾荒地建立農場。

新疆民族的革命部隊,在堅持反對國民黨軍的鬥爭中,也曾經開荒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又動員了三十多個師參加生產建設。

其中進入新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同本地人民軍隊及國民黨起義軍隊會合以後,立即展開了勞動生產運動。

在華南有幾個師的轉業部隊,組織了墾殖局,種植橡膠和熱帶經濟作物。

在此前後,全國各省為了解決複員軍人和失業人員的勞動就業問題,也都建立了一些國營農場,發展農業生產,並且向農民起集體經營的示範作用。

由此可見,新中國的國營大農牧企業,不是從接受地主資產階級的遺產開始,而是依靠人力、畜力和舊式農具開墾荒地發展起來的。

就是這樣,新中國依靠軍隊的複員官兵(其中包括許多年老體弱和英勇戰鬥殘廢了的同誌),團結了全體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熬過了幾年的艱苦困難,現已把一部分荒野變成了良田,蓋起了房舍,建立了家園。

許多農場已經是綠樹成蔭,水渠縱橫,果木成林,家畜成群了。

這種豪邁勞動的成果,已經日益提高這些複員官兵和農場職工的社會主義事業心,日益提高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也正在日益吸引全國廣大的青年男女,來參加邊疆地區的墾荒事業。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已有五百四十個國營農場,其中大多數已達到了高額的產量。

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全國已經有五百四十個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的國營農場,耕地麵積達到一千五百萬畝。

其中,大多數農場已經達到了高額的產量,一九五五年國營農場的糧食平均單位麵積產量高於全國農民的百分之十左右,棉花高百分之八十左右。

在新疆瑪納斯河軍墾農場五萬多畝棉田的大麵積上,每畝達到了四百斤籽棉的豐產。

黑龍江省的九三農墾管理局的榮軍農場,在一千多畝地上,平均每畝產春小麥四百一十六點八斤。

大多數農場給農民供給了優良的種籽和種畜,對農業合作社正起著示範作用。

蘇聯共產黨贈送機械裝備並且派遣專家幫助新中國建成的“友誼農場”和捷克斯洛伐克贈送機械設備和派遣專家正在建立的“中捷友誼農場”,它們都將成為新中國《國營農場》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將開墾耕地三千五百萬畝。

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國營機械化農場的開墾耕地七百五十八萬畝,可以完成,連軍墾農場將共達到一千五百萬畝。到一九五七年可共達到二千五百萬畝。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將開墾耕地三千五百萬畝,這個計劃完成後,我國國營農場的耕地將共達六千萬畝。

為著完成上述開荒任務,毛澤東時代的中共中央計劃以新疆、黑龍江和華南為重點,並且將根據這些地區的特點,發展大農牧業經濟,經營不同的特產,生產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

新疆地區的開墾,雖然水利工程投資大,但由於有著植棉的優越條件,已經有了植棉的經驗,棉田的產量很高,年年保收。如果到一九六二年新疆軍墾國營農場和地方國營農場的棉田增加到四百萬畝,每畝以產皮棉一百二十斤計,那末,一年就即可以產棉花四百八十萬擔。相當於全國同年總產量的百分之十。

黑龍江省國營農場和鐵道兵農場,如果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耕地麵積達到三千三百萬畝,就可以爭取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生產大豆四百五十萬噸(五年累計數),相當國家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出口大豆的一半。

華南墾殖局的橡膠園,遭受一九五四年百年未有的大凍害以後,現已逐漸恢複,廣東(包括海南島)、廣西、雲南都有種植橡膠和熱帶特產飲料、香料作物的好條件。因此應該積極發展以熱帶亞熱帶的作物為主的多種經營。

加強地方國營農牧場對當地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示範作用。全中國各省、區的地方國營農場也必須以農業發展綱要(草案)為指針,因地製宜地進行多種經營,一方麵,向當地農業合作社學習耕作方法,另一方麵又給當地農業合作社供給已經證明並且經過技術鑒定的優良種籽、種畜和油籽樹、果樹苗,推廣當地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提供經營管理的經驗,為此目的,毛澤東時代對於各個地方國營農場的投資的分配和技術人材的配備,應當給以應有的注意。同時,應當貫徹執行勤儉辦場的方針,充分發揮人力、畜力的勞動效率,使各地的國營農場對於當地農業合作社真正起示範作用。

《國營農場》是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組織的最高形式,是生產各種農產品的大農牧業企業。

毛澤東時代的《國營農場》還處在初步發展的階段,它的耕地麵積和產量在全國耕地麵積和農業產量中所占的比重都還小。

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每人平均隻有三畝多耕地,又由於中國幅員廣大氣候溫和,全國各地特別在邊疆有著大量的土地可以開墾。

所以,中國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地發展更多的國營農場,開墾更多的荒地,生產更多的農牧產品,以供應人民生活和對外出口的需要。

因此,中國必須充分發揮現有農場的生產潛力,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提高單位麵積產量,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積累經驗,培養幹部,並且做好荒地勘測、土壤調查、水利勘測和規劃設計工作,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更大規模的開荒創造有利的條件作好充分的準備。相信在毛澤東時代的全體從事於農墾事業的人民,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的鼓舞下,將滿懷信心地完成黨中央和國家給予人民的任務,使國營農牧業進一步地發展起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