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放台灣這是解放戰爭的一部分

(2024-09-28 14:47:08) 下一個

解放台灣這是解放戰爭的一部分

 

 


解放台灣,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一部分。1949年3月15日,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第三天,中共中央以新華社名義發表時評《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 提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一定要解放全中國。”

此時全國還有廣大地方沒有解放,為何把解放台灣放在突出地位呢?原因一是蔣介石把台灣作為反共最後基地的意圖日益明顯,二是美國圖謀“台灣托管”的活動明朗化。

1949年5月起, 解放軍開始進行攻台準備。怎樣準備?

毛澤東指出,除了陸軍外,主要靠空軍。

毛澤東:“可以考慮選派三四百人去蘇聯學習空軍, 同時購買飛機一百架左右, 連同現有的空軍組成一個攻擊部隊,掩護渡海, 準備明年夏季奪取台灣。”(《毛澤東年譜(1893—1949 )》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29 頁。)

7月25日、26日,毛澤東先後致電斯大林, 請求蘇方為中國培訓更多的飛行員、地勤人員, 賣給更多的戰鬥機、轟炸機,“ 做為明年下半年我軍進攻台灣之用”。斯大林表示同意。(參見熊華源, 單勁鬆:《毛澤東、周恩來對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考和決策》,《黨的文獻》2009年第6期。)

從上述史料看, 毛澤東擬用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在蘇聯幫助下,壯大空軍、確保製空權後,於1950年夏或下半年攻打台灣。

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長江)後, 乘勝追擊, 勢如破竹, 蔣介石國民黨方麵人心惶惶。美國方麵分析提出, 既然無力阻止中共攻取台灣, 不如爭取主動體麵地“ 棄台”。(參見《中美關係資料匯編》第2 輯( 上), 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 第8 頁。)

金門臨近廈門, 是攻打台灣的跳板和橋頭堡。當此良好形勢, 解放軍於1949年10月24日發起金門之戰。經三天三夜血戰, 雙方均損失慘重, 但解放軍未能攻下金門。

不過金門失利並沒有影響中國共產黨解放台灣的決心。

1950年4 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 提出“解放台灣為全黨最重要的戰鬥任務” (周軍:《新中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未能遂行台灣戰役計劃原因初探》, 《中共黨史研究》1991年第1期。)。

 隻是推遲了原定計劃時間。

毛澤東4月13日致斯大林電表示:“ 奪取台灣的作戰,準備1951年進行之。”

5月17日, 華東軍區、三野軍前委發出《關於攻台準備工作的指示》, 加緊進行作戰準備。在6 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擔任攻台前線總指揮的粟裕還向毛澤東匯報了準備情況和作戰方案。當月,解放軍16個軍已集結在沿海一帶, 準備作戰。

然而,正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緊鑼密鼓地進行攻台準備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 朝鮮戰爭爆發,改變了解決台灣問題的走向。

這些年總有人說, 毛澤東當年決策出兵朝鮮, 耽誤了解決台灣問題。

而事實上,毛澤東曾說過, 是朝鮮戰爭發生後,“ 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台灣添了麻煩, 因為有美國在台灣海峽擋著”,才不得不決定“把打台灣的時間往後推延”。

關鍵是,為什麽朝鮮半島發生戰事, 美國卻首先將注意力投向台灣海峽? 這與當時的美蘇冷戰相關。

當時美國把朝鮮戰爭和中國共產黨攻台準備聯係起來,看作是共產主義陣營的“ 聯合行動”。

於是,6月27 日, 杜魯門悍然宣布介入朝鮮戰爭的同時, 改變從台灣“ 脫身” 的政策, 宣布台灣“中立化”。他重拾“台灣地位未定” 論, 並宣布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參見《中美關係資料匯編》第2 輯( 上) , 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版, 第89——90頁。)

這一突發形勢,使得毛澤東、周恩來必須重新考置解放台灣的策略。

1950年8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同意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的意見,決定1951年4月以前不打金門,1951年內不打台灣,待1952年看情況再作決定。

毛澤東指示:在宣傳上,我們隻說要打台灣而不說時間,並刪去文件中關於1951年打台灣的提法。(參見沈駿:《中共三代領導集體與祖國和平統一》,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第80頁。)

10月16日,毛澤東作出人朝作戰的戰略決策。

11月11日,毛澤東采納聶榮臻“在目前情況下,攻打金門的任務,似宜暫時放棄,以便集中人力、物力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新情況”的意見,同意“明示華東解除明年攻打金門任務”。(參見《毛澤東年譜(1949一1976) 》 第1卷,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頁。)

攻打台灣的事,就這樣擱置了。

這一年的10月27日,毛澤東曾在一次談話中對出兵朝鮮作了一個形象的解釋。

毛澤東說:我們對朝鮮問題,不能置之不理。美帝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們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們的頭上,以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方麵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參見《毛澤東年譜( 1949-1976 )》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頁。)?

不論從美國當時在朝鮮開戰後的決策過程, 還是後來的周邊外交形勢以及對台政策等來看, 都證明了毛澤東“ 三把尖刀”的論斷深有遠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台灣的共產黨準備配合解放台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2月28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1947年11月12日,即孫中山誕辰紀念日,由台灣共產黨創始者謝雪紅等人在香港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有的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這是新中國建立後發表的第一次《告台灣同胞書》。

《告台灣同胞書》明確告知台灣民眾:“準備配合人民解放軍,共同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即將發起解放海南島的渡海戰役,大陸地區的解放戰爭已接近尾聲,台灣成為最後一個解放的目標。可以說,第一次《告台灣同胞書》的核心內涵就是六個字:武力解放台灣。

解放軍對台攻擊的準備從未停止過。按照毛澤東的對台部署,武力解放台灣的三步走戰略為:一是迅速組建海軍、空軍,掌握製海權和製空權;二是盡快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攻台的前沿陣地;三是發起對台全麵作戰。

1949年3月,中共中央製定“武力解放台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提出1950年的戰鬥任務是“解放台灣、海南島和西藏”。1950年解放軍先後攻占海南島、舟山群島主要島嶼以及萬山群島全部島嶼。中央軍委還在解放軍軍政大學設立台灣隊,集中培養解放台灣的幹部。1950年4月,中共中央再次提出“解放台灣為全黨最重要的戰鬥任務”。第三野戰軍前委隨即發布《關於攻台準備工作的批示》。6月,毛澤東下令成立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指揮部,擬於8月發起攻台戰役。

風譎雲詭、瞬息萬變,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驟然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以“台灣地位未定論”及“共產黨軍隊占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為由,悍然下令美國第七艦隊以“協防”名義巡航台灣海峽,公然以武力幹涉中國內政。6月28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稱:“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鬥到底。”

麵對美軍壓境中國東北,又值建國初始,中國中央政府被迫做出戰略調整,抗美援朝暫時取代解放台灣。6月30日,周恩來批示海軍司令員肖勁光“打台灣的時間往後推”。美國公開幹涉台灣以及解放台灣的被迫擱置,造成台海兩岸長期對峙與分離的格局,這就是台灣問題的由來。

“九·三炮戰”與第一次台海危機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後,特別是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後,解放台灣又被提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議事日程上。1954年7月,中央軍委製定“從小到大、由北往南、逐島進攻”的作戰方案。8月1日,周恩來總理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稱“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容許他人幹涉。”

此時,美國加大了對台灣當局的軍事扶助。1953年8月,美台在台灣海峽舉行首次海空聯合軍事演習,公開向大陸示威和挑釁。是年9月,美台簽訂《軍事協調諒解協定》,規定台軍的整編、訓練、監督和裝備等概由美國負責,一旦發生戰爭,台軍的調動指揮等必須得到美國的同意,協定中的防區,包括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大陳島等島嶼,並在台北設立由美國主持的“協調參謀部”。

為擊破美台軍事圍堵大陸的圖謀,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9月3日,解放軍奉命炮擊金門,這就是“九·三炮戰”。此次炮戰一直持續到9月22日,人民解放軍地炮群共作戰18次,擊沉台軍艦艇3艘,擊傷4艘,摧毀炮兵陣地11處,倉庫6座。

“九·三炮戰”的目的是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同時亦激化了台灣當局與美國的矛盾。美國出於其國際戰略安全利益的考慮,不斷強化其在東亞遏製中國的軍力,但同時亦不希望被台灣當局“反攻大陸”政策所牽引。幾經討價還價,1954年12月3日,艾森豪威爾政府和台灣當局在華盛頓簽署“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依據此條約,美軍對台灣的“協防”範圍擴大至浙、閩沿海,台灣列島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條約”公然將台灣置於美國的“保護傘”之下,並聲稱要對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正義鬥爭,同台灣當局采取“共同行動”。這是美國粗暴幹涉中國內政、軍事介入台海的又一重大步驟,標誌著美台軍事同盟的正式形成。12月8日,周恩來總理發表嚴正聲明指出,台灣是中國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允許他國幹涉。

1955年1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福摩薩決議案”,允許動用美軍“協防”台灣,隨後還組建“美軍駐台協防軍援司令部”。1954~1955年,美國直接幹預台海的一係列事件造成中美嚴重對衝,也使中美處於戰爭的邊緣,史稱第一次台海危機。

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的嚴正立場,毛澤東決然下令解放一江山島、大陳島等浙江沿海島嶼。1955年1月18日,一江山島戰役打響,這次戰役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的協同作戰。至1月19日2時,解放軍攻占一江山島。2月5日,台軍在美國第七艦隊“協助”下自大陳島撤退。2月13日,解放軍登陸大陳島。至2月25日,浙江沿海各島嶼全部解放。

中國共產黨在準備武力解放台灣的同時,也沒有放棄對和平解放台灣的努力。1955年4月萬隆亞非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稱:“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特別是台灣地區的緊張局勢的問題。” 5月13日,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提出:“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7月30日,周恩來總理進一步宣告,隻要美國不幹涉中國內政,和平解放台灣的可能性將會繼續增長,如果可能的話,中央政府願意與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

是年7月13日,美國在英國、印度斡旋下作出反應,建議中美雙方各派一名大使級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當日周恩來總理表示同意。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在日內瓦(後在華沙)舉行。至此,第一次台海危機解除。

“八·二三炮戰”與第二次台海危機朝鮮戰爭結束後,中國開始在東南沿海修建鷹廈鐵路,浙閩、贛閩、粵閩戰備公路,及福州、龍田、漳州、晉江、惠安、連城機場,1955 ~1956年,鐵路、公路及六大機場相繼完成。1956年中國仿製蘇聯米格17的殲-5戰鬥機亦試飛成功。為執行毛澤東解放台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爭奪台灣海峽的製空、製海權,解放軍亟待對台作戰的契機。

1958年7月中旬,美英出兵幹涉黎巴嫩、伊拉克等國,中東形勢空前緊張。7月15日,台灣當局宣布進入“特別戒備狀態”,加緊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美國更從本土和地中海增調軍艦、飛機,加強巡航台海的第七艦隊實力,並向台灣提供40枚導彈、4艘登陸艇等,台海形勢驟然緊張。

7月18日,毛澤東在北戴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炮轟金門,用實際行動聲援中東人民的革命鬥爭,牽製美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懲罰氣焰囂張的台灣當局。7月19日,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組建福建前線指揮所。就在預定炮擊金門時間臨近之時,毛澤東下令暫緩炮擊。7月27日,毛澤東在給國防部長彭德懷、軍委秘書長黃克誠的信中,提出炮擊金門的行動要“看一看形勢”,並聯係“中東問題”通盤考慮研究。

然而,此刻的中美關係再度出現緊張,美國拒絕明確回答中國政府於6月30日提出的美應在15天之內派代表恢複中美大使級會談的通牒;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台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表《關於不承認中共政府的備忘錄》,無理詆毀中國政府。在此期間,台灣對大陸的騷擾和破壞活動異常猖獗。8月17日,在北戴河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確定炮擊金門方案。

8月23日下午5時30分,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數百門大炮齊轟金門、馬祖,台軍金門防衛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當即中彈身亡,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判斷炮擊金門是解放台灣的前奏,旋即下令派出6艘航母、百餘艘艦艇、200多架飛機駛入台灣海峽,一時間戰爭風雲籠罩台海,史稱第二次台海危機。

在“八·二三炮戰”爆發的44天內,解放軍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50萬發。9月2日,執行對金門補給運輸的台灣海軍“沱江”號在金門料羅灣附近海域遭到解放軍魚雷艇的重創。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發射53300餘發炮彈,正在金門新頭碼頭卸貨的“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遭到重擊,金門台軍損失慘重。

“八·二三炮戰”爆發後,艾森豪威爾總統重申美國武力“保護”台灣的“責任”。9月4日,杜勒斯國務卿不僅揚言要把美國在台灣海峽的勢力範圍擴大到金、馬等沿海島嶼,甚至以核武器相威脅。美國隨後又提出所謂的“停火”方案,建議中國停止炮擊金門,美國規勸台軍撤出金、馬,其意圖是要在台灣海峽劃出一條“永久停火線”,以便實現“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但美國的圖謀不僅遭到中國政府的堅決拒絕,也不為蔣介石所接受。毛澤東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以“談談打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策略,加深美台之間的矛盾,最終使美國的圖謀遭到徹底失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