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富家子弟創造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這兩位富家子弟、聰明少年,後來在成長中都沒有安於父輩為他們設計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而是走上了“背叛”了自己父輩富有的家庭,也“背叛”了父輩家庭所屬的那個資產階級,選擇了為當時低層的勞動人群即無產階級而《發聲》的革命道路。
1846年初,馬克思、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係,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這個科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誕生。從此,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有了光明的指引。
在海格特墓地,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曆史上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近兩百多年來不僅未曾消沉,反而隨著時代命題和世界境遇的變遷令人一次次矚目,更多的人為其所指引光榮而正確的道路所深深折服,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者與篤行者。
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在19世紀普魯士王國萊茵省,這是當時普魯士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在特裏爾城出生。他的父親是這個城市的高級訴訟法庭法律顧問,同時在特裏爾地區法庭供職,年收入大概在1500塔勒左右。他家擁有一套氣派的住宅,還有一座可以俯瞰全城的酒莊及大量債券。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家庭雖算不上頂級富豪,但至少屬於中上流階層。
弗裏德裏希·恩格斯於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巴門市一個紡織工廠主家庭。他的家族在德國乃至英國擁有多家企業和工廠,屬於典型的資產階級家庭,比馬克思家更富有。恩格斯的父親在他出生後極其高興,專門邀請巴門市政界、商界名流參加為他出生而舉辦的盛大酒會,並在會上希望恩格斯將來能成為烏培河穀“名符其實的老板、幹練的廠主、商界的雄獅”。
令人稱奇的是,這兩位富家子弟、聰明少年,後來在成長中都沒有安於父輩為他們設計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而是走上了“背叛”家庭,“背叛”家庭所屬的那個階級的革命道路。
馬克思小時候聰明好學,喜歡思考,愛問問題,很受家人喜愛。他沒有上小學,父親就是他的啟蒙老師。父親教授給他的比學校課程更為豐富,既有德文、算術和圖畫等基礎課,而且更注重實踐教育,父親經常帶他參觀展覽、遊覽古跡,講述曆史故事、分享各地風俗要聞,還常常在睡前給他朗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作品。
同時,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也經常給他講述希臘故事和莎士比亞戲劇等。這種自由啟發式教育使得馬克思視野開闊、知識廣博,富有正義感並同情人間疾苦。
度過了愉快自由的幼年和童年之後,馬克思進入中學學習,他所讀的特裏爾中學,至今仍是德國著名精英學校。那裏的老師思想活躍進步,學習氛圍濃厚,馬克思接受了係統教育,不僅學習和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臘文,還對古代文學、曆史、哲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文學,他房間裏的桌子上和椅子上都堆滿了書。他從白天到晚上總是默默地看書和寫學習劄記。一些著名文學家和哲學家的著作他都很感興趣,特別是歌德、席勒、伏爾泰、萊辛、聖西門等人的著作。
中學畢業後,馬克思選擇了離家較近的波恩大學繼續求學。他在大學第一學年開銷無度,父親見此情景很是著急,於是在第二學年毅然決定將他轉至柏林大學,希望他學習法律,子承父業。柏林大學是學術殿堂,學校內充滿了哲學氛圍,這使馬克思對哲學萌生了濃厚興趣,成為一名“熱愛哲學的法律係學生”。如果按照父親為他謀劃的道路走下去,馬克思在柏林大學法學係畢業後,即可在柏林或者特裏爾過上富足的生活。
恩格斯的幼年和童年,同樣受到他父親的影響和教育。在他剛剛懂事時,父親就用宗教虔誠主義思想嚴格教育他。後來又把他送到巴門市一所虔誠主義教派學校,從而使恩格斯少年時代精神生活的主導意向是宗教意識。他對宗教篤信不移的態度,曾博得家裏長輩和學校的讚賞。
同時,恩格斯在成長過程中還受到另外一種教育,與他父親的影響完全不同,這種教育主要來自於外祖父及母親。他的外祖父是荷蘭一所中學的校長,精通文學和語言學。恩格斯童年時代有很長時間在外祖父家度過,外祖父不僅輔導恩格斯文化知識,還經常給外孫講古希臘英雄神話故事,同時還講哲學家伊壁鳩魯和孟德斯鳩的故事,朗誦西塞羅的演說和《羅蘭之歌》,等等。外祖父的文化素養自然而然地影響了恩格斯。恩格斯母親具有良好的音樂和文學素養,這也是其外祖父培育和影響的結果,她又把這種影響成功地傳給恩格斯。
這些影響使得恩格斯既渴望學習文學、曆史、哲學等各種人文知識,又特別想做普羅米修斯式的能給人類帶來聖火和光明的英雄。
從家庭條件和個人才華來看,馬克思、恩格斯完全有可能躋身所謂的“上流社會”,求得令人羨慕的個人前程。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使他們與“上流社會”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那麽,他們會如何抉擇人生之路呢?“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麽,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是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所寫的,從中我們仿佛可以預見他們要選擇的道路。
馬克思在大學時期因結識鮑威爾兄弟而加入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經常在柏林一家小酒館內舉辦博士俱樂部,就哲學理論和普魯士現實展開辯論,在德意誌民族擅長思辨的文化氛圍中,辯論總是非常激烈。馬克思由於非凡的才智、淵博的知識和雄辯的口才,被大家認可。
恩格斯也認識鮑威爾兄弟,在柏林服兵役期間也經常參加他們的活動,卻幾乎不參與討論。不巧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沒有在聚會活動上碰過麵。
但是恩格斯從好友那裏知道了馬克思,並由於他們對馬克思的高度評價而盼望結識。
1842年11月底,恩格斯到《萊茵報》編輯部見到了馬克思,在進行自我介紹之後,他提及鮑威爾兄弟來尋找深入交流的話題。可是,馬克思對自學成才的恩格斯十分陌生,他沒有柏林大學的正式求學經曆,所發表的關於謝林的文章和小冊子都使用“奧斯渥特”的筆名。
這使得馬克思對恩格斯沒有多少好感,隻是不耐煩地應付幾句了事。這被恩格斯後來稱為“十分冷淡的初次會麵”。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會麵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局麵?除了兩人不夠了解之外,還有受鮑威爾兄弟和“自由人”影響的緣故。在1842年10月至11月中,柏林的青年黑格爾派發生了嚴重分化。布魯諾·鮑威爾又創建了一個稱為“自由人”的學術組織,該組織不關注現實生活,不考察人們的實際生活狀況,而是醉心於抽象的哲學論證。1842年10月15日,馬克思因卓越領導才能和應對普魯士書報檢查製度的高超技巧使《萊茵報》銷量激增,從而升任該報主編,隨後便開始了與“自由人”的鬥爭,由於拒絕了他們稿件,馬克思和鮑威爾兄弟的關係破裂。
目前流傳下來的書信表明,恩格斯與鮑威爾兄弟雖然經常通信,但他並不知道馬克思和“自由人”之間因《萊茵報》用稿事宜產生的糾紛和衝突,所以在和馬克思見麵時還提及了鮑威爾兄弟。
那麽,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樣相互吸引,並結下真摯友誼終生合作呢?1843年9月,恩格斯給《德法年鑒》編輯部寄去了一份稿件,題為《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負責審稿的正是馬克思。
恩格斯這篇文章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將德國哲學、英國經濟學和法國社會主義思想融合在一起,並將社會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資本主義私有製。馬克思高度評價了恩格斯這篇文章並稱其為“天才大綱”,從此改變對恩格斯的最初印象。馬克思在早年寫作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稱《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為“內容豐富而有獨創性的著作”,在《資本論》中至少4次引用。與恩格斯這篇文章同時發表在《德法年鑒》第一、二合刊號上的,還有馬克思的兩篇文章,即《〈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恩格斯在拿到雜誌樣刊閱讀馬克思文章後,開始意識到鮑威爾兄弟在理論上的巨大缺陷,並從馬克思文章中看到了革命前景和希望,領會了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必要性,從此改變了對馬克思的印象。
此後,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斷通信交換意見,兩個偉大的思想家對基本理論問題與實際鬥爭策略的看法竟然高度一致。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巴黎逗留10天,與馬克思深入交流,由此開始了兩人畢生的親密合作和偉大友誼。
1844年9月,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寫《神聖家族》一書,批判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主義,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一些重要原理。1845年至1846年間,兩人合著《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這部著作是對曆史唯物主義第一次係統的闡述。1845年,恩格斯寫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第一次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必然推動它去爭取自身的解放,而社會主義隻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鬥爭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政治力量。
1846年初,馬克思、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係,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它的改組工作。恩格斯出席同盟在6月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向大會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把舊的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委托,為德國無產階級製定了行動綱領《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後,他們立即回國參加革命鬥爭。恩格斯除協助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之外,還參加南德和愛北斐特地區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激烈戰鬥。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這個科學的理論和實踐的綱領,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誕生。
馬克思主義的東漸過程是先俄後中。俄國作為一個曆史上具有革命傳統的國家,進入19世紀以後便不斷出現社會性革命運動,使整個社會始終處於飄搖動蕩和革命風雨之中,成為馬克思主義紮根的土壤。
馬克思主義東漸萌芽,始於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革命民粹派的研究和傳播,又為馬克思主義東漸俄國提供了理論條件。最終,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和以列寧為代表的革命家,對俄國具有自發革命覺悟的勞動群眾開展持續高效的理論宣傳,使馬克思主義在開啟其民族化曆史進程的同時,終於實現了“俄國化”的曆史使命。
1899年,《萬國公報》第121期上刊載了署名“英士李提摩太譯,華士蔡爾康屬文”的《大同學》一文,提到“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這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報刊,但誤認為馬克思是英國人。
此後到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留日學生及知識分子成為翻譯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力軍。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上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文中稱“麥喀士(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鬥也)”;在1903年11月2日至12月4日《新民叢報》第40至43號的《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一文中,稱馬克思主義之學理“實為變私財以作共財之一階梯”;在1904年2月《新民叢報》第46至48號的《中國之社會主義》一文中,提到馬克思主義關於“現今之經濟社會,實少數人掠奪多數人之土地而組成者也”的主張。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瞿秋白、蔡和森等人開始研究、翻譯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並有意識地將之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聯係起來。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為陣地,相繼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和演說,還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創辦《每周評論》,刊載摘譯《共產黨宣言》。《晨報》開辟《馬克思研究》專欄,譯介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河上肇的《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等著作。
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部分著作中譯本開始出版,如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李季譯的《社會主義史》、惲代英譯的《階級爭鬥》……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馬克思、恩格斯留給人類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馬克思主義。這一偉大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曆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始終閃耀著穿越時空的真理光芒。
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的重要貢獻,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作了高度概括:“發現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認為“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這是因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等。
科學思想是人類獨有的精神瑰寶。馬克思主義穿越百年曆史風雲依然熠熠生輝,釋放出強大思想力量。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來源於它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麵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曆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始終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製高點。
《人類殘殺》自從人類分化為階級以來就己存在。
隻不過《掌權的殺人者》不說而己。又或是以“合法“的由頭裝婊子。
《被殺者》反抗,在古代就被說成是“大逆不道“。在現代社會就被說成是”恐怖分子“。而”恐怖分子“就是在現代社會中被指“罪孽深重,嚴重破壞固有秩序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那麽,《掌權的殺人者》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人類殘殺》。
《固有秩序》就是《掌權的殺人者》是合法的。《我》要剝削壓迫殘殺《你》是合法的。《反抗》《造反》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恐怖分子“。
《馬克思主義》隻是將這人類曆史的本質說出來而己。
即:“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
《共產黨宣言》中說:“共產主義的特征並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製,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製。
但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製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麵、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麵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後而又完備的表現。
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製。
有人責備我們共產黨人,說我們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要消滅構成個人的一切自由、活動和獨立的基礎的財產。
好一個勞動得來的、自己掙得的、自己賺來的財產!你們說的是資產階級財產出現以前的那種小資產階級、小農的財產嗎?那種財產用不著我們去消滅,工業的發展已經把它消滅了,而且每天都在消滅它。“
又說:“你們說的是現代的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吧?
但是,難道雇傭勞動,無產者的勞動,會給無產者創造出財產來嗎?沒有的事。這種勞動所創造的資本,即剝削雇傭勞動的財產,隻有在不斷產生出新的雇傭勞動來重新加以剝削的條件下才能增殖的財產。現今的這種財產是在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對立中運動的。讓我們來看看這種對立的兩個方麵吧。
做一個資本家,這就是說,他在生產中不僅占有一種純粹個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種社會地位。資本是集體的產物,它隻有通過社會許多成員的共同活動,而且歸根到底隻有通過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活動,才能運動起來。
因此,資本不是一種個人力量,而是一種社會力量。
因此,把資本變為公共的、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財產,這並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裏所改變的隻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階級性質。
在資產階級社會裏,活的勞動隻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裏,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隻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
因此,在資產階級社會裏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裏是現在支配過去。在資產階級社會裏,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
而資產階級卻把消滅這種關係說成是消滅個性和自由!說對了。的確,正是要消滅資產者的個性、獨立性和自由。
在現今的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範圍內,所謂自由就是自由貿易,自由買賣。
但是,買賣一消失,自由買賣也就會消失。關於自由買賣的言論,也像我們的資產階級的其他一切關於自由的大話一樣,僅僅對於不自由的買賣來說,對於中世紀被奴役的市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而對於共產主義要消滅買賣、消滅資產階級生產關係和資產階級本身這一點來說,卻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要消滅私有製,你們就驚慌起來。但是,在你們的現存社會裏,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這種私有製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不存在。可見,你們責備我們,是說我們要消滅那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製。
總而言之,你們責備我們,是說我們要消滅你們的那種所有製。的確,我們是要這樣做的。“
共產主義是《共產》資本家的《產》嗎?還有更惡毒的說:《共產主義》不但要《共》資本家的《產》,還要《殺》資本家。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煽動仇恨和製造恐怖。
《資本家》是指:占有生產資料,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人》。
《占有生產資料》的是《人》。《人》赤條條來去,何為一出身就是《資本家》的?其實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誰是《資本家》的人一直在變換,沒有《共產》時,企業公司倒閉了,就不是《資本家》了。何來要《共》這個資本家的《產》?!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祖上有錢的可以成為資本家,低層的少數工人農民及其後代過到好機會時,也可以成為資本家,也可以成為資本家後又變為《打工仔》。
《占有生產資料》的《人》是在不同時期變換著的,而不是永生永世一陳不變的。就是曆史上的皇帝所《占有生產資料》在換代時全部《共產》了。怎麽說?誰《共》了誰的《產》?那時還沒有馬列主義學說,還沒有共產主義理想一說。財產都帶到棺材裏去嗎?
《共產主義》《馬列主義》。《共產黨宣言》開篇就說:“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它的當政的敵人罵為共產黨呢?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產主義這個罪名去回敬更進步的反對黨人和自己的反動敵人呢?“===反對的是這些權貴。
《共產黨宣言》又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一切社會的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
《共產黨宣傳》最後說:“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麵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隻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隻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製度即資本主義製度。《消滅私有製》讓生產資料人人都有份即《公有》。當然包括原有的資本家和權貴。對於原有的資本家來說這是一個陣痛時期,過了這一關後原有的資本家們子女們就不是資本家了,和普通百姓一樣了。這叫人人平等,人人有人權,公平。
《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
《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
《共產主義》的早期是《社會主義》時期,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就沒有什麽《資本家》,誰《共》了誰的《產》?更何況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之後就沒有《資本家》的稱號了。
《共產黨宣傳》中說的《消滅私有製》是指《生產資料》為所有人擁有,而不是少數人擁有。
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最著名的格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誕生於德國特裏爾。203年風雲變幻,203年滄海桑田,今天,他的思想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語言,指引著人類追尋理想社會的腳步。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回望這位思想巨人,對中國和世界都顯得格外重要。讓我們一起“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思考馬克思留給我們的真理與信仰的火種,了解這位精神屆的巨人。
馬克思並沒有那麽遙不可及,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我們一樣,上學、戀愛、叛逆、迷惘,統統有過。受傳統觀念牽絆,戀愛七年才與心愛的姑娘結婚,馬克思也曾經是個少年。
馬克思是不是“富二代”?
卡爾·馬克思出生於德國特裏爾城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兄一姐,共九個孩子)。在馬克思出生那一年,這家的長子不幸夭折,於是,卡爾就成為這一家實際上的長子,備受父母疼愛。
卡爾·馬克思的父親叫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猶太律師,精通多種語言,學識淵博。
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出身荷蘭猶太裔貴族。罕麗達的妹妹索菲亞在荷蘭嫁給了商人裏昂·飛利浦。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飛利浦公司的創始人,我們經常用的飛利浦剃須刀,就是馬克思姨父的家業生產的。馬克思家庭的物質基礎也是來自他母親帶來的豐厚嫁妝。
因此,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之前,雖不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富二代”,但起碼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馬克思沒上過小學
馬克思家庭條件這麽好,是不是一定得上重點小學?
不是,馬克思其實沒上過小學,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亨利希除了教馬克思德語、算術和圖畫課程外,還經常帶他去參觀各種展覽,遊覽名勝古跡,給他講曆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風俗和最新的要聞。
隔壁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也是個博聞廣識的人,當馬克思來家裏做客時,就給他講希臘故事,背誦莎士比亞劇本。
馬克思雖然沒上過小學,但知識水平不比同齡的孩子低,進入中學後成績也十分優秀。馬克思愛思考,他總是喜歡刨根問底,從小就顯露出了對哲學的懵懂興趣。
喝酒打架,馬克思也曾不羈放縱愛自由
1835年,17歲的馬克思遵照父親的安排,進入德國波恩大學法律係讀書,打算畢業之後子承父業成為一名律師。
擺脫了父母的管束,馬克思的“大一生活”充滿了年輕人的躁動與輕狂——與貴族學生發生爭執,攜帶被禁止武器,參與喝酒、決鬥,甚至被學校關過禁閉。
在一次與貴族學生的衝突中,普魯士貴族學生強迫特裏爾的學生下跪,發誓效忠普魯士王朝,或者接受決鬥。馬克思挺身而出,結果在決鬥中,他的左眼角被對方的軍刀劃出了一道傷疤,圍觀的眾人驚出了一身冷汗,而馬克思認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枚榮譽勳章。
馬克思還迷戀於創作浪漫主義文學,還經常給父親寄去自己創作的詩歌作品。但在父親眼裏,這些不過是一個典型的“叛逆少年”的表現。
1835年,波恩大學的同學為17歲的馬克思畫的寫實肖像,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馬克思最早的影像資料。
此外,馬克思花錢大手大腳,從他和父親的通信來看,馬克思在波恩大學一年花掉了700塔勒。700塔勒什麽概念?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算,相當於現在的14萬人民幣,這些錢都是父母掏腰包,可以說相當“敗家”了。
無奈之下,亨利希安排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而正是這一變化,讓馬克思的精氣神發生了轉變,不再叛逆。
馬克思成超級“學霸”
來到柏林大學,馬克思一下從“熱血男孩”變成了“學術青年”。這個階段,馬克思博覽群書,自學英語和意大利語,翻譯了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羅馬曆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誌》和奧維狄烏斯的《哀歌》等名著。此刻的馬克思,從“問題少年”變身成了學霸,並潛心研究黑格爾哲學。
馬克思為何有這麽大的轉變?
外因來說,柏林大學是德國最高學府,嚴謹的學風影響到了馬克思,環境改變人。內因來講,馬克思從小就誌存高遠,17歲曾語出驚人,說出“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豪言壯誌,何等的抱負和胸懷!對他來說,追求知識和真理,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馬克思18歲私定終身
馬克思讀書很在行,追女生也有一套,18歲就私定了終身,還是姐弟戀。
馬克思的意中人叫燕妮,比馬克思大四歲,是特裏爾城的頂級美少女,全城男青年愛慕的對象。馬克思也是其中一個,當時他的心裏燕妮是最美,每一個微笑都讓他陶醉。
燕妮的父親就是前文說到的隔壁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所以,馬克思與燕妮相識於年少,算是青梅竹馬。
盡管雙方家長知根知底,但這段感情,並不容易。
首先,男孩18歲,女孩22歲,這個年齡差距就像一個高中畢業生愛上了一個大四快畢業的學姐,那時的歐洲還是比較保守的,即使在當下,大部分家長也難點頭。
其次,社會地位懸殊。燕妮天生麗質、家世顯赫,馬克思雖家境殷實,但仍屬於平民階層,與燕妮家族有門第差距。
第三,馬克思沒有任何經濟基礎。馬克思那時尚在求學階段,雙方家長都認為在找到職業支撐家庭之前,不應該“談朋友”。
第四,馬克思並不是一個暖男,青年時的馬克思,滿腦子思考的都是黑格爾、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純粹的形而上學,並沒有對未來、對婚姻有實際的打算。
最後,異地戀。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馬克思讀大學期間,很少回家,與燕妮一年都見不上幾麵。那個年代,沒手機,發不了微信,上不了微博,這對年輕情人維係感情的主要工具,就是寫信,基本就是那個時代的“網戀”。
後來,馬克思為燕妮寫下的詩歌,被後人編成兩本《愛之書》和一本《歌之書》保留了下來。可見馬克思真沒少寫信。
即使如此,即使有這麽多障礙,在相戀7年後,馬克思和燕妮排除萬難,還是結婚了,那時燕妮已經快30歲。
哪有什麽勝利,堅持就是一切。盡管有很多書籍梳理了馬克思這段戀愛經曆之所以成功的理由,但顯然,世俗偏見更多是壓在燕妮的身上,她才是關鍵。
燕妮是一位頗有追求和想法的女子。在她的眼中,馬克思充滿智慧,是一個可以終身作為依靠的人。這種以才華、價值和理念為首選的擇偶觀放在現代社會來看,也極為少見。有了馬克思的真心、才華和燕妮的堅持、通達,兩個人最終成就了一段曠世佳緣。
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和燕妮
親自投身於人類的解放事業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1867年後,馬克思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是參與和思考西歐工人運動,這包括受托起草國際工人協會的文件、發表對“巴黎公社”事件的評論以及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之間的關係和對俄國革命的關注。
國際工人協會(後稱“第一國際”)是於1864年建立的世界性工人組織,旨在通過建立更為強大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聯合來反抗資產階級。馬克思一方麵看到,“史無前例的”“工業的發展和貿易的擴大”形成的“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工人群眾的貧困”並“沒有減輕”,但另一方麵他不得不考慮到不同國家工人隊伍的發展條件極不相同,必然會造成世界範圍內合作的複雜性,於是馬克思采用了“實質上堅決,形式上溫和”的方式,要求盡可能“能使一切黨派都滿意”,而“不致把英國工聯派,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蒲魯東派以及德國的拉薩爾派拒之於門外”。此外,馬克思特別看重工人階級的“精神發展”,指望將來通過各國各派工人的思想交流和討論,形成一個可以共同接受的理論綱領。
1871年發生了巴黎公社事件。馬克思對這一事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積極參與並作了客觀的估量和精深的分析。馬克思看到,公社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確實“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製的發展方向”。在巴黎公社之後出現的新的曆史境遇表明,工人運動麵臨的直接任務是在民族國家的基礎上建立各自的工人政黨,這樣,國際的組織形式的繼續存在會成為工人運動發展的一種桎梏。馬克思看到了這一趨勢,在他的建議下,國際工人協會於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在此期間,馬克思還積極參與和關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建及其綱領的製定,成為事實上的“導師”。
馬克思在1883年之前的一段歲月裏把視野擴展到西歐之外的東方,特別是俄國。馬克思認為,俄國的農村公社“處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中:它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同時存在為它提供了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製度的卡夫丁峽穀,而占有資本主義製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作為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不可能從書本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也不會隻靠頭腦的臆想得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辦法隻能來自參加變革現實的革命實踐。
一個多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這樣一種語言:數百萬人用它來表達他們對一個更公正的社會的希望。作為反抗的工具,馬克思對宗教的描述給很多從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力量:“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製度的精神一樣。”依靠一套理論,一個人可以創建一個學派,但是依靠一套價值,一個人可以創建一種文化、一種文明、一種共同生活的新方式,馬克思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價值兩方麵都是思想的巨人。
今天人文社會研究的各種部門科學和領域情況都說明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思想不可超越的高峰。這就要求我們, 一方麵,像馬克思本人那樣,必須把曆史發展放到一種與整個人類發展階段有聯係的長期框架中進行研究,把馬克思的著作與他集中關注的較短時期、特定題目和特定問題以及具體的曆史事件聯係起來,從而理解他的成就;另一方麵,不是重複他對自己時代問題的診斷和給出的答案,而是直麵其提出的問題,並探尋我們自己曆史發展和開創新文明的道路。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讓我們永遠記住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最著名的格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