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中畢業後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

(2024-05-13 09:10:45) 下一個

高中畢業後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

 

 


改造學校教育讓學生接觸社會實際〔1〕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梁、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

我曾給我的孩子說:“你下鄉去跟貧下中農說,就說我爸爸說的,讀了十幾年書,越讀越蠢。請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師,向你們來學習。”

其實,入學前的小孩,一歲到七歲,接觸事物很多。

二歲學說話,三歲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點就拿小工具挖土,模仿大人勞動。

這就是觀察世界。

小孩子已經學會了一些概念。狗,是個大概念。黑狗、黃狗是小些的概念。他家裏的那條黃狗,就是具體的。人,這個概念已經舍掉了許多東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區別,大人、小孩的區別,中國人、外國人的區別,……隻剩下了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

誰見過“人”?隻能見到張三、李四。“房子”的概念誰也看不見,隻看到具體的房子,天津的洋樓,北京的四合院。

大學教育應當改造,上學的時間不要那麽多。

文科不改造不得了。不改造能出哲學家嗎?能出文學家嗎?能出曆史學家嗎?

現在的哲學搞不了哲學,文學家寫不了小說,曆史學家搞不了曆史,要搞就是帝王將相。

要改造文科大學,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至於工科、理科,情況不同,他們有實習工廠,有實驗室,在實習工廠做工,在實驗室做實驗,但也要接觸社會實際。

高中畢業後,就要先做點實際工作。

單下農村還不行,還要下工廠,下商店,下連隊。這樣搞他幾年,然後讀兩年書就行了。

大學如果是五年的話,在下麵搞三年。教員也要下去,一麵工作,一麵教。哲學、文學、曆史,不可以在下麵教嗎?一定要在大洋樓裏教嗎?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刊印。

注釋

〔1〕 這是毛澤東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杭州會議上的講話一部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高考晉升大門慢慢被特權所管控






《高考》盛事,幾乎每一個經曆過高考的學生、每一個曾經供養高考生的家庭都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當然除了第一批七七、七八屆及之後的幾屆之外, 因為當時處於社會轉變之機, 即享受到社會主義的免費社會福利, 上幾年學後國家還統一分配工作, 工作後有了工作經驗後就享受到私有化的好處。所以最初幾屆的上了大學後都很快成名獲利發家致富當官發財了。這幾屆大學生就開始吹自己有多了不起。每一個都念念不忘鄧小平的好。

然而,高考這道晉升的大門也在一點一點慢慢被特權階層所管控。如今教育之弊,半世紀以前已經被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然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一步步地擴大、蔓延。其實中國之弊病,未能防微杜漸的又豈止教育這一項呢......

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1977年冬天,中國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二十七點三萬人。1978年,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點二萬人。七七級學生1978年春天入學,七八級學生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迎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

一九七七年當時教育部以“來不及改變”為由,決定仍然維持“文革”中推薦上大學的辦法,並剛剛將方案送出上報中央。這引起了鄧小平邀請的三十多位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反對,紛紛揭露這種辦法的弊病,並主張立即恢複高考,建議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推遲當年招生時間。這些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鄧要求教育部立即把報告送中央的報告追回來。鄧小平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但一九七一年在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上通過的《紀要》,是毛主席圈閱“同意”,並以“中共中央文件”下發全國的,“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辦法是形成了法律的。然而鄧小平一句話否定了。而且當時鄧小平還是一個付總理, 上有中共中央、中央主席、中共書記、國務院、教育部等很多頭頭。但鄧小平就是說了算"法律"的。

走資派官方各種文件網站報刊上都吹捧鄧小平"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不僅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為我國在新時期及其後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僅具有很深遠的曆史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文革後的1973年由基層各用人單位推薦考大學即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時, 有個考生考試結果為:語文38分,數學61分,物理化學6分。被稱之為"交白卷。而走資派在1977年"恢複高考"後第一批考生570萬中被錄取27.3萬學生中, 其中有一考生語文85分, 數學12分。前者畢業後回鄉村。後者畢業後離開鄉村。

"這個1977年,25歲,在湖南衡陽一個小學擔任老師。1968年初中畢業,69年下放到農村,在農村一共呆了4年10個月。1973年上師範學院,畢業後回到原小學任教。真沒想到1977年還有一次機會考大學。當時要上課,還擔任班主任;基本沒有複習。後來集中精力複習自己能夠得分的那幾門課。當時沒有請過一天假複習。考了語文、政治、數學、曆史、地理。曆史和地理兩門課算一科,大概算四門課。因為一直做老師看拚音寫出漢字拚音基礎比較好,看了這一題心裏就定了很多。記得拚音注字是: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這句話我一看就讀出來了,寫了出來。考語文心裏就很踏實了,剛進考場的時候開始還是慌張的。其他還有改病句、改錯字等題目。其實那時候題目不是很難,按現在的標準是很容易的。因為從小喜歡曆史和地理,所以考得不錯,記得我拿到85分的高分。最差的是數學,因為我們那時候基本沒有學過。還算對了一道代數題,拿了12分。當時非常高興。

我們那時候高考誌願以服從分配為主。同學中年齡小的17、8歲,大的有34、5歲有兩個孩子。年齡差距很大。有的是老三屆,66年的高中畢業生,有的是應屆高中畢業生。我們是師範學生,國家有生活補貼。我們班有個同學,年齡比較大,有兩個孩子。他是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卻來讀書了。他就把每個月的夥食費省下來寄回家裏。我們畢業的時候是第一屆大學畢業生,很多單位搶著要,後來都成為工作上的骨幹。應該說是圓了我的一個夢,一個大學夢,而且改變了我的人生。通過學習我能讓家庭和生活過得更好。畢業後,被留校任教,後來又被送到其他大學去繼續深造,做了大學老師。如果不是鄧小平當年拍板恢複高考,我應該會在那個鄉村小學工作一輩子。當年上大學靠推薦,我們是第一批憑自己的本事考進大學的,所以都很驕傲和自豪。在那樣的氛圍裏麵,我們當然更加自豪。像之前靠推薦上大學,我這樣出身不好、家庭成分有問題的人是沒有機會的。(73年是怎麽上大學的?)高考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複辟資本主義的舊式《高考》之後,幾乎每一個經曆過高考的學生、每一個曾經供養高考生的家庭都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因為高考被看作是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一條至關重要的通道。

然而許多有識之士發出的批判文章時有見諸謀體, 例如《高考製度從來不公平,也無法再做社會公平的遮羞布》分析道:高考這道晉升的大門也在一點一點慢慢被特權階層所掌控獨占, 成為特權階層管控人們之工具。

如今教育之弊,改開後出現了許多新的行業。這種新行業,雖然沒有被改開特權集團列入他們“巨大成就”的欄目內,但倒真的搞得不壞,正在以很快的速度“發達”起來。例如“私人授課”業。“代人考試”業。“論文出售”業。“畢業證書製造”業。......

這種行業為什麽如此興隆,那就要看看改開後的教育製度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麵複辟,改開後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都己產業化,也早已成為有錢階級進入特權上層社會的階梯。“國家主要是從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專家中吸收從事經濟工作、黨的工作、國家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和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幹部。”許多材料證明,大學文憑是選拔幹部的決定性標準。

隻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幹脆隻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要是進不去呢,那就對不起,隻能“永遠”當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執行者”。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隻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這種新行業。特權階級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他們的子女,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一途。而這樣做,沒有上述行業的幫助,就有點兒難處。有了上述行業,資產階級新貴們就不怕。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補習班”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麽辦?還得依靠上述行業。

在“教育市場”上,隻要不惜重金,什麽畢業論文、畢業文憑,甚至“副博士”之類的頭銜都可以買到。有了這些玩藝兒,就可以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了。不難看出,教育領域的新行業,完全是適應特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資產階級文化專製的需要而產生的。

“有錢,就可以進入高等學校”,這是一句很難得的真話。當然,統治者“標準的提法”可不是這樣。因為這麽說,他們那個冒牌的“社會主義”不就露了底?勞動人民既沒有那麽多的錢去雇請“私人教師”,又沒有那麽高的地位來得到同僚們的“照顧”。他們的子女,無論在分數麵前,還是在其他什麽麵前,怎麽能同那些公子小姐們“一律平等”呢?

何來“一律平等”?學校商業化,知識商品化,這完全是全麵複辟資本主義給教育帶來的必然結果。既然“知識”、“文憑”、“學銜”都可以用金錢買來,那麽,這些東西一旦到手,當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虧本的生意誰會去做?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後,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隻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改開後教育領域這種新行業,鬧得烏煙瘴氣,真正敢於揭露這種醜惡現象社會根源的是在《文革》中,半世紀以前已經被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然而這些問題時至今日非但沒有解決,反而在一步步地擴大、蔓延。其實中國之弊病,未能防微杜漸的又豈止教育這一項呢......下麵雖是毛澤東半世紀前對教育問題的論述之節選,然而其中所提卻無一不戳中當今教育的痛點。

毛澤東說:我早就說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勞動。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辦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麽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架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作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後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到了。他後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

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衝之,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美國的佛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隻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麽是語法,什麽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課程講的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麽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麵,都要滅亡的。

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於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整個教育製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就有那麽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

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裏水平最高。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優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

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教員就那麽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麽也不行。為什麽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

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如何請酌。

現在這種教育製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麽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大學教育應當改造,上學的時間不要那麽多。文科不改造不得了。如今的大學生證實了這種懷疑。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中《教育》一定要徹底改革





毛澤東關於教育革命的指示

(一九六七年七月)文革中。


上海的形勢是好的。大學、中學、小學如何搞好教學改革,上海是否可以了解一些情況,搞些調查研究,創造一些典型材料。

(文革中大學的鬥批改)一種可能是徹底翻身,一種可能是走回頭路,一種可能是改良,能否在下階段打硬仗了。

鬥批就是破,改就是立。這次教育革命一定要徹底改革,否則是改良,和過去一樣,到後來是搞不下去的。

過了夏天屁股要坐下來。

中學文化大革命要走向正規。軍訓還要搞,中學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比較嚴重,複課鬧革命,有的單位搞得好,有的單位搞得不好。這是關係到革命問題。對於大學生來講,是關係到把青年人培養成接班人,變不變色的問題。

《毛主席論教育革命》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

學製可以縮短。

學製縮短以後,中學畢業生隻有十五六歲,不夠當兵年齡,也可以過軍隊生活。不僅男生,女生也可以辦紅色娘子軍,讓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去過半年到一年的軍隊生活。

現在課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學生、大學生天天處於緊張狀態。課程可以砍掉一半。學生成天看書,並不好,可以參加一些生產勞動和必要的社會活動。

現在的考試,用對付敵人的辦法,搞突然襲擊,出一些怪題、偏題,整學生。這是一種考八股文的方法,我不讚成,要完全改變。

我主張題目公開,由學生研究、看書去做。例如,出二十個題,學生能答出十題,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創見,可以打一百分;二十題都答了,也對,但是平平淡淡,沒有創見的,給五十分、六十分。考試可以交頭接耳,無非自己不懂,問了別人懂了。懂了就有收獲,為什麽要死記硬背呢?人家做了,我抄一遍也好。可以試試點。

舊教學製度摧殘人材,摧殘青年,我很不讚成。

孔夫子出身沒落奴隸主貴族,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開始的職業是替人辦喪事,大約是個吹鼓手。人家死了人,他去吹吹打打。他會彈琴、射箭、駕車子,也了解一些群眾情況。開頭做過小官,管理糧草和管理牛羊畜牧。後來他在魯國當了大官,群眾的事就聽不到了。他後來辦私塾,反對學生從事勞動。

明朝李時珍長期自己上山采藥,才寫了《本草綱目》。更早些的,有所發明的祖衝之,也沒有上過什麽中學、大學。

美國的富蘭克林是印刷所學徒,也賣過報。他是電的大發明家。?英國的瓦特是工人,是蒸汽機的大發明家。

高爾基的學問完全是自學的,據說他隻上過兩年小學。

現在一是課多,一是書多,壓得太重。有些課程不一定要考。如中學學一點邏輯、語法,不要考,知道什麽是語法,什麽是邏輯就可以了,真正理解,要到工作中去慢慢體會。

課程講得太多,是煩瑣哲學。煩瑣哲學總是要滅亡的。如經學,搞那麽多注解,現在沒有用了。我看這種方法,無論中國的也好,其他國家的也好,都要走向自己的反麵,都要滅亡的。

書不一定讀得很多。馬克思主義的書要讀,讀了要消化。讀多了,又不能消化,也可能走向反麵,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者、修正主義者。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刊印

注釋:這是毛澤東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三日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節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一書,出版前曾經毛澤東審定。

在舊中國知識是剝削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私有財產,被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知識分子把自己的知識和靈魂一道出賣給統治階級,作了統治階級的忠實爪牙。

走資派特色政府的磚家叫獸們則把知識作為商品進行赤裸裸的金錢交易,爭名奪利。

自從人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人類《知識》的積沉隻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鬥爭知識,人類如何生存。一門叫做階級鬥爭知識,有知識的人是如何剝削壓迫的,被剝削和被壓迫者是如何反抗的。

這《生產鬥爭知識》和《階級鬥爭知識》兩門知識是工人農民們必須要懂得的。共產黨是工人農民們的先鋒隊。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共產黨是工人農民們的先鋒隊。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所以毛澤東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的工人農民們要懂得這《生產鬥爭知識》和《階級鬥爭知識》兩門知識。

毛澤東沒有要求資產階級或別的什麽階級學習這兩門知識。但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做事的人必須要懂得這《生產鬥爭知識》和《階級鬥爭知識》兩門知識。

新中國成立後,反動政權已經被打倒,“所有製變更了”。被作為“私有財富”的舊知識分子所掌握的知識,卻不能象對待地主資本家的土地、工廠那樣處理,既不能剝奪,也不能沒收。因此,解放後,新中國對舊社會過來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並給予他們種種優厚的待遇,這正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私有製痕跡的反映。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起來的知識分子,費用大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所負擔的,即《免費教育》。《免費教育》的成果應歸社會所有。“所以複雜勞動所創造的成果,即比較大的價值也歸社會所有。”個人不應當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可是新中國剛從舊中國過來,有些人對舊中國遺留過來的“知識私有”觀念也相當嚴重。

這是因為,在中國,雖然生產資料的私有製已經基本上變為公有製,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原有對立的狀況,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但是,生產資料所有製方麵的資產階級法權尚未完全取消。三大差別仍然存在,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處於優越的地位。反映這三大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對人們還起著腐蝕作用。

新中國實行的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因而在分配領域裏資產階級法權還占統治地位,知識分子因為文化水平高,是所謂複雜勞動,有權從社會領取較多的消費品,因而生活上處於優越的地位。這些就給“知識私有”的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存在和泛濫,提供了客觀的經濟條件。

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還相當“長期地留在人們的頭腦裏,不願意輕易地退走的”,幾千年剝削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知識私有”的傳統觀念,在社會上不少人的頭腦中也有一定的影響,並且一下子變不過來。

原來被推翻的剝削階級,更是人還在,心不死,他們雖然已經不能再把土地或工廠傳給自己的下一代,卻期望自己的子女,以“知識”為資本,繼續向上爬,做騎在工農頭上的精神貴族。

混在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之類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劉少奇、鄧小平之流,在文化大革命前也大肆販賣“知識私有”論,教唆青年把知識當作私有財產,當作個人成名成家的資本,瘋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把“知識私有”作為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精神支柱,為其複辟資本主義的罪惡目的服務。這就是“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和泛濫的思想政治條件。

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批判,走資派鄧小平在文革後承認了錯誤,鄧小平向毛澤東保證:改正錯誤!永不翻案!當毛澤東逝世後,走資派鄧小平死不改悔,一上台就翻案,鄧小平用實際行動坐實了走資派的皇冠。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一上台就抓《教育》恢複高考,還是老一套讓知識私有化。不過換了一個名稱叫“上大學改變命運“或叫“知識改變命運。

就是讓少數人先富先有知識,然後離開農村工廠低層人群,轉流到城市富有階級做上等人。

這個“知識私有”觀念是在長期的私有製社會形成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也還有它賴以存在和泛濫的經濟、政治條件。

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應當是針對“知識私有”這種傳統觀念在各個方麵的表現和危害,對症下藥地進行無情揭露,深刻批判。

走資派鄧小平們掌權後就造謠說:文革所謂批判“知識私有”就是“不講學文化”,就是提倡“文化無用”或“知識無用”的奇談怪論。

其實,“文化無用”論是“知識私有”的反動理論受到批判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知識私有”觀念,決不是說“知識無用”、“技術無用”、“文化無用”。

無產階級非常需要知識,如列寧所說:“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關鍵問題是對知識持什麽態度。知識是公有還是私有?是作為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建設社會主義的武器,還是作為個人獵取名利的資本?

這反映了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正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世界觀的集中表現。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製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毛主席指明的教育革命方向,就是要共產黨領導的工人農民和他們自己的知識分子同剝削階級的教育製度和教育思想作徹底的決裂。

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教育戰線曾經已經取得過偉大的勝利,教育陣地的變革是深刻的,但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還剛剛開始,教育革命並沒有搞過頭。

在中國教育領域裏,剝削階級搞了幾千年,修正主義搞了文革前的十七年,改革開放後變本加利地又是四十多年。

資產階級把知識看作個人的私有財產的影響是相當頑固的,用馬克思主義把教育陣地完全占領下來,改造過來,要經過幾代人不斷地堅韌不拔的努力才行。

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已經基本上擺脫了私有製的鎖鏈,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己逐步發展起來。

在所有製方麵,當時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工、農、商業中都還有部分的私有製,社會主義的公有製並不都是全民所有製。

文革中要徹底清除教育領域裏的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真正的共產黨人和毛澤東是要必須繼續完成在所有製方麵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把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文革進行到底的。

尤其是對教育革命的 “知識私有”觀念賴以存在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少數人對知識的壟斷。因此,要破除“知識私有”觀念,必須打破這種狀況,實行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文革就是這樣做的。

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文革期間造反派紅衛兵們是必須熱情地扶植和發揚有利於縮小三大差別、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新生事物。

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複辟的根本措施,是逐步消滅三大差別的宏偉綱領。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就能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高度政治覺悟、能文能武、亦工亦農的共產主義新人。廣大幹部下放勞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實踐中去。廣大革命師生走“五·七”道路,下鄉下廠開門辦學。工農兵業餘理論隊伍的成長。三結合的寫作組或批判組的成立。所有這些新生事物,對於無產階級占領和改造教育陣地,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縮小三大差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都有重要的和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勞動人民一定要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使其茁壯成長,加速實現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的偉大目標。上層建築各個領域,資產階級的勢力和舊的傳統觀念是相當頑固的。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社會的死屍“是不能裝進棺材,埋入墳墓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並且毒害我們”。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為什麽要學習學習什麽怎樣學習






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具體回答了為什麽要學習?學習什麽?怎樣學習?如何推動學習?和如何鞏固學習?等五個問題,是毛澤東幹部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獻。

為什麽要學習?毛澤東:“再不進貨隻有關門大吉”。

一是要領導革命,沒有學問是不成的。早在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中,毛澤東就指出,要領導幾萬萬人口的大民族進行空前的偉大的鬥爭,沒有學問是不行的。毛澤東突出強調,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這門大學問,可以大大提高我們中國共產黨的戰鬥力。

二是工作中的缺陷迫切需要克服。毛澤東說:“我們隊伍裏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毛澤東形象地說:我們的好多幹部本領隻有一點點,好像一個鋪子,本來東西不多,一賣就完,空空如也;再不進貨,隻有關門大吉。“進貨”就是學習本領,這是我們許多幹部所迫切需要的。

三是要建設一個有戰鬥力的大黨、強黨。毛澤東指出:“黨、政、軍、民、學各種機關的在職幹部,均應一麵工作,一麵學習。”隻有學習,才能培養大批的有學問的幹部做骨幹,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有戰鬥力的中國共產黨”。

學習什麽?毛澤東提出學習的三大任務。

1938年,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學習的三大任務:

一是要係統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

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對我們民族數千年的曆史遺產給以批判的總結。

三是要研究抗日戰爭(民族戰爭)的特點和規律。

《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毛澤東再次指出,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理論固然很難,但共產黨員必須讀通其中的道理。同時對黨的建設、聯共黨史等,“要長期地學下去”。而對黨的政策看一眼就丟掉亦是不對的,“應該把黨的政策經常地研究”。一切皆在變化之中,“不研究黨的政策,單學習那些理論是不夠的,會跟實際脫節的”。一句話,既要研究理論,又要研究實踐,要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怎樣學習?毛澤東:“擠”和“鑽”

全麵抗戰時期,共產黨的幹部既要生產又要作戰,還要完成其他日常工作。

“沒有功夫”成為許多幹部不學習的理由。針對這一點,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不學習理論是不對的,有問題就要想法子解決,這才是共產黨員的真精神。毛

澤東指出,“擠”是一個好辦法,“我們現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就用‘擠’的法子叫它讓讓步,在每天工作、吃飯、休息中間,擠出兩小時來學習,把工作向兩方麵擠一擠,一個往上一個往下,一定可以擠出兩小時來學習的。”

延安時期,部分黨員幹部限於自己的識字水平,以“看不懂”為借口抵觸學習。

對此,毛澤東給出的方法是“鑽”,毛澤東指出,對我們不懂的東西,不能隻取守勢,不取攻勢,“如果我們把不懂以仇人的態度不講感情地攻它,一定是攻無不破的,一定可以把它的堡壘攻下來”,“頑強的敵人,正麵攻不下,就用旁襲側擊,四麵包圍,把它孤立起來,這樣就容易把它攻下。”

如何推動學習?毛澤東:要進“無期大學”

毛澤東提到,在職幹部教育製度很好,“是一個新發明,是一個新發明的大學製度”。

這個大學是天下第一,是“無期大學”,是延安的獨創,任何人都可以進。各級政府、各個民眾團體、各類學校,乃至軍隊都應該設立類似的教育機構,建立學習製度,使黨員幹部有組織地學習。

但組織的學習不能傷害黨員幹部學習的熱情。

“學習運動的基礎,是我們同誌們自覺的熱情”。

學習運動的開展要有組織地進行,亦必須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主動性,要給黨員幹部自由看書的時間。

“我們的方法是采取個人活動與組織活動互相配合起來”,既要約束幹部完成“規定動作”,又極力提倡幹部做好“自選動作”。

如何鞏固學習?毛澤東:都要“學到底”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己懂了一點,就以為滿足了,不要再學習了,這滿足就是我們學習運動的最大頑敵。”全黨的同誌,研究學問,都要“學到底”。

“學到底”,在毛澤東看來,至少有三層含義:

一是活到老學到老、長期學。毛澤東勉勵年長的同誌學習時說,“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二是學習的內容要廣泛,理論問題、時事問題、政策問題都要學習,“尤其是我們共產黨員,要知道更多的古今”。如果在世界上有許多自己不懂的東西,那共產黨人就不算最好的革命者。

三是學習要刻苦,“把學習的一切困難都克服下去”。毛澤東指出:“從什麽年月學好了、或者什麽天才,都是騙人的。有用的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具體環境與具體策略,用點苦功。”采取“學到底”方針,一定能克服自滿的壞現象。

毛澤東的“學習觀”:

學用統一觀:

在毛澤東看來,“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學習”。

毛澤東認為學和用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學是基礎,用是目的,用也是學習的過程,學習是為了將學到的知識觀點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改進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即學而能用,學而會用,學用統一,不可脫節。

毛澤東形象地指出,學習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尖銳地批評一些同誌,學習目的不明確,隻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停留在單純的學習上,所以書雖然讀了,但是消化不了,隻會片麵地引用馬恩列斯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毛澤東嘲笑這種學而不用的人隻不過是“古董鑒賞家”而已。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毛澤東就擅長學以致用,如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對中國古典文學頗具研究,並能借鑒其中曆史經驗,來救國治國平天下。毛澤東還常常古籍新解,活用古籍名著中的地名、人物、語言,來為現實政治服務,這種活學活用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毛澤東的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觀:

首先,毛澤東在我黨曆史上很早就認真關注和研究學風問題。

毛澤東揭示了學風的本質和內涵: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幹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誌的工作態度問題。

毛澤東把學風納入黨的建設的理論框架,指出學風也是黨風,並且學風是“關係到中國革命事業興衰成敗的問題”,把學風問題擺在黨領導中國革命“第一個重要的問題”的位置上。

其次,毛澤東大力倡導理論聯係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毛澤東在運用馬列原理解決中國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地把理論聯係實際確定為黨的學風,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學風觀,為黨的學風建設奠定了基石。

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

再次,毛澤東同各種不良的學習風氣作堅決鬥爭,特別是旗幟鮮明地反對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還撰寫了《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改造我們的學習》等文章,從理論上對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對於糾正黨內不良學風、改造全民族的學習起到了正確的引導作用。

毛澤東的全民學習觀:

今天中國《全民學習》己成一個文化現象。而這種思想萌芽在毛澤東的學習觀中早已有之。也是從毛澤東開始形成的。

毛澤東從戰爭年代起,就十分關心廣大人民群眾的啟蒙教育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更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號召人人都要努力學習,並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首先,教書育人的知識分子要繼續改造學習,並且強調要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要想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

其次,年輕人比成年人更需要學習,要學習成年人已經學會的許多東西。

再有,農民要抓緊識字學文化,以適應從事生產勞動的需要。

還要廣大幹部應把工作以外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形成學習上你追我趕、比學趕幫的好風氣。

毛澤東在強調學習時,著重針對黨的領導幹部,指出領導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他們是否學習以及學習的好壞,對實現黨的曆史使命,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因此強調各級黨政領導要帶頭學習,成為群眾的表率。

此外,毛澤東還提出,學無止境,一萬年以後還要學習。

毛澤東的全麵學習觀:

首先,在認識的來源上,毛澤東重視書本知識,也重視實際知識。

既提倡讀“有字之書”,也提倡讀“無字之書”,

甚至把讀“無字之書”看得比“有字之書”更重要。

“無字之書”就是群眾,就是社會實際和社會實踐。

在許多講話和談話中,毛澤東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反複說明一個道理:

毛澤東強調光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學習實際知識,這是最豐富生動的知識。

毛澤東曆來反對死讀書,讀死書,提出要多向社會學習、向實際學習、向民眾百姓學習,才能成為既掌握了書本知識又有實際經驗的比較完全的知識分子。

其次,在學習的對象上,毛澤東主張,無處不學,無事不學,無人不學,“要學習和研究當代和曆史上的各種東西”。

既提出“要向古人學習”,做到“古為今用”。

又發出“向外國人學習”的口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到“洋為中用”。

最後,在學習的內容上,毛澤東認為,學習要有寬度,要博覽群書,有一定的知識麵,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包括哲學、經濟、政治、軍事、文學、曆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等。

毛澤東:“學問很多,大體要稍微摸一下”,“要把革命事業做好,沒有比較完全的知識是不行的”。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反對注入教學法不要把分數看重





毛澤東:”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

毛澤東:”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上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

毛澤東:”整個教育製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就有那麽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裏水平最高。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有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教育製度要改革〔1〕

毛澤東

(一九六四年七月五日)

階級鬥爭是你們的一門主課。你們學院應該去農村搞“四清”,去工廠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農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階級鬥爭都不知道,怎麽能算大學畢業?

整個教育製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

就有那麽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

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

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裏水平最高。

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

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有點真才實學。

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

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

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上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

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

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

教員就那麽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麽也不行。為什麽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

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的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刊印。

注釋

〔1〕這是毛澤東同他的侄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學生毛遠新談話紀要的節錄。

“1958年,毛澤東視察南開大學、天津大學,高度肯定了天大的勤工儉學和半工半讀,聽說天津有60多所中學。辦起了生產車間或校辦工廠,說:學校是工廠,工廠也是學校,農業生產合作社也是學校,要好好辦。要講實際,科學是反映實際,是講實際的道理。不知道實際,老講書本上的道理,怎麽成?(《毛澤東年譜》3,406,1958.8.13)

幾年後,毛澤東在與哈軍工學習的侄子毛遠新的幾次談話中指出,“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有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毛澤東年譜》,5,380,1964.7-8)

幾天後,毛澤東明確提出,“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師生應該接觸農民和城市工人,接觸工業和農業。不然,學生畢業,用處不大。”(《毛澤東年譜》,5,401,1964.8.29)”

教育應該重視實踐(尤其是理工科),而文科應該是情懷和思想上的培養,現在的分數教育確實嚴重,都是想成為人上人,一定程度造成了內卷,而教員的絲路是對的,應該與生產勞動結合,與基層實踐者結合。確定是為集體服務的教育,而不是人上人和自私,官本位等。

有人把毛澤東思想精髓概括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如此概括很難體現毛澤東思想的本質特征,也使毛澤東思想變得抽象空洞,實際上是在歪曲毛澤東思想,因為古今中外,但凡稍有成就,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政治家,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科學家、專家教授學者,都會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這裏的“人民”指的是以工人、農民、解放軍為代表,處於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而不是當下以官員、老板、買辦和依附於前三者的高級知識分子為代表的精英。

毛澤東思想非常具體,如他在工業領域提出以“一參二改三結合”為主要內容的“鞍鋼憲法”,在外交領域提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等,他的《論十大關係》更是治國理政的經典文獻,對當下同樣極具現實意義。聯係新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正反兩方麵實際,學習宣傳毛澤東思想,理解將更透徹,領悟將更深刻,收獲將更豐富。

這篇《毛主席論教育革命》,是毛澤東1964年7月和毛遠新談話紀要的節錄,他在談話中提出“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反對注入式教學法”、“ 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等觀點,對當下的教育改革很有借鑒意義。事實上,當下教育之所以問題頻出,就是因為偏離了毛澤東思想。

當然,對毛澤東思想我們也應堅持曆史地、辯證地理解,如他提出“階級鬥爭是你們的一門主課”,這裏的階級鬥爭主要指社會實踐,雖然也包括對敵對勢力的鎮壓,但更主要的是指無產階級思想、共產主義理想與封建階級、資產階級思想及上層建築進行辯論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當然也包括以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改造過程,絕不是某些公知和無良學者宣揚的所謂“肢體鬥爭”、“殘酷迫害”和駭人聽聞的“打砸搶”行為。  

毛主席論教育革命:

階級鬥爭是你們的一門主課。你們學院應該去農村搞“四清”,去工廠搞“五反”。不搞“四清”就不了解農民,不搞“五反”就不了解工人。階級鬥爭都不知道,怎麽能算大學畢業?

整個教育製度就是那樣,公開號召去爭取那個五分。就有那麽一些人把分數看透了,大膽主動地去學。把那一套看透了,學習也主動了。據說某大學有個學生,平時不記筆記,考試時得三分半到四分,可是畢業論文在班裏水平最高。在學校是全優,工作上不一定就是全優。中國曆史上凡是中狀元的,都沒有真才實學,反倒是有些連舉人都沒有考取的人有點真才實學。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隻是跟在教員的後麵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麽不反?隻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

你們的教學就是灌,天天上課,有那麽多可講的?教員應該把講稿印發給你們。怕什麽?應該讓學生自己去研究講稿。講稿還對學生保密?到了講堂上才讓學生抄,把學生束縛死了。大學生,尤其是高年級,主要是自己研究問題,講那麽多幹什麽?

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教員就那麽點本事,離開講稿什麽也不行。為什麽不把講稿發給你們,與你們一起研究問題?高年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員能回答百分之五十,其它的說不知道,和學生一起商量,這就是不錯的了。不要裝著樣子去嚇唬人。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學校要減輕學生負擔要辦好學校






關於學校要減輕學生負擔的批語〔1〕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陸定一〔2〕同誌:

學生負擔太重,影響健康,學了也無用。建議從一切活動總量中,砍掉三分之一。請邀學校師生代表,討論幾次,決定實行。如何,請酌。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根據手稿刊印。已編入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

注釋

〔1〕這個批語寫在共青團中央辦公廳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編印的《團的情況》(增刊)第十八期登載的《北師一個班學生生活過度緊張,健康狀況下降》一文上。文章說,據共青團北京市委反映,最近他們對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二年級一個班調查,發現學生由於學習負擔過重,體育鍛煉運動量過大,課餘活動多,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

〔2〕陸定一,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文教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


關於辦好學校問題的意見〔1〕

毛澤東

(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

辦教育也要看幹部。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要看學校的校長和黨委究竟是怎麽樣,他們的政治水平如何來決定。學校的校長、教員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學生為校長、教員服務的。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刊印。

注釋

〔1〕 這是毛澤東接見以教育部長貢特·塞拉為首的幾內亞教育代表團和幾內亞總檢察長法迪亞拉及夫人時談話的一部分。

學生負擔過重危害很大:

●嚴重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

●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影響“兩基”鞏固提高

●影響融洽健康的師生關係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嚴重違背了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的全麵發展受到了影響。社會各界強烈呼籲:要采取切實措施把中小學生從過重負擔中解放出來,還給孩子們一個“金色童年”。

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在考試和升學壓力下,一些副科不受重視、課時被任意減少的情況較為普遍。在有的學校,活動課變成了作業課、複習課,語文、數學等主科大量擠占非考試性科目的教學時間,學生苦於應付頻繁的考試和大量的習題,培養個人興趣和愛好的空間減少,學習動力和興趣嚴重欠缺。

片麵追求升學率和考試成績帶來的是學生知識和素質的“畸形”發展。記者在某省城調查時發現:一小學三年級50名學生中50%的人不知道蔬菜種在地裏,75%的學生不知道菜油來源於油菜,65%的學生不知道甘蔗能榨糖,45%的學生不知道棉花可以做衣服。這種種現象表明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課業負擔過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習時間過長,導致一些學生睡眠嚴重不足,身體素質下降。

據最新一次的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抽樣調查,城市小學生近視率為22.78%,初中生為55.22%,高中生為79.34%。農村小學男生為11.6%,女生為15.7%;初中男生為35.5%,女生為44.6%;高中男生為53%,女生為64%。一些學生在緊張、壓抑的心理狀態中,缺乏自信心和進取心。

在學校和家庭壓力下,一些少年兒童對學習、對學校、對教師、對家長產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釀成了一些悲劇。社會上出現了“救救孩子”的呼聲,青少年則發出“還我童年”、“還我青春”的呼喚。某省在對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在視力、耐力、速度、力量、柔韌性等指標上已經出現下降趨勢,近幾年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體檢完全合格的僅占15%左右。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某市小學五年級和初中二年級每學期教輔資料和專題教育讀本費用分別為59.45元和156.70元,均超過了購買教科書的費用。

再加上一些學校的亂收費和其他方麵的搭車收費,使農村不少學生因繳不起費而失學,因而延緩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在有些地方,青少年中的文盲、半文盲開始回升,嚴重影響了“兩基”的鞏固提高。當前“項基”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初中生輟學率回升。

據一些省統計,其中因家庭經濟困難轅學的占50%左右。有的學生用於購買複習資料、參加培訓班的費用已經大大超過正常的學費和書本費,一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家庭不堪重負。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也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還損害了教育的形象。一些家長抱怨學校派給家長的事情太多,動不動就開家長會,把原本應該由教師在學校教給學生的東西布置給家長,家長隻好陪著孩子“加班”。

過重的課業負擔還影響了健康融洽的師生關係。少數缺乏責任心的教師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課堂效率上,而熱衷於補課收取報酬,引起家長和學生的反感。

在為數不少的學校,教師處罰學生的一大方式就是罰抄寫課文或做習題數十甚至上百遍,在加重學生負擔的同時,這些簡單粗暴又不負責任的做法直接導致了師生關係的惡化。

在感受到負擔過重帶來的嚴重後果的同時,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正逐步成為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共識。一些人士呼籲:對已經出台的減輕學生負擔的有關規定,一定要加強執行情況檢查,要真正貫徹落實,不能有章不循,有禁不止。

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主要靠升學率和考試排隊來評定學校辦學成績,因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的差距,招生製度,考試對學生教材,過多、過難、過重、過深的教學內容。學生教材和輔導資料的發放,向學生發放輔導用書,各類麵向中小學學生的競賽和評獎活動。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要想當先生》《得先當學生》






《教師要向人民群眾學習》

《文科要以社會為工廠》〔1〕

毛譯東

(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一,力量的來源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裏學得知識,製定政策,然後再去教育人民群眾。所以要想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學生的。而且當教師之後,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

二,清華大學有工廠。它是一所理工科學校,學生如果隻有書本知識而不做工,那是不行的。

但是,大學文科不好設工廠,不好設什麽文學工廠、曆史學工廠、經濟學工廠,或者小說工廠。文科要把整個社會作為自己的工廠。

師生應該接觸農民和城市工人,接觸工業和農業。不然學生畢業,用處不大。

如學法律的,如果不到社會中去了解犯罪情況,法律是學不好的。不可能有什麽法律工廠,要以社會為工廠。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論教育革命》刊印。

注釋

〔1〕這是毛澤東接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的談話節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曆史的發展是人和社會發展的統一。

其中,人的發展推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通過人的發展來獲得體現。

但是,人的發展並非社會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

無論是人的素質還是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教育。

為了讓更多的人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新情況新要求,教育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

教育,必定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由此帶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者是否需要先接受教育?

對此,毛澤東在1957年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緊密結合知識分子的改造問題明確提出,“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學生”。

知識分子首先是教育者,而“因為他們是教育者,是當先生的,他們就有一個先受教育的任務”。

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還對知識分子為什麽要再學習、學什麽、如何學以及社會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學等問題作了闡述。

這些重要思想,對於引領新時代廣大教育工作者主動改造自我、全麵提升能力素質、積極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需要,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針對法國唯物主義學說割裂“環境創造人”和“人創造環境”之間的辯證關係的錯誤觀點,明確提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從而得出“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科學結論。

毛澤東提出“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學生”,可謂與此觀點一脈相承。

教育者肩負傳道、授業、解惑的光榮使命和崇高職責,但要能傳道、授業、解惑,首先得明道、信道,先行增強本領,不斷提升破解難題的能力。

當今時代,信息網絡高度發展,知識更新日益加速,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育者要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真正成為“好先生”,就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本領,這樣才能真正擔負起教育別人的職責和使命。

俗話說得好,“一盞昏暗的燈照不亮周圍的環境”。教育者如果不首先自己明道、信道,隻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