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的因果關係
《戰爭》與《和平》就是人類的曆史。《戰爭》能夠推動人類曆史前進,也能無情地把它傾覆。《戰爭》能夠造就戰將,也能淹沒一代甚至幾代人的青春。對於付出了極大的生命代價的戰爭曆史事件,不可能也不應該輕易忘卻,而應使它成為一部讓曆史告訴未來的教科書。
戰爭幾乎貫穿人類發展的曆史,但影響深遠、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卻屈指可數。當古希臘人第一次戰勝波斯人,不僅對自己的命運產生了信心,而且西方文化也由此產生。
那麽,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抗美援朝戰爭,可以說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聲呐喊,它所激發的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動中華民族走向複興的巨大動力。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在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及其統率的17國軍隊的殊死較量中,顯示了高超的戰爭智慧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戰爭的結局是:中國人贏得了勝利和尊嚴,美國當局及其侵略軍得到了關於一個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不可輕侮的記憶。
抗美援朝戰爭給中國人民留下許多寶貴的軍事遺產,特別是其戰略遺產,不僅書寫了戰爭藝術的曆史輝煌,而且也永遠啟迪著今天乃至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戰略指導。
在國家的生存智慧中,憂患意識和掌握戰爭藝術是必須具備的。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原則是:反對戰爭但不怕戰爭。
在中華民族與之生存的國家在生死存亡的曆史關頭,戰略家必須具有超前的判斷力和果斷作出科學抉擇的魄力,以及麵對強敵敢於應戰的勇氣和善於應戰的智謀。毛澤東就是這樣的戰略家。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建立伊始,在各方麵存在嚴重困難的情況下,國際反華勢力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場戰爭。
當時,美國軍隊公然武裝幹涉朝鮮內戰和封鎖台灣海峽。特別是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越過"三八線"大舉向中朝邊境進犯。朝鮮處境危在旦夕,中國主權和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請求新中國直接出兵援助。
在這種情況下,新中國被迫推遲解放台灣,調整國民經濟恢複計劃,決心不惜付出巨大的民族犧牲,派出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進行了建立新中國後曆史上的第一場反侵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中部的"三八線"成為世界兩大陣營在東方的政治與戰略邊界。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糾集所謂"聯合國軍"進行武裝幹涉,很快就席卷整個朝鮮北部,威逼中國北部邊境。在南線,美國杜魯門總統宣布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和進駐基隆、高雄兩大港口,武裝阻止中國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與此同時,美國還向法國提供軍援,支持法國擴大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戰爭,以便從南翼牽製中國。
從當時的戰略態勢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麵對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舉起的一柄南北夾擊的重鉗。
朝鮮戰爭爆發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方向和戰略部署的重心是在南線,準備解放台灣,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
而在北線以友邦為鄰,幾乎沒有設防,那裏卻集中了全國大部分重工業,當時全國的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遼南。
朝鮮戰爭的爆發,使中國的主要工業基地直接暴露在美國陸海空軍的威脅之下,甚至中國首都也在美國重型轟炸機的活動半徑之內。
中國的戰略後方和政治經濟中心頓成前線或戰略淺近縱深。
況且新中國剛剛建立,國力薄弱,百廢待興,戰爭創傷亟待恢複。但敵人打上門來,是沉默容忍,還是奮起抗擊;是堅持向南進擊解放台灣,還是揮師北上出兵朝鮮?
在無法回避的嚴重挑戰麵前,毛澤東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不愧為偉大的戰略家,經過慎重權衡,果斷作出抗美援朝的英明決策。
可以設想,如果任憑美國滅亡朝鮮,與新中國隔江對峙,並與南線的台灣蔣介石集團、侵越法軍勢力遙相呼應,就將置新中國於戰略上兩麵作戰的不利境地。那時新中國的戰略態勢,國際環境,國內建設和東北邊境的民族關係都將出現極大的困難和麻煩,其後果不堪設想。
中國人民派出自己的優秀兒女參戰,是麵對侵略威脅,迫不得已又是義無反顧的。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不是挑戰而是應戰,是不得不打別無選擇。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局,不僅保衛了祖國的安全,援助了朝鮮,而且促進了亞洲甚至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二戰後50年世界總體和平的確立和"三個世界"國際格局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總之,從維護世界和平,從打出國威軍威、確立中國人民的自信與自尊,從創造有利的國際地緣安全環境,以利國家長遠建設和增強國防的角度看,不論怎樣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功績都不過分。
抗美援朝戰爭的深遠影響及偉大曆史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場具有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最為典型的一場戰爭。
危局與決策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生在朝鮮國內政治鬥爭中朝鮮內戰的繼續,是因為國際上以美蘇兩種政治勢力鬥爭的必然結果。而且,這種鬥爭還帶有國際間戰爭的性質。朝鮮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關於南北朝鮮統一的問題、也是統一於誰的問題。這種鬥爭從朝鮮解放那天起便開始了,而且還緊緊地同國際間的政治鬥爭相聯係著。
朝鮮南北局麵的形成。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投降。為了在朝鮮受降,美蘇商定以“三八線”為蘇美兩軍占領區域的分界線,蘇軍進入北半部,美軍進入南半部。
這條線把朝鮮完正的一個國家被美蘇兩大霸主國人為的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分,並逐漸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體製”。兩種勢力就圍繞著國家的獨立、統一開展了尖銳鬥爭。
開始,雙方都在謀求和平政治解決,但是,達不成協議,也不可能達成協議。如同今日之台灣和大陸。也達不成和平協議,也不可能達成和平協議,更達不成和平統一的結果。
以後,美國便采取了暫時維持分裂現狀,以待時機進行武裝統一的政策。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南朝鮮李承晚上台,成立了大韓民國政府。接著,9月9日朝鮮北半部也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且雙方都建立了自己的軍隊。
這樣,朝鮮局勢便由此正式發展成為兩種社會製度的對抗。南朝鮮(韓國)政府成立不久,李承晚就公開打出了“北進統一”的旗號,叫嚷“南北分割必須用戰爭來解決”。於是,積極地進行戰爭準備,並不斷地進行武裝挑釁。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反對美國和李承晚集團的戰爭政策。但是,麵對李承晚集團不斷武裝挑釁和全麵戰爭的威脅,也做了充分準備。由於雙方經常發生武裝衝突,終於於1950年6月25日全麵爆發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朝鮮的統一問題,爆發的過程是,武裝對峙、武裝衝突,並由小到大,逐漸升級,最後發展到全麵戰爭。
然而,朝鮮戰爭爆發時,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是國內戰爭。
美國出兵幹涉之後,朝鮮戰爭由國內戰爭轉化為以反對外來幹涉、反對外來侵略為主的戰爭。
戰爭爆發的第2天,即6月26日,美國就以其空軍開始進行武裝幹涉了,並以其第七艦隊侵占新中國的領土台灣。
6月30日,美國派出了地麵部隊。
戰爭第7天之後(7月2日)美國步兵第24師加入作戰。
7月7日,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組成侵朝“聯合國軍”的決議,隨後是美25師、美騎兵第1師、美第2師、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美第7師及英軍第27旅、菲律賓的部隊投入戰爭。
到9月中旬,美、英等十七國侵朝軍隊共達10萬多人。
這樣,朝鮮戰爭一下便發展成為以反對外來幹涉、外來侵略為主的戰爭。也就在這時,戰爭打成了僵局,相持在洛東江地區。
美國武裝幹涉朝鮮戰爭之後,中共中央及時地分析了世界戰略格局,認為朝鮮戰爭趨於複雜化,遠遠超出了南北朝鮮之間的範圍,已成為國際鬥爭的焦點,至少是形成東方鬥爭的焦點。
對戰局的發展作了兩種可能的估計:一是速決,即朝鮮人民很快取得勝利;二是持久,即美國不會輕易認輸,必將進行反撲,擴大侵略戰爭的規模。
據此中共中央認為:中國人民不能不有所準備。
為防患於未然,在朝鮮軍隊戰鬥發展順利,美國侵略軍節節敗退之際,於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主持召開了兩次軍委會議,討論了保衛東北邊防問題,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
立即從廣東、廣西、湖南、河南、黑龍江等地,抽調第13兵團之第38、第39、第40軍和第42軍、炮兵第1、第2、第8師和一個高射炮兵團、一個工兵團、一個運輸兵(汽車)團,共25萬餘人,於7月底至8月初,集結於鴨綠江北岸一帶,準備保衛新中國東北地區安全和在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者。
8月下旬,中央軍委根據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建議,又決定將上海地區的第9兵團和西北地區的第19兵團,分別調到津浦、隴海兩鐵路沿線,以策應東北邊防軍。9月上旬,中央軍委為加強東北邊防軍的力量,又決定將湖北荊沙的第50軍編入東北邊防軍序列,集結於吉林西南遼源地區。
9月中旬,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國不甘心最初的失敗,於9月15日集中美軍7.5萬餘人,在260餘艘艦艇,500餘架飛機配合下,在朝鮮仁川登陸。
9月27日攻占漢城,29日進抵“三八線”。
10月1日和7日,南朝鮮軍和美軍先後越過“三八線”,兵分東、中、西三路,瘋狂地向朝中邊境進犯。
同時,美軍飛機更加頻繁地轟炸東北邊境地區的城鎮和鄉村,公然將戰火燒到新中國東北大門口。
中國的國防安全已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麽辦?具體說,要不要起而抗美援朝?要不要出兵參戰?就非常嚴肅地擺在了中國人民麵前。
根據上述嚴重形勢,及毛澤東收到北朝鮮勞動黨和政府出兵援助的請求。10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席主持下,連續多次召開會議,討論出兵參戰問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從全球戰略格局的高度分析世界形勢。認為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力量最強的國家,擁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的軍隊,它想稱霸世界,企圖以武力撲滅朝鮮人民革命力量,進而威脅和侵略中國。
而中國革命勝利剛剛一年,長期戰爭創傷尚未恢複,財政經濟狀況相當困難,整個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亟待進行,軍隊裝備相當落後。
同時國民黨殘餘部隊和土匪還在新解放區為患。
要與美國這個最強大的帝國主義進行戰爭較量,存在著許多困難。
新中國麵臨的戰略形勢十分嚴峻。
在這重大的危急關頭怎麽辦?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認為:朝鮮是我們的友好鄰邦,不僅與東北相連接,有利害關係的問題,而且關乎整個東方和世界反帝鬥爭和人民解放事業的重大問題。
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占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狂,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
新中國在東北主要工業基地也將直接處於侵略威脅之下,國家就不可能安安穩穩地進行和平建設。
從朝鮮人民利益和中華民族當前和長遠利益的需要,新中國盡管有很多困難,國內建設暫時要受到損失。
但是,新中國決不能坐視不管。
中央審慎地權衡利弊,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立場出發,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立即將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誌願軍,開赴朝鮮,同朝鮮人民一道,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事實證明,黨中央和毛澤東對當時世界戰略格局的深刻分析和對朝鮮戰局的戰略預見,及其采取的應變措施和果斷出兵參戰的戰略決策,是非常英明正確的。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是影響遠東及世界格局的輝煌勝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幾點基本情況。
①,戰爭的起止時間,抗美援朝戰爭於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止,共打了兩年零九個月。如果加上朝鮮人民軍獨立作戰的時間,則為三年零三十三天。
②,作戰地區:北起鴨綠江,南至“三七線”,以後轉到“三八線”附近。
③,作戰兵力:對方是以美國為首的打著聯合國旗號的侵略軍,共16個國家的軍隊。
除了美國以外,還有它的15個仆從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菲律賓、泰國、土耳其、新西蘭、澳大利亞、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希臘、南非聯邦,通稱16國,還沒有把南朝鮮算為一個國家。如算在內,即為17個。
另外,還有5個派有醫療隊的國家,即丹麥、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這些國家的軍隊,都有著現代化的技術裝備,特別是美國,除了有現代化技術裝備的陸、海、空軍以外,手裏還握有原子彈。
對方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大兵力達111萬餘人,其中美軍54萬餘人,南朝鮮軍51萬餘人,仆從國軍隊4.8萬餘人。
美國侵朝兵力占它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半數;我方參戰為,中國、蘇聯(出動了一些空軍)、北朝鮮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最大兵力180餘萬人,其中誌願軍134萬人,朝鮮人民軍45萬人。
中國人民誌願軍先後入朝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空軍12個師、炮兵15個師、?鐵道兵10個師、坦克3個師、公安軍2個師、工兵14個團。先後入朝部隊占全軍陸軍的70%、空軍的41%、炮兵的73%、防空軍的60%、坦克兵的30%、工兵的57%、公安軍的11%、鐵道兵的100%。
在戰爭期間敵我雙方陸續投入到戰場上的總兵力:敵我雙方均已達300多萬人。敵我總兵力對比為1∶1.4,地麵部隊則為1∶1.7,我優於敵人。
④,作戰的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誌願軍則遠遠劣於敵人,對方戰爭開始時(1950年10月),有飛機785架、艦艇106艘、坦克886輛、火炮10388門,對方最多坦克達1543輛,最多火炮達19530門,最多艦艇達310艘(其中美軍210艘,南朝鮮軍67艘,仆從國33艘),最多飛機達2082架(其中美軍1823架,南朝鮮軍146架,仆從國軍113架)。
抗美援朝戰爭中,對方共出動飛機104萬架次,平均每天出動800架次,最多一天出動達2400架次。中國人民誌願軍方沒有海軍,戰爭開始時也沒有坦克和空軍,隻有火炮3510門。
後期中國人民誌願軍方第一線和二線飛機最多達1043架(其中誌願軍366架,朝鮮人民軍397架,蘇軍280架),火炮最多19702門(其中誌願軍14986門,朝鮮人民軍4716門),坦克最多達792輛(其中誌願軍430輛,朝鮮人民軍362輛)。
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裝備。16個國家的軍隊、現代化的技術裝備,這樣的作戰對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曆史數據表明解決吃飯問題主要歸功於前30年
中國糧食產量前後三十年的對比
中國糧食產量,前後30年對比:
――――――――――――――――――――――――
糧食總產 人口 人均 總產增加率 人均增加率 總產年均增長率
(億噸) (億人) (公斤) (倍) (倍)
1949 1.13 5.4 209
1979 3.35 9.75 344 1.965 0.646 3.7%
2009 5.31 13.35 398 0.585 0.16 1.7%
―――――――――――――――――――――――
以上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
可以看到,前30年糧食總量增加了近2倍,後30年僅增加了不到60%。前30年糧食增加倍數是後30年3倍多,人均增加倍數是後30年4倍以上。 從糧食總產年均增長率來看,前30年年均增長3.7%,後三十年,年均增長僅1.7%,不到前30年一半。
也有人說,這些數據本身就有問題。可是資改派們就是依據此數據來說事的,說前30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後30年解決了吃飯問題。我依據他們的數據說明,他們的結論是錯誤的,結論正好和他們所說相反。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主要歸功於前30年。
在資改派們的宣傳努力下,一般人普遍認為,中國在30年前還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吃飯問題主要依靠改革開放。人們當時還沒有吃飽飯。從科學角度來看,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從人均攝入的熱量來看,人們還沒有達到吃飽的標準(約2900大卡/日),參見下表。但是,從很低水平到達到吃飽標準,是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這個努力,主要歸功於前30年。關於這個問題,楊鬆林先生有過精辟的論述(見《對“聯產承包責任製解決中國吃飽問題”的探討》)
解放後曆年糧食油料產量及折合人均日可攝入熱量
年份 人口(萬) 糧食[1]
(萬噸) 油料[2]
(萬噸) 人日均熱量
(大卡)
1949 54167 11318 256 1906
1952 57482 16390 419 2287
1970 82992 23995 377 2253
1975 90859 28452 452 2475
1980 98705 32056 769 2648
1981 100072 32502 1021 2719
1982 101541 35450 1182 2880
1985 104532 37911 1578 2900
1990 114333 44620 1613 3327
2003 129227 43070 2811 3081
雖然小崗村是在1978年12月開始實行包產到戶,但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是在1982年,1981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人民公社製度。如果以1985年攝入2900大卡熱量為“感覺吃飽”的標準,那麽在人民公社時期的1981年,已經接近這個標準。之所以花了30年,才達到接近吃飽的水平,主要原因之一是解放初期本身糧食產量低,另外一個原因是人口大量增長,前30年,人口增長80%,後30年,人口增長38%。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是戰爭經濟,儲備大量糧食,防止戰爭。
走資派鄧小平在1982年說:“建國以來,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糧食達到了自給。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舊中國長期沒有解決這個問 題。”(《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5頁。)馬克塞爾頓曾指出:“1977年國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糧食生產卻比印度高30%到40%, 而且是把糧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英國學者 在論述中國改革開放時說,中國的改革,有“人民公社創造的良好的農業績效可以利用。”(《馬克思的複仇》)
現在食物豐富,一方麵,經過30年,我們的人均糧食增長率僅是前30年四分之一,但是,畢竟又增加了16%,在接近吃飽飯的時候,再增加一點,當然給人的感覺是現在吃飽了。另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進口糧食和油料,2009年進口食物占消費總量之比,按照重量計算占10%,按熱量計算,占20%以上,因為主要進口食用油,大豆等高熱量食品,如2009年進口大豆4225萬噸,食用油818萬噸。而在前30年最多進口2%。還是以高價大米出口換更多低價小麥和玉米等糧食。
解決糧食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進行大量基礎建設。毛澤東時代,製定農業八字憲法,包括了農業生產的八個主要方麵,
土:改良土壤,例如,大寨用大量秸稈增加土壤有機質。格田整方,平整土地,方便機械化耕作,筆者讀書時還參加過此項勞動。開墾荒地,增加耕地麵積。毛澤東時代,在這方麵的貢獻可參閱《孟凡貴(蘇拉密):萬流歸海見桑田----從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的大視野仰望毛澤東》----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No.2007-02),包括將華北江淮平原大量鹽堿地改造為良田,大量增加水澆地,增加高產水稻種植麵積。
肥:增加肥料來源和肥料生產,改進施肥方法。一方麵,發展沼氣發酵,生產有機肥料,另一方麵,增加化肥生產。七十年代初,幾乎每個縣都建化肥廠,生產氮肥和磷肥。改進施肥方法,包括測量了解各地土壤狀況,試驗不同作物生長與施肥方法的關係。筆者就曾經在家鄉磷肥廠工作,收集過本縣編輯的土壤情況,列出了詳細的土壤分布圖(很厚一本正規印刷的書)。
水:新修水利設施,包括水庫,灌渠等,當時全國建成大小水庫八萬座、塘壩無數,人工河道、田間路、溝渠、防護林網形成,極大地增強了灌溉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保證了農業的穩產高產。對比2010年雲南,前一個月,媒體還在報道是百年未遇的旱災,後一個月又報道發大水,政府官員的解釋是,水利建設投入不足。實際是,很多老的水利設施都年久失修, 新建的設施,主要是特大工程,如三峽水庫,目的是發電,南水北調,主要提供北方城市用水(不可能用在農業,每噸水的成本都超過一元),與糧食生產基本沒有關係。
種:發展優良品種。全國每個省都建有農科院,每個縣都有育種站,發展了著名的雜交稻等優良品種。到了特別是年代,都成市場經濟,袁隆平都要想法找資金支持育種研究。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現在糧食自給率不斷下降,資改派們也知道繼續下去,會非常危險,想改變這種趨勢,製定糧食自給率95%目標(參見1996 年10 月24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但是,糧食自給率卻不斷下降,現在已經低於80%了,根本問題是相信市場,讓農民們自生自滅,與此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大力補貼農民,保證農業生產。此外,還補貼生產副食品出口掙美元欠條,於是國內需要的糧食和油料生產不足,而農產品出口年年增長,很多出口農產品,如大蒜,果汁等都成了遙遙領先的世界第一。資改派們不知問題所在,病急亂投醫,現在要大力引進轉基因種子,誰也無法保證其安全性,等於埋下了亡族滅種的導火索。
另外還有四個方麵是密、保、工、管,就不一一分析了。附我國灌溉麵積、化肥用量、機耕麵積發展變化情況。可以看到,私有化分田到戶以後,灌溉麵積和機械化等都有所下降。
時間 灌溉(萬公頃) 其中機灌(萬公頃) 化肥用量(萬噸) 機耕(萬公頃)
1952 1995.9 31.7 7.8 13.6
1957 2733.9 120.2 37.2 263.6
1965 3305.5 809.3 194.2 1557.9
1980 4488.8 2531.5 1269.4 4099.0
1985 4403.6 2462.9 1775.8 3444.2
(出自《中國統計年鑒》)
1、毛主席時代白手起家建立了幾十萬家國營中央地方企業。幾百萬家社辦集體企業。
2、新中國隻用了20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工業化裏程。
3、中華民族之前遭受了100年戰爭創傷,但毛主席隻用了20年的時間,就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和國防工業體係”!
4、毛主席時代的新中國,工業世界第六,軍事世界第三,政治世界第一!
5、建立了84000座水庫,3億畝梯田,210萬眼水井,17萬公裏梯壩!(毛主席,當代的大禹!)
6、寶成鐵路、成渝鐵路、蘭新鐵路、成昆鐵路、貴昆鐵路、湘黔鐵路、焦枝鐵路、坦讚國際鐵路等等鐵路的建成。
7、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由1949年解放前的35歲,增長到毛主席時代的65歲以上。
8、舊社會嬰兒出生的死亡率為20%,而新中國嬰兒死亡率僅為4%。
9、蔣介石敗逃台灣前中國隻有人口5.4億,而到毛主席時代,中國人口增長到了8億。
10、毛主席去世時,國庫裏有夠八億老百姓吃三年的戰略儲備糧5000億斤。
11、毛主席時代,億萬工人居然沒有一個下崗。
12、毛主席時代,億萬老工人居然基本都能看得起病。
13、毛主席時代,億萬工人子女居然基本都能上得起學。
14、毛主席時代,億萬退休工人居然都能養得起老。
15、毛主席《論十大關係》這篇經濟戰略雄文,直至今日無人能出其右!
16、革命戰爭年代,蔣介石幾次圍剿封鎖井岡山、經濟封鎖期間,山上的紅軍沒有餓死,還“紅米飯,南瓜湯”地唱得歡。
17、日軍推行“囚籠政策”、“鐵壁合圍”、進行“大掃蕩”、進行“三光”、經濟封鎖期間,陝北的紅軍居然巋然不動。
18、日軍掃蕩期間,邊區的軍隊、機關和學校居然自己解決了經費問題。
19、日軍掃蕩期間,荒無人煙的南泥灣居然建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20、革命戰爭年代,我黨的幾次土改均取得了成功。
21、上海解放初期,金融風波和“兩白一黑”(大米,棉花,煤炭)風波輕易化解。
22、億萬群眾不跟著有錢有勢的蔣介石走,卻非要鐵了心地跟著白手起家的毛主席向前奔!
23、老蔣退到台灣後,居然要以毛主席為師(學毛主席搞土改,終於在小島上站住了腳)。
24、新中國成立才七年,我國就結束了不能製造噴氣式飛機的曆史。
25、新中國成立才七年,我國就結束了不能製造汽車的曆史。
26、新中國成立才八年,武漢長江大橋就建成了。
27、新中國成立才九年,中科院電子數字計算機就試製成功了。
28、毛主席時代我國的計算機技術,與美國技術相差最短的時候,隻有4年!
29、新中國成立才十年,首都十大建築就竣工了,工期隻用了一年,一直到現在都用的好好的!
30、新中國成立才十年,我國就結束了內蒙古無有鋼鐵的曆史,形成了鞍、武、包三大鋼鐵基地鼎足而立的新布局。
31、新中國成立才十年,立體電影試放成功。
32、新中國成立才十年,洛陽第一拖拉機廠就舉行了落成典禮,我國農機工業進入了新的階段。
33、新中國成立才十一年,大慶石油會戰就宣布成功,一舉摘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
34、新中國成立才十三年,上海江南造船廠萬噸水壓機製造成功。當時世界上隻有美、英、德、捷克能製造這種機械,我國迅速地趕了上去。
35、新中國成立才十七年,中國石油就做到了基本自給。
36、1974年,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37、文革時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每年都要開幕,有時一年還要召開二次!
38、1971年,中國第一台集成電路數控機床誕生了。
39、1971年,全國建成1800多座水泥廠。
40、1971年,收音機產量相當於1965年的4倍。
41、1972年,中國第一輛載重300噸的大平板車問世。
42、1972年,中國從國外引進化肥、化纖成套設備8套,以後又提出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43、1972年,春季廣交會開幕,與中國發展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50多個!
44、1973年,西藏軍區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區大規模種植冬小麥豐收(這是西藏曆史上農業發展的重要變革)。
45、1973年,中國航空線已達到80多條,連接全國70多個城市,與100多個外國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往來。
46、1973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09.76億美元(要知道:那可是當時的幣值呀!)(1974、1975、1976的年份對外貿易總額更大!)。
47、1974年,中國冬小麥產區推廣優良品種,占全國小麥播種麵積的80%以上。
48,1973年至1974年,毛主席利用國際貨幣動蕩時機,適時購進了600噸黃金!
49、1975年,景山發電廠首次應用電子計算機控製發電。
50、1976年,郵電部門發展傳真通訊技術。
新中國接手時,國庫裏的金銀美金、能搬的機械設備、技術骨幹都運去台灣。不能搬的機械設備全破壞炸壞。還潛伏幾百萬蔣軍特務在大陸搞破壞。大陸成戰亂後的廢城,貪窮落後文盲的農村。一窮二白不為過。又要抗美援朝。清掃全國的垃圾,肅清蔣特務、黑社會、吸毒者販毒者妓院妓女等。又要掃盲,恢複一切生產的工廠,政府機關以及所有學校,和商業營運及幾億人的日常正常生活。又要搞建設生產等等千頭萬緒的事要做。還要防台美時不時來轟炸等等。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的開國又多難嗎?這不是政黨輪換有個交接。而是一切從頭開始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建國。立國。開國。
而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僅僅三十年的時間取得了以上的成績。再來四十年的發展建沒,新中國又將如何?
走資派改革開放後,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值得吹牛嗎?
更重要的是,毛澤東時代的建設是以緣色生產和不損害空氣、水質、土地和不透支子孫後代利益,以及有計劃不盲目不浪費不過剩為原則的經濟建設的。
蔣介石國民黨《抓壯丁》的事實曆史事實是,當年國民黨兵役司令官是如何坦白的,蔣介石的親信是怎樣報告的,當年美國駐華文武官員是怎麽記述的,再聽一聽當年壯丁的哭訴,看一看大陸《還鄉團》成員流沙河家鄉《金堂縣誌》上的記載及金堂縣兵役官員的交代,讀一讀西方的史學家的評說,最後找一找,在他們當中有沒有不“誹謗舊社會”的!
軍政部長追問:近千萬壯丁哪去了?
據抗戰時期曾任四川省達梁師管區司令官的周開勳先生著文記載,國民黨政府於1939年頒布新兵役法後,組建了龐大的兵役機構,各省均設立了軍管區司令部,其下設若幹師管區司令部,再下又設若幹團管區司令部,以專司壯丁征調和新兵訓練。
1943年夏天,時任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長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召集各省軍、師、團管區司令共計170多名,到重慶複興關中訓團開會。會議期間,國民政府兵役署長程澤潤在其所做的兵役工作報告中稱:自1939年實行新兵役法起,到1943年5月止,全國(東北不在內)所征出的壯丁將近1 200萬人,其中四川征出220萬人,河南、湖南兩省各征出約150萬人,其餘各省征出一百萬或幾十萬不等,甘肅、寧夏因為人口少僅各征出十多萬人。
程澤潤報告4年期間總共征出1 200萬壯丁,本來是作為兵役機構成績來宣揚的,不料,當場受到何應欽的置疑:全國軍隊包括警察在內也不過700萬人,而征出的新兵數卻比此數大得多。至於傷亡,根據各戰鬥部隊報告,綜合起來也沒超過240萬人。你們征了1 200萬壯丁,各部隊的長官反而還天天來電報叫喊補充新兵,這是什麽原因?
1938年1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湖南南嶽召開軍事會議。會議製定的“第二期抗戰指導方針”,“側重於整訓部隊,恢複和培養戰鬥力”。中國軍隊242個師、40個旅(特種兵在外)的整訓內容,“主要是加強教育訓練與改定部隊編製兩大方麵”。就是說,在第二期抗戰中,國民黨最高當局沒有部署擴編任務。
如此,何應欽的“壯丁賬”若繼續算下去,能讓所有的人不寒而栗:在這4年中,將近1 000萬的抗戰壯丁神秘地失蹤了。
各級兵役司令官叫苦:“逃兵太多”!
麵對何應欽的責問,這幫專司征兵的司令官們叫苦不迭:“征兵困難”,“逃兵太多”。
這話不假。據抗日戰爭時期曾在四川榮威師管區任職的張登上先生著文記載,“所謂送壯丁的部隊,實際上如押解犯人的軍警。由於大多數的壯丁都是被強迫、陷害、欺騙來的,在押送途中,他們常常是被一根粗麻繩一個一個地串聯捆綁著,而送壯丁的官兵則是刺刀出鞘、子彈上膛,如臨大敵似地在隊列的前後左右,虎視眈眈地押著進行。”
即便如此,被抓壯丁還是逃亡不斷,甚至還有集體“烘營”(就是全數逃跑而不傷人)的。如1944年5月間,“四川省大竹縣所接收到的新兵約一排,竟奪了守衛者的槍支,集體烘營”。
據抗戰期間曾任兵役機關骨幹幕僚和團管區司令數年的萬金裕先生回憶:四川在1939年征兵實施“適齡壯丁抽簽”時,因當時征兵舞弊多,壯丁受虐待致病、致死嚴重等問題,曾引發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1939年夏,四川隆昌、新都等地發生過“規模很大的民變”。1941年夏,四川的廣漢、中江、金堂等地因役政舞弊“又一次激起民變”。
可笑的是,大量壯丁經常性的逃亡,甚至給個別據守交通要道的地方政府帶來“役政”工作的便利。又據周開勳回憶,“巴東偽縣政府曾專派一自衛隊,抓由湖南、湖北前方逃跑回來的逃兵,最多時每天要抓幾十個人,算來一個月即可抓數百名之多。這樣,巴東偽縣政府即可在本縣少抽丁,而交新兵的時間反而又最快。”
抓來的壯丁補入部隊後,依然逃亡不斷。就連何應欽也在這次會議上承認:“根據派到各師的點驗委員會報告,照每個師的編製人數應有一萬二千五百多人,但有的師隻有八九千人,甚至隻有五六千人,其主要原因就是逃兵關係。”
各級長官難言之隱:“層層吃缺貪汙”。
說到逃兵太多的原因,何應欽說是部隊長官“管理教育不善”,“帶不好兵”。這話也不假,但很不完全。實際上,國民黨軍隊普遍缺額還有一個司空見慣但大家都不願意說破的問題,就是各級帶兵長官“層層吃缺貪汙”。
所謂“吃缺”,又叫“吃空”或“吃空額”,就是虛報、冒領並貪汙部隊空缺人員的兵餉、糧代金和武器裝備。“吃空”的方法,通常是有意不把部隊的兵員按編製編滿,在向上級申報領取各項經費時,所報的兵員數多於實際兵員數,其空缺的兵餉、糧代金和被裝則為帶兵長官私吞。空缺的武器裝備軍官也敢貪汙。貪汙之後,拿去倒賣或送人,並安排在作戰之後上報損失予以銷賬。
據原國民黨將領郭汝瑰回憶,1941年10月他接任暫編第5師師長時,發現前任師長戴季韜的“兵一共三千多人,卻上報七千多人。不特領餉吃缺,他甚至把多報部分人的軍裝、襯衣、被蓋等全部拿去賣了。吃缺最厲害的是大米,僅一個月就可多領一萬六千多斤。這些大米賣成錢,都被戴季韜等人裝進了腰包”。
仍據周開勳先生回憶,一些地方征兵官員也“吃空”,他們在分配兵額時,有意增加名額,如在原定每鄉鎮分配的150名壯丁基礎上,再增加二三十名,以此勒索富裕戶出錢。在當時,每個壯丁名額可以敲詐“一二百半開(花錢)”。如果沒有錢,則要求被敲詐人家“以騾馬代兵”,如雲南麗江縣政府就曾交給團管區四五匹騾馬。
壯丁被拉後,即送往體格檢查所檢查身體。這時,有錢人家的壯丁隻要賄賂體格檢查所三五十塊錢,就能作為身體有病不合格,而準予緩征。
兵役官員受了賄,順理成章地就要免去富家子弟的兵役,而上峰派下來的兵役名額,自然就要轉移到窮人頭上。
富裕人家可以用錢買丁,窮人則千方百計躲避抓丁。對此,保長、甲長們也有辦法,白天抓不到壯丁,就在晚上派鄉丁去家裏抓人;抓不到本人,就把壯丁的父母關起來,逼迫壯丁“自願”當兵;本鄉壯丁實在湊不夠數,就帶著鄉丁上路亂拉商客,錢、物沒收,人充壯丁,“形如匪盜”。
有的兵役官員還專門豢養一批“兵油子”。據《宜賓縣誌》記載:
民國33年7月6日,縣交給七十六軍二十四師七十團的86名新兵,全係收買的兵痞流氓。這些人以充作壯丁為生計,每次得買身價1 500至50 000元(法幣),先領一部分,其餘暫存鄉保長處,每10 000元生息1 000元,待逃回之後,即取領本息。鄉保長平時把他們供養起來,其“安家費”、“供養費”,一律向民眾攤派,承辦者從中漁利。
據我采訪到的情況,在一些地區,保長、甲長一旦完不成壯丁“征集”任務,保長、甲長本人則被抓去充數,毫不留情。如雲南省宜良縣古城鎮北大營村的甲長陸正清,自己親自把剛抓來的壯丁送到鄉公所,因為壯丁名額不夠,就被鄉長當場喝令鄉丁捆了起來,一並送進了壯丁營。又如國民黨第184師山炮營2連士兵金學義,當兵前是保長,因為同樣理由,也被強行充了數,送進了部隊。
兵役司令官承認:“沒有把新兵看成是人”。
近年來,筆者為創作長篇紀實文學《心路滄桑——從國民黨60軍到共產黨50軍》, 先後采訪近200名曆史親曆者,內有116名起義、被俘的國民黨官兵,包括師職2人、團職8人、營職4人、連排職19人、士兵83人,另有隨軍眷屬6人。說到國民黨軍隊內部殘酷的階級壓迫,特別是壯丁的悲慘境遇,起義、被俘士兵幾乎無一不恨入骨髓。
在國民黨昔日的兵役司令官周開勳的記憶中,國民黨的役政“弊病叢生,慘絕人寰”;壯丁的“衣食住行”,“慘不忍睹”:
壯丁穿的——“往往是冬發夏裝,夏季不發,……每人發一套汗衣褲、一套單軍衣褲、一頂軍帽、一床灰氈(有時不發)”。
壯丁吃的——“按規定由縣政府糧食倉庫撥給”,由於接送壯丁的長官肆意克扣壯丁的糧餉,軍糧“發給新兵部隊時,則摻入沙土細石”,且“每人每日八兩”,吃摻了沙子的稀飯還要求3分鍾吃完,美其名曰“培養戰鬥作風”。克扣下來的餘糧,則相機賣出,中飽私囊。
壯丁住的——在雲南大理三塔病兵集中處,10月深秋季節,“輕重病員同塞在一間大房裏,全無被蓋,隻是用些稻草鋪點蓋點,滿屋糞便狼藉,臭穢逼人,慘不忍睹”。
壯丁患病——“政府對新兵的待遇和生活不重視,使新兵穿不暖吃不飽,有了病無醫藥”,相當一部分壯丁“未到前方就病死了,因此人人怕當兵”。
壯丁之行——1948年冬,雲南大理師管區送出壯丁3 000人,送到重慶時,隻剩下800人,且全是病兵,故部隊拒絕接受。經查,是周開勳的前任司令官蘇令德“依仗陳誠的關係,在任期內貪汙舞弊,並利用職權販賣鴉片煙”,致使“三千新兵全無被蓋,從雲南步行到重慶要走三十餘日,每日白天走得疲困,加之單身衣服為汗所濕,晚上又無物禦寒,因此沿途疾病者不斷發生,病後即拋之中途,相繼死亡者甚眾”。這件事情雖然發生在抗戰結束之後,但有力地說明了國民黨政府役政積弊未改、難改。
總之,用周開勳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把新兵看成是人”!
兵役視察真相:“傳令嘉獎”抓壯丁。
亂抓壯丁的現象就更普遍了,就連專司兵役的司令官們也承認:“拉捆壯丁現象各省都有。”
這話,在張登上先生《國民黨兵役視察目擊記》中,能得到一個極富有諷刺意味的佐證:
全國第二次兵役會議後,國民黨政府軍政部針對“各管區辦理兵役的基層幹部積弊甚深的問題”,“決心建立全國性的兵役視察網”,於1941年4月和11月,“遴選‘兵役幹部訓練班’優秀學員120人,重新在‘兵役調查班’施以專業的視察技術訓練,學習結業後分別派駐各師管區擔任駐區視察員”。
1943年12月中旬的一天,四川榮威師管區來了一位派頭不小的兵役視察大員,行禮如儀後,開始訓話:“本視察員奉命代表軍政部前來視察,一切有關違犯兵役法令的問題,都要嚴肅處理。言出法隨,決不姑寬!爾等全體士兵有苦訴苦,有冤鳴冤,切勿疑懼不前,因循自誤……”
話聲未落,掌聲驟起,被抽查的該師管區新兵第5中隊的新兵個個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場統計,全連竟有90%以上的新兵都有冤屈,訴說起來聲淚俱下。“大部分壯丁均是攔路邀劫強拉而來;有一些是地方上的鄉鎮保甲貪汙受賄,大搞移花接木欺騙來的;有一些則是因為得罪了‘地頭蛇’被陷害來的”。這當中,“竟有兩個年僅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因回家度假也被強拉來充作中簽的壯丁;還有一個出差來自外地的全副武裝的下級軍官,亦被拉來充了數”。“剩下少數幾個沒有喊冤枉者,也是不得已出賣自己,替紳糧富戶子弟頂名的中簽壯丁,即所謂‘誌願’來的”。
不僅如此,“這些被估拉、被陷害、被欺騙或頂名來的壯丁們隨身所有衣物錢糧、生產工具和備賣商品都先後被剝奪光了”。
麵對“最高領袖”派來的“青天大老爺”,壯丁們祈望撥雲見日,豈知,這又是一場騙局。
不僅如此,這個榮威師管區和榮縣縣政府,後來竟然“因兵役工作著有成效”,“受到了上峰的傳令嘉獎”。
《抗美援朝戰爭》之後,毛澤東的新中國便準備全神貫注於全國工業化建設和農村農民的社會主義化,並致力於創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工業國家。而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政府對新中國仍深懷敵意,毛澤東與周恩來因此便放棄了謀求解決爭端的希望。由於美國斷絕了同中國的正常國際貿易和援助,對新中國實施殘酷的製裁禁運封鎖打壓。紅色的新中國毛澤東時代隻得指望蘇聯的援助。但因為蘇聯一心致力於從二戰中恢複元氣,隻願給予有限的援助。
與此同時,中蘇之間的一場根本衝突也使昔日的朋友反目成仇。俄國害怕核大戰,正尋求與西方和解。但是紅色新中國卻被美國的行動排除在美西方國家範圍之外,這令人十分懷疑美國的意圖。北京擔心蘇聯會以中國為代價與美國結成同盟。
1959年6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出爾反爾,撤銷了他在兩年前達成的幫助中國發展原子彈的協議。新中國毛澤東深信他是在討好華盛頓。在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之後不久,赫魯曉夫建議毛澤東接受美國所提出的“兩個中國”的方案。這是一項完全不能接受的建議。1960年6月赫魯曉夫將幫助中國發展工業的1400名技術人員全部撤回,並帶走了圖紙和技術資料。從此以後,兩國間的敵意便公開化了。
1961年元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總統,此時他本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利用中蘇之間的分裂與人民共和國達成諒解,從而孤立美國的主要對手---蘇聯。但肯尼迪卻暴露出了對中國的偏見,這一點並不亞於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他不僅不設法與中國解決糾紛,反而同俄國謀求諒解,並於1963年7月,建議美俄兩國攜手發起一場先發製人的進攻,對中國新疆羅布泊的核彈實驗基地進行打擊。但赫魯曉夫未為所動。
在肯尼迪執政期間,繼續孤立北京已毫無道理,因為中國的動機不再有任何可疑之處。十多年間,中國與各國間的相處十分審慎,抗美援朝的行動隻是為自保,而當時也隻是為了保護新中國本國的利益。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領導人陷入了理智的死胡同中。國共兩黨都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在邏輯上就意味著台灣的地位問題是中國的內政,美國是無權幹涉的。
蔣介石當然明白,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他那早已失去人心的政權就會消亡。蔣介石和美國要規避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邏輯推論,隻能堅持說中國共產黨人不是土生土長的分子,而是克裏姆林宮指揮下的一個征服世界的陰謀集團的代表。根據中蘇分裂、莫斯科努力同西方和解這一情況,認為紅色中國是克裏姆林宮指揮的陰謀集團的代表這一觀念已變得荒謬可笑了。如果美國承認事實,他就根本無權控製台灣。但肯尼迪卻不顧事實,繼續堅持那套陰謀集團的鬼話。
1954年日內瓦會議之後不久,越南內戰便死灰複燃,而約翰遜總統對越南內戰也越發關注起來。他在印度支那半島動用了龐大的美國軍事力量,又在1964年末和1965年開始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新中國曾對此提出抗議,但卻私下傳話給華盛頓,隻要美國不派遣地麵部隊入侵越南北方,威脅中國邊境,新中國共產黨政府便不會對越共給予物力以外的援助。
這樣一來,新中國當年入朝參戰的理由及其在日內瓦會議上所宣布的必要條件再一次擺在人們麵前:新中國不會容忍其邊境上出現美國軍隊。約翰遜至少從朝鮮戰爭中對此有所了解,因而盡管其軍事顧問曾力勸他向北越出兵,但他卻始終未這樣做。
與此同時,新中國於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自己製造的原子彈,並於1967年6月19日搞出了氫彈,中國從而作為一個大國完全登上了世界舞台。這證明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已變得極端危險,因為如果中國繼續受到蔑視,並被拒於聯合國大門之外,那麽奢談限製核武器就毫無用處。然而約翰遜得知中國爆炸原子彈後,卻做出了恰恰相反的反應,他暗示中國要利用原子彈進行訛詐。而事實上此時周恩來已告訴約翰遜,中國永遠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9年元月尼克鬆成為美國總統之時,很少有人認為他會改變美國對紅色中國的既定政策。然而尼克鬆卻成為羅斯福以來第一位對中美關係進行透徹分析的總統,他還同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一起認識到,讓這個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重返國際社會是絕對必要的。
1972年2月,當尼克鬆及其夫人聯袂訪問北京時,他們得到了絕大多數公眾的支持。這兩個偉大國家也終於恢複友好關係。倘若沒有朝鮮戰爭,兩國的和解肯定會來得更早。這場痛苦而可悲的衝突就是這樣在兩國之間投下了一道長長的陰影,並使整整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摘自:《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美國人的反思》
駕馭戰爭的自由,來自認識戰爭的必然。戰略計劃的實施,是"戰爭的一次性閃光燈",使用一次就展現一場戰爭的結局,留給曆史的或是輝煌、或是災難。戰爭對戰略指導的最初和最後的要求,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有人統計,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世界上發生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戰爭是兩次世界大戰、抗美援朝戰爭和援越反美戰爭。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投入的都是久經沙場考驗的部隊,都派出最優秀的指揮官並把戰爭指導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抗美援朝戰爭的激烈程度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這場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的戰爭中,不僅敢於而且善於同強敵作戰並取得勝利,可以說達到了軍事指揮藝術和部隊素質表現的最高境界。
戰爭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兩軍對陣,了解敵方的戰略企圖、軍事部署、兵力兵器的數量與質量固然重要,但從戰爭指導的最高層次講,還必須了解對方的曆史、哲學和統帥特點。
在戰爭史上,言出即行而又出敵不意是很難做到的,在朝鮮戰爭中,新中國再三發出警告而且說到做到。
美國當局和"聯合國軍" 總司令麥克阿瑟卻不相信中國真的要抵抗,特別是麥克阿瑟斷言侵朝戰爭"是贏定了",中國出兵參戰的"可能性很小","不足為患"。
毛澤東非常重視研究麥克阿瑟的性格和作戰特點。
毛澤東說,麥克阿瑟越狂妄、自負、好大喜功,越對我們有利。麥克阿瑟沒有指揮大兵團在廣大地域作戰的經驗,而有豐富的越島進攻作戰的經驗,因而在仁川登陸,包抄朝鮮人民軍的後路是他的必然之舉。
基於這種判斷,早在朝鮮人民軍勝利南進,美韓軍退守"釜山防禦圈"時,毛澤東就提醒要防備美軍在仁川登陸,並從中國南方調兵北上,組成東北邊防軍,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首批參戰部隊。
這是"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戰略預見與戰略預置。沒有這一舉措就沒有後來的勝利。
反觀敵軍方麵,麥克阿瑟,按美國評論家大衛·裏斯的說法,是位憑"想象和直覺,而不是軍事的邏輯和科學"指揮作戰的美軍司令官。他在完成仁川登陸這一朝鮮戰爭中的傑作之後,接著就是一個大敗筆,他在所謂"聖誕節攻勢"中,親自把美軍趕進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包圍圈而遭到慘敗。
當時在朝鮮戰場東西兩線,如果沒有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的冒進命令,則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計劃難於實現;如果美第8軍軍長沃克和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堅決執行上級的錯誤命令,則他們的損失將會更加慘重。
抗美援朝戰爭的曆史證明,在戰略指導上的幾個重大問題的抉擇,毛澤東的判斷和決心是完全正確的。
例如:第一次戰役勝利後,敵人退到清川江左岸固守。如何打第二次戰役,毛澤東決定采取誘敵深入,待敵進入我預設戰場後,我以迂回包圍穿插戰術,各個殲滅進攻之敵。而另一種主張則要求乘勝追擊。如果按後者主張去打,第二次戰役不會取得那樣大的勝利,至多打成一個擊潰戰。
又如1950年底,中國人民誌願軍突破"三八線"後,打到"三七線"附近地區。此時中國人民誌願軍物資供應極為困難,連打3個戰役已十分疲勞,為防南進過遠,被敵所乘,毛澤東高屋建瓴,部署就地轉入積極防禦作戰。
此舉為後來的第四、五次戰役和兩年多的陣地防禦作戰創造了條件。如果當時繼續向南猛追,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再如1953年夏季停戰簽字前夕,敵人仍采取種種手段破壞停戰。
毛澤東決心再發動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擊戰役,以打促停。而另一種主張是不再采取軍事行動,馬上簽字。中國人民誌願軍按毛澤東的作戰部署發起夏季反擊戰役,在25公裏正麵上突入敵防禦縱深最遠達15公裏,殲敵12萬3千多人,收複土地240平方公裏,從而爭取到更有利的條件實現朝鮮停戰。
抗美援朝戰爭的事實和結局證明,在戰爭指導方麵,毛澤東始終勝敵一籌。而美軍在戰役上的失利則是替戰略付出了代價;它在戰略上的失敗又是替美國的政治付出了代價。
在中國出兵朝鮮後,美國人曾經發出在朝鮮戰場使用原子彈的叫囂。對此毛澤東表現了大戰略家的從容。他指出:不要說蘇聯已經掌握了核武器,杜魯門不敢冒險打一場原子戰爭,就是真想在朝鮮投原子彈,也沒有義務通知對方。美國的核訛詐終於灰飛煙滅,草草收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在戰略指導上,展現了他一貫的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舉重若輕遊刃有餘的統帥風格。
戰爭不僅是兩種軍事力量的較量,而且是兩種哲學、兩種戰爭智慧,以及兩種道德和勇氣的較量。戰場是最公平的考場,中國人民誌願軍創造的進攻穿插作戰的奇跡,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抗美援朝戰爭是異常激烈的。在朝鮮半島狹小的戰場上,雙方投入兵力最高達30 0多萬人。美國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兵器。某些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飛機轟炸密度、戰場兵力兵器密度和傷亡比例,都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紀錄。而我軍參戰初期,既無空軍,又無海軍(後來雖有少量空軍參戰,也隻能掩護後方主要交通線,不能直接支援一線作戰)。陸軍裝備也相當落後,參戰初期基本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戰,而且是過去繳獲的各種陳舊武器混用。但是,我軍是一支久經戰爭鍛煉和考驗的人民軍隊。他們英勇善戰,克服了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以劣勢裝備戰勝高度現代化的敵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業績,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美國在亞洲的擴張政策,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與中國進行直接和間接較量,都遭到了挫折。這種心理重創,在90年代的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得到補償,但這兩場戰爭的勝利都帶有誇大的成分。
例如海灣戰爭中,被稱為傑作的從伊科邊界向巴士拉迂回作戰的"左勾拳"行動,如果把地圖顛倒過來看,再換到朝鮮的地形上,就是1950年11月,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軍從德川向軍隅裏、三所裏穿插迂回,切斷美9軍退路的戰法的翻版。但海灣戰爭美軍的"左勾拳"是用裝甲部隊打伊拉克的潰軍,正如美國的一個材料上所說,"伊軍的混亂狀態使盟軍部隊輕而易舉地完成了主要戰略機動---相當於13個師的'左勾拳行動'"。
在這次作戰行動中,美軍每小時攻擊前進的速度,第7軍是2.4公裏,第18空降軍是4.1公裏。而當年朝鮮戰場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軍的"左勾拳",是步兵作戰,每小時攻擊前進的速度是5公裏,14個小時連續作戰,先後打垮南朝鮮第7師、土耳其旅、美25師、美騎1師、英29旅各一部,前進70公裏,切斷了敵軍的退路。向南突圍與向北增援之敵相隔不到1公裏,在大量飛機、坦克支援下,卻始終不能前進一步。這一仗,中國人民誌願軍第38軍創造了步兵進攻作戰速度的極限,獲得"萬歲軍"的讚譽。有人評價說,有史以來步兵從未如此輝煌過。
人與武器同等重要。越是以弱勝強,人的能動因素越起決定作用。越是現代高技術戰爭,武器裝備因素對勝負的影響越大。建立一支掌握現代高技術兵器的人民軍隊,是保衛國家安全和確立大國地位的基本條件。
抗美援朝戰爭中,雖然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武器裝備及其他物質條件上處於明顯的劣勢,但經曆了20多年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錘煉的中國人民軍隊也有著許多不同尋常的優長。有敢打必勝的信念,有以弱勝強的豐富作戰經驗,有久經鍛煉的高素質的部隊和著名戰將。加上戰爭的正義性質,得道多助,士氣高昂。這些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取得勝利的基本條件。
但是勿庸諱言,由於敵我武器裝備優劣懸殊,中國人民誌願軍的火力、機動力和後勤補給能力與對手相比,都相差甚遠。戰爭證明,沒有必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就影響取得更大的勝利。這場戰爭使新中國政府和人民認識到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以便有效保衛國家安全的迫切性,因而下決心建立自己的軍火工業和現代化的國防軍。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現代化建設的發軔。在戰爭開始後,中國人民誌願軍迅速著手建立了新的軍、兵種,特別是空、海軍和裝甲部隊,邊組建邊投入作戰,在戰爭中成長壯大。中國人民誌願軍取得了現代化戰爭的經驗,各軍、兵種在實戰中得到了鍛煉和考驗,造就了一大批適應現代作戰需要的軍事指揮人才,並在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的基礎上,依據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作戰的經驗,進一步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科學。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惟一的一場兩個對立的大國直接參戰的大規模局部戰爭。不過在彭德懷指揮中國人民誌願軍以連續的進攻行動將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打回"三八線"之前,國際社會還不承認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大國。西方的習慣觀念認為,在戰爭中打敗大國軍隊的國家才具備公認大國的條件。就這個意義說,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後確立大國地位和中華民族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戰,是中華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榮富強的裏程碑,它將永久載入中華民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