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重塑傳統文化精髓棄其糟粕

(2023-07-22 05:59:17) 下一個

文革重塑傳統文化精髓棄其糟粕

 


晚年的毛澤東發動文革是為了重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棄其糟粕醜陋的,毛澤東集一生之學養與積澱,攜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精髓與功力,凝聚起最大的個人犧牲精神,超越時代的局限奮起一擊,如精衛填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如誇父逐日,縱萬難也無法泯滅其爭取勝利的決心和渴望;如愚公移山,開一代新風,讓後人完成夙願;如女媧補天,挽大廈於將傾,留星辰於蒼穹。

在中國曆史上,毛澤東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從苦難深重走向燦爛輝煌的重要連接點,他不僅具備解決這個問題的眼界,而且擁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平台。他用28年的時間,解決了中國的內部統一、國際獨立問題,他還要用27年的時間解決中國的精神、文化層麵上的問題。毛澤東的獨特經曆和由此而產生的影響力,在中國曆史乃至人類曆史上,幾乎都是不可複製的。如果他不在他有生之年做出相應的實踐的話,很多事情恐怕就沒有其他人可以做了。

毛澤東一生最關心文化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是一介文人、小學校長出身,更重要的是,文化問題才是社會、民族的根本問題。隻是由於在1927年,以蔣介石為代表的軍人集團,為了阻止中國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向主張徹底革命的中國共產黨人揮起屠-刀,才使毛澤東不得不把他關心的重點,從文化轉移到軍事,直到毛澤東全麵接管了中國大陸。取得大陸政權的毛澤東絕不會停下腳步,他反複講“進京趕考”,“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其主旨就是,文化問題才是中國的根本問題,他從事軍事鬥爭的經曆,是他人生奮鬥目標的插曲,並不是他的初衷。

晚年毛澤東致力於民族性格的改造和民族文化的重塑,為此,晚年毛澤東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個人犧牲,置個人的榮辱於不顧,準備摔得粉碎。他當然知道要改變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環境,生存習慣,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是不討巧的事情。

但是,為了民族的未來,他本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氣概與情懷,決心嚐試改天換地的前所未有的奮起一擊。很多人醉心於曆數一個很長的政治運動清單,描摹在那個時代裏文人們在各類場合中的種種醜態,其實那些數不盡的政治運動和思想改造,都是為一個目的,改造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毛澤東既要破除中國傳統文化的羈絆糟粕醜陋的部分,又要抵禦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同時,還要吸收西方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益精髓的部分,建立新的中國文化體係,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討論毛澤東的問題,無法回避毛澤東晚年的努力,拋開毛澤東晚年的奮起一擊,研究毛澤東的戰爭成就、政治智慧、經濟能力,都是舍本求末,緣木求魚。走進毛澤東晚年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理解毛澤東。

毛澤東一生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畢生的信條和宗旨。他一向重視民生和生產發展,曆來非常清楚,讓人民生活得以改善,人民才會心情舒暢,才會擁護政府。但是,在毛澤東晚年時期,中國的確出現了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減緩的情況。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除了人口增長很快,主要還是由於毛澤東要抓緊自己還健在的有限的時間,著手解決一些中國人民的更為長遠更為根本的利益問題,以利於在他身後中國的長治久安,故此,將物質經濟發展問題置於了第二位。為此,毛澤東做出了個人的最大犧牲,將針對他的不滿情緒和惡評置於身後。

晚年毛澤東心中第一位的問題,是人民在整個文化結構中的地位問題,如何使執政者永遠保持為人民服務,如何讓人民有機會監督政府的施政行為,做到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對於執政者而言,人民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人民處於社會的底層,手中沒有權力,從事著社會生活中最不起眼兒,最容易被其他人所替代的工作,因此也看似最弱勢。毛澤東要讓執政黨看到,這些普普通通的人民,一旦被組織起來,被動員起來,其力量是無窮大的,無論多麽強大的權力機構都會被淹沒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中國20世紀的曆史上,毛澤東多次在曆史的關鍵點上,展現出常人難以企及的以弱勝強的智慧和膽略,並最後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依靠人民實現了這些非凡的,對中華民族的複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偉大成功。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後,毛澤東仍然牢記這一點,切身地感到,如果中國共產黨忘記了這一點,就會步國民黨的後塵,總有人會重複他自己所走過的路,把人民重新組織起來,那麽中國社會就要遭受又一次血雨腥風。

在全國人民都在喊毛主席萬歲的時候,毛澤東清楚能夠萬歲的隻有人民。由於他的特殊經曆、特殊地位、特殊威望,他必須在他還活著而且還健康的時候,把人民組織起來,對權力體製進行一次可控製的衝擊。讓他親手組建起來的權力機構,切身地體驗一下人民的力量,牢牢記住權力一旦脫離人民,甚至走向人民的對立麵之後,人民的反抗力有多麽強大。

毛澤東希望人民能夠更為直接參與大至國家小至企業的管理和運作,如果社會管理活動,沒有人民的參與,政府不去組織人民,人民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處於弱勢地位。為此,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要給予人民改革不合理的規章製度的權利;工程技術人員、管理者和工人要在在生產實踐和技術革新中相結合。毛澤東希望在他組建的政府中,讓人民有真實的主人翁地位,人民的政府永遠與人民息息相關,水乳交融。

很多人試圖借晚年毛澤東時代經濟工作不是第一要務這一點,把那個時代勾勒為貧窮、落後、封閉的時代,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毛澤東晚年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第一要務,但所取得的成就仍然不可忽視。這些成就大多數都是當時不能馬上見效,但都為後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比如塞罕壩林場、成昆鐵路、大三線建設等等。

這些經濟布局,在當時隻是投入,隻是奉獻,一代年輕人懷著紮根艱苦地區的夢想,經過幾代人的奉獻,終於在50年之後,發揮了巨大的效益。相對地限製一下不合理的經濟行為,不搞掠奪性、毀滅性開采才是人民福祉的長久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晚年毛澤東的外援政策也備受攻擊,被認為是不顧國內人民的福祉,對外亂撒錢的行為,其實,這也是一種短見(如果不是惡意攻擊的話)。毛澤東接手的中國是一個製造能力極其低下的國度,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已經可以製造出很多工業品、軍工品了。

如何讓中國的工業品走出國門,是毛澤東早就考慮的問題了。很多外援項目,比如坦讚鐵路等,其實就是新中國工業品的廣告,也是投石問路的國際化過程。就我們當時的能力而言,我們的產品與歐美相比並不具有競爭力,不白給就不會有人要,中國工業品國際化的第一腳也就永遠踢不出去。毛澤東做出的這種外援決策是很有遠見的。

真正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基礎的是毛澤東,沒有毛澤東完成土地公有製的改造,後來的經濟建設就會遇到重重阻力;沒有毛澤東的人口政策,中國就不會有後來承接低端製造業轉移的人口紅利;沒有毛澤東的掃盲和科技人才儲備的努力,中國就不可能有初級的工業體係、科技體係和軍事體係來護衛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被再次打斷。雖然還在冷戰時期,但僅在1971-1977年之間,就有65個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其中包括中國重返聯合國、中美恢複交往等重大成就。這些成就表明,晚年毛澤東努力把中國融入全世界,並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國際環境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點是我們的這個民族的基因,是無法抹去的烙印,失去這些最基本的東西,既不現實也不應該。進入現代社會,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問題在於,她的成長與壯大,生根與發芽,都是以農業社會為背景的。西方強力將世界帶入工業社會之後,中國也必須完成自己的工業化、現代化,以適應新環境的需要。

晚年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之後,環顧四周依然危機四伏,中國人如果不徹底改造自己的民族性格的話,遲早還會再次趴下去。為了適應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中國人必須努力改造自身文化。

毛澤東努力方向和他開出的藥方,就是鬥爭哲學。毛澤東將鬥爭精神具體地表達為三大實踐,他希望人民都可以具有這種鬥爭精神,勇敢地迎接社會、生產和科技活動的挑戰和考驗,這種進取心是一切的基礎。

晚年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之後,環顧四周依然危機四伏,中國人如果不徹底改造自己的民族性格的話,遲早還會再次趴下去。為了適應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中國人必須努力改造自身文化。

毛澤東努力方向和他開出的藥方,就是鬥爭哲學。毛澤東將鬥爭精神具體地表達為三大實踐,他希望人民都可以具有這種鬥爭精神,勇敢地迎接社會、生產和科技活動的挑戰和考驗,這種進取心是一切的基礎。完善自我沒有錯,道德立國也沒有錯,錯在我們自己沒學好,發展到20世紀,過於偏重人的內心道德建設了。在西方用現代科技武裝起來並以此欺淩東方之後,如果我們還不反省,還不拿起鬥爭武器的話,那麽我們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這才是晚年毛澤東致力於批孔的原因所在。缺什麽補什麽,必須讓中國人恢複鬥爭精神,重振漢唐時期雖遠必伐、天可汗的威風。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的三鬥之說(注意,不是“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這說法是部分歪門邪道的後人懷有偏見和目的亂改毛主席的精神)和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大革命的方向,均借鑒於西方文化。晚年毛澤東就是要通過這樣的借鑒,在文化的核心領域裏進行最深刻的變革,這才是大本大源。

在晚年毛澤東進行這一重大努力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從1966年8月的《我的一張大字報》開始,至1968年9月全國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曆時兩年零一個月的時間段內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就不能矯枉,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由於毛澤東特有的經曆和威望,這種混亂的局麵也很快被製止,可以稱之為可控製混亂。試想如果毛澤東沒有在其生前就進行這種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革,不預先付出可控製混亂的代價,在其身後,中國如果再次陷入軍閥混戰或外族入侵,那麽,混亂將無法收拾。晚年毛澤東期望人民和他的戰友們,能夠發揚革命戰爭時的那股勁,繼續革命,警鍾長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是民族振興過程中,所萬萬不可缺的鬥爭精神。

中國共產黨最初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自從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自主選出毛澤東以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共逐步走出共產國際的控製。在共產國際解散之後,中國更加獨立地發展,但是,即使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還是把蘇聯視為老大哥,並沒有實現完全的精神獨立。激烈的九評亮出了中蘇之間對於共產主義的不同理解,從意識形態上,亮出了一麵截然不同的旗幟。

毛澤東對於中國的落後和西方的強大,乃至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之大,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他從未有過許多人攻擊他的盲目自大。他一向堅持中國必須向外國學習,活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是借鑒西方,但如何借鑒,如何在借鑒的過程中,學到好的摒棄壞的,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對於西方文化采取既要學習又不要照搬的態度。不能照搬的原因也非常明顯。蘇聯屬於西方文化體係的邊緣。晚年的毛澤東直接否定了照搬西方的任何一種模式的思路,告誡中國人不能沿著西方的路子走,要有自己的創造。他要讓中國人明白,不能因為別人家現在日子過得好了,於是乎別人家的煙囪裏冒的煙都是我們的範本,自己家的煙囪冒的煙如果走了樣兒,就是錯的。毛澤東從西方借鑒的主要概念除了鬥爭就是民主,在回答黃炎培的“周期律支配力”之問時,毛澤東就非常明確地指出,這個道路就是民主,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毛澤東非常推崇民主製,但他並不欣賞西方的具體做法,他需要的是民意的真實、有效的表達和實現。人民人數眾多,如果人人參與決策根本不可能,也沒有效率,故此,毛澤東提出民主集中製這一重要的極具創造性的概念。努力把中國人從讚美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園的境地帶出來,喊出了外國人能辦到的事情,中國人也一定能辦到。

文革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國18屆7個常委中4個知青,25個政治局委員中12個知青;19屆7個常委中3個知青,26個政治局委員中11個知青。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改造中國文化,青年人是未來中國文化的承載,他們必須深刻地了解中國的國情,親身體驗中國人民的疾苦,在曆盡艱辛之後,才可以擔起時代的重任,中華民族才有複興的一天。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毛澤東一生為了人民,到了晚年初心不改,勇敢、堅定地超越時代局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毛澤東在他最後的幾年中,仍然頑強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不改初衷,為的就是讓後人深刻記住他的思想,避免人亡政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