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赤腳醫生》受邀出席世衛大會

(2023-04-18 05:11:41) 下一個

《赤腳醫生》受邀出席世衛大會

 


1974年,中國《赤腳醫生》為何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這個新生事物發生在在毛澤東時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赤腳醫生》是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的人民公社裏組織起來的社員們發明創造的,得到了當時執政的中國政府即,毛澤東和他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廣,是文革中的鬥批改的成果,更是毛主席和中國人民政府的決策高明。得到了世衛組織的認可。

1974年,世界衛生大會如期在日內瓦舉行,世界上許多個國家代表受邀參加了此次大會。在這些代表當中,有一名中國的女代表尤其引人注目,她的名字叫王桂珍,是一名《赤腳醫生》。一名中國赤腳醫生為何受邀出席世界衛生大會?事實上,王桂珍不僅出席了此次會議,而且還是此次會議中,各個國家在醫學領域學習的對象。在那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王桂珍上台發表了演講,時間整整持續了十五分鍾,讓所有參會的代表,都對中國的《赤腳醫生》有了更加全麵的認識。

王桂珍演講結束後,現場掌聲雷動,所有參會代表都為這位中國的赤腳醫生送上掌聲,表達了他們對中國赤腳醫生的喜愛。不僅如此,世界衛生組織在1976年舉行的兩次重要會議上,黃鈺祥和覃祥官分別作為赤腳醫生和合作醫療的代表人物,再次出席了會議。這一次,大會主席整整拿出了半天的時間,讓覃祥官對《中國農村基層衛生工作》進行了全麵的闡述。

《赤腳醫生》這個名詞,響徹了世界,成為世界多個國家爭相學習的榜樣,他們稱之為“Barefoot Doctors”。中國的“赤腳醫生”,在他們的眼中仿佛就是“天使”,去拯救那些受到病痛折磨的窮苦人民。“Barefoot Doctors”對於他們而言,絕不止一個稱謂那麽簡單,他們每次聽到“Barefoot Doctors”,就會發自內心地舉起大拇指,表達敬佩!

中國的《赤腳醫生》,為何會在世界範圍內掀起學習浪潮,又為何會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尊重?這一切還要從毛主席在1965年作出的一個高明的決策說起。那一次,毛主席動怒了。

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按照事先的安排,在這一天向毛主席作一次匯報。此次匯報,本來是一次一般性的匯報,但在此次匯報當中,錢信忠提到了一組數據,毛主席聽後很生氣。

全國現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隻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在農村隻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從這組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當時的醫務人員主要集中在城市,醫療經費大部分也都用在了城市,農村的醫務人員和醫療費用與城市相比,就顯得捉襟見肘了。毛主席聽完以後,生氣地說了一番話,批評之意頗為明顯。

毛主席說:“衛生部的工作隻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
從毛主席聽完報告後所講的這番話來看,他動怒的真正原因是,衛生部目前隻服務於一小部分人群,還有廣大的農民得不到醫療保障。毛主席在這番話的後半段還特意強調,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農村。

衛生部對毛主席這一次作出的指示非常重視,稱之為“六二六指示”(當天是6月26日)。毛主席此次動怒,是為了廣大農民。但毛主席此次動怒,並非偶然,更不是情緒的宣泄。早在建國之初,毛主席就已經對農村的醫療衛生問題十分重視,並一直密切關注著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在1965年作出這次指示之前,曾經多次就農村的醫療衛生問題提出過自己的想法,隻不過農村的醫療衛生問題改善進度很慢,否則毛主席這一次也不會如此生氣。

農村的醫療衛生問題,其實由來已久。早在舊中國時期,農村就一直存在缺醫少藥的情況。舊中國的農民,很多時候生病隻能看運氣,如果得的是小病,挺一挺,靠自身免疫力自愈算是萬事大吉;如果得了急性病或者大病,也就隻能聽天由命或者幹脆等死。這樣的說法可能有很多讀者感覺筆者危言聳聽,其實舊中國的農民麵對的醫療環境就是如此殘酷。

新中國成立以後,農民翻身做主人,但中國已經打了太久的仗,新中國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中建立起來,需要麵臨很多的困難。國內的匪患橫行、國民黨殘部作亂,帝國主義對中國實施經濟封鎖、外交孤立、軍事封鎖等手段,對新中國而言,無疑是一個又一個艱難的考驗。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就對朝鮮發起了侵略戰爭,戰火一度燃燒到鴨綠江畔,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國家安全。新中國當時雖然貧弱,但捍衛國家主權,抗擊侵略者的決心卻絕不比任何人弱,哪怕是麵對當時世界上頭號軍事強國,也絕不會退後半步。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新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美國軍隊並非不可戰勝,中國人民誌願軍無所畏懼。抗美援朝,也成了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新中國一片欣欣向榮,未來的發展前景極其遠大,但在建國之初,卻肩負了巨大的壓力。毛主席對這樣的形勢早有預料,也早有準備。早在1949年3月,毛主席就已經指出:

“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
1965年,毛主席發怒那一次,新中國才剛剛從一段困難時期中走過來。新中國當時雖然已經建立十餘年,但從經濟、政治、外交、工業、醫療、農業等方麵來看,依然麵臨著巨大的壓力。隻不過,毛主席一直心係人民,希望能盡早地解決農村的醫療問題,改善農民的醫療環境,使農民生病的時候能夠盡快得到醫治。

毛主席素來以高瞻遠矚著稱,看問題總是能夠直指問題的關鍵所在。對於“如何解決農村幾億人口的醫療衛生工作”這個問題,毛主席認為,關鍵在於要搞好中醫工作。

1953年12月底,毛澤東在杭州劉莊 賓館小憩時說:“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
毛主席對中醫的評價很高,曾經多次表示要團結中西醫,大力發展中醫。

1958年他(毛主席)曾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整理,提高。”

正如毛主席所言,中醫是中國的“偉大寶庫”,是經曆了幾千年實踐和考驗的中華民族傳統醫學。中醫不僅對中國醫學發展有影響,對周邊的許多國家也都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日本醫學就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而成。

最重要的是,中醫解決農村的醫療衛生問題相較於西醫有著極其明顯的優勢。其一,中醫的行動非常便捷,不需要攜帶大型的醫療儀器。到農村去看病的時候,很多的常用藥物可以就地取材;其二,中醫的治療費用要遠比西醫低,農民可以承受得起,中醫的診治常常是診脈來查看病情,再根據病情施以針灸、艾灸等方式治病,有時候甚至連草藥都不吃。老話說“是藥三分毒”,能夠治好病的同時又不使用藥物,豈不是醫療界最高的追求嗎?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醫藥費,又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醫的好處有目共睹,但西醫也並非是一無是處,毛主席高瞻遠矚,從來講究的都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中、西醫問題上,毛主席采取的是“團結中西醫方式”,既有中醫需要學習西醫診療技術的想法,又有西醫畢業生需要學習2年中醫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取長補短。

讓一大批中醫到農村去為農民治病,成為當時解決農村的醫療問題的初步想法。但這個想法距離實踐尚有差距。其一,中醫固然有治療成本低、行動便捷的優勢,但想要成為一名中醫,卻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西醫都是使用已經製成的藥物,而中醫則需要具備識別、辨別草藥的能力,還要記住每一味藥物的功效。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中醫行醫之所以便捷、高效、節省治療成本,那是因為,中醫將看病、治病、采藥、製藥等等本事全都集於一身,而西醫則要多個診室分科檢查治療。

其二,即便耐心等待一大批中醫學成後,其中還會有人不願意去農村發展,從而選擇留在城市。這樣一來,去農村治病的中醫人數根本就不足以填補鄉村醫生的巨大缺口,更改變不了農村缺少藥物的事實。

為了能夠盡快解決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為培養中醫爭取時間,毛主席決定命城市的醫生前往農村治病。城市中的各級醫院紛紛組織醫療隊下鄉治病,各科知名專家也紛紛下鄉到農村看病。截止到1965年上半年,一共組織了2800餘名醫生下鄉巡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治病的壓力。

但是,這樣的做法還是不能完全解決農民看病的問題。其一,城市各級醫院組織醫療隊,甚至派出專家參與,這些抽調的人員本該完成的工作就要由其他醫務人員來頂替或者調班,長期如此的話,會影響各級醫院的日常工作安排;其二,醫院的醫生和專家們雖然治病能力很強,但他們下鄉治病的時候,一些長期患病或者正好患病的農民得到了診治,他們離開後,農民頭疼腦熱的小病,還是無法及時得到治療,去往城市看病就負擔不起費用,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醫療的問題。

毛主席對於農村醫療條件差,藥物匱乏的情況一直都非常關切,曾經多次親自下鄉去了解情況,對農村醫療衛生情況非常不滿意。如何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成為毛主席心頭的一塊石頭,令他焦急萬分。一向將人民放在首位的毛主席,將這份關切逐漸轉化為火氣,這才導致了1965年的那次發怒。其實,毛主席很少真正動怒,麵對國際上的壓力、敵軍的壓力,毛主席從來都是談笑風生,隻有這一次,農民的醫療衛生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讓愛民如子的毛主席真生氣了。

毛主席在“六二六指示”中提出了一個構想,未來要培養一大批中醫給農民治病,而且這些醫生必須是農村養得起的醫生。在追求鄉村醫生數量的同時,毛主席還對這些醫生提出了兩個要求,如果不符合這兩個要求,就不能在農村行醫治病。

當時對鄉村醫生初步提出的兩個條件:一是高小 畢業生,二是學三年醫學。

毛主席認為,城市醫院的那套檢查治療方法並不適用於農村。毛主席的看法極為精準,真可謂是高瞻遠矚,將農村醫療衛生問題看得非常透徹。當時的農村麵臨的主要問題是“缺醫少藥”,如何提升鄉村醫生的數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不能要求鄉村醫生的醫術有多麽高明,隻要能保證鄉村醫生能幫助農民治療一些小病和急性病即可,這樣總是比生病了沒有人醫治要好得多。

而且,醫生的醫術隨著行醫的次數增多,行醫的時間增長,再加上自身的學習,是可以提高的。農村為何會缺少醫生?因為醫生想要真正留在農村,就必須要融入到農村,成為農村的一部分。如果是將一些農村本地的人培養成醫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農閑的時候幹農活,農忙的時候搞生產。這樣就符合了毛主席的設想,“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來為農民服務。

毛主席作出“六二六指示”後,全國掀起了學醫、辦醫的熱潮。工作主要分為兩部分進行,一方麵大力扶持各個公社建立衛生院;另一方麵著手鄉村醫生培訓工作,將各個村子有文化的年輕人聚集到一起進行培訓。

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率先響應號召,辦了一個醫學速成培訓班,為全國開了一個好頭。這個醫學速成培訓班,每一期的培訓時長僅有四個月,學習的內容主要是醫學的基礎知識、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如此短的時間、如此基礎的知識,培訓出來的醫生真能為農民治病嗎?這也是當時許多農民心中都有的疑問。

答案是肯定的,參加快速培訓班的學員,接受完培訓後會回到農村,成為當地衛生院的一名衛生員,為當地農民進行服務。快速培訓出來的衛生員,醫術或許並不高明,經驗也不充足,但足以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讓農民可以足不出隊就可以看病,再也不用到城鎮去醫治,切實有效的解決了農村缺少醫生的情況。

在上海市川沙縣江鎮公社醫學速成培訓班第一批畢業的學員當中,有一名叫王桂珍的女學員。學習期間十分認真,經常半夜還在複習白天學習的內容。王桂珍順利畢業後,留在了江鎮公社衛生院成為一名衛生員。

王桂珍成為衛生員後,一位因為牙痛到衛生院看病的農民,對王桂珍這種“速成”的醫生提出質疑,不願意接受她的治療。王桂珍在培訓班中,學習過治療牙痛的方法,對自己非常有信心。為了安撫患病農民的情緒,她先是將針灸的針紮在了自己的身上,證明並無大礙後,取得了農民的信任。經過王桂珍細心、精準的施針後,農民的牙痛得到了緩解,回家後對鄉親們宣傳了王桂珍的醫術,讓更多人相信了王桂珍。

這件事隻是王桂珍每日為農民看病生涯的縮影,通過她的不懈努力,很快在公社裏小有名氣。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民,發揮鄉村醫生的作用,王桂珍沒有坐在衛生院裏等著病患上門,她經常會走入農村,挨家挨戶地拜訪,對有需要的人現場進行診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