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完書本科學知識需上勞動大學

(2023-01-12 06:22:01) 下一個

學完書本科學知識需上勞動大學

 


毛澤東鄭重而嚴肅地對岸英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學到的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隻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

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過去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

在這個大學裏,你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毛澤東又囑咐岸英要老老實實地鍛煉,和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實際的調查,了解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情況,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毛澤東首先詢問岸英在蘇聯是否經常讀自己寄去的書,得到肯定回答後,毛澤東欣慰地說道,應當知道中國的知識,更要懂得中國革命的知識!隨後他鄭重而嚴肅地對岸英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學到的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隻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過去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裏,你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臨行前,毛澤東又囑咐岸英要老老實實地鍛煉,和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實際的調查,了解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情況,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幾天後,毛岸英來到延安縣,成為邊區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學生。他種地開荒,沒幾天雙手就打滿了血泡,但也不叫苦叫累,隻咬著牙繼續幹。盛夏,他的皮膚有的地方脫皮了,鄉親們心疼地勸他歇幾天,他卻懇切地說自己需要好好磨練,依然堅持出工。在鄉下生活勞動的日子裏,毛岸英不僅學會了耕地等主要農活,還同勞動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他再次出現在大家麵前時,彼時的“洋學生”儼然變成了一個地道的陝北壯後生!

隻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能做得到“接收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不但對知識分子要參加勞動大學,毛澤東對所有的幹部更嚴格地要求他們參加勞動大學。那時全國各地的“五七幹校“和各種農場都是幹部參加的勞動大學。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後取消了,現在成了官老爺。當然不理解了。

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也一樣不理解:怎麽能讓知識青年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整整毀掉了一代人“?“整整延誤了一代人“?”貧下中農大字不識怎能教育我們?“為了反文革,為了反毛澤東,把《上山下鄉運動》比作“洪水猛虎“似的“災難”。

《上山下鄉運動》從新中國一開始就有了,文革後期是個高潮。其意義對於建設新中國社會主義是深遠的偉大的。這裏不詳述。這裏主要說說有關《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在“上山下鄉運動”的高潮中,人們經常引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一段話:“我是個學生出身的人,在學校養成了一種學習習慣,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學生麵前做一點勞動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覺得不像樣子。那時,覺得世界上乾淨的人隻有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髒的。知識分子的衣服,別人的我可以穿,以為是乾淨的;工人農民的衣服,我就不願意穿,以為是髒的。革命了,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逐漸熟悉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隻有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時,拿未曾改造過的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比較,就覺得知識分子不乾淨了,最乾淨的還是工人農民,盡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還是比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乾淨。這就叫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

現在來仔細體味“接收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句話,會覺得毛澤東當時說“很有必要”時,好像並沒有什麽具充份說服力的道理,這句話似乎更象是一種頗為勉強的說詞,或是一種借口。那時中央的“秀才”們千方百計地為毛澤東的說法圓場,提出了一些口號,如知識青年“同工農打成一片”、“縮小三大差別”、“改造世界觀”是“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計”等。但毛澤東本人自始至終從來沒講解過,究竟“接收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之“必要性”何在。也因為如此,後來在諸多討論知青問題的論述中,很少有人會認真看待毛澤東的“12.11指示”。當時毛澤東作如此說,是否有些言不由衷,或者另有隱情呢?

再來看《分別近20年,毛澤東讓留學歸來的兒子下鄉務農》的做法就能看到毛澤東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

作為一個普通的父親,毛澤東與自己的孩子感情深厚,動蕩年代裏的長久分離也沒有隔斷父子間彼此的掛念。作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始終教育和引導孩子們為民族和國家奉獻青春、拋灑熱血。在毛家父子的身上,人們感受到的不止是父子情深,還有更為厚重和廣博的家國情懷。

1946年1月7日,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回到延安。在蘇聯生活了近十年的毛岸英,對中國的情況知之甚少,毛澤東決定送他去陝北農村鍛煉。

1946年,春耕即將開始,在王家坪村一棵大柳樹下的石桌前,毛澤東與岸英進行了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毛澤東首先詢問岸英在蘇聯是否經常讀自己寄去的書,得到肯定回答後,毛澤東欣慰地說道,應當知道中國的知識,更要懂得中國革命的知識!隨後他鄭重而嚴肅地對岸英說,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學到的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隻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過去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裏,你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岸英欣然應允。

臨行前,毛澤東又囑咐岸英要老老實實地鍛煉,和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實際的調查,了解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情況,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幾天後,毛岸英來到延安縣,成為邊區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學生。他種地開荒,沒幾天雙手就打滿了血泡,但也不叫苦叫累,隻咬著牙繼續幹。盛夏,他的皮膚有的地方脫皮了,鄉親們心疼地勸他歇幾天,他卻懇切地說自己需要好好磨練,依然堅持出工。在鄉下生活勞動的日子裏,毛岸英不僅學會了耕地等主要農活,還同勞動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他再次出現在大家麵前時,彼時的“洋學生”儼然變成了一個地道的陝北壯後生!

毛澤東對兒女的愛,博大而深沉,細膩而嚴厲。年幼的岸英跟著母親楊開慧身處牢獄時,他焦急牽掛;岸英和岸青留學時,他寫信寄書,勉勵教育;岸英在蘇聯參加衛國戰爭時,他鼓勵支持;岸英回到延安時,他要求分別近20年的兒子到大灶吃飯,到鄉下務農;新中國剛剛成立,他就讓岸英回到湖南老家,祭拜母親,看望鄉鄰;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又送子出征……

當岸英犧牲的噩耗傳回國內,毛澤東強忍喪子之痛,緩緩地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麽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這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第六位親人。

1986年,毛澤東的女兒李訥回到延安,她久久地佇立在一張合影照片前,長久地凝視著40年前父親和哥哥的麵容,淚如泉湧,泣不成聲,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鬥轉星移,斯人已逝,但定格在曆史長空中的這份父子深情卻能穿越時空,長存人間。

“李訥下鄉”與“毛岸英赴朝”,毛主席的孩子就不是孩子?

“農民在農村吃了幾千年的苦,沒說一句話。知青在農村吃了幾年的苦,就有人就寫出了一本又一本的‘傷痕’書。”

看《人世間》兩集,讓我想起了一段毛主席讓李訥下鄉的一段曆史:

六十年代的一天,毛主席和8341部隊的指戰員合影,後來看到照片裏站著一個女兵,是李訥。

毛主席便問汪東興是怎麽回事。汪東興說,李訥是《解放軍報》的總編,有資格參加合影。毛主席說,她一個娃娃懂什麽呀。

緊接著李訥就被安排到江西幹五七幹校去勞動,一段時間後,直接去農村插隊,直接到農村生活勞動,完全和農民過一樣的日子。
 
同樣的,關於毛岸英的有關記載是這樣的:毛澤東與江青皆對毛岸英疼愛有加。

彭德懷等官員都不同意岸英赴朝鮮戰鬥,毛澤東回答“誰叫他是毛澤東的兒子”。

毛岸英陣亡後,彭德懷不敢報告毛澤東,隻將此事電告周恩來。

1951年1月2日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等人向毛澤東報告毛岸英死亡的消息,毛澤東抽起香煙,沉思許久才說“打仗嘛總難免要有犧牲。”
 
在中國曆史上留下重要痕跡的事件中,作為國家領導人,偉人都是把自己的孩子毫不猶豫地送出去,而作為普通老百姓正式看到了偉人的人格魅力,才心甘情願的支持他、擁護他。隻有少數人,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構那個時代!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背景是:六十年代,因為國家經濟困難,城市生產力不足,大量的中學生畢業後無法安排就業,而廣大農村地區卻勞動力不足,尤其是缺乏具備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勞力,於是,中央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這樣,即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的問題,又極大地改善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這段曆史中,當然有城鄉生活方式的巨大碰撞,城市青年要吃很多從來沒有吃過的苦。可是網友也說了:

 “農民在農村吃了幾千年的苦,沒說一句話。知青在農村吃了幾年的苦,就有人就寫出了一本又一本的‘傷痕’書。”

 網友說:“當年知青下鄉像參軍一樣敲鑼打鼓,胸戴大紅花。”

 “那個年代的人都以響應國家號召為榮,都是滿懷激情,充滿鬥誌地”

 “那時的青年下鄉都是豪情萬丈的”。

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把主要希望寄托在青年學生。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這些群眾主要是年輕人、學生,正是杜勒斯們寄托‘和平演變’希望的最年輕的一代。讓他們親身體驗鬥爭的嚴重性,讓他們把自己取得的經驗和認識再告訴他們將來的子孫後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也可能使杜勒斯的預言在中國難以實現。”

 毛主席還說:“我考慮發動群眾。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給群眾,讓群眾在運動中受到教育,鍛煉他們的本領,讓他們知道什麽道路可以走,什麽道路是不能走的。我想用這個辦法試一試。我也準備它失敗。”

毛主席最後說:“現在學生的缺點在什麽地方呢?學生最嚴重、最嚴重的缺點,就是脫離農民,脫離工人,脫離軍隊,脫離工農兵,就是脫離生產者。” 

在城市中父母溫暖的懷抱裏是培養不出接班人的,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貪下中農再教育。這些孩子到鄉下會吃苦,甚至要吃大苦,為了打破杜勒斯兄弟的“和平演變”戰略。事實證明是有效的,就說在7名政治局常委中,有4人有過上山下鄉的經曆。習近平說:“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八年間。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麽叫實際,什麽叫實事求是,什麽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幾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後來遇到什麽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還可以幹事,現在幹嘛不幹?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麽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要崇敬魯迅,要學著他走人生大路,不要怕人罵,怕人說,為多數人,為普通老百姓,為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盡一點自己的心意。

毛主席看南宋陳亮的詞——《念奴嬌·登多景樓》。“今古幾人曾會”,有幾個人知道我內心的所思所想呢?“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朝廷的官員隻考慮自己的小家庭過好日子和個人升遷,誰在考慮河洛?“河洛”就是中原大地,就是誰在考慮北宋失去的土地上老百姓在受苦受難呢?

毛主席擔心將來中國的廣大老百姓吃苦,但是很多人卻不理解,甚至很多人還在抱怨,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他很孤獨、無奈、無助,所以突然在陳亮的詞裏找到了知音。他的思緒一下與700多年前的陳亮連到了一起。這個裏麵有他的擔憂、無奈、無助,還有點委屈。

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絕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私事,共產黨人特別是高級幹部的世界觀涉及黨和國家變不變質、老百姓受不受苦的天大的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隊伍中若多幾個億萬富翁,共產黨裏就必然少幾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特別是思想家,極而言之,還可能加快共產黨轟然倒塌的步伐。即使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但也決不能放任自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