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多地少組織起來的農民辦工廠

(2022-07-14 05:03:43) 下一個

人多地少組織起來的農民辦工廠

 

慈祥、健談的老人倪澤蘭對幾十年前的事記憶猶新:1954年正是農村合作化發展高潮時期,時任肥東石塘區團委組織委員的倪澤蘭在青春村駐點。這個村有兩個合作小社。在實行派工幹活的年月,倪澤蘭和她的同事發現,地少人多的這個村每天有很多農民在因沒派上工、無活幹而抱怨。急則思變的倪澤蘭大膽決定搞副業,把多餘的勞力調動出來,開辦了粉絲坊、豆腐坊、養豬組、養魚組等。通過一段時間摸索,他們發現,做副業的農民幹勁很大,勞動生產率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因為這一創舉是在青春村實施的,很多人誇讚這是首“青春之歌”。好寫點東西的倪澤蘭懷著對農民的關注,在當地一座古舊祠堂裏,神思飛湧地寫出了《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一文,並悄悄寄給了《人民日報》。

倪澤蘭沒想到,她的文章真被《人民日報》發表了,她還收到了一筆24萬元(舊幣,相當於現在的24元)的稿費。她用這筆錢高興地買回了半頭豬,在食堂裏跟大家美美地開了葷。更令她沒想到的是,她的文章很快被收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毛澤東還親自寫了300多字的批語。批語中毛澤東高瞻遠矚地指出:“這也是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多餘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勞動力向哪裏轉移呢?主要地還是在農村。”

最讓倪澤蘭沒想到的是,她提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舉措,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很快被作為一種模式在全國推廣開來,而且從此之後成為中國“三農”需要和正在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1966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 第3版專欄:文章《照毛主席教導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新華社記者

毛主席說:“社會主義不僅從舊社會解放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也解放了舊社會所無法利用的廣大的自然界。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毛主席十年前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為《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一文所寫的按語,極大地鼓舞了安徽省肥東縣解集公社陳西、陳東兩個生產隊的幹部和社員。他們堅決地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不僅解決了多餘勞動力的問題,而且在發展生產上、在鞏固集體經濟上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陳西、陳東兩個生產隊的前身是青春、陳祠兩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十年以前,合作社初成立,組織起來的優越性開始發揮,過去三個人做的工作,合作化以後兩個人做就行了,多餘了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決定采取農業生產多加工施肥、精耕細作,多種技術作物,發展副業生產等辦法,使多餘的勞動力基本上有了出路。中共肥東縣石塘區委員會於一九五五年寫了《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這篇文章,介紹了他們的經驗。

毛主席為這篇文章寫了按語,使兩個村子的幹部、社員受到極大鼓舞。他們興奮地說:“毛主席的指示像指路明燈,給我們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從這時候開始,他們堅定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發揮組織起來的優越性,依靠自己的創造力,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必須首先有集體經濟作保證。由於嚴重的自然災害和蘇修領導集團的背信棄義,國家經濟出現了暫時的困難。有些資本主義分子乘機活動,刮起了一股單幹風,要搞垮集體經濟。在這嚴重的關頭,黨支部領導絕大多數貧農下中農,與資本主義勢力作堅決的鬥爭。解放前討過飯、幫工十多年的貧農黃昌福,貧農陳家發、陳家寬、黃昌甫等許多人,成了維護集體經濟的頂梁柱。陳西生產隊貧農黃昌甫串連了十二戶貧農和下中農,一道起來鬥爭。經過鬥爭,他們保衛了集體經濟,堅持了社會主義方向,為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提供了保證。

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必須采用新技術,實行精耕細作;必須發展副業生產,實行多種經營。可是,階級敵人一遇機會,就興風作浪。少數富裕中農也熱中於走資本主義道路。

廣大貧農下中農社員,對階級敵人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回擊。有一年秋天,一些貧農下中農社員在水稻田裏進行用農藥防治螟蟲的試驗。階級敵人就造謠說:“螟蟲是神蟲,越治越多。”在田間的社員當場揭穿了他的破壞活動。當天晚上,生產隊又召開社員大會,揭露敵人的陰謀,介紹了用藥劑治螟的好處,使社員上了一次生動的階級教育課。貧下中農社員說:黨和毛主席講的句句是真理,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階級鬥爭,隻許階級敵人老老實實地勞動,不讓他們亂說亂動。

他們對一些搞私人豆腐坊等副業,進行投機倒把的富裕中農,也進行了說理鬥爭。有一個時期,他們專門學習了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公報,毛主席關於階級和階級鬥爭的指示,以及毛主席為《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一文寫的按語,並就這個問題展開了大辯論。陳東生產隊貧農陳家發在社員大會上說:“毛主席教導我們組織起來,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可是,有的人竟想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們堅決不答應。我們要聽毛主席的話,毛主席怎樣指示,我們就怎樣做,我們要發展集體經濟,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社員們經過這場大辯論,發展集體生產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這兩個生產隊的幹部和社員,十年來按照毛主席的教導,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他們大力興修水利,使四百七十八畝耕地全部成了旱澇保收的農田。在水利逐漸改善的條件下,精心耕作,增施肥料,改革耕作製度,實行套種間種,並且開墾荒地。一九六六年,兩個隊的糧食總產量比一九五五年增加了一倍多。近幾年來,他們每年向國家交售大批糧食和皮棉。

這裏水麵麵積不小,他們在六十多畝水麵放養魚、鴨,種植菱、藕,另外,還養豬,開豆腐坊和粉坊。多種經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共有了八種副業,產值約占農副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使整個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兩個隊的幹部社員回顧十年來走過的路程,都認為十年所取得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今後隻要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就會取得更大的勝利。

新華社記者

附《女青年50年前譜“青春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1:39 合肥報業網--江淮晨報

合肥晚報初秋時節,記者在我市三縣農村采訪時,欣喜地了解到,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廣大農民依靠一係列扶農助農政策,勤勞致富,收入年年增長……

看著大家夥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甜蜜,曾在我市肥東縣石塘鎮青春村帶領農民兄弟開展多種經營活動的71歲老人倪澤蘭,向記者講述了50年前她這個普通女青年與毛澤東主席在一篇文章裏“神交”的往事——她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國內最早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的方式,她因此而寫的文章《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成為我市惟一被毛澤東作了批語的文章,那300多字的批語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第253頁上。

50年前事記憶猶新

慈祥、健談的老人對50年前的事記憶猶新:1954年正是農村合作化發展高潮時期,時任肥東石塘區團委組織委員的倪澤蘭在青春村駐點。這個村有兩個合作小社。在實行派工幹活的年月,倪澤蘭和她的同事發現,地少人多的這個村每天有很多農民在因沒派上工、無活幹而抱怨。急則思變的倪澤蘭大膽決定搞副業,把多餘的勞力調動出來,開辦了粉絲坊、豆腐坊、養豬組、養魚組等。通過一段時間摸索,他們發現,做副業的農民幹勁很大,勞動生產率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因為這一創舉是在青春村實施的,很多人誇讚這是首“青春之歌”。好寫點東西的倪澤蘭懷著對農民的關注,在當地一座古舊祠堂裏,神思飛湧地寫出了《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一文,並悄悄寄給了《人民日報》。

毛澤東親自作批語

倪澤蘭沒想到,她的文章真被《人民日報》發表了,她還收到了一筆24萬元(舊幣,相當於現在的24元)的稿費。她用這筆錢高興地買回了半頭豬,在食堂裏跟大家美美地開了葷。更令她沒想到的是,她的文章很快被收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毛澤東還親自寫了300多字的批語。批語中毛澤東高瞻遠矚地指出:“這也是個帶普遍性的問題。多餘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勞動力向哪裏轉移呢?主要地還是在農村。”

最讓倪澤蘭沒想到的是,她提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舉措,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很快被作為一種模式在全國推廣開來,而且從此之後成為中國“三農”需要和正在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如今中國還在求解

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原郊區政協退休的倪澤蘭說:這個問題在中國還在求解。從上世紀90年代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到10年前開始出現的民工潮,以及如今風起雲湧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我們的鄉村在發生著曆史的巨變。所不同的是,如今解答的方式,已不再是開小作坊、養豬養魚,而被賦予了全新的概念。

“這兩年有些人提出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在於‘消滅農民’實行‘城市化’,我看這觀點不對。9億農民怎可能被‘消滅’,廣大農村又怎可能都變成城市?我覺得解決農民的問題還是在農村,在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生產技術,在種植結構調整和農產品深加工……”說這話時的倪澤蘭神情自若。

·少鋒 朱杲·來源:合肥晚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