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讀博導爭先富定能當首富

(2020-12-26 07:36:19) 下一個

毛澤東讀博導爭先富定能當首富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生在韶山衝上屋場那間普通的農舍。韶山悠久的曆史、厚重的文化、靈秀的山川、古樸的民風,賦予了少年毛主席睿智的秉性、博大的胸懷和超凡的膽略,也讓他與勞苦大眾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當時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毛主席身材高大,又清秀英俊。按郭沫若當年所記的見麵第一印象,是“貌如婦人好女”。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是相對富有的小商人,他期望兒子將來成為像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人,能夠多買進點田地,多豐收些稻穀,好多做一些稻穀和豬牛的生意,多積累些資本,做個大財東。但毛主席的誌向從來就不在此。他受母親影響,從小就同情弱者,樂於助人,責任心強,不滿不公。當韶山的難民因為饑荒劫走父親糶往縣城的米時,毛主席並不同情父親。此時,毛主席還未滿十八歲。在這樣一個年紀,不以一己之私為重,不懼於父親權威,令人稱讚。當父親送他去湘潭縣城的一家米店當學徒時,毛主席充滿對外麵世界的憧憬。對外出求學的迫切渴望,促使他請來八舅、堂叔、表哥百般勸說父親,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並勵誌“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父親隻好同意他去離韶山25公裏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去接受新式教育。

毛主席從小參加體力勞動,13歲就幾乎被當一個整勞力幹活。17年的農村生活使他了解了農民的疾苦,熟悉了農村社會,培養了對農民深厚的感情,並決心站在勞苦大眾一邊,為廣大農民謀利益。毛主席的這個身世與經曆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屆主要領導人中絕無僅有。這為他日後研究中國問題,善於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裏,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誠如他後來指出的:所謂人民大眾,最主要的部分是農民。所謂人民戰爭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主席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毛主席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與研究加上他在家鄉農村生活17年的特殊經曆,使他對中國農民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有最真切的直感,這為他實現理論認識上的飛躍並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奇山異水哺育偉人,一代偉人情牽桑梓。無論是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為國操勞的建設時期,毛主席始終以無盡的鄉情關注著家鄉韶山。家鄉人民不會忘記,1921年,毛主席一回韶山,動員弟、妹舍小家為大家,帶領全家走上革命征程;  家鄉人民不會忘記,1925年,毛主席二回韶山,發動韶山農民鬧革命,親手創建了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別支部;  家鄉人民不會忘記,1927年,毛主席三回韶山,把韶山泥腳杆子的鬥爭經驗寫進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一不朽著作,並發出“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的雄壯誓言。從此,他走南闖北,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奔波不息,與故土韶山一別32年,卻一刻也沒有割舍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別夢依稀故園情,1959年,已是共和國主席的毛主席回到闊別三十二年的家鄉。他走村串戶,鄉音不改,與家鄉人民手把手,話家常。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情,釀成了一杯沁人的美酒,讓這位遊子深深陶醉,他揮筆寫下不朽詩篇《七律.到韶山》,高度讚譽韶山的英雄兒女和革命精神,對韶山美好未來寄予殷殷期望。

1966年,毛主席同誌最後一次回到韶山,在滴水洞住了32天,毛主席喜歡韶山的滴水洞,不僅僅這裏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還有他的許多親人都埋在那一帶山上,故而,毛主席對滴水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韶山的鄉親們保護毛主席祖墳的故事流傳至今。那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屢戰屢勝,接連挫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迷信風水的湖南省省長何鍵想:毛主席乃一介書生,怎麽會懂得帶兵打仗呢? 一定是有祖墳的保佑,於是就從長沙派兵到韶山滴水洞挖毛主席的祖墳。韶山民眾聞訊,集合起來去保護毛主席的祖墳,一麵憑借滴水洞山陡林密,在山上放銃、放炮竹,擺出平日圍哄野豬的陣式,大施疑兵計;  一麵迅速將毛主席的祖墳墓碑掀倒埋起來,再把墳堆攤平,蓋上草皮,把墳“藏”了起來。兵匪進得山來,聽見到處槍炮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胡亂挖了幾處,便撤回交差了。毛主席祖父的墳安然無恙。毛主席衛士回憶,毛主席在滴水洞講到這件事時,心裏很氣憤,說:“蔣介石要挖我的祖墳,這是失民心嘛!  失民心者失天下。”毛主席在講到祖墳時還說:“老祖宗是不能忘記的,我至今還懷念我的母親。我母親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濟困扶貧,愛老憐幼,我不能忘記呀!”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多次指出組織農民走集體化道路是解決農民共同富裕問題的唯一途徑。“就農業來說,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農業唯一的道路。發展互助合作運動,不斷地提高農業生產力,這是黨在農村中工作的中心。”丶“發展農業可以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資本主義道路:讓農民的命運掌握在地主、富農和投機商人的手裏,極少數人發財而大多數人貧困和不斷破產。一條是社會主義道路:讓農民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掌握自己的命運,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這兩條道路的鬥爭在我國過渡時期中將長期地存在,但是,由於農業合作化的基本完成,我國絕大多數農民已經擺脫了前一條道路,走上後一條道路。今後的任務是要盡力鞏固合作化製度,同時繼續反對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毛主席一方麵不斷探索和完善農村社會主義製度,一方麵反對各種資本主義道路傾向。毛主席曾說過“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  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丶“我沒有私心。(文化大革命)這不是為我個人,是為將來這個國家、這個黨,將來改變不改變顏色、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要是按照他們的做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

在韶山,還廣泛傳頌著日月同輝、杜鵑花開等自然奇觀故事。2003年,為迎接毛主席110周年誕辰,毛主席銅像從南京啟運後,途經江西井岡山時,運載卡車忽然開不動了,不得不在此停留一夜。井岡山人民奔走相告,毛主席重上井岡山看望大家來了! 12月26日毛主席銅像矗立的時候,六隻鮮亮的彩蝶,環繞著毛主席銅像翩翩起舞,觀瞻者無不驚歎感慨,故去的毛家六位親人穿越時空以神話般的浪漫方式都回來了啊;   當地群眾還同時看到太陽和月亮相映藍天;  那些時日,本該春天開放的杜鵑花卻也綻開了!  不信鬼神信蒼天,韶山人民把這些神話故事傳遍了神州大地。

十世班禪說:毛主席是凡軀之神。毛主席喚醒了整個東方人類和新興世界,凡是親曆和走近他的人,包括他的對手蔣介石、尼克鬆、赫魯曉夫和基辛格無不被其人格和魅力所震撼和融化。在人類曆史上,毛主席是一位曠世絕倫無與類比的人物,韶山因孕育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舉世聞名,湖湘大地因孕育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神秘妖嬈,中華民族因孕育了一代偉人毛主席而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主席求學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在長達五年的師範生涯中,毛主席為以後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他的思想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步成熟。楊昌濟對毛主席的影響最為深遠。楊昌濟是長沙板倉人,自幼飽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學,乃“長沙大儒”,先後在日本和英國留學長達近十年。歸國後,多次辭謝為官從政之請,以教書育人為己任。他重視對學生的修身教育,要求學生要“高尚其理想”,要“奮鬥”,“有朝氣”,“有獨立心”,能“立定腳跟”;為防止學生眼高手低,他又要求學生要辦事“精細”,否則“小不謹,大事敗矣”。毛主席讀書時期席因學習刻苦和才華出眾深受其老師楊昌濟的器重。他堅持冷水洗澡,早起晨練,酷愛登山和遊泳。毛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中提出:“體育之大效蓋尤在此矣。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誌之事。”指出要注重日常體育鍛煉,意誌是人生事業的先驅。在楊昌濟的鼓勵和支持下,毛主席不斷地閱讀進步刊物,很快他成了《新青年》的熱心讀者。楊昌濟還特別提倡要把思想付諸行動,“凡人欲在社會上建立功業者,欲深謀遠慮,動之萬全”,很注重意誌的鍛煉。據說楊昌濟每天都用冷水來洗澡,無論是春夏秋冬。毛主席洗冷水澡的習慣應該是受到了楊昌濟的影響。

還有一位徐特立老師,1937年11月30日,毛主席在祝賀徐特立60壽辰時深情地寫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徐特立是湖南長沙縣人,出身農民,曾經留學日本。徐特立早年為了抗議清政府在處理教案時妥協退讓,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著血寫了抗議書而蜚聲全省,是當時最有血性的人物。徐特立倡導“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方法,毛主席對此十分推崇。深受徐特立影響的毛主席養成了讀書必須寫筆記的習慣。他在湖南師範讀書時寫下的筆記很多,有聽課的、有自學的、有摘抄的以及隨感和日記,積累了足足有好幾籃子。

毛主席堅決主張重塑民族精神和改造民族文化,毛主席畢生倡導的革命文化,  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中華民族革命鬥爭史的高度文化凝聚,革命文化中鬥爭哲學鼓勵中國人民勇敢地迎接活動的挑戰和考驗。毛主席把鬥爭作為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徑。“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  與人奮鬥,其樂無窮。”美國等西方國家作出了“和平演變”的預言,毛主席創立了“反和平演變”理論。“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代表著不同階級的根本利益,是一場嚴肅的階級鬥爭,毛主席無疑是站在曆史的最高處領導這場鬥爭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在為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一生中,毛主席表現出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於開拓的非凡魄力、爐火純青的鬥爭藝術、傑出高超的領導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懷坦蕩寬廣,文韜武略兼備、領導藝術高超,心係人民群眾、終生艱苦奮鬥,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勳。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傳統文化,給了毛主席最堅實的根底和最豐富的營養。他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典範。他的身上,既體現出了傳統文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又凝聚著新文化靈動的大智慧。作為一代偉人,毛主席終身鄉音未改,其湖南人的食性亦保持終身; 從1954年4月到1975年2月,毛主席先後50次回到湖南視察指導,凸顯出其揮之不去的故園情愫。中國傳統文化在不斷影響著毛主席。毛主席的狂草書法獨樹一幟,吟詩作賦更是他終身的愛好,毛主席打天下除了“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外,毛主席筆杆子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1937年國難當頭,毛主席親筆撰寫了《祭黃帝陵文》,“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嶽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其文筆犀利、其立意高遠讓同時發表的國民黨《祭黃帝陵文》黯淡失色,更表達出了中華兒女奮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鬥的決心。1946年毛主席在參加完重慶談判離開重慶之後將一首《沁園春•雪》寄給了柳亞子先生,第一個獲得毛主席墨寶的柳亞子讀後內心大為激蕩,將該詞首次公開發表在重慶的《新民報晚刊》上,重慶十幾家報刊紛紛轉載詠雪詞,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談論的焦點,在重慶乃至全國各地廣為傳頌,“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包括在內的國統區的所謂的文人感受到了曠古奇才一代偉人的胸懷和氣魄,更讓蔣介石深感望塵莫及。

毛主席一生都在讀書,“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籍雜書,潛心研讀世界名著及各種流行的新思潮,對中國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熱烈崇拜,對世界英雄豪傑異常敬仰。毛主席對讀書的態度是讀而不死,不做書的奴隸,而讓書為其所用。他的許多文章道理新鮮文筆流暢思想開闊,這對改造舊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能夠駕馭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古為今用,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養料和思想土壤。這就是毛主席讀書不為先富改變命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