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醫中藥在文革期間的發展

(2020-12-11 05:46:36) 下一個

中醫中藥在文革期間的發展

 

文革期間實行開門搞科研,在實踐過程中能不斷地從中發現並提出許多新的理論課題,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從文獻中來到文獻中去,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局麵,使理論研究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而發展起來。在中醫中藥科研人員深入農村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草藥、驗方,為科研提供了源頭活水。科研人員在基層幫助農民學習醫藥知識,種植栽培藥材,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文革期間,中醫中藥科研人員在開門辦科研的過程中上山下鄉深入基層,為貧下中農服務。如青蒿素的發現和藥物的研製就是一例。1969年2月,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藥抗瘧疾研究的艱巨任務。1971年,屠呦呦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  帶領抗瘧隊伍多次去海南島,根據熱帶地區瘧疾多發進行調查。在1971年10月4日,即前後做了第191次實驗(先後篩選方藥200餘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對鼠瘧原蟲抑製率達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為中性和酸性兩大部分,並發現中性部分抗瘧效價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無效而毒性大。在確證中性部分為青蒿抗瘧有效部分後,又進行猴瘧實驗,取得同樣滿意的效果。

此後,她又進行了深入的藥理、毒理研究,為確保用藥安全她還親自試服。在這種情況下,屠呦呦於1972年8~10月,偕同有關醫務人員攜藥赴海南昌江地區試用,從間日瘧到惡性瘧,從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瘧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試用青蒿素單體,肯定其抗瘧療效勝於優選抗瘧藥氯喹。接著在全國各地的大力協助下,進一步擴大臨床驗證,至1978年,共治療2099例,全部獲得臨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為一種令人矚目的新結構類型抗瘧新藥。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一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青蒿素的發現和研製,是人類防治瘧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繼喹啉類抗瘧藥後的一次重大突破。1981年l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引起國內外代表們的極大興趣。

文革中,各地通過對當地中草藥資源的調查,收集了民間使用草藥的經驗,全國多數地區都編寫了各種中草藥的書籍,這些書籍字數、收錄的藥材有多有少,有正式出版,也有內部印刷,編寫範圍有全國、省市、甚至區縣,編著者一般不署個人姓名,而是以單位名義出版,甚至隻署名某某書編寫小組的。如陝西中醫研究所通過開門搞科研到農村工礦防病治病,總結整理,編印了《中醫防治鉤體病手冊》、《陝西動礦物藥》、《陝西草藥》、《陝西中醫驗方選編》、《抗癌中草藥方劑和藥物資料匯編》等資料和書籍8種。對廣大工農兵防治疾病起了一定作用。

如雲南衛生部門組織對群眾性中草藥運動經驗進行總結,寫成了多種中草藥書籍並出版。其中昆明市衛生局主編的《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於1970年出版發行。此書收載昆明地區分布的中草藥302種,通過配伍,能防治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常見病65種。雲南省衛生局主編的《雲南中草藥》及續集分別於1971年和1973年出版。共收載雲南全省分布的中草藥757種,選擇常見疾病防治處方1400多個。在軍隊係統中,由昆明軍區後勤部主編的《雲南中草藥選》也相繼問世。全書共收載中草藥330種,其編排體例與《昆明民問常用草藥》同,更增添了精製彩色標本圖譜,在國內可稱得上質量較高的中草藥選集之一。1974年,雲南衛生局主持邀請關單位的醫藥人員,以《昆明中藥咀片規範》(1963年版)為藍本,寫成《雲南省中藥咀片炮炙規範》,載了548種中藥材的加工炮炙方法,印發全省醫單位使用。它對提高藥材質量、增強治療效益均出了新的貢獻。1977年,省藥品檢驗所和省藥品準辦公室協力,寫成《雲南省農村中草藥製劑規(第一集),經省衛生局批準印發。書中除采取傳的膏、丹、丸、散劑型外,又增添了片劑、衝劑、複劑、糖漿、注射劑,膠囊等多種新劑型。這些創製革新,為中藥現代化塑造了雛形,也為中草藥的向前展開辟了廣闊的境地。這次總結中草藥運動的集大成者應該是中醫究院領頭編寫的《全國中草藥匯編》和江蘇新醫院編寫的《中藥大辭典》。

借助開門辦科研的機會,許多中藥工作者,特別是生藥專業的科研人員深入深山,調查了各地藥材資源。有些地區的衛生部門也組織了當地中草藥資源的調查。如陝西省中醫研究所中草藥調查組,就走遍巴山蜀水,橫垮長城內外,同當地的藥農、藥工及基層衛生人員用了近10年的時間,基本摸清了陝西的中草藥資源。特別是他們在調查中,在人民群眾中發現了象狼巴巴草、朱砂蓮、羊紅膻等流傳在民問的中草藥,具有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經過藥理和病理實驗,證明了這些草藥性能的科學性,初步應用於臨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肝病組長期深入農村工礦,對近千名工農兵患者進行了觀察、治療,終於研製成肝炎一號糖漿,對急性傳染性肝炎治愈率達90%以上。冠心病組在鳳翔、大荔、三原等縣長期設點,進行普查防治,通過普查和長期觀察發現農村貧下中農的發病率和城市腦力勞動者相近似,打破了以前認為這個病是腦力勞動者的疾患的看法,證明這是影響廣大勞動人民身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氣管炎組和藥劑科同誌根據廣大工農患者的意見,改進了痰飲丸的服藥方法,改進了劑型,提高了療效,被列為全國防治氣管炎有效藥物之一。如197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就增加了大量草藥新品種。

草藥是中國醫藥學的組成部份,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寶貴經驗,它具有資源豐富、就地取材,“廉、簡、驗、便”的特點,對保護人民身體健康、落實戰備、鞏固合作醫療製度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文革中,全國各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中草藥群眾運動,經過臨床反複篩選驗證,湧現出一批療效確切、用藥安全的草藥和草藥製劑,經科研人員認定,新增的藥物有:白花蛇舌草、紫珠草、穿心蓮、了哥王、毛冬青、白毛夏枯草、腫節風、蓍草、牡荊子、十大功勞、矮腳茶、檻木、千裏光、滿山紅、金錢草、貓爪草、千日紅、萍菜、七葉蓮、田基王、雉子筵、垂盆草、天花粉、漢肌鬆、鶴草芽、冬青、鴨腸草、徐長卿、景天三七、虎杖、金蕎麥、鹵地菊、紫花牡鵑、砂仁葉油、斷血流、金蓮花、肝炎草、小葉枇把油、芸香草、川楝素、金龍膽草、福壽草、野馬追、羅布麻、祖師麻、雅紅隆、雪膽、青葉膽、大黃藤、三分三、雪上一枝篙、穿心蓮內脂A.B、硝酸一葉獲堿、矮茶素亞硫酸氫鈉、胡椒張瑞賢等:“文革”期間開門辦科研與中草藥運動銅、鶴草芽素、福壽草甙、雅紅隆素、雪膽素,共60種。

文革期間號召中西結合、中醫中藥臨床與科研相結合,科研為臨床服務。對臨床篩選驗證確有療效的重點方藥,進行了初步的實驗室研究,找出其主要有效部分,以提高其療效。如1971年2月,縣人民醫院用牡荊根治療慢性氣管炎110例,療效較好,但原方用藥量大,每日需鮮牡荊根200g,服用不方便。在北京醫療隊的協作下,經實驗室研究,篩選出牡荊主要有效部分揮發油,每日用藥量隻需50mg。牡荊揮發油,起先是從種籽提取,通過實踐發現牡荊葉的揮發油的含油量較籽高得多,且不受采集季節的限製,藥理實驗及臨床療效基本相同。為了使這一科研成果及時推廣,他們因陋就簡設計了提取揮發油的土設備,開辦了揮發油提取學習班,使揮發油製劑在公社衛生院中得到了推廣。如新崗山公社衛生院,僅2個多月時間,利用土設備生產出牡荊葉揮發油10000ml,可供給近萬例慢性氣管炎患者服藥2個療程。

如“上海蛇藥”的創製成功,就是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三結合”,大搞科研群眾運動的成果之一。這個院的研究蛇藥專業科研人員與有關中藥廠、醫院組成“三結合”科研小組,首先深入廣大農村、山區,依靠黨的領導,發動廣大赤腳醫生和貧下中農,搜集了上千份民間洽療蛇傷的中草藥方。同時,不斷擴大“三結合”的協作網,僅這一項目就擴大到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五省一市。由於各方協同作戰,因此,在較短時間內,就創製成一種高效的“上海蛇藥”,它對各種毒蛇咬傷的治愈率達99%以上。

1965年6月26日:“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毛主席的講話是針對農村缺醫少藥而城市又集中著相對較多的醫生和高技術治療手段說的。毛澤東認為無論是從正規院校醫生培訓方式還是從醫院裏給病人檢查、治療手段上看都不適合廣大農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層次。這促使了1966~1976年間大規模赤腳醫生培訓。人民公社采用兩種辦法來培養“赤腳醫生”:是由人民公社衛生院集訓。在實踐中加以培養。這是培養“赤腳醫生”的重要方法。“赤腳醫生”回到生產大隊以後,小病小病都送給“赤腳醫生”治療。他們每年都有1500人次左右的診治機會。而在人民公社的專業醫生,在醫科學校讀了5年,帶著赤腳醫生一起看所有的病人邊學習邊實習。同時,由人民公社衛生院的“三同醫生”(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醫生)和“包片醫生”(包幹二、三個大隊醫療組工作的醫生),或巡回醫療隊醫務人員的帶教,使”赤腳醫生”的醫學理論和實踐都提高得很快。例如有一位“赤腳醫生”通過醫務人員的帶教,已經能夠單獨對心髒病人進行診斷和施藥,有效地控製了病情的發展。方便了農民們的幾乎是免費的醫療治病服務。

毛澤東曾說過這樣的話,“知識分子如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中國人民在文革中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走出大門,實行開門辦科研,打破“三脫離”、“學院式”的局麵,成為一種獨特景象。開門辦科研,是“文革”期間對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要求。全國如此,醫務界更是走在前列。根據毛主席6·26指示,“把醫療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合作醫療蓬勃發展,赤腳醫生茁壯成長,廣大醫藥科研人員紛紛走出醫院,走出科研大樓,奔向農村,走進基層,積極為貧下中農防病治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時人們認為,“開門辦科研是搞好科研工作唯一正確的途徑,堅持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專業研究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體現了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它不僅有利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繁榮,而且對限製資產階級法權,縮小三大差別,造就一支又紅又專的科研隊伍,為農民治病的醫療隊伍,具有極其重要的革命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