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企業間的合作才能造福全人類

(2020-09-06 09:49:49) 下一個

企業間的合作才能造福全人類


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了世界,因為研製原子彈的技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最複雜的技術之一,隻有美蘇英法這四個大國掌握,也是它們最高的國際機密。對中國而言,已經不是“卡脖子”的問題了。而是被嚴重禁運封鎖製裁之下與世隔絕,  但是,在各種嚴密封鎖之下,中國那些年輕的科技人員憑借自己的知識水平、技術積累和不懈的努力,靠著全國各大中小國有企業間的合作所形成集體的力量完成了這項被認為“不可能的任務”。麵對今天美國在科技上對中國的“卡脖子”,中國要想擊敗對手,就必須拿出當年“兩彈一星”的精神。對比現在,當時的新中國可以說在經濟上是一窮二白,當時的科研人員可能頂多就是能懂得基礎知識。在科研技術能力積累方麵也處於剛剛起步階段,而相關的重要研究設備更是無從談起。但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中國的一群甘於奉獻的中青年科學工作者投身戈壁灘,用不懈努力的“兩彈一星”精神,造就了後來一個又一個奇跡。

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讓一個集體爆發,它的力量可能是難以想象的。完成中國原子彈研製的是一個集體,而它的技術攻關領導層也是一個集體。集體的力量很強大。毛澤東當時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決定大力發展原子能事業,在蘇聯的援助下研製中國的核武器。中蘇關係破裂,蘇聯專家全部撤走。於是,中國決定成立專門的核武器研究所,研究所成員由錢三強先生負責推薦。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成功不是某一個科學家,而是一個卓越的科學家群體。

著名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曾撰文寫道:“中國從1959年決定獨立自主研製原子彈到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僅僅用了5年時間,而後,隻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發展速度令全世界驚詫不已。 中國原來的科技、經濟都非常落後,為什麽‘兩彈’技術能夠獲得如此快速的發展呢?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個科學家團隊整體效率很高、整體創造力發揮得特別好。論名氣,中國這支科學家團隊的組成人員遠不如美國、前蘇聯,但在團隊的整體效率上,毫不遜色於兩個超級大國,甚至還更好”。更重要的是這些科學家《不看重金錢》!不看重名譽、不隻搞競爭、齊心搞合作, 一心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

這批科學家們不是為了自己寫論文發表出名,  而是集體從人們的視野中“失蹤”了,一“失蹤”就是十幾年或幾十年。妻子兒女都不知去向,  隱性埋名各種學術交流的舞台上消失了。而在這批科學家工作的研究大院裏,經常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上班、下班、排隊買菜,像一個個普通人一樣,既不神聖也不神秘。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們能守得住寂寞。在原子彈、氫彈研發時,這種封鎖是相對更徹底的,中國研究人員拿不到任何資料。但是,他們麵對巨大的挑戰,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生,都獻給這個國家。1968年,一名研究員乘坐軍用飛機從核試驗基地返回北京西郊機場,在降落時飛機發生了空難墜毀,被大火籠罩。在最後時刻,他與飛機上的一名解放軍警衛員抱在一起,將裝有保密文件的公文包藏在兩人中間。大火熄滅之後, 兩人的遺體都被燒焦了,但核武器研究最珍貴的資料得以完好保存。

一個偉大的人並不是生來偉大的,而是在日積月累中一點點地成就的。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具備優異的能力,實際上能夠從始到終,持之以恒堅持做一件事是很難的。毛澤東時代的這些科學家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他們每天都在琢磨這件事,不被別人意見幹擾,堅持自己的觀點,研究之路就是打開一把把攔路鎖,直到最終大門敞開為止。持之以恒,從不放棄,那將是一生的事業。今天中國的確麵臨個別國家在核心技術上的“卡脖子”,但是在全球化和互聯互通的時代,那些新發現的基本自然規律和原理必然會公開發表,這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能被封鎖的隻是有國界的“發明”和根據發明創造的產品,從這個性質來看,封鎖對中國自身發展的影響隻是暫時性的,中國應堅定信念。中國共產黨的體製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在“兩彈一星”方麵多次被證明是獲得成功的關鍵。但是,走資派特色政府執政當下的中國社會充滿了浮躁,年輕人身上缺少了嚴謹、認真和執著,常常是哪裏工作環境好、給錢多就去哪裏,頻繁跳槽、好高騖遠。不少所謂的創新也是靠“模仿”去掙快錢。因此,今天中華民族的子孫們更應該看到“兩彈一星”精神的稀缺性,讓這種精神繼續帶給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子女們不畏挑戰的強大動力。


《中國革命的道路》第二部分:全民所有製下的兩條路線鬥爭

作者:  金寶瑜

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才最能發揮生產效率,最能節省資源、促進技術進步,以便加速生產力的發展。
(三)全民所有製與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之間的關係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中,企業與企業之間是合作的關係,而不是競爭的關係。在40年資本主義意識的宣傳下,不少人開始相信,隻有競爭技術才能有進步的這個謊言,這種宣傳是不符合社會主義實踐所證明的。正好相反,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實踐證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才最能發揮生產效率,最能節省資源、促進技術進步,以便加速生產力的發展。為什麽這樣說呢?

在全民所有製下,一個先進的企業可以幫助一個落後企業發展。中國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例如比較先進的煉鋼廠,包括從日本接收過來的和後來在蘇聯協助下建起來的,這些工廠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和比較有經驗的工程師與工人。在這之後,新的煉鋼廠陸續建起來的時候,這些老的工廠對新建的工廠給予各種援助,包括工廠的設計和建築,工程師和工人的訓練和其它技術上的許多問題,新廠的工程師和工人可以去老廠去實習,老廠的工程師和工人也可以去新廠指導。人們用一句俗話來形容這種合作的關係:“老母雞到處下蛋。”在全民所有製下,新老企業都在一筆帳下,老企業用來支援新企業所用的資源,並不增加它的生產成本,新企業不必發愁沒有這筆錢來支付它所得到的支援。在這種合作的關係下,新中國的煉鋼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當然,除了鋼鐵業外,其它很多工業都是在各個工廠的合作下快速地發展起來。

再有,很多人都熟悉毛主席所講的“在發展經濟上要用兩條腿走路”。毛主席說,中國發展不要隻靠一條腿,而是要靠兩條腿,毛主席還說,中國的發展要大、中、小並舉和土洋並舉。看起來如此簡單的兩句話,卻說出了非常深奧的道理。毛主席用“兩條腿走路”說明了落後國家發展經濟要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資源,中國的發展不能隻依靠大的企業,不能隻靠最新的、以及進口的技術,在資源短缺的中國(和所有第三世界發展落後國家)即要利用大型企業,也要利用中型企業,還要利用小型企業;在技術上,不但要利用新的和進口的技術,也要利用舊的傳統的技術。

毛主席所指出的兩條腿走路隻有在社會主義下可以實現,在資本主義下,大企業占有各種優勢,比如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用高薪聘請經理等。小型企業甚至中型企業都沒有辦法和這些大企業競爭,於是總是破產,或者在破產前被大企業收購,這就是資本主義壟斷企業形成的曆史。因此,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下,總是大的吃掉小的,大、中、小並存是不可能的事。如果隻就零售業來說,即使在三、四十年前,美國的每一個小城鎮都會有當地人開的的藥房、飯館、菜場、雜貨店等,這些小生意往往都是從上麵幾代傳下來的。今天幾乎所有的小生意都很難維持,一般都被大型企業在全國各個城市的連鎖店給取代了,這樣的發展對小城鎮的居民的生活影響很大,因為這些大型連鎖店在開張後,往往因為銷售量過小,沒錢可賺,就又把店關掉,使得這些城鎮或是大城市裏的一些較窮困的地區,就連一家菜場都沒有,隻有幾家賣零食的便利商店。這些買不到新鮮蔬菜和水果的地方被稱為“食物的沙漠”。零售業如此,中小型的製造業更是無法生存,因此,在資本主義下,要大、中、小並舉是不可能的。在中國也有很好的例子,在資本主義改革後,人民公社被解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一些人靠著關係承包了之前的社隊企業,變成了私人經營的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曾經有它們發展的空間,繁榮了一陣,農村的萬元戶基本上都是這樣發了小財,但是等都市裏的較大的企業發展起來之後,這些小企業就無法生存了。

在今日帝國主義全球化下,落後國家要實行土洋並舉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先進的洋技術總是會擊敗土的傳統的老技術,即使傳統的老技術有很多優越性,但還是會不可避免地的會被取代。當然,舊的技術(包括舊的機器設備)總是要被新的取代,從一方麵來看,這本來應該是進步的標誌。不僅如此,在一些製造業上,大型的生產總是比較有效率,因為大型的新設備,減少浪費、節省能源、提高勞動生產力,但是用新的來取代舊的,大的取代小的,應該從一個國家的資源來作全盤的考慮。在每一個國家開始發展時,能夠用來投資的資金總是非常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隻有盡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舊的機器和舊的設備來生產。中國的發展也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例子,例如在解放不久的中國,所有的生產設備都非常落後,要供給幾億人穿衣,從紡紗、織布,到製成成衣,最初都靠從民族資產階級那裏接收過來的紡織廠,中國的紡織業是在小的和舊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到了七十年代,大型的紡織廠已經遍布全國。

今天,一個落後國家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下,不可能大、中、小並舉,也不可能土洋並舉,因為洋的總是取代土的。許多落後國家用它們極為有限的外匯來購買洋技術,也就是說,舊的傳統技術在競爭之下無法生存。雖然舊的傳統的技術和小規模生產雖然比不上大規模生產的洋的新技術,但還是能生產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因此,在許多落後國家,土的這條腿就被廢掉了,兩條腿就這剩下一條。人少了一條腿,怎麽走路呢?我們今天才更深刻地理解毛主席所提的兩條腿走路的意義,也更理解為什麽隻有在社會主義下才有可能大、中、小並舉和土洋並舉。在資本主義改革開放之後,資產階級選擇了用加工出口,增加就業來發展經濟的道路,中國加入了國際壟斷資本安排的新的世界分工。中國的紡織業的生產目標不再是滿足中國人民的穿衣需要,而是要為滿足世界市場對衣服這樣商品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為了紡織品的出口,必須要將紡織業的設備更新。因為在世界市場上,中國出口的紡織品必須要滿足西方國家消費者的喜好,其中還要分成高檔、中檔和低檔各個檔次。這樣的生產就得用新的機器設備和新的技術,使得很多原來的紡織廠不是關閉,就是大規模翻新,大批地廢除了還可以用來生產的機器設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