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持久戰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
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在不到一年時間裏,同朝鮮人民軍一起,並肩戰鬥,共殲滅“聯合國軍”23萬餘人,將其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這種戰役相持局麵,為迫使美國同意舉行停戰談判創造了條件。從1951年6月開始,整個朝鮮戰局出現長期膠著的狀態。
(1)美國被迫謀求停戰談判。
在侵朝戰爭的頭一年,美國付出了8萬8千餘人傷亡的代價,相當於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損失的近三分之一。侵朝戰爭給美國及其盟國帶來的最大損失,還是戰略上的。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在歐洲,冷戰的最終目標是對付蘇聯。但在侵朝戰爭中,它動用了陸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空軍總兵力的五分之一,海軍總兵力的二分之一,並動員了英、法等歐洲國家的部分兵力。盡管如此,仍感兵力不足。美國的戰略預備隊,隻剩下國內的六個半師和在日本的兩個師,實際上已無兵可調。就美國而言,兵力拮據是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重要原因。在侵朝戰爭中,美國的物資消耗平均每月達八十五萬噸,相當於當時美國援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年半物資的總和。這種戰略上輕重、主次的倒置,不僅損害了美國的戰略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到它與同盟國的關係。美國總統杜魯門講得很坦率,“美國的主要敵人正端坐在克裏姆林宮裏;。。。。。。隻要這一敵人還沒有卷入戰場而隻在幕後拉線,我們就決不能將我們再度動員起來的力量浪費掉。”(《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第534頁)
先前不惜把戰火燒到鴨綠江的驕橫的美國侵略者,開始轉向謀求停戰談判。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駐蘇大使凱南非正式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朝鮮戰爭問題,願意恢複戰前狀態。(《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6頁)
毛澤東敏銳地把握住這個機會,為即將來臨的停戰談判作好多方麵的準備。
(2)邊打邊談、又談又打,牢牢掌握主動權。
1951年6月初,毛澤東會見從朝鮮前線專程到北京的金日成,同他商談如何應
可能到來的停戰談判的方針及方案;並致電斯大林,提出目前需要同他商量解決的一些問題:“我們感覺我們在朝鮮進行的戰爭,在財政方麵,在正麵作戰方麵,在敵人從後方海岸線有登陸可能性的威脅方麵,都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我們想派高崗同誌於日內乘飛機去莫斯科向您作報告,並向您請示解決各項重要問題。同時,金日成同誌現來北京,他願意偕高崗同誌一道去和您商量這些問題。”(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1年6月5日)6月9日給斯大林的另一電報裏,他還提出要商談增加訂購武器及其它軍事物資的貨單、和戰問題、誌願軍聘請蘇聯軍事顧問等問題。
在取得斯大林同意後,高崗和金日成乘斯大林派來的專機飛往莫斯科。13日,斯大林同他們會談。在了解到會談情況後,毛澤東當天致電高、金,談了他對如何提出停戰談判建議問題的一些設想。電報說:“和談如何提法,我們覺得在目前兩個月內朝中軍隊取守勢的時候,不宜由朝中兩國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一)等待敵人提出;(二)由蘇聯根據凱南對馬立克的談話向美國有所表示。以上方式可以同時做,即一方麵有蘇聯有所表示,另方麵如果敵人提出時,朝中兩國可以表示自己的態度。究以何種方式為宜,請你們和菲裏波夫同誌商量決定。”(〈〈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7頁)斯大林采納了毛澤東的後一個建議,由蘇聯出麵對美國的試探作出反應。
毛澤東深深懂得,要同美國侵略者談判,使和平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沒有雄厚的實力作後盾是不行的。在戰場上稍有疏忽或者示弱,必定要吃虧,必定在談判中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如何鞏固第五次戰役的勝利,逐步提高中國人民誌願軍攻防的持續作戰的能力,成為毛澤東首先關注的問題。
6月11日,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的第二天,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說:“六、七兩個月內如不發生意外變化(即登陸),我們必須完成下列各事:甲、以積極防禦的方法堅持鐵原、平康、伊川三道防線,不使敵人超過伊川線;乙、迅速補充三兵團及十九兵團至每軍四萬五千人,並有相當訓練;丙、十三兵團各軍休整完畢;丁、加強各軍師火力,特別是反坦克反空軍炮火;戊、迅速修通熙川至寧遠至德川的公路至少一條,最好有兩條,並於熙川、德川、孟山地區囤積相當數量的糧食,以備萬一之用。”(毛澤東致彭德懷電,手稿,1951年6月11日)
此時,在毛澤東麵前,即將出現兩條戰線:軍事戰線和政治戰線,一個是打,一個是談。至六月中旬,一種新的指導方針在毛澤東的頭腦裏醞釀成熟,及時地提出,這就是:“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在軍事上進一步概括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利用朝鮮的有利地形,構築堅固的防禦陣地,一麵以積極防禦的手段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一麵積極改善裝備和加強訓練,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最後戰勝敵人,或迫敵知難而退。(《毛澤東傳》1949-1976第158頁)
毛澤東提出的這個方針,使中朝軍隊能夠在即將到來的長達兩年之久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相互交錯、邊打邊談、又談又打的局麵下,牢牢掌握主動權。
(3)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前的各方接觸。由非正式摸底進入公開倡議階段。
6月23日,蘇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聲明,表示願同朝中軍隊舉行停戰談判,還提出會談地點在停泊在元山港的一艘丹麥傷兵船上;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懷聯名複電李奇微同意停戰談判,並建議以三八線以南的開城為談判地點。
(4)幾乎全部精力指導談判準備工作。
朝中方麵聲明一發表,毛澤東在周恩來協助下便投入緊張的談判準備工作。首先決定由鄧華、解方作為彭德懷的代表出席談判會議。同時決定,從國內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率領、包括喬冠華等在內的停戰談判工作組立即赴朝,協助指導談判工作。
當時,美國對談判的態度是,談判而不休戰。美國政府授權李奇微,在停戰談判期間,可以進行陸地、兩棲、空中、空降和海上作戰,以支持談判。
對美國的這一手,毛澤東是有充分準備的。為了防止“聯合國軍”借停戰談判之機進行反攻,他於7月2日致電彭德懷,對中朝軍隊在三八線的防線及時作出重要部署:一方麵加強正麵防禦陣地第一線的兵力,防止敵軍大規模進攻;另一方麵,加強側後方的兵力,防止敵人從朝鮮半島的蜂腰部東西兩岸突然登陸。(《毛澤東致彭德懷等電》,手稿,1951年7月2日)這是為談判非采取不可的一個重大步驟。
7月5日,李克農率領的停戰談判工作組從北京啟程,前往朝鮮。行前,毛澤東同李克農、喬冠華作了長時間談話,分析了停戰談判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並對組織一個精幹的工作班子提出意見。
停戰談判就要舉行,毛澤東幾乎投入全部精力,指導談判的準備工作。他親自起草朝中方麵致“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的多次複函,親自審閱修改有關談判接洽準備情況的新聞稿,親自草擬朝中方麵關於停戰協定的草案,並征詢金日成、彭德懷及斯大林的意見。許多具體而細微的準備工作,諸如談判會議場所、對方代表團宿舍以及我方代表團宿舍的布置,各種用具、設備和食品的準備,以及李克農、喬冠華和我方代表團成員到達談判地點開城的具體時間等,毛澤東樣樣關照到了。
開城,位於三八線以南,屬中朝軍隊控製區域,新解放區,情況複雜,戰爭中雙方都在這裏埋設了不少地雷。安全上,不論那一方出了問題,後果都將是嚴重的。所以,毛澤東特別關注安全問題。他多次致電彭德懷:“務必保障會議的安全,不許出亂子”。特別對埋設的地雷,“必須撤除幹淨”。
在談判開始前,有關方麵曾考慮將部分空軍部隊進駐朝鮮各機場。毛澤東沒有同意,他批示:“為不給敵人以口實,不要去。”(《毛澤東傳》1949-1976第161頁)
7月9日,停戰談判正式開始的前一天,毛澤東還在仔細審閱南日、鄧華在首次會議上的發言稿。他在給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的電報中說:“南日、鄧華兩個發言稿均可用。唯南日稿內稱‘願意接受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先生的提議並準備舉行停戰談判’,改為‘願意舉行停戰談判’,將‘接受蘇聯’以下二十一個字刪去,因為李奇微的聲明在文字上並無願意接受馬立克提議的表示,如果南日這樣說,可能引起對方的無謂的批評。鄧華發言稿中所說馬立克提議一段則是好的,不會引起批評的。如果你們認為南日發言稿中應有提到馬立克提議的話,應在另外的地方去說。”(《毛澤東傳》1949-1976第161頁)
毛澤東既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和膽略,又是一個十分精細的人。
為了統一停戰談判朝中代表團的領導,毛澤東在征得金日成的同意後,組成一個朝中代表團成員及李克農、喬冠華等參加的小組會議,由李克農主持。
毛澤東指揮戰爭,最講究“初戰必勝”,“不打無準備之仗”。在談判桌上同對手交鋒,毛澤東也非常注意“初戰必勝”。在臨戰之前,作好充分而周全的準備,不給對手以任何可乘之機和任何可以利用的借口。他既有指揮千軍萬馬、氣吞山河的雄才大略,又有實際、具體、細致入微的工作方法。這是令人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