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紅》的起源!

(2019-02-06 04:25:18) 下一個

中國《紅》的起源!

 

 

 

中國《紅》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春節前後,到處都是一派紅紅火火采辦年貨的景象,   到處都是一派紅紅火火過年的景象,  到處都是一派紅紅火火豬年節日的景象。就如各家各戶不管是土豪還是平民百姓的家裏,   又或是從中央台的春晚到各地方台的春晚,    從全國各地每個角落大大小小的聚會聚歺文藝演出以及各大小商場活動場所.........到處都是一派紅紅火火在忙著過中國的春節。 就是中國以外的世界上各個大大小小的華人商場內也是到處都是一派紅紅火火過中國的春節。但中國《紅》的起源知之甚少!    這要從中國的紅軍說起。

有首民歌人們是否聽過,   那就是《十送紅軍》。這鎮巴歌謠《十送紅軍》的詞是這樣說的。

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纏綿綿,山裏野貓哀號叫,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啊!幾時人馬再回山。

二送紅軍大道旁,紅漆桌子兩邊放,桌上擺著送行酒,酒兒裏麵摻蜜糖,紅軍啊!思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手垃著長繭手,心象黃連臉在笑,紅軍啊!萬般憂愁怎能消。

四送紅軍過高山,山上包穀金燦燦,包穀種子紅軍種,包穀棒子窮人搬。紅軍啊!撒下種子紅了天。

五送紅軍上了坡,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飛到天涯和海角,紅軍啊!捎信多把革命說。

六送紅軍兔兒崖,兩隻兔子哭哀哀,禽獸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拋不開,紅軍啊!山裏紅花永不敗。

七送紅軍七裏灣,灣灣上下一片田,田裏穀穗頭低下,田裏鯉魚翻田坎,紅軍啊!新米上市人去遠。

八送紅軍八角山,兩隻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遠走,走了財東要倒算,紅軍啊!窮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紅軍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兒忙,千軍萬馬河邊站,十萬百姓淚汪汪,紅軍啊!眼望江水斷肝腸。

十送紅軍轉回來,巴山頂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龍繡鳳放光彩,紅軍啊!這台名叫望紅台。

鎮巴縣地處川陝交界,是“民歌之鄉”、“紅軍之鄉”,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在中國共產黨和紅四方麵軍的領導下,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宣傳土地革命,發動群眾參軍參戰,南麵支援紅軍前線戰事,北麵防禦國民黨的進攻,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跡。這些,必然要反映到勞動人民口頭文學的創作裏,特別是巴山人民熱愛和熟悉的歌謠裏。

《十送紅軍》民歌就出自鎮巴與四川通江交界的西鄉街(兩河口)。西鄉街(兩河口)是紅四方麵軍入川第一鎮,是紅四方麵軍創立川陝省蘇維埃政權中成立的第一個縣蘇維埃政權——赤北縣蘇維埃政府。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蘇區中的紅色歌謠,是產生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陝南和川北大巴山區這個特定的環境,它有明顯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由於風起雲湧的的鬥爭生活,又為紅色歌謠的產生提供了不盡的源泉,使這裏的山歌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有了新的發展。在陝南、川北的群眾中,一方麵剔除了山歌中滲入的某些不建康和落後的成份,一方麵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題材,從而使那些以歌頌黨和紅軍、歌頌翻身解放,積極參加紅軍,反映軍民關係,支援反“圍剿”戰爭。紅軍走後又產生了懷念黨和紅軍為內容的歌謠,增加了新的思想,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使陝南川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繼承和發展。

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二萬五千裏長征”是何時出現的,卻鮮為人知。

“長征”是1934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西、甘肅一帶的大規模戰略轉移。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

1935年5月,紅軍總司令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指出:“紅軍萬裏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6月12日,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在給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報告中也指出,“西征軍(指中央紅軍)萬裏長征,屢克名城,迭摧強敵”。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召開會議,決定恢複紅一方麵軍番號,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紅一、四方麵軍會合後的政治形勢與任務的決議》,指出“一方麵軍一萬八千裏的長征是中國曆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中共中央關於張國燾同誌的錯誤的決定》,其中將紅軍長征的裏程增加至“二萬餘裏”。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由先行北上的紅一方麵軍第1、第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直屬隊黨總支書記蕭鋒在1935年9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毛主席用洪亮的聲音號召,經過兩萬多裏長征,久經戰鬥、不畏艱苦的指戰員們,你們一定能夠以自己英勇、頑強、靈活的戰略戰術,和以往的戰鬥經驗,來戰勝一切困難!”

1935年10月19日,陝甘支隊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毛澤東在對蕭鋒的講話中指出:“根據紅1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裏”。在這裏,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二萬五千裏長征”的概念。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餘裏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11月28日,毛澤東、朱德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抗日救國宣言》中再次提出,紅軍主力“經過二萬五千裏的長征,曆盡艱難困苦北上抗日”。

各路紅軍的會師,是紅軍長征史上的重大事件,是革命力量的會合和團聚,是戰略轉移的勝利,它宣告了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破產。

第一次會師:紅二、六軍團在貴州木黃會師

1934年9月20日,中革軍委指示紅6軍團“由現地域經青江、青溪、思縣到達省溪(今萬山)、銅仁、江口地域,然後設法與二軍團首長取得聯絡”。10月4日,中革軍委再次電告紅6軍團“二軍團已占印江”,應“迅向江口前進”,向紅2軍團靠攏。

按照中革軍委指示,紅6軍團向江口前進。10月上旬,紅6軍團在甘溪陷入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第17師第49團、第51團各一部,在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下,經過9天9夜的艱苦轉戰,衝破重圍,15日,首先到達黔東根據地之沿河地區,與紅3軍(紅2軍團)一部會合。李達向賀龍等紅3軍領導人詳細匯報了紅6軍團的情況與危險處境後,賀龍等領導對紅6軍團十分關切。不顧湘西敵軍陳渠珍部及黔軍的攔阻,於10月16日親率紅3軍主力和李達所部兼程南下,迎接紅6軍團。

10月23日,紅6軍團主力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24日,賀龍、關向應率領紅3軍主力及李達所率紅6軍團一部從芙蓉壩、鍋廠到達木黃,兩軍勝利會師。

10月25日,紅3軍、6軍團致電中革軍委,提出:以目前敵情及紅3軍、6軍團力量,“兩個軍團應集中行動。我們決定加強蘇區黨和武裝的領導,開展遊擊戰爭,鞏固發展原有蘇區”。

10月26日,兩支紅軍部隊在四川省酉陽縣南腰界舉行了隆重的會師大會。任弼時宣讀了中共中央慶祝紅3軍和紅6軍團會師的賀電,就當前的形勢和任務作了報告。會後,紅3軍奉中革軍委電令,恢複了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

11月6日。中央書記處電告紅2、6軍團:中央決定建立湘鄂川黔邊省委,以任弼時為書記。賀龍、夏曦、關向應、蕭克、王震等為委員;在軍隊方麵,2、6軍團均改編為現行編製的一個師,仍保留2、6軍團的名義,紅2軍團軍團長由賀龍擔任,政委由賀龍兼,紅6軍團軍團長為蕭克,政委為王震;兩軍團均直受軍委領導,但在兩軍團共同行動時,則由賀龍、任弼時統一指揮。隨後,紅2、6軍團從南腰界出發,向湘西地區發動攻勢作戰,以策應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並開辟新的蘇區。

第二次會師: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十軍在江西重溪會師

1934年7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中心區域開始全麵進攻。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為了擺脫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減輕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壓力,決定以紅7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閩浙皖贛邊地區,發展遊擊戰爭。以“吸引蔣敵將其兵力從中央蘇區調回一部到其後方去”,配合中央紅軍主力,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同時規定紅7軍團的行動計劃為:第一步,由瑞金出發,到福建閩江地域,第二步到浙江省蘭溪地域,第三步在浙江、皖南創建根據地。

在福建連城地區活動的紅7軍團於7月初調回瑞金,進行短期整訓,並突擊補充了2000多名新戰士。在瑞金,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幾位主要領導人及共產國際派來的李德,接見了紅7軍團領導人尋淮洲、樂少華、劉英、粟裕,當麵交代任務,宣布由紅7軍團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立即向閩、浙、皖、贛等省出動。中共中央還在印刷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趕印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中國能不能抗日?》及《擁護紅軍北上抗日運動口號》等宣傳材料。共160萬份,供紅7軍團北上沿途宣傳和散發。

7月6曰晚,以紅7軍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餘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華的率領下,從瑞金出發東進,經過長汀、連城、永安,進入閩中地區。

抗日先遣隊先後轉戰於閩、浙、皖、贛4省幾十個縣,一度震動了福州、杭州、徽州等地,行程3200多裏,連續行軍作戰,深入敵人腹心。擊退了敵人無數次的截擊、追擊和“圍剿”。

10月15日、21日,中革軍委兩次電示北上抗日先遣隊轉移到閩浙贛蘇區整頓補充。遵照中革軍委命令,北上抗日先遣隊經浮梁、德興間的山地,通過敵人兩道封鎖線,進入閩浙贛蘇區,並於11月初在江西葛源以北重溪同紅10軍會合。閩浙贛蘇區是方誌敏等同誌領導創建的老蘇區。抗日先遣隊到達後,受到蘇區群眾的熱情歡迎,方誌敏親自到駐地看望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戰員,並組織籌集物資慰問抗日先遣隊。在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親切慰問下,抗日先遣隊指戰員近4個月的艱辛勞頓,頓時一掃而光,部隊情緒迅速振奮起來。

接著,部隊進行了整編。根據中革軍委11月4日命令,北上抗日先遣隊同閩浙贛蘇區的紅10軍及新升級的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紅軍第10軍團,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政治委員,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紅10軍團轄第19師(北上抗日先遣隊改編)和20師(原紅10軍改編)、21師(由地方武裝組成),尋淮洲和聶洪鈞分別擔任第19師師長、政委,劉疇西、樂少華分別兼任第20師師長、政委。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方誌敏兼任贛東北軍區司令員,曾洪易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委,粟裕任軍區參謀長(後改任紅10軍團參謀長)。

紅10軍團編成後,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第19師仍出動到浙皖贛邊,打擊“追剿”之敵,發展新蘇區;第20師、第21師,留在閩浙贛蘇區堅持鬥爭。

第三次會師:紅一、四方麵軍在四川懋功會師

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布指示:我軍基本任務是用一切努力不顧一切困難取得與四方麵軍直接會合。當日,中央紅軍占領蘆山,接著翻越了第一座大雪山一一夾金山,向懋功前進。

10日1時,野戰軍司令部命令紅1軍團2師繼續前進,趕於l2日攻占懋功。11日,《紅星》報第20期發表《同四方麵軍會合去!》的文章。文章說:“我們在最短期間內便能與紅四方麵軍握手見麵了,兩大紅軍主力的會合,將使我們的戰鬥力量更加增強,更有保證地在軍委統一指揮之下協同一致作戰。”“我們無論如何要爭取這一偉大任務的迅速實現。”

6月12日12時,紅一方麵軍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2師第4團在夾金山、達維之間與紅四方麵軍第9軍第25師第74團勝利會師。紅四方麵軍轉交了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給中央的信。信中說:我們先頭團已於8日占懋功,大部正在向懋功開進,先頭部隊向達維開進,對敵軍築工事、警戒,掩護你們會合。“今日匯合,士氣大為振奮,西征軍艱苦卓絕之奮鬥,極為此間指戰員所欣服。”

6月15日,《紅星》報第21期發表了《向全野戰軍介紹一下紅四方麵軍》一文和社論《偉大的會合》。社論說:紅一、四方麵軍的會合“是曆史上空前偉大的事件,是決定中國蘇維埃運動今後發展的事件”,“是五次戰役以來最大的勝利”,“是中國蘇維埃運動新的大開展的基點”。這一天,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及紅四方麵軍全體指戰員致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周(恩來)政委、中央紅軍全體指戰員,說:“懋功會合的捷電傳來,全軍歡躍。”

6月18日,中共中央由達維出發,抵達懋功。懋功有藏、回、漢三個民族居住,東南有夾金山,南有蛇皮梁子,東北有牛頭巴朗山、紅橋山,北有夢筆山,均屬岷山山脈。紅一、四方麵軍勝利會師後,在縣城的天主教堂召開了幹部大會,並在城隍廟舉行了慶祝會師的聯歡會。紅軍兩大主力會師後,為了加強部隊建設,互相學習,交流建軍和作戰經驗,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一方麵軍抽調一批幹部加強紅四方麵軍。紅四方麵軍抽調部分部隊加強紅一方麵軍。同時,還互相參觀訪問,互相學習,充分體現了兄弟般的團結和革命軍隊之間的戰鬥友誼。

第四次會師:紅二十五軍與陝甘紅軍在陝西永坪的會師

1935年9月初。紅25軍進入陝甘根據地。7日,到達保安縣的豹子川。由於紅25軍政委吳煥先在甘肅涇縣四坡村戰鬥中不幸犧牲,中共鄂豫陝省委決定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任政委、代理鄂豫陝省委書記。9日,紅25軍到達陝西永寧山,同中共陝甘黨組織取得了聯係。

1935年9月15日,紅25軍到達陝西延川縣永坪鎮。16日。劉誌丹率紅26、紅27軍到達永坪鎮,3個軍勝利會師。

9月17日,中共鄂豫陝省委和西北工委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陝甘晉省委,朱理治任書記,郭洪濤任副書記。會議還決定紅25軍同陝甘紅軍第26、第27軍合編為第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誌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紅25軍改編為第75師,紅26軍改編為第78師,紅27軍改編為第81師。

9月18日,在永坪鎮舉行盛大的軍民聯歡大會,慶祝勝利會師和紀念九一八事變4周年。徐海東、劉誌丹、郭述申、聶洪鈞、朱理治等分別在會上講了話,號召全體軍民互相學習,加強團結,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堅決粉碎敵人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為鞏固和擴大陝甘革命根據地而奮鬥。

會後,各地掀起了參軍熱潮,紅15軍團發展到7000餘人。不久,紅15軍團在勞山戰役中消滅敵人110師,使陝北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

第五次會師:陝甘支隊與紅十五軍團在陝西甘泉會師

193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紅一方麵軍主力到達甘肅岷縣以南的哈達鋪。在這裏,根據從當地找到的報紙上獲悉陝北的紅軍和根據地仍然存在的情況,毛澤東提出到陝北去。按照俄界會議的決定,紅一方麵軍主力在此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9月27日,陝甘支隊占領通渭縣榜羅鎮,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開會議,正式確定落腳陝北,保衛和擴大根據地。會後,陝甘支隊越過六盤山,於10月19日進抵陝甘根據地的吳起鎮(今吳旗)。10月21日,陝甘支隊在吳起鎮附近將尾追之敵騎兵2000餘人擊潰。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指出曆時一年的長途行軍已經結束,今後的戰略任務是保衛和擴大陝北蘇區。以陝北蘇區領導全國革命。陝、甘、晉三省是發展的重要區域。會後,派出先遣隊尋找陝北紅軍和劉誌丹。

10月底,黨中央派人給紅15軍團送去了陝甘支隊全體指戰員《告紅二十五、二十六軍全體指戰員書》,表達了對紅25、26軍的熱情慰問、鼓勵和對勝利會師的祝賀。《告指戰員書》指出:“我們久已聽到了紅二十六軍同誌們在陝甘邊長期鬥爭的曆史,紅二十五軍同誌們在鄂豫皖英勇鬥爭和在河南……陝西、甘肅的遠征,聽到群眾對你們優良紀律和英勇鬥爭的稱讚。”“我們的會合是中華蘇維埃運動的一個偉大勝利,是西北革命運動大開展的號炮!”它將為開展西北蘇維埃運動大局麵、赤化全中國打下鞏固的基礎。紅15軍團指戰員聽了《告指戰員書》無不歡欣鼓舞,群情振奮。軍團長徐海東高興地說:“毛主席快到了,再打上一仗,作為見麵禮!”

11月2日,中共中央率領陝甘支隊先頭團進駐陝甘邊蘇維埃政府駐地甘泉縣下寺灣。11月3日在富縣以北地區召開歡迎中央紅軍到陝北大會。同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軍委宣布恢複紅一方麵軍番號,紅15軍團編人紅一方麵軍建製。紅一方麵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兼)。紅一方麵軍下轄紅1軍團和紅15軍團。爾後,紅一方麵軍總部和紅1軍團即從下寺灣地區向甘泉以南道左鋪地區紅15軍團駐地開進。毛澤東、彭德懷在紅15軍團駐地會見了徐海東、程子華等,給予了親切的勉勵。為了加強對紅15軍團的各級領導,中革軍委先後派周士第、王首道、馮文彬、張純清、陳奇涵、宋時輪、黃鎮、唐天際、楊奇清、周碧泉、伍修權、畢士悌等一批軍政領導幹部到紅15軍團工作,受到紅15軍團各級領導的熱烈歡迎。

11月21日,紅1軍團和紅15軍團對進至直羅鎮的國民黨軍第109師發起進攻。24日攻占直羅鎮。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打破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第三次“圍剿”,鞏固了陝甘蘇區,為黨中央把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第六次會師: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麵軍在四川甘孜會師

紅6軍團翻越雪山之後,於1936年6月3日到達理化以南甲窪地區,同前來迎接的紅32軍會師。

為了迎接紅2、6軍團的到來,紅四方麵軍總部曾專門對部隊進行了動員和布置,要求部隊大力開展迎接紅2、6軍團的組織準備工作。

紅四方麵軍各部隊廣泛地進行了迎接會師的政治動員和各項準備工作,熱烈展開了趕製慰問品的活動。

紅四方麵軍第30軍經過道孚、爐霍到達甘孜。6月30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領2軍團到達甘孜附近的絨岔與紅四方麵軍第30軍先頭部隊會師。7月1日,紅2、6軍團齊集甘孜。

7月2日,紅2、6軍團與紅四方麵軍在甘孜召開慶祝會師大會。朱德總司令和任弼時在會上講了話,給全體指戰員以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

7月5日,紅2、6軍團奉中革軍委電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所屬第2、第6軍團番號不變,另將第32軍編人紅二方麵軍建製。

第七次會師:紅一、四方麵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7日,紅四方麵軍第4軍一部到達會寧,與紅一方麵軍第73師勝利會合。

10月8日,紅四方麵軍的先頭部隊第10師,與紅一方麵軍的第1師在甘肅會寧的青江驛、隆德的界石鋪勝利會師。9日,紅軍總部及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進入會寧城。

10月10日,為了避開敵機的襲擾,紅一、四方麵軍於10日黃昏在會寧文廟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慶祝會師聯歡大會。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陳賡出席了大會。在會上,宣讀了黨中央的賀電。徐向前、陳昌浩、陳賡分別代表紅四方麵軍和紅一方麵軍互致祝賀。接著,紅一方麵軍指戰員把久已備好的大批慰問品——毛衣、毛襪、手套等贈給紅四方麵軍的戰友,從而把慶祝大會的熱烈氣氛推向高潮。由於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幹擾,紅一、四方麵軍1935年9月在茫茫草地中痛苦分離後,經過一年的艱苦鬥爭,又在黃土高原的會寧城勝利會合。兩軍戰友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放下手中的武器,拋下肩上的背包,含著熱淚,悲喜交集地互相擁抱,互致問候。掌聲、笑聲、歡呼聲,像一陣陣春雷,響徹會寧城上空。在這歡樂的時候,紅四方麵軍領導人徐向前、陳昌浩、李卓然向黨中央發了致敬電,滿懷激情地描述了大會師的盛況,表達了他們同紅一方麵軍會師後的激動心情。

第八次會師:紅一、二方麵軍在將台堡會師

正在北進途中的紅二方麵軍指戰員聞知一、四方麵軍已在會寧會師的消息,加快了行軍的速度,以求早日分享大會師的歡樂。10月22日,紅二方麵軍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率總指揮部到達隆德將台堡,同紅一方麵軍主力勝利會師。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王震、左權、聶榮臻在這裏親切會麵。紅一方麵軍把3萬塊大洋、20多頭牛、2000多隻羊、數萬斤糧食、1000套棉衣、數萬張羊皮、500多匹布、2萬斤羊毛和3架縫紉機贈送給紅二方麵軍。兩軍在將台堡召開了規模盛大的聯歡大會,歡慶勝利會師。中共中央派鄧小平等前來慰問,並傳達了瓦窯堡會議精神和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

10月24日,中央書記處向共產國際報告說:“三個方麵軍已完全會合,我們正用大力在三個方麵軍中進行幹部的政治教育,保證整個紅軍在民族革命戰爭的新階段中擔負組織者與領導者的責任。”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地完成了1934年秋開始的戰略大轉移的曆史任務,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聚殲紅軍陰謀的徹底破產,極大地推動了正在蓬勃發展的抗日救亡運動。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麵。

從以上的事實可以證明,  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執政團隊從幾個人幾條破槍慢慢地變成幾十個人幾萬人幾十萬人或更多的人,  不是靠錢去買去獎勵也不是靠強迫抓壯丁來強大的。更不是靠外國列強扶殖的。是靠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是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真正取得執政的初心和強大的後盾。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