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資本的染缸裏有誰不是利己者

(2025-10-26 13:08:15) 下一個

在資本的染缸裏有誰不是利己者

 

 

 

人類曆史就是一個《資本》為曆史。而在資本的染缸裏有誰不是利己者。尤其是人類分化為階級之後。而當今走資派特色中國政府的官員們帶領全體中國人將在這個資本的染缸裏掀起巨浪,人人都在踏浪於巨浪中將《利己主義》置頂於曆史的高端。並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理論如:先顧好小家才能顧大家。自己的小家都顧不好,怎能顧好大家?以至發展成為專用詞組如:絕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因此走資派執政四十多年來人人一切向錢看,不擇一切手段爭先富。

《利己主義》一直是資本大染缸裏的主流,《利己主義》一直也是資本大染缸裏高、大、上的意識形態。誰不利己,誰就是傻子。

然而,共產黨提倡《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這可得罪了《利己主義》者們。他們攻擊抹黑來反共。他們說人是做不到《大公無私》。他們自己做不到,就說別人也做不到。

而在中國共產黨裏就有人做到了。例如白求恩。

紀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未刪節本〕學習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

白求恩[1]同誌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去年春上到延安,後來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麽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列寧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要擁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無產階級要擁護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世界革命才能勝利[2]。白求恩同誌是實踐了這一條列寧主義路線的。我們中國共產黨員也要實踐這一條路線。我們要和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要和日本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打倒帝國主義,解放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這就是我們的國際主義,這就是我們用以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國際主義。

白求恩同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誌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他。不少的人對工作不負責任,拈輕怕重,把重擔子推給人家,自己挑輕的。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後再替別人打算。出了一點力就覺得了不起,喜歡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對同誌對人民不是滿腔熱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人其實不是共產黨員,至少不能算一個純粹的共產黨員。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每一個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誌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誌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係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我和白求恩同誌隻見過一麵。後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可是因為忙,僅回過他一封信,還不知他收到沒有。對於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現在大家紀念他,可見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注釋

[1] 白求恩即諾爾曼•白求恩(一八九○——一九三九),加拿大共產黨黨員,著名的醫生。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時,他曾經親赴前線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務。一九三七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他率領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於一九三八年初來中國,三月底到達延安,不久赴晉察冀邊區,在那裏工作了一年多。他的犧牲精神、工作熱忱、責任心,均稱模範。由於在一次為傷員施行急救手術時受感染,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河北省唐縣逝世。

[2] 參見列寧《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列寧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166、229—234頁)。

又例如張思德。為人民服務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 這是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的會上的講演。

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1]同誌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誌。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2]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麽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隻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3]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隻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4],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誌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今後我們的隊伍裏,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隻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製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裏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注釋

[1] 張思德,四川儀隴人,中央警備團的戰士。他在一九三三年參加紅軍,經曆長征,負過傷,是一個忠實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在陝北安塞縣山中燒炭,因炭窯崩塌而犧牲。

[2] 司馬遷,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曆史學家,著有《史記》一百三十篇。此處引語見《漢書•司馬遷傳》中的《報任少卿書》,原文是:“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3] 李鼎銘(一八八一——一九四七),陝西米脂人,開明紳士。他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提出“精兵簡政”的提案,並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

[4] 這是指當時陝甘寧邊區和華北、華中、華南各抗日根據地所擁有的人口的總數。


轉載:《原創 書本和現實是兩個中國,學生和社會是兩個宇宙 》

2025-04-26 06:04 發布於:北京市

標題是:《書本和現實是兩個中國,學生和社會是兩個宇宙_資本_司馬南》

1

好好學習為社會貢獻,努力奮鬥為國家奉獻終生,大公無私,人民的勤務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資本從頭到腳都滴著血和肮髒的東西,人大是最高權力機關,舍小家顧大家,無產階級是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領導國家,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時刻準備著……

這些,都是紙上的世界,也是曾經的幻象。當我們真正走入現實,才發現那是另一個宇宙。回想課本上的世界,是何種感覺?啞然失笑,尷尬無比,甚至自我鄙視……這些情緒,你是否也曾有過?接來下來呢?麻木、接受、熟視無睹、聽之任之,任由乾坤顛倒。一切照常,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

一代又一代人都這樣經曆著。時至今日,小學生作文仍然靠“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來結尾,這叫“思想升華”——想來尷尬不尷尬?從小學升華到大學,升華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多年(博士就讀超二十年),結果,要麽升華成了傻子,要麽升華成了敗壞的人——精致的利己者和投機者。身入染缸,沒有人能逃脫這套價值敘事帶來的後遺症,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2

有一個詞,所有人都曾仇恨它、辱罵它,然而全民又都在暗地裏追求它、向往它、羨慕它。沒有人為它平反,沒有人為它正名,它就這樣一直處在陰陽兩極的世界。它,就是“資本”,一個被徹底扭曲的名字。今天在抖音,它被叫做“米”——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黑話,隻有叫做“米”,才能在抖音溻,相關視頻才能通過審核和傳播。看,這群人,從學校到社會不適應,從社會到社會還是不適宜——必須這樣擰巴著。

資本,在教材和課堂上,總是與“剝削”“壓榨”“不勞而獲”等負麵詞語綁定。學生們反複背誦,直到對“資本”心生憎恨。然而現實生活中,地方政府花巨資招商引資,為資本家鋪路搭橋,“資本到哪裏,優惠政策就跟到哪裏”;企業家成為時代英雄,“融資能力”成為成功企業家的必備素質;年輕人創業、投資、理財,無一不是對“資本”趨之若鶩。每個人都明白:有了資本就有未來,有了資本才有幸福和尊嚴。

資本隻是一個案例,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割裂,案例舉不勝舉。這種巨大的反差,構成了社會最普遍、最真實的荒誕現實。在課堂教育與社會運行規則之間,有明目張膽的差異,有深刻的斷層。

3

但沒有人願意反思,沒有人輕輕追問,沒有人批評,沒有人談論。一切照舊,世界依然平靜,一切就像沒有發生。很多人學會了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比如胡某進那樣的人,但還有很多人仍舊比較扭曲,還不停地對資本咒罵和汙名化,比如司馬南(當然心裏很喜歡資本)。司馬南隻是一個符號,中國至少有8億司馬南。

必須承認,他們雖然內心愛著資本,但對資本的恨也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因為他們的認知就是這樣——被教材和時代雙重塑造。私愛資本,讓他們成為虛偽的人;仇恨資本,讓他們淪為愚蠢的人。又蠢又壞,指的就是這樣的人。但其實也無需過度苛責他們。八億人皆如此,都是不幸的人,他們隻是教材的犧牲品。

整個社會都難辭其咎。不能隻批判又蠢又壞的人,而讓又奸又壞的人逍遙法外。人人都有責任,都應該被批判。可是,人人有罪,根據卡爾的辯證法,也相當於人人無罪;按中國傳統的話說,叫做“法不責眾”。於是,一切照舊一切如昨,同版教材一年年地付梓印刷。

4

無數人懷揣著“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欣欣然投入應試的長河,然而最終學到的本領、那些所謂的“學以致用”,不過是徹底的謊話。在畢業後才發現,那些曾經批判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夢想;那些曾經的宣言,才是人生的尷尬。紙上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原來是兩個世界;學校裏的觀念和社會裏的觀念,原來是兩個宇宙。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