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節日快樂

(2017-03-08 11:27:19) 下一個

三年前三月在上海收到友人的微信“節日快樂”。我愣了一下,日曆是三八沒錯,但卻不知怎麽回。出國前我從沒過過“三八”,到美國後更沒聽說誰過婦女節,更要命的是我無法判斷友人是讚是損。回國和朋友交流我感到困難的不是新詞,而是熟悉的詞是理解為褒義還是貶義。慎重起見,我約友人在咖啡館麵談。

雙方落座,我先發問。

我:你是說我“三八”嗎?

友:啊?

我:你覺得我是“婦女”嗎?

友:啊?

我:那為什麽發“節日快樂”呢?

友:“女生節”啊。

我:那從幾歲開始算“女生”呢?

友:青春期吧。

我:我以前沒過過,以後也不打算過“女生節”了。

友人笑了,把話題轉到婚姻和愛情。

友:婚姻過時了,你怎麽看?

我:撇開愛情,婚姻的兩大功能是財產的共有和撫育下一代。離婚首先要分割財產,離婚也不能解除父母的責任。多數情況下即使離婚,撫養孩子還是雙方共同的任務。婚姻應該還有其他功能,不然同性戀為什麽花那麽大勁頭爭取合法婚姻呢?比如改變國籍,繼承遺產。

友:你相信一生隻愛一個人嗎?        

我:真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外人是很難判斷的。即使是錢鍾書和楊絳,我也不能完全信服兩人隻愛過一個人。讀過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和“真愛博物館”中的兩個男主人公的確做到“一生隻愛一個人”,這也是我讀書落淚的原因。我理解的“一生隻愛一個人”,不是沒有其他可愛的人,而是某些人的愛情像酸堿中和反應,或是火柴燃盡,一旦反應就是不可逆的。一生很長,沒有人知道未來,我認為一生隻結一次婚比隻愛一個人容易。

今年,我的微信朋友把“三八”改名為“女神節”了。如果沒有“男生節”或“男神節”,我們也不要“女生節”或“女神節”,我們不等待他人的給予,我們對自己的快樂負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