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nov2016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路辛苦到蘭州(含圖,家住師院之一)

(2017-11-02 12:07:02) 下一個
1951年夏天,母親帶著15歲的我和小兩歲的弟弟離開住了4年的湘西老家小縣城,數千裏迢迢,來到甘肅省會蘭州市,與早一年來到西北師範學院任教的父親團聚。
 
母子三人或坐汽車、或乘火車,從湘西山區的小縣城——>常德——>長沙——>武漢——>鄭州——>西安——>蘭州。先由西向東到長沙,再由南而北到鄭州,然後一路向西到蘭州,行程數千裏,一路辛苦顛簸,曆時將近半個月才抵達甘肅蘭州。
 
和之前出行的所有人不同,我們是坐汽車離開家鄉的。
 
湘西老家的小縣城有條從四川流過來的美麗大河——酉水河,被稱為湘西的母親河,她蜿蜒曲折向東,匯入沅江水路。自古以來,家鄉經由水路與沅陵、常德相通。老家人們出行、貨物交流,多先經水路到沅陵或常德,才有公路通省會長沙和其他地方。當年曾祖父做生意,每年租船從老家去常德,運去在家鄉向山民、農民收購的桐油、豬鬃、藥材等土產山貨,到常德出售。再購買棉布、鹽巴、火柴、煤油、肥皂等當地百姓需要的商品返回,每年大約往返兩趟。水路漫長曲折,不少急流、險灘、暗礁,行船費時,風險也大。1949年姐姐帶著倆嬰兒和她婆婆出行,就是先坐船到常德,坐汽車到長沙再前往廣州;1950年父親出行,也是先坐船到常德,再輾轉前往蘭州。1951年,公路剛剛修通到老家,所以,我們從老家出發是坐汽車,一路經過吉首、沅陵、常德,到達長沙,轉火車繼續向北向西。
 
1951年的時候,公路不好,汽車更破,坐長途汽車不是美好的體驗。就說從西安到蘭州這最後一程路吧,那時隴海鐵路尚未修到蘭州,隻能坐長途汽車。年久失修,路況不好,有的路段簡直就是所謂“鋸齒路”,顛簸得要命,加上塵土飛揚。汽車更是經常出毛病,不時要停車修理。那天,從西安出發向西,開了半天,汽車就停下不走了,司機師傅說,氣缸活塞環斷了,如果不換,把氣缸壁刮壞,車子就得報廢。隻能再開回西安,修好汽車再出發。那時夜間不能行車,每晚要住店,都是大通鋪,被褥很髒。就這樣開開停停,從西安出發,直到第四天晚上才終於到達蘭州城裏的長途汽車站。天色已晚,白天來接我們的父親已經返回家中,他關照汽車站的人幫我們找個旅店住下。第五天,才把我們母子三人接到十裏店的家中。相比上一篇轉貼的李秉德先生文中說的,1950年他們那一次從西安到蘭州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們的情況還不算太差。
 
由西安到蘭州,一路看過來,越接近蘭州,周圍山上的綠色越少,到蘭州附近,不僅不見樹木,灌木,連野草都看不見了,滿目全是土黃土黃的顏色。主要由自然條件決定的這種景觀,後來很多年都沒能改變,恐怕是很難改變的了。
 
蘭州地處偏遠、幹旱、貧瘠的西北黃土高原,雖有滾滾黃河水自西而東、沿山穀、河道流過市區,天氣卻是幹旱少雨。受南北山地所限,當年的城區東西向很長,南北向很窄,南岸還算比較開闊,是主要城區所在,北岸的很多地方是山地。黃河兩岸以及周圍的山都是黃土山坡、尤其是北山(黃河北岸的山),一年四季都是光禿禿的土黃色,天晴的時候,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刺眼。
 
居民房屋多是土房,不用磚瓦,用黃土夯成牆垛、用摻進切成碎段麥秸的黃泥抹屋頂,下雨的時候倒也沒塌掉。道路也都是黃土路,極細的土麵蓋過腳。。。。這些景象與我剛離開的家鄉小縣城溫暖濕潤的氣候,蔥鬱碧綠的山嶺、清澈見底的河流、磚木結構的房屋、平整潔淨的青石板路街道形成鮮明對比,令少年的我印象非常深刻。
 
雖然是省會城市,畢竟自然環境差,又地處偏僻、邊遠地區,那時蘭州十分閉塞、貧窮、落後,市政設施很差,幾近於零。實際情況,同時期生活在東部沿海城市的人大概難以想象。
 
我們初到蘭州的時侯,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井水可用,居民用水多是從黃河裏打上來的混濁黃水,用驢馱或驢車拉回來。在師院,是用驢車拉水並送到各家,倒在水缸裏,必須加明礬澄清後才能使用和飲用。
 
很多地方沒有電,照明得用煤油燈。我們在教室裏上晚自習,四、五個人湊在一塊,共用一盞墨水瓶加燈芯做成的小小煤油燈。
 
城裏的道路全是黃土路,公交極少,出行遠程的,多乘馬車,也可坐羊皮筏子走水路。公交車、馬車、筏子都要湊夠人數,才會出發,不按鍾點。東西向流經全城的黃河,隻在離市中心不遠的地方有一座橫跨南北兩岸的黃河鐵橋(1928年改名為中山橋),是光緒末年由一家德國公司建造的。
 
聽說過羊皮筏子嗎?我是當年到蘭州後才聽說、看見,親自體驗過的。我們住十裏店,想要進城,可以先坐羊皮筏子順流而下,到黃河鐵橋處上南岸,再步行向南進城。簡而言之,羊皮筏子,視大小不同,大約相當於由十個或十七八個很牢實的獨立充氣包(羊皮)緊密連結在一起、形成的近方形大氣墊(羊皮筏子),綁在木棍捆紮的方架上,用以載人,向下遊行進。算牢靠,還是有點害怕,坐筏子的,青年人居多。一個羊皮筏子上可以坐6-7人,十來個人,屁股坐在木架上有點硌,被水打濕也是難免的。
 
 
圖一   民國末期黃河鐵橋(中山橋,未加拱,北望)
 
 
                  圖二   黃河鐵橋(中山橋,北望)
 
 
 
 
圖三     羊皮筏子
 
圖四     黃河鐵橋與羊皮筏子
 
 
 
此帖也貼幾曾回首論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半途 回複 悄悄話 那您也是蘭州老人啦。現在城市變化很多。我曾在十裏店上高中三年。故土難忘~!
世事滄桑 回複 悄悄話 寫得非常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