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隨筆

海外中醫, 喜靜戀舊,喜歡文學。
正文

巜紅樓夢》一本醒世的書

(2016-11-14 16:59:26) 下一個
巜紅樓夢》一本醒世的書
本無暇
有句話老話為"少不讀紅樓,壯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但我卻是少時即在酷愛讀書的父兄影響下,偷讀了《紅樓夢》。從此《紅樓夢》便一直在案邊伴隨著我從中學到大學,從中國到海外。我發現自己在各個年齡段,不同心境下讀《紅樓夢》的感受都不一樣。少時讀《紅樓夢》,那簡直是豬八戒吃人參果,食而不知其味。到大學時,讀罷《紅樓夢》,直覺一個情字繞心頭。再成熟些後,讀《紅樓夢》才對曹雪芹先生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的人世滄桑中的各種滋味有了深切感受。再後來當我靜心讀《紅樓夢》時,可以完全沉浸在作者描述的世界裏,發現自己可以是書中的任何一個人,書中的任何一個人也可以是我,大有莊周化蝶之感。
現在步入中老年,閑時細品巜紅樓夢》時,竟然品出滿本巜金剛經》和《心經》的味道,發現《紅樓夢》也許是一部借芸芸眾生的紅塵夢來警醒世人的作品。
其實曹雪芹在第一回裏己明確宣示了此書為無才補天之石經曆一番夢幻所記之事。作者也自雲:因曾曆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這就象《金剛經》所示: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前論與此同出一理,作者而後又寫道:空空道人又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這一段實與佛經的般若大智慧暗相恝合。《心經》有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空空道人因空見色大悟之後,故將《石頭記》改名為《情僧錄》。後東魯孔梅溪題書命曰《風月寶鑒》,這個命名也很有意思,在當賈瑞家人要燒風月寶鑒時,寶鑒哭道:“叫你們瞧正麵了?你們自己以假為真,何苦來燒我﹖”這恰似作者對於眾生的愚昧而感歎娑婆世界人的迷誤,因此眾人才陷入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怪圈。
想想當今,我們有多少人仍生活在《紅樓夢》所說的反認他鄉是故鄉中。多少人為了錢和權不顧良心,道德,不尊法規,不畏因果,不敬天地,既缺私德,也無公德,了無利人之心,僅貪一己之利,生活在這樣一個混沌的世界裏,還自以為生活得很好,如同故鄉一般,沒有靈性的追求,完全沉浸在一個物欲的世界裏。作者之所以在書中對《紅樓夢》名字變化不厭其煩地介紹,在我看來,是希望加深讀者對作品的整體理解。二百餘年前《紅樓夢》的作者就希望通過講述人世紅塵中,從富貴,貧困,真實,虛偽,善良,刻薄,惡毒,濫情,專一,聚散,離合,得意,落魄,美麗,醜惡等一係列悲歡炎涼世態的故事來警醒這些還未幡然醒悟的眾生,從這個角度來看,《紅樓夢》就是描述的佛家所說的娑婆世界的縮影。
所謂娑婆世界就是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種煩惱,不肯出離的世界,因此在《紅樓夢》的世界裏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美滿的,也沒有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曹公描寫的所有《紅樓夢》人物中,甚至沒有任何一個人物是高大全的,是完美的,這是曹公作品的偉大之處之一,因為他己看透了這個世界的本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裏沒有完整的人,是一個充滿遺憾的世界。因此曹公才在第一回裏寫道: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這是多少次的升華後,才有了今天的《紅樓夢》,以前讀此一回從未認真體會作者的意圖。現在才明了為什麽作者在第一回按排《紅樓夢》裏唯一真正被高僧點悟之人甄事隱解《好了歌》,因為他是在《紅樓夢》的世界裏真正地“好了”的人,所以他才能透徹地解道: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粱,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麽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士隱的這個解讀也是《紅樓夢》的精髄所在,它即是對《紅樓夢》的總結,也是對娑婆世界病症的總結。這個解讀不僅僅是為那時不修眾生的真實寫照,也適合今天心無畏懼,不求真理眾生的寫照,如果眾生仍執迷不悟,也將是為後世眾生的真實素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