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瑪麗亞》
---追憶小姑梅麗莎
昨日,今天,網上鋪天蓋地都是有關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失火的相關新聞報道,專家網友評論,視屏圖片詩文追憶。看到一個象征法蘭西文化的地標性建築,一座華麗的大教堂,籠罩在一片火海之中,煙霧彌漫,尖塔在熊熊烈焰中轟隆隆倒下,令人震驚,讓人心碎,各類大大小小聲音從世界各個角落傳來,由此引發曆史性,學術性,建築美學,宗教文學等等多角度啟發,甚至重建的計劃已出現在天幕。這就是生活在21世紀的速度,深度和廣度。
我與法國的緣分應該追憶到90年代初在北京上大學,二外學得是法文,而當時的我想學日文,無奈當時倔強的我,對學校指定的學習任務有抵觸叛逆情緒,左耳進右耳出,學到的一點點法文也還給了老師。還記得當時我的法文教授聶老師,非常和藹可親,自己沒有孩子,對學生像慈母一般,還邀請我們去她家聚餐聯歡。沒把法文學好,覺得最對不起的就是聶老師。
90年代末,我決定把自己嫁出去,1999年一個金發碧眼的美國女孩來到北京,就這樣結識了我的小姑梅麗莎。梅麗莎在法國學習法國文學,獲得文學碩士,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一個帶著濃濃的歐式風情的西方女孩闖進我的視線。得知她剛從法國回到美國,馬上決定來中國看看已經四年未見的哥哥和一個好似從天而降的中國嫂子。一周我當向導,我們遊覽了故宮、長城、秀水街,回美國之前,她提議去馬克西姆餐廳,當時在北京可是為數不多的法式餐廳,我第一次在北京領略法國大餐---那份歐式高雅,那份浪漫情調。
一年之後,我也決定來美國,就去投奔了住在東岸波士頓附近的她。我們住在同一個小鎮,雖然我們都很忙碌,但偶爾也會找時間聚聚。2004年她搬到了紐約州。之後,我搬到了馬裏蘭州,我們一年也會聚上幾次。我很喜歡她做的飯菜,因為受法國菜的影響,她烹飪時,喜歡用新鮮食材。法國菜很講究色、香、味和形的配合,這與中國菜有異曲同工效果,非常美味可口。隻是她更重視餐具擺設,吃一頓飯不僅嚐到鮮美滋味,更是一種藝術享受,酒杯和刀叉在輕音樂聲中,既寧靜安詳又溫馨浪漫的空間下交錯,牆上掛著莫內等法國油畫透出既深情又專注的品味,是一種觸覺,味覺和視覺的高級享受。那時我們都還年輕,能吃能睡,還不長肉。多麽美好的時光!
再後來,她結婚了,一年之後,聽說她得了血癌。記得小姑曾經與我相約去巴黎和法國南部租間小屋,當一個月的巴黎人和法國人。她幫我補習法文,我教她中文。我為生計或夢想,孩子等等總是忙碌,也總覺得今後有時間。小姑也因生病,治療,康複,複發……2014年她走了!今生今世無法實現此願望,變成一大遺憾,想到她人生的盛夏就枯萎凋謝,更讓我懂得生命無常,餘生不長。
到現在我都未涉足巴黎,未去法國,但總覺得內心深處似乎一直流淌著一條塞納河。
今日看到850年的巴黎聖母院高聳入雲,通往天堂的塔尖倒下,讓我想到小姑。今年也是她去世5周年,一直未提筆,今日動筆,紀念追憶——小姑……
巴黎的天空濃煙滾滾
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850年的標誌尖頂高入雲霄天堂
她在火光中轟隆隆倒塌
巴黎的天空下
不再隻是浪漫
愛情的步行者淚流滿麵
巴黎的天空
在落淚在飄雪
是母親悲傷的眼淚
巴黎的天空
有狂風有暴雨
塞納河上飄來手風琴哀傷的聲音
古老的城市鍾聲夜半空中回蕩
是聖母瑪麗亞提醒世人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