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慧

曆史不是封閉的城堡,沉積的墓地,不是隻有一個燃燈者,幾個仆役,在黑暗中出沒的盜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場,悲劇喜劇滑稽劇同時上演。我們觀看,聆聽,從中辨認一切:從台前到幕後,從臉譜到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你所見到的,未必是真實;你所相信的,也未必是真理

(2017-05-28 12:44:25) 下一個

你所見到的,未必是真實;你所相信的,也未必是真理

2017-05-25 滬部尚書 曆史啟慧

前言

 

 

 

 

觀察人類曆史,新聞輿論對具體曆史進程和曆史中個體的影響是一個很不錯的角度。

 

一時的現實需要,輿論往往被操縱而遮蔽事實真相,而人們不明真相,被輿論錯誤引導,即便日後知道了真相,也大勢已成,曆史軌跡被謊言改變,後來者也無可奈何。

美國學者歐文·費斯在《言論自由的反諷》一書中說到,新聞自由造成的後果往往是強勢的人有說話的權利,弱勢的人說話的權利形式上是有的,但是別人聽不到。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1

上士殺人用筆端

 

 

1993年,一位年僅12歲的小男孩錢德勒控告美國流行音樂天王巨星邁克爾·傑克遜猥褻他,消息一出,輿論嘩然,鋪天蓋地的指責壓向了傑克遜。當時無數的人們開始咒罵,詛咒這位天王巨星。

 

2009年6月26日,當傑克遜永遠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關於這場猥褻案才真相大白。事件的主人公錢德勒在博客中發表聲明,他在得知傑克遜的死訊後再也無法繼續謊言,向傑克遜道歉。

 
 

他承認指控純屬捏造,他是為了父親才撒謊的,而他的父親則是為了擺脫貧困的生活而製造了這個騙局。

 

一切已經無法挽回,在此案審理期間,傑克遜被禁止開演唱會,不許出國,沒有了經濟來源,導致後來的債台高築。

 

此案在庭外以2200萬美金作為和解條件,事情雖然結束,但是帶來的後果就是邁克爾·傑克遜開始吃鎮痛藥,並上癮。

 

2009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被迫公布了邁克爾·傑克遜高達333頁的秘密檔案內容。檔案顯示,FBI為了猥褻案監視、調查傑克遜長達14年,但是就其公布的檔案內容來看,FBI這麽多年的地毯式調查並沒有找到任何的證據。   

 

輿論有時候就是如此,它會顛倒黑白,最可怕的是參與輿論中的每個人,根本都不知道真相。

 

 
 

上士殺人用筆端;

中士殺人用語言;

下士殺人用石盤。

傑克遜事件中,他僅僅是一名流行歌手,媒體在沒有獲取真相時,為了博取眼球,尚對其進行口誅筆伐。那國家、宗教、甚至團體,作為一種“勢力”的存在,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都會以“恨屋及烏”的方式,根據需要對資料進行裁剪,從而形成對己方有力的輿論,占領道德高地。

 

此種裁剪,無論被冠以何種高尚名義,雖然每個鏡頭,每段文字都的確來自於真實情況,但不同的拚接卻能讓人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這一點,中國人在曆史是吃過大虧的。

 

 

2

高升號的輿論漩渦

 

 

 

1894年7月23日,英國怡和公司的商船高升號起錨,從塘沽開往朝鮮牙山,它是清政府租來,專門用來運送李鴻章的淮軍精銳“仁字軍”增援朝鮮的。任何人也沒有料到,它再也沒有回來。

 

7月25日,浪速號艦長東鄉平八郎在沒有獲得日本軍部授權的情況下,下令將高升號擊沉。一石激起千層浪。高升號事件對於中日英三方軍政各界,都產生巨大的衝擊。

英國輿論一片沸騰,群情激奮,紛紛要求對日本進行報複。仰仗強大海軍的日不落帝國要胖揍太陽升起的帝國。英國遠東艦隊不僅派軍艦赴出事地點進行搜索,而且還派遣軍艦搜尋日本艦隊,興師問罪。

 

此種裁剪,麵對十分不利的局麵,日本人利用媒體的力量實現了華麗轉身。

三軍未動,輿論先行,有錢能使鬼推磨。

日本在甲午開戰之前,就已經弄清英國媒體中哪些是可以被收買的及被收買的價碼。升號事件發生前幾天,日本外相陸奧宗光還指示駐英公使青木周藏向路透社暗地裏行賄600英鎊,以換取路透社對日本的“關照”。

 

 

在8月4日,青木周藏向日本政府報告輿情動向時,還要求再提供約1000英鎊的行賄經費。此強力的新聞策劃,使得日本成功的爭取到了一些英國磚家學者在媒體上公開為其辯護

 

 
 

1894年8月3日,劍橋大學教授韋斯特萊克在《泰晤士報》上刊文《高升號沉沒事件》;8月6日,《泰晤士報》又刊登了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相似論調的文章。不久,格林威治海軍大學教授勞倫斯也發表演說,與前二人呼應。三人皆為日本辯護開脫。

 

幾位專家的論調在媒體上發表後,英國輿論最開始一片嘩然,紛紛指責他們違背職業道德,但毫無疑問,英國的公眾輿論開始逐步轉向。

 

盡管英國皇家法院的兩位海事法官都表示:“我們認為,英國政府有權要求日本政府對沉船及由此帶來的英國公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提供全部賠償。”然而,他們的意見並未形成主流。

 

 
 

反觀清廷,官方和民間對媒體的運用相當的遲鈍。中國住英國公使龔照瑗提醒李鴻章,事件的解釋多出自日本之口十分危險。大清應加強在海外的輿宣傳。但是清廷的作風相當僵硬,自以為正義在手,坐等英國對日本興師問罪。

 

最終,1894年11月10日,英國官方作出裁定:當時已經存在著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交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次年的2月5日,英國外交部正式通知高升號的船東怡和公司:賠償責任應改由中國政府承擔。軟弱的清廷再度吞下了苦果,最終於1903年3月向該公司交付了總數為33411英鎊的“慈善補償”。

 

謊話說了一千遍,就是真理!

 

讀到這段曆史的許多人,看到當年英國的媒體指鹿為馬、歪曲事實的時候,都會發出這樣的質問:你們不是講新聞公正和自由嗎?

 

這樣的看法及其幼稚。

 

被操縱的輿論,可能不是按照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對社會起引導作用。輿論背後政治或資本力量的運作,是為了成功地達成某些目標。

 

喜歡曆史和時事的童鞋請關注公眾號:曆史啟慧或者加微信(lsqhwl)

 

 

3

輿論與真實

 

 

 

在人類社會,雖然軍事實力決定一切,輿論似乎看起來沒有力量。但是在任何時代裏麵,哪怕最黑暗的時候,最崇尚暴力的軍閥都知道,武力是沒有合法性的。

 

關於政治合法性的話語權爭奪一直存在,一點也不亞於武力的爭奪。

 

力量征服不了人心。所以,包括國家、宗教、團體、階層等任何勢力或個人,都需要媒介,製造自己的輿論,搶奪合法性的話語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民在接受教育時被告知,天皇是神,不是凡人。當時幾乎所有國民都相信,有不相信的嗎?應該有,萬裏挑一。所以說,隻要掌握了話語權,教科書、電視、電台、報紙,那麽政府想要什麽樣的日本人,就會製造出什麽樣的日本人。

 

是不是很可笑?但這就是事實。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參戰日本士兵的大量日記中記載,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侵略,而是將自己的行為看作是振興亞洲、解放中國的崇高事業。

曆史永遠都在重複,前車翻了千千萬,後車來了也亦然。

 

學者馮學榮曾經在其文章中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原文如下:

 

 
 

我曾經批判《聖經》,因為《聖經》上說是先有地球,才有太陽。然而天文學常識告訴我們:是先有太陽,再有地球。我隻不過是指出了《聖經》這個常識性的錯誤,不料一大批基督徒如喪考妣,對我罵的罵,拉黑的拉黑。難道《聖經》的常識性錯誤,就不允許別人指出嗎?你相信了基督,你就不講道理了嗎?《聖經》有錯,你應該感謝我指出,你應該寫信給你們的教皇,叫他去更正一下,不就行了嗎?某些基督徒是這樣的人,他們認為:當《聖經》與天文學發生矛盾時,他們寧願篡改天文學,也不願意修正《聖經》,這樣做人真的好嗎?難道這樣就是對的嗎?難道你的信仰就是這樣的?

 

無獨有偶,小編也有類似經曆。自從創辦公眾號後,雖然關注者寥寥,但每一篇文章自認為還是認真寫作,盡可能的客觀公正,但還是少不了麻煩。

 

 
 

曾經也有一位基督徒讀者,告訴小編不要相信佛教裏麵的言論,因為佛都是撒旦,是魔鬼。小編自己並不信仰任何宗教,但這並不代表小編不會思考。

 

小編反問,當年十字軍東征的時候,神父告訴士兵,殺異教徒不算謀殺,是帶他們通往天堂之路。這種言論和你們宣傳的自由、平等、博愛完全豈不是完全相悖?

 

 

他告訴小編,他們是撒旦,是魔鬼,殺他們沒有錯!

 

那是不是有朝一日,如果有人訴你,對麵的人都是撒旦,你也會毫不猶豫的拿起屠刀?

 

這就是力量輿論控製下的個體思維,隻要不符合他們的觀點,都是錯的!

 

就如美國東部時間5月21日馬裏蘭大學的中國女留學生演講一樣,在國內激起了軒然大波。支持與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

 

楊舒平首先提到了到美國的空氣多麽香甜,家鄉的霧霾多麽嚴重,繼而由空氣引申到了言論自由、民主、人權。

 

小編也就此事談了自己的看法,對於霧霾,她說的是事實,雖然昆明空氣很清新。但這不是她演講的重點,她要談的是自由和民主。

 
 

任何社會所宣傳的形態思想,也包括自由與民主,不過是國家機器的統治方法而已。現在很多人談起美國的自由與民主,就如同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人對十月革命的向往一樣,可是無情的事實證明莫斯科也不是天堂。

 

結果招致大批民主自由的鬥士,留言辱罵,說小編是喉舌。小編很是好奇,你們不是提倡自由民主嗎?為何反而容不下不同的聲音呢?難道凡是你們不認同的都是錯的?凡是你們認同的都是對的?

 

如此一來,你們和你們反對的思想,有什麽分別?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哈佛大學著名中國研究權威史華慈的思維方式就很辯證,他最喜歡說:“一方麵……另一方麵……”,但這樣的思維和話語放到公共領域,就沒人愛聽,因為許多人要的就是一個簡明扼要、非黑即白的結論。

 

但世界是複雜的,人性是複雜的,一個非黑即白的結論,可能根本就沒有。

 

 
 

輿論是各種力量的支配空間,同時也受到作為市場法則的金錢的支配,理性的聲音通常比較微弱,而被放大的往往是兩邊極端的聲音,因為越是極端,越具有市場轟動效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輿論的參與者,要再三告誡自己,不要被輿論所擺布,與它保持某種智慧的距離極其重要。

陷得太深,一個人的思維、判斷就被輿論所擺布,複雜的頭腦會變得簡單,甚至天真。信息一旦有錯,人的三觀就跟著出錯,判斷也會出錯。

 

你所見到的,未必是真實;你所相信的,也未必是真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如需開白留言或聯係後台。圖片及部分文字來源於網絡,略有刪節,隻為分享價值。如有侵權或不實請私信刪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