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慧

曆史不是封閉的城堡,沉積的墓地,不是隻有一個燃燈者,幾個仆役,在黑暗中出沒的盜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場,悲劇喜劇滑稽劇同時上演。我們觀看,聆聽,從中辨認一切:從台前到幕後,從臉譜到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退潮方見裸泳:中國的科技創新為何幾度沉浮?

(2016-10-08 18:42:14) 下一個

退潮方見裸泳:中國的科技創新為何幾度沉浮?

 2016-10-07 滬部尚書 曆史啟慧

 

潮水退去,才見誰在裸泳!

   

在前幾年進行房屋裝修的時候,因為小編是北方人,受不了南方冬天的那種濕冷,於是在購買空調的時候,決定一定要買製熱性能最好的,以免自己冬天受苦。在商場挑選空調時,銷售直言不諱的告訴小編:目前製市場上熱性能最好的隻有日本的三菱、大金和富士通三個品牌,而且價格不菲。

 

小編感到愕然:那麽多在廣告中吹上天的國產品牌,難道沒有一個能滿足要求的嗎?

 

可惜的確如此!

 

創新靠人,更需要製度和文化的基礎,唯利是圖的市場體製導向產生不了實質性的創新。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向著光明行走時,最不能忘卻的是身後濃重的陰影;在未來的征途上,最不能忘卻的是腳下曾經扭曲的足跡。

 

建國初期一窮二白,工業基礎比比利時還小,連鐵釘都要靠進口,毛澤東在27年裏把積弱百年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六的工業強國,而遠非人們傳聞的“國民經濟達到崩潰的邊緣”。

 

曾經的“東亞病夫”,以小於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卻以世界上6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

 

1959年,我國超音速殲擊機試製成功;1961年,我國第一台激光器誕生;1962年,萬噸水壓機製造成功(當時隻有美、英、德、捷克能製造這種機械)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8年,我國第一艘自行研究設計建造的“東風”號萬噸級遠洋貨輪建成;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及導彈驅逐艦下水;1971年,我國第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2年,我國試製成功第一台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這就是毛澤東時代的成績!

 

美國知名學者莫裏斯.邁斯納曾經這樣評論:“盡管曾經在存在著所有這些失敗和挫折但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這一結論是不可避免的。”

 

為什麽取得這麽大的經濟建設成就,毛澤東時代仍然貧窮,仍然吃不飽飯。實際上在當時的曆史時期,毛澤東必須首先發展國防工業和其他重工業,完成高積累,才能為後來的長期的經濟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沒有著重於人們消費品的發展上,生活的貧窮就成了當時的表象。

 

在毛澤東時代,中國大力發展平民教育,實現了大眾教育的精英化,雖然文革十年耽誤了,但是一直到2000年左右,國家的教育基本還算公平,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翻身的機會。回望當年讓無數人詬病的高考,卻是當年擺在所有孩子麵前最公平的機會。

 

良好人才培養機製使得中國的科技創新成績斐然。

 

70年代末,中國已經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係,可以獨立設計生產現代工業的幾乎所有門類的產品。天上有衛星、大型噴氣客機,地上有汽車火車,海裏有萬噸輪核潛艇,計算機、微電子、家電……,應有盡有。中國在短短20餘年的時間裏,一躍成為科技先進國家,走完了日本近百年的知識和技術積累之路。

 

在毛澤東逝世後,國防科研一停就近20年,大型噴氣客機、汽車、微電子等,凡是不能立即產生效益的項目紛紛下馬,“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再次占據了科技發展的主導思潮。

 

大批國防建設項目紛紛下馬!

 

截至1982年,中國空軍總計下馬項目31項,其中主要有:⑴、遠程轟炸機; ⑵、對地強擊機; ⑶、空中優勢戰鬥機; ⑷、大型軍用運輸機; ⑸、武裝專用直升機; ⑹、地空遠程、中程、近程導彈。

 

截至1982年,中國海軍總計下馬原定項目11項,其中主要有:⑴、包括近年來才出來的“093,094”; ⑵、“092G”大型導彈SLV驅逐艦; ⑶、中國早期航母。

 

原計劃的殲10戰鬥機,是在殲9基礎上的持續研發。采用大批的當時較為先進的設計。其技術含量不低於同時期出現的美F16A,F15A。而且它是中國早期設計定型的重型製空戰鬥機。

但是,一聲春雷後,被迫擱淺。好在以色列人慧眼識珠!把它拿過去。才僥幸逃脫。

 

航天工業曾經設計並且在西昌發射了1箭多星,DF6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早期最大的3枚搭載彈頭。這是中國在人造衛星出現以後,又一次叫美蘇震驚的舉動。它的出現將是的中國獲得與美蘇幾乎同步的“多彈頭”能力,而且它具備了“二次再入”機製。這是美國在1979年才開始引入的。

但是,一聲春雷下,它砰然倒地,被作為 “文革產物”肢解,1998年,竟然有人在廢舊紙堆裏麵找到了他的設計原型圖紙。上麵占滿了汙穢。

 

如今建國將近70周年,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麽?失去了什麽?

 

(如對我們的原創文章感興趣,請微信搜索公眾號“曆史啟慧”,在那裏我們分享了更多觀點,更多思考)

 

改革開放後,我們在大部分領域放棄了自主創新。企業全麵置身於國際分工的底層,被迫淪為了發達國家的裝配廠——美其名曰:“全球製造中心”,或曰:“世界工廠”。

 

1997年中國與法國雙邊貿易中,法國對中國出口的最大宗商品為24架飛機,其總價(約為12億1千萬美元)竟大大超過中國向法國出口的服裝、鞋帽、箱包 、玩具、塑料製品、家具及紡織紗線等前十類商品的總值(約為10億美元)。

 

電子產品、機器設備、精密儀器、民用飛機、汽車以及高級耐用消費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基本被外資所壟斷。

 

這種情況一直到1999年,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後,情況才有所改變。

 

在之後的兩彈一星表彰大會上,江澤民主席說了一句話:“有些東西,是我們花錢也買不來的。”

 

潮水退去,才見誰在裸泳!

 

改革開放,美其名曰:市場換技術。到頭來,市場失去了,技術也沒有換回來。而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在一片繁花似錦的深淵中掙紮,步履維艱。

 

1955年,新中國就具備了汽車的製造能力,那時的韓國幾乎沒有像樣的工廠,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還在過去,中國的大街上就是萬國汽車博覽會,而韓國的汽車風靡世界。

 

為短期一時的經濟發展,急功近利,目光短淺是禍根。

 

中國企業並沒有成為外資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夥伴,在卻淪為了外國壟斷資本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核心技術被牢牢的控製在外資方手中,我們自己逐步喪失自主研發的動力、信心和能力。

 

在科技創新的困局裏麵,表麵上是技術的落後,是創新能力的不足,實際上最核心的是人才培養和基礎學科研究的落後。

 

在國內部分無良學者的鼓吹下,教育開始走向產業化,更有甚者出現了所謂的自主招生,從而打破了教育公平。

 

在加強基礎淡化專業的鼓吹下,高等學府裏麵的考試題目難度逐年降低,學生的基礎知識越來越差,從而在中國高等學府裏麵製造出大量廢品。唯利是圖的社會導向使得大批高校畢業生去從事來錢快的行業,比如金融、貿易。

 

航空發動機是很典型的傳統工科專業,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據說“太行”發動機可能取代L-31,成為殲10和殲15的動力,但是還因為質量問題,造成發動機可靠性的不足,致使中國戰機依然嚴重依賴俄羅斯進口發動機。

 

目前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院士至今隻有五人,而且年齡偏大,大師級尖子人才奇缺和後繼乏人的局麵。位曾經參加過珠海航展的業內人士曾經感慨,現在的年輕人考大學,誰喜歡報考基礎數學、基礎化學、基礎物理、機械設計?由於傳統理科和基礎工科早已喪失了對理科生的吸引力,中國頂尖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麵短期內無法緩解。

 

在素質教育的旗號下,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江河日下!

 

古人尚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溫室裏麵長不出參天大樹。

 

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任正非代表華為匯報發言。任正非直言不諱其迷茫,“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數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麵,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打破這一困境,走出前途茫茫,任正非給出的藥方是:堅持科技創新,追求重大創新。

(如對我們的原創文章感興趣,請微信搜索公眾號“曆史啟慧”,在那裏我們分享了更多觀點,更多思考)

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如何應對,這是擺在國家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曾經的教訓讓我們痛心疾首,把責任推在“改革初期沒有經驗”尚且不能自圓其說,如果還要重演昨日悲劇,那就是民族罪人。

 

核心還是加強教育基礎,夯實技術基礎、培養基礎人才,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這需要國家政策層麵的引導!

 

國家在體製上出台政策,重視基礎研究和基礎教育,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平台,而不能再讓磚家、官僚和無良學者的鐵三角為一些組織和團體代言利益。搞基礎研究的要活的比賣茶蛋的有尊嚴!

 

沉痛的曆史告訴每一個中國人,尊樣來自於實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