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啟慧

曆史不是封閉的城堡,沉積的墓地,不是隻有一個燃燈者,幾個仆役,在黑暗中出沒的盜墓人。它是永不垂降幕布的舞台,生者和死者一起登場,悲劇喜劇滑稽劇同時上演。我們觀看,聆聽,從中辨認一切:從台前到幕後,從臉譜到人心。
個人資料
正文

塵封的國恥:究竟是誰毀了圓明園?

(2016-10-01 15:45:48) 下一個

塵封的國恥:究竟是誰毀了圓明園?

2016-08-19 滬部尚書  

以下敘述全部來源於公開史料。

 

     火燒圓明園,曾經是國民心中的傷疤,成為控訴侵略者貪婪成性的最有力證據,是“落後就要挨打”的絕佳例證。“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之後,為了掩蓋罪證,毀屍滅跡”,成了的標準表述。

 

     向著光明行走的時候,最不能忘懷的是身後濃重的陰影;在未來的征途上,也不能忘記腳下曾經扭曲的足跡。

(如對我們的原創文章感興趣,請微信搜索公眾號“曆史啟慧”,在那裏我們分享了更多觀點,更多思考)

 

      今天,我們就站在無人問津的廢墟,撥開曆史的煙霧,穿過時空的隧道,回首這段讓國人傷痛的往事。

 

 
 
 
 

 

  一、自大的清王朝

 

       在鴉片戰爭被英國用大炮打破國門之前,清朝人對國門外的世界接近一無所知。就連號稱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林則徐,實際上也對外知之甚少。直到戰爭開戰前,他還認為英國兵到了陸上就會“一仆不能複起”。而他更是堅信英國必須購買中國的茶葉和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統統便秘而死。對於世界的一無所知可見一斑。林則徐尚且如此,當時普通清朝臣民可想而知。

 

       在清朝之前的中國傳統外交理念中,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這一觀念必須得到夷狄們的認同,所以,中國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稱為“朝貢體係”的完整外交模式,也可以更形象的稱之為“磕頭外交”。

 

  1842年,清朝被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後,被迫簽署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自此,西方資本主國家試圖將中國變成他們的原材料掠奪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

 

       具有極大諷刺意味的是,這個不平等條約開篇就是講平等,“清朝和英國停戰並締結永久和平及對等關係。”也就是說,清王朝那種上邦大國的時代一去不複返,這無疑是給了當時的統治者當頭一棒,同時也讓眼睛尚未完全睜開的國家精英階層難以接受。

 

      事實上,這些不平等條約清朝並沒有完全執行。五口通商,按協定外國人可以入城經商定居,但是清朝在這方麵的小聰明比打仗厲害,比如兩廣總督耆英三天兩頭挑動不明真相的群眾鬥洋人,洋人一問罪,就出來裝好人,這種蘑菇戰術,拖得高鼻梁藍眼睛的歐洲人沒脾氣。

 

     1849年,英國人要求進駐廣州城,以廣州為橋頭堡進入內地,說的更實際一點就是為了掙錢,在中國掠奪財富。時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不答應,指揮廣州各地組織鄉勇,全力備戰,防止英軍來襲。據當時英國海軍司令柯利爾的報告稱,那時,有成千上萬的農村武裝進入廣州城,誓與廣州共存亡。英國人也被嚇著了,於是改變策略,要求和清朝政府談判。

 

      葉名琛和另一個總督徐廣縉幹起了一件封建社會最膽大包天的事,那就是偽造皇帝詔書。最終,英國人進入廣州的企圖破滅。當時,廣州民眾還特意搭建六座宏偉的彩牌樓來為葉名琛和徐廣縉慶功。道光皇帝更是龍顏大悅,還破例加封葉名琛為男爵。

 

      外國人以前從來沒和看慣了宮鬥劇的中國人打交道,按照他們的思維,跟中國人打交道看來協議還得細化一下,免得被鑽空子,中國人實在太聰明。

 

      於是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這本來並不是個特別難的外交談判,但是天朝上國的夢根本還沒醒,滿朝文武百官沒人懂國際外交的概念,當時又被太平天國的內亂搞得焦頭爛額,無暇他顧,所以對英法美的要求幹脆采取鴕鳥政策,兩耳一塞,不管不問。

 

       1856年5月,三國代表先是找到兩廣總督葉名琛,葉名琛是出了名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不總督,“遇中外交涉事, 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他自我總結的和洋人打交道的有效方式就是一個字:躲!你見不著我,還能談什麽。所以對於洋人的要求一概拒絕,甚至連談判代表的麵也不見。

 

      見不到葉名琛的洋人沿海北上,在上海終於找到江蘇巡撫吉爾杭阿,但吉爾杭阿在皇帝的授意下又把洋人推回廣東。這下洋人惱羞成怒,既然你們都踢皮球,我就直接找皇帝去。艦隊直奔天津。在天津得到的答複還是回廣東找葉名琛。

 

       洋大人們真的瘋了!

 

 
 
 
 

 

 

 

  二、戰爭進程

 

  很快,洋人在修約問題上的怨氣就找到了發泄的借口。1856年2月,廣西西林知縣張鳴鳳認為在此傳教的法國傳教士馬賴是和洪秀全一類的反賊,將其處斬。1856年10月,掛英國國旗的商船亞羅號涉嫌走私,水手被廣東水師拘捕。這兩件事合在一起,英國人和法國人決定將計就計,以兩個事件為借口,正式開戰,以打促談。美國人和俄國人也表示支持,但不出兵。

 

  12月底英法聯軍對廣州發起攻擊,一日即攻陷廣州,俘虜兩廣總督葉名琛。英國人將他捆綁,押上船送到印度,最後客死異鄉。英法聯軍隨後立即揮師北上。1858年4月,聯軍2600人抵達天津大沽口,兵臨城下。5月攻占大沽炮台,挨揍的清廷不得不坐下來乞和,和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這個條約最讓清朝皇帝難過的不是開放更多的口岸,賠款或者是允許外國人傳教,而是“雙方互派公使;外使可行西禮,並進駐北京”。

 

       在當代代社會,新任大使向國家領導人遞交國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在當時思想尚未轉彎的清朝統治階級心裏,可不是這麽想。清朝這麽多年以來之所以不願意跟外國人打交道,其實不是害怕喪權,而是害怕辱國——洋人不行跪拜之禮那一套,見了皇帝不磕頭,上邦大國賴以自慰的優越感就徹底崩潰了,讓皇帝老兒的臉往哪兒擱?

 

     《天津條約》簽訂後,按照規定西方使節就要進駐北京。少不了要麵見皇帝,交換新約。鹹豐皇帝一聽說洋人使節要進京麵聖,愁腸百結,他甚至想以鴉片合法、取消一切關稅、再多賠幾百萬兩白銀為籌碼,阻擋洋人進京,後來又想在海上換約。總之,就是不想和洋人平等的打交道,免得老臉掛不住。深諳皇帝心思的大臣桂良上奏說:“此時英、法兩國和約,萬不可作為真憑實據,不過假此數紙,暫且退卻海口兵船。將來倘欲背盟棄好,隻須將奴才等治以辦理不善之罪,即可作為廢紙。”

 

      在鹹豐指使下,清朝軍隊把大沽口的航道連夜給堵上,洋人隻能棄船上岸。結果上了岸又被一大堆“自發組織”的民團包圍,不讓道。英法聯軍一向輕視清軍,一怒之下自己清理航道,強行硬闖,結果中了在此等候多時的蒙古族悍將僧格林沁的埋伏,大敗而歸。隻有1200人的英法聯軍傷亡過半。鹹豐自以為高枕無憂,立馬宣布廢止《天津條約》。

 

這次失敗讓英法兩國大怒,立即調兵遣將,糾集了兩萬多人卷土重來,英法聯軍勢如破竹,兵臨北京。

 

 
 
 
 

 

 
 

 

  三、殺害使節

 

  侵略者兵臨城下,鹹豐迫於無奈,隻好同意和談。清廷派出了怡親王載垣與兵部尚書穆蔭,英法派出了以廣州領事巴夏禮為首的39人談判團。

 

      1860年9月12日雙方在通州經過八小時商談,清朝同意了巴夏禮的所有條件,合理的與不合理的一概接受。但巴夏禮堅持要英國人額爾金勳爵進京遞交國書,而且不行跪拜之禮,這一條件,觸動了清王朝的底線。在清王朝統治者眼裏,人民的利益是可以出賣的,國家利益是可以出賣的,但是皇帝的臉麵是必須要高大的。

 

      談判代表載恒說:“按中國禮製,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堅決不同意,因為額爾金是英國女王的特使,而英國女王與清朝皇帝地位相等。1793年馬嘎爾尼出使中國,就是卡在覲見皇帝的禮儀上,這次以巴夏禮為首的英國人覺得他們有辦法以武力解決這個問題。西方列強用大炮說話的理念,讓侵略者無比自信。

 

      但此時鹹豐皇帝已經下密旨給增格林沁,要他在額爾金一行前來簽約時予以擊殺。兵部尚書穆蔭在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偷偷告訴增格林沁,可能要談判中止,額爾金或許不來了。於是這位蒙古將軍開始行動。

 

      談判代表巴夏禮作為廣州領事,在之前的亞羅號事件和廣州淪陷過程中已經被清朝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無知者無畏的鹹豐想當然的認為這次巴夏禮就是聯軍統帥,所謂擒賊先擒王,拿下他聯軍群龍無首,樹倒猢猻散。

 

      巴夏禮被抓的時候問僧格林沁:我們是談判人員,打著休戰白旗從你們防區經過的,且得到過貴方明確承諾“未嚐苛待,居處適宜,待遇優渥”,給予通行安全。你們現在為什麽不遵守規則呢?僧格林沁給他的回答就是按住他猛磕頭。被抓的英法談判人員遭到了後世電視劇中“滿清十大酷刑”的招呼,當日即有被殺者。

 

      巴夏禮算是運氣好的,他和另外8個人被直接送進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監。其他30個有些在前線直接被殺,剩下的則被關在北京城外的圓明園。這直接埋下了圓明園被燒的禍根。

 

      英軍統帥額爾金聞訊後大怒,在9月14日寫給恭親王奕?的信函中,斥責清政府違背國際公法,以圓明園乃“英法僑民所受痛心疾首慘刑而死之地”為由,要求將其毀為平地,“以為此背信暴行之罰”;在此之前,絕不議和。

 

       英法聯軍在得知談判使團被扣的當天中午即對部署在通州的清軍發動了攻勢。聯軍四千人與僧格林沁所部精銳近萬人在通州張家灣交戰,結果清軍慘敗。數日後雙方在通州八裏橋再次交戰,裝備現代的英法聯軍六千人大敗還在冷兵器時代的清軍騎兵約三萬人。滿清此戰損失了唯一可依靠蒙古精銳騎兵,再無兵力可以抵抗,被迫再次乞和。

 

      之前厚著臉皮吹噓“朕今親統六師,直抵通州”的鹹豐拍屁股一溜,又去承德“狩獵”去了。

 

  恭親王奕?留下來與英法聯軍談判,他首先放回被抓的巴夏禮等人,但39個人中能回去的隻有18個了,這18個已經不成人樣,而那些死了的有3個人屍體都找不到。被關在圓明園那撥人下場極其淒慘,雙手被捆,整日下跪,三天水米未進,手腕處被皮繩勒得生出蛆蟲。英國人26人,死了13個;法國人13人,死了7個。《泰晤士報》記者包爾貝更慘遭分屍喂狗之禍,可以說屍骨無存。就這活著的18個本來按照鹹豐的意思也是要殺掉,隻是因為負責和談的恭親王奕訢在英法聯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壓力山大,提前將他們釋放。

 

  弱國無外交,既然同意和談,英法聯軍兵不血刃,通過清朝出兵專用的安定門進駐北京,在北京城大肆燒殺劫掠。

 

 

 
 
 
 

 

 
 

 

  四、報複爭辯

 

  在北京談判的英國全權公使額爾金和法國公使葛羅一致認為要從重懲罰鹹豐皇帝這種濫殺使節的行為。

 

  法國人先是提議燒紫禁城,但額爾金堅持要燒圓明園。額爾金認為,在進北京前,已經答應清朝的求和請求,北京不再設防,開放永定門由聯軍代為看管。現在如果燒皇宮,豈不是不講信用了嗎?那為什麽要燒圓明園呢?

 

  額爾金認為被殺的使節“受如斯野蠻之待遇,即在此地。……毀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擊,造成慘局者為此輩而非其國民,故此舉可謂為嚴創中國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也就是說,他認為燒皇宮可能影響城內百姓,燒城外的圓明園,既不會造成人道災難,又能起到警示作用。

 

       1860年10月16日,額爾金在北京發布了一份很有意思的中文通告:“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九月初五日焚燒圓明園。所有種種違約行動,人民未參與其間,決不加以傷害,惟於清室政府,不能不懲罰之也。” 

 

這份大白話的公告寫的很清楚,為了懲罰滿清皇帝,故而焚其宮室,和人民無關。但是這一行為卻讓額爾金成為當今中國人最恨的侵略者。曆史之吊詭,實在無言以對。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竟然發出像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時任英軍統帥巴夏裏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後問其買辦何以至此,買辦曰: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西方人對當時中國民眾心理把握非常準確,當時的普通老百姓國家意識非常淡薄,誰統治這個國家也和自己沒有多少關係,無論是誰掌握政權,誰掌握軍權,負責維持治安,這都無礙大局。

 

 
 
 
 

 

 
 

 

  五、圓明園之劫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3500人進入圓明園劫掠縱火。聯軍上上下下拚命劫掠珍寶,軍紀蕩然無存。圓明園是一座以水景為主題的園林,水的麵積占園區一半以上,由於建築比較分散,所以聯軍這次縱火並未能全燒,而是挑了圓明園高大上的那些宮殿。所謂“僅焚園外官房”。而且參與放火搶劫的還有大量當地百姓。“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這在清代王湘綺所作筆記《圓明園詞》以及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中均有記載。

 

      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了劫掠、焚毀圓明園的行動。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當英法聯軍搶劫完畢傳令縱火的時候,“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水鍋而已”。洋人正為缺少縱火之物而著急之際,又是“海澱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雪中送炭”正是早就備好家夥的周邊百姓。

 

      帶領英法聯軍把圓明園洗劫一空的正是著名詩人龔自珍的兒子龔半倫,然後又做英國公使的翻譯,代表英國和恭親王奕?談判,百般刁難。

奕?怒道:“你等世受國恩,卻為虎作倀,甘做漢奸!”

龔半倫反唇相譏:“我們本是良民,上進之路被爾等堵死,還被貪官盤剝衣食不全,隻得乞食外邦,今你罵我是漢奸,我卻看你是國賊。”

恭親王奕?啞口無言。

 

      圓明園雖然經此劫難,並未完全毀壞,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而且被國人劫掠的寶物事後還被朝廷追回了一部分。同治本來還打算修繕一下圓明園,無奈國庫空虛隻隻好作罷。到光緒的時候,圓明園所謂的“四十景”中,陸續有二十多處的主體建築修繕。山水疊石、建築基址,橋梁、道路、園牆和園門大多完好。

 

       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政府對圓明園再度失去控製,趁火打劫的老百姓再次湧入。園內大小樹木被砍伐殆盡,建築、木橋的柱子遭鋸斷。辛亥革命後,進入北京的軍閥,把圓明園作為建築材料場,能做建築材料的東西幾乎全部被搜盡,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時就曾命人從其中拉走諸多石料。經過此劫,一些殘存建築全成過眼煙雲。

 

      百年持續不斷的搶奪和蠶食,最終讓這個著名的皇家水係園林徹底消失,隻剩下幾根搬不動的爛柱子訴說滄桑。

 

 
 
 
 

 

 
 

 

後記

 

      英法侵略者的大炮,清朝統治者的自大,甚至還包括一小部分當時對國家漠不關心的普通百姓,毀了讓國人無限惋惜的圓明園!

 

     圓明園的罹難雖然是一種苦難,卻也是中華民族的命運轉折契機。如果不是皇家瑰寶、極樂世界圓明園被毀,清朝統治者恐怕也不會真正心痛。

 

       在一批有遠見的大臣的主持下,清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標誌著清朝統治者第一次真正承認西方文明確實值得深入學習,也就是被迫產生了一些進取心,從而也就正式為農耕文明敲響了喪鍾,而洋務運動本身不過是實踐魏源早在1842年《海國圖誌》一書中就已經倡導的“師夷長技以製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