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對美國的中餐館可說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找到一點似是而非的鄉情,哪怕是看著俗不可耐的金龍,千篇一律的長城,桂林山水圖,但好歹吃到一點像是中國菜的菜,所以就算一堆莫名其妙的左宗雞芝麻雞甜酸雞橘子雞,也算是“中國人”做的吧。
所以日餐和韓餐是比較有風骨的,反正我的做法就是這樣,你接受就吃,不接受就不吃,但我不會把壽司搞成甜酸,把烤肉變成炸肉。但中國人做不到,因為生存壓力太大,隻能無限遷就低品位的美國大眾的口味,搞到最後連美國人都迷糊了,經常有人問我,我在中國餐館吃到的到底是不是中國菜?我宅心仁厚,都說,中國菜有很多流派,你們吃到的是其中一種流派,比較符合你們口味的那種流派。
其實中國餐館的問題還不僅僅是為了迎合美國下層人士而專搞甜甜酸酸,油油膩膩,而是以次充好,服務非常差。
在質量方麵,一個肉菜,美國的中國餐館可以給你強行加進大量洋蔥,豌豆,胡蘿卜,罐頭baby corn, 罐頭“馬蹄”等“配菜”,西蘭花broccoli 更是萬用靈藥,無處不在。真所謂肉不(給)夠,菜來湊,給你湊一堆又不值錢又難吃的蔬菜,就是不肯多給點肉。你去印度餐館,就算不喜歡印度人,印度風味,但人家一份羊肉就是實打實的羊肉塊,不會讓你在一堆罐頭蔬菜裏去挑肉。在中國國內,一個肉菜的配菜也不會多到七八個,喧賓奪主,但美國的中國餐館就幹得出來。
麻辣燙如克利夫蘭的“一二川”就是亂七八糟煮一鍋,什麽蘸料,什麽簽子,什麽國內流行的菜,統統不管,湯底寡淡無味,然後又給你強行煮一堆在中國基本上沒人吃的broccoli
服務就更不用說了,一句“禮貌用語”都不會說,你跟他說謝謝他都拉著臉不回應,但小費是不會低於行情的,服務完全談不上。
多年前和一個來美國進修的大學同學在哈佛廣場旁邊那家很有名的餐館,似乎叫燕京的,吃頓午飯,中間叫waitress ,對方的表情就是典型的中國滾刀肉老女人見慣風雲的那種——怎麽啦,先等著,老娘什麽人沒見過--熟悉中國文化的人不可能不知道的,大陸台灣沒有區別,台灣潑婦更多。這類服務員往往是兩種麵孔,見了白人馬上笑顏如花,打情罵俏。當然,美國的小費文化也推波助瀾,中國餐館的服務員知道美國人給小費上不封頂全看大爺心情,又不懂中國菜到底該怎麽做,當然樂得把勁朝那邊使。
美國的中國餐館和國內的餐館比起來一般都是小本經營,而中國國內的餐館規模和裝修遠遠超過美國的華人餐館,這就意味著在國內你一般隻和職業的服務員打交道,不用和老板過招,而受聘的服務員一般盡心盡職,怕得罪客人,怕客人投訴,所以服務都很好,顧客和服務員之間根本不會有衝突。但在美國的小型中餐館,你經常麵對的就是老板本人或其伉儷,而伉儷們潛意識裏往往覺得自己的店就是自己的地盤,你進了她的地盤,她看你順眼給你好臉色,看你不順眼直接跟你嗆。有時候你也不知道是不是owner, 但看見那冷漠的眼神,緊閉的雙唇,滿手臂的刺青,也知道不是省油的燈了。
這樣,除了亂做菜(反正老美不懂),用七八種廉價原料讓盤子顯得滿滿登登以外,看人下菜碟(對白人笑顏如花),還有服務的任意性。有時就連老美(如果那天倒黴的話)都受不了,因為偶爾老美一樣會被華人老板娘呼來喚去,當眾譏笑,被在賬單上強行寫上小費,比如俄州克利夫蘭的“小西小籠” L J Shanghai。那壯碩老板娘今天和這桌打情罵俏(英語是很靈光,不顯擺一下也憋得難受),明天和那桌鬧翻,後天在網上對罵,哪天又讓孩子追出去索要小費, 取消信用卡隻收現金,都全憑自己心情,菜量又小味道又平平(整個中文世界紅燒獅子頭一份隻有一個的隻有她家)。但作為顧客,我們恐怕寧願和提供專業服務的服務員簡單交流,按行規付小費,吃完走人,也不願和一個傳奇“名人”老板娘去私人糾葛吧,你以為遇到風情萬種的金鑲玉啦。
所以前幾天在FB上看到有人(一般這種群是港台人士)講加州某中國餐館一個蔬菜一個肉收七十多美刀,紐約哪些中國餐館強行加小費,還不如吃老美餐廳,我就說,小費都算了,在美國餐廳,至少服務是規範的,有時吃一頓飯,waiter 或 waitress 會給你笑臉,上來問候“需要什麽”(中文連表達 if you need anything, please let me know 都別扭:如果您需要什麽請告訴我。誰在中國餐館裏聽到過?)都好幾次,小費不就是對這種照顧的合理回報嗎?
在中國餐館,老板自己拉著臉“服務”,有的店又是掃碼點單,像克利夫蘭的偽劣“一二川”麻辣燙,本來也談不上服務,但小費也絕沒比美國餐館少。中國人好的不學,對小費的癡迷和狂熱,你去費城紐約唐人街剪個頭發就知道了,跟進了三十年前國內火車站的黑店賊窩一樣。結果是,在美國的“中國餐館”,吃不到國內的質量,享受不到國內的服務,但也享受不到美國西菜餐館的規範服務和基本教養,連印度菜的貨真價實都談不上,更看不到韓國餐館的微笑。
除了胡亂做菜,勒索小費,玩掃碼點單(有了這個服務就更偷懶了),給顧客臭臉,或者玩個性對這桌笑跟那桌鬧,華人餐館真的乏善可陳,越來越糟,隻會成餐飲界的笑話。最近我在FB上貼了幾個自己做的菜,一個美國女孩就回應了:我真不喜歡中國菜在美國被變成專門適應“美國盤子”。果然覺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