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中國社會究竟公平不公平

(2017-04-28 20:39:10) 下一個

這個問題,注定是有爭論的。重要的不是結論,甚至也不是爭論,因為人和人之間總之是難以互相說服的,如果一開始立場和觀點就不一樣的話。

我自己感覺,鄧時代的中國,比毛時代的中國,還是公平很多,這裏的相對公平,來自於某種程度的自由。也就是說,毛澤東時代沒有基本的個人自由,特別是一個人被貼上政治和出身的標簽以後,就成為賤民,其他人也就是慶幸自己暫時還沒有淪為賤民而已。這種環境下討論公平,是沒有實質意義的。

當然,我說的是相對的公平,就是在普通老百姓而言的付出和所得相較的相對公平,不是拿普通老百姓和太子黨紅某代去比,就像即使在美國,普通的美國人,中下層的,家裏有吸毒酗酒,欠著一堆債的孩子,非要和伊萬卡的孩子比,也隻能認命了。

我的親戚和所有的朋友同學,可以說沒有網上經常被描述的那種大富大貴的,你回趟國被他們的金碧輝煌誌得意滿晃得睜不開眼的那種,確實沒有,或許我還沒那麽老,或許他們也還在暴富的道路上狂奔。

但是,我身邊的親戚,同學,父母的朋友,讀過大學的,沒有讀過的,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在過去的二十年裏,凡是認真,吃苦,踏實,當然也比較聰明的,基本上都過得不錯。也就是說,他們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混得不好的親戚,不論是我還是本人,都不得不怪自己不夠努力。其實,一旦獲得了自由,就有一個自身如何把握命運的問題,這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他們中有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親戚,有在城市打過工又回到農村(也是定居縣城,戶口非常容易)去經商的,有在一個城市打工又換到另一個城市經商,後來成功的。有生長在城市,考不上大學,剛開始到處打工,後來靠經商獲得穩定的生活和成就感的人。他們中很多人都有過考大學的夢想,但因為種種原因失敗以後,走上了打工--經商的道路,而凡是認真努力了20年的,沒有混得潦倒,不忍卒讀的。

也就是說,光是自由經商,辦廠一條,就給了很多農村青年一條讀書和務農以外實現自我的途徑。當然,經商成功需要頭腦,但是頭腦也需要機會和條件才能發揮,需要不斷磨練才會越來越精明。讀路遙的小說的人,可能本能地把所有的八十年代農村知識青年都看成了考讀書改變命運的人,其實靠經商過得很滋潤,再來培養孩子的人(中年人)是很多的。他們都可以體會到付出以後的回報。我完全不覺得他們中任何人對中國社會有非常強烈的憤恨和怨氣,或者深深感覺到腐敗和不公。我也沒有見過任何懷念毛澤東時代的人。

其實,經商是門檻最低,最民主的職業選擇,它為人的聰明才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出口。

感覺到腐敗和不公的,可能是生意做大的。越大,對社會的黑暗麵了解得越多,也越容易憤世嫉俗。當然,這裏的憤世嫉俗,並不一定是在你麵前發牢騷,也可能表現為行事更加不擇手段,或者逃離的欲望更強。

隻是,處在一個真是很普通,很平凡的視角,我覺得拋開先入為主,為反而反的偏見,還是要承認,在過去的三十年裏,中國社會的鬆動和開放還是給了很多普通人以自我發展的機會,而這些機會和人天生的利己,逐利傾向結合,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本身具備的,而在毛時代被壓抑的潛力。這就是中國改革的動力,也就是在國內的很多人不論如何發牢騷,還是承認社會在一點一滴進步和改良的原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