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海外華人的“不靠關係”論

(2025-08-12 15:52:41) 下一個

很多年以來,我一直看到海外,主要是美國了,定居華人關於國內“靠關係”,“美國不靠關係”的言論,以證明美國比較公平,比較適合實現夢想,以及出國是正確的這個藏在內心的終極自我說服。

美國當然給很多人提供了機會,上至富豪,下至難民,誰都能在美國找到一個位置,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地廣人稀,資源富集,曆史也是移民國家,所以心態比較放寬。所以我常常覺得,美國就相當於世界的深圳,深圳在中國就相當於美國在全球。大家都是新去的或新去沒多久的,都充滿夢想和活力。有時看到媒體出現“深圳口音”我都納悶。什麽時候出現“深圳口音”了?我的記憶中,如果真有“深圳口音”,好像應該混著一點“臘味合蒸”的味道才對...

中國當然是一個講關係的社會,以至於guanxi已經成為一個學術概念,獲得了正兒八經的研究。但是,真正在國內工作過的人,如我,確實也得承認,關係也並不是一切。首先,關係通常能保證把你送進一個單位,但絕不能保證你在單位的發展。如果一個單位個個都有“來頭”,有“背景”,那也就互相抵消了,總不可能輪流去做老總吧。時間長了,還是看實力,當然,如果又有能力又有點關係加持,那是最完美的,但是有關係而沒有能力的人,即使在國內的單位一樣默默無聞,甚至還被嘲笑 ---“他的兒子就這個樣子?”領導也都是現實的,都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去做事。

就我看到的認識的,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很多真的沒有背景的農村孩子,80後,90後,在國有大公司,在高校,都發展得不錯,現在的高校副院長院長很多都是平民或者農家子弟出身,有的人三十多歲就是幾個公司的股東,一個公司的法人代表,都是小鎮和農村的做題家出身。要說“關係”,也是自己在工作中一步步建立的,可是,在這個意義上,誰的發展又能脫離“關係”呢?

國內的發展基本上在本科畢業以後就開始了,在正常情況下,除非非常鬱悶和不順利,一個智商正常,能力不錯的年輕人在本科畢業以後就能在工作單位持續發展,而跟風去讀研究生的反而是適應能力不怎麽樣,甚至整個人都不怎麽樣的,所以才會出武漢大學那種奇葩女研究生。定居美國的人首先在於就想出國,對國外有憧憬,而更老一代的一些人還有一些可以理解的作為受害者的曆史情結。這部分人裏有的人並沒有在國內工作過,而是從國內研究生教育直接接到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或許止步於碩士,或者讀了博士,當然也堪稱安定富足,但是就真正的事業成就感和社會認可來說,可能遠遠不如國內的一些沒有出國一直在一個領域深耕的同學,因為中國人還是在自己的國家更有施展的空間(包括能做的很多事情, 能產生的影響)不管有多少不滿(如果僅僅糾結於大房子或掙了多少那是另一回事)。我有例子但實在不想舉了,涉及真人,真名實姓,沒法說出來。

另外就是美國固然歡迎各國人才(現在也不歡迎了),但基本上也是把中國人限定在極少的領域。國內很多人可能是書畫家,是自由職業,可能搞各種各樣的事業,但在美國,華人能從事的東西本身就很有限。以本科畢業作為起點,在國內的同學已經不停深耕某個領域,或者嚐試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時候,美國的華人裏讀書的普通人隻能被死死限製在讀書讀書,研究研究,拿到學位,找到工作,然後工作簽證,綠卡,一係列問題的軌道,還不提大學教授一個tenure 又能把一個人折騰得死去活來吧。這裏還不說明裏暗裏的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你就要說沒有這些我也沒辦法,也願意祝福你。

我在美國也工作很多年了。可能美國是反過來,進去的時候倒似乎不要“關係”,進去久了,就知道美國人怎麽怕馬屁(那個肉麻下賤中國人還幹不出來特別是自認有點“風骨”的讀書人),怎麽傾軋, 怎麽拉圈子了。多少次私人聚會,多少次談話和會見會讓你知道?我們當然也會覺得,有的老美人根本不怎麽樣,甚至人品很差,為什麽在那個位置上,其實不還是因為“關係”?在這個意義上,人類社會本質確實是一樣的。

你一邊說美國不講關係,你也過得很好,一般抱怨印度人搞關係,過得更好,這不也就證明關係在美國的重要了嗎。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