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做什麽樣的父母

(2017-02-20 06:23:53) 下一個

昨天我老婆問我,那你覺得,怎麽才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好的愛?

“來,聽我給你分析”,我的目光從窗外收回,語重心長滴說。我覺得,首先一定要把愛和壓力分開。就是說,父母給孩子的隻能是愛,不能是壓力,用壓力來伴隨愛是不對的。過度的壓力必然導致孩子精神失衡,父母自己也精神失衡:我為你做了這麽多,為你犧牲,不拉不拉。父母就出現怨婦心態了。

父母不給孩子壓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父母文化實在太低,管也管不過來,也不知道怎麽管。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已經明白通透了。最糟糕的情況,就是父母懸在中間,說沒文化,又有點,太高又不是。說沒錢,也不是,很有錢,也說不上,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的父母,最容易逼迫孩子。

中國很多真正的文化人,是不逼迫孩子的。取名也看得出來。胡適不是崇拜杜威嗎,一個兒子就叫思杜,就這麽簡單。巴金的女兒叫李小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魯迅的獨子周海嬰,就是“上海出生的嬰兒”而已。反而很多翻遍字典給孩子取生僻字名字的,取得老師不會點名,自以為得計的,隻是玩噱頭,並不是真有多高學問。

到了他們這個狀態,很多東西都看透了,至少早就知道世界是不完美的,看似完美的東西是靠不住的。所以魯迅的遺囑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就尋點謀生的活幹,萬不可做空頭文學家。平時他會逼著孩子學這學那嗎,不可能,“憐子如何不丈夫”,他的公子也就是像任何普通小孩一樣糊裏糊塗玩玩具,連他病重快掛了都搞不太清楚。周海嬰的成就在世俗意義上來看也是不大,但又如何呢。如果他天份就是如此,也得到了該得到的,能一生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有多大能耐做多大的事,本身就該是魯迅的願望。

父母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孩子,一個可能是激起強烈的逆反心理,一個是順從到最後還是不快樂不如意。有時候,懸在中間的父母之所以特別喜歡給子女層層規劃,步步為營,把日程安排得密不透風,含辛茹苦,其實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缺憾和挫敗感。

缺憾也好,挫敗也好,是人都免不了,但這種東西最好是自己負責,自己消化。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不會過度苛求孩子了。

我覺得,父母教孩子禮貌和善良最重要。因為確實在美國見識過鋼琴彈得很好自己也很引以為榮,各方麵似乎很成功很順利的八零後,內心卻暴露出讓人失望的陰暗和卑劣。我就一直覺得,這樣的人的父母,確實應該在讀書和鋼琴以外,教他們的孩子一點別的。

其次,就是在負責任,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遵從自己的內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