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也談談印度人vs 華人

(2017-02-03 10:45:38) 下一個

我在工作中接觸的印度人不算多,但對印度人的感受和在網上看到的大致差不離。但我覺得,形成印度人和中國人在美國的表現的差異的原因比表麵的現象更值得注意。

首先,我覺得在美國的印度人,以及他們的孩子,在性格上總體比東亞人種,包括中日韓更外向更熱情,所以不能總單獨挑出“中國人”來說事。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去某藤校開會,住在學生公寓裏。我和一個從法國飛來的人,和住那個房間的韓裔二代擠一下。當天晚上,他的印度roommate要開party, 來的是幾個本科印度二代女孩。我們年齡比她們大,對她們的party 根本沒有興趣,在自己的房間裏閑聊。但印二代女孩竟然不依不饒,熱情似火敲門,非要把我們拉到客廳一起玩。都看見法國男臉上有不耐煩又無奈的神色了。第二天,我們去開會,一個印度女孩就過來和韓二代開玩笑:你走了,我睡你床上。韓二代男也不怵:好,等我回來,我睡你旁邊。

這種熱情的性格(還有其他例子就不說了,我真不覺得華二代女孩能有這麽奔放),很適合美國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因為美國人(至少外表)是一定要表現得外向,熱情,積極的。隻有這樣,才能放鬆對彼此的防備,所以美國人在職場最不喜歡內向,和顯得不開朗的人。當然,性格是不能勉強的,但我覺得美國文化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對內向的人的歧視。為了維持這種外在的熱情,開朗,笑容,讓別人舒服,有事沒事都嘮叨不停,美國人還往往必須依賴藥物,因為抑鬱是不能讓別人看見的。這種文化,對於性格安靜內斂,文化價值觀以安靜為有內涵的東亞人天然是極為不利的,但在美國混的印度人似乎沒有這個問題。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可能本身就具有東亞文化的一個特點:對美國文化本身持一定的批判態度。不過,這種對美國文化和行為的懷疑和不認同,我在來自孟加拉,西班牙的同事那裏也聽到過。

這涉及到在美國混的印度人是什麽背景的問題。以前也有人說過,因為印度仍然比較貧窮,而且社會不平等,到美國來混得風生水起的印度人在國內本身就出自指點江山的精英階層。因為沒有確切的調查,不太能確定這種理論,但就直觀的感受來說,可以認為是有道理的一種假設。因為我們可以注意到印度人的一些屬於精英層的思維和行為特征:比如高度自信,比如待人接物的得體和熱情,處理事情的條理,表達的清晰,看問題的宏觀角度等。而相對而言,東亞人在美國的環境中都會表現出逃避公共責任,獨善其身,不習慣領導和指揮別人,隻習慣被別人領導的傾向。這絕不是英語好和英語不夠好的問題。

在東亞人中,因為日本韓國,包括台灣,基本上已經過了讀完書以後一定要留在美國工作的階段,他們也未必在美國主導人的環境裏過得很愉快,但好處是,他們根本就不想留下來(自己的國家經濟發達也民主化了,有幾個人那麽想留在美國,天天用不是自己母語的語言去廢話?)

最有可比性的就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老留學生。大陸老留學生的個人及家庭背景和印度的精英背景肯定是不同的。現在在美國呆了15-25年的,靠一技之長謀生的華人,可以肯定基本上來自中國的平民階層:父母是農民,工人,普通知識分子。因為自1949年以後,中國的原有精英層已經徹底被消滅,精英財產和文化的傳承徹底斷裂。整個社會到了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也就是很多人出國念書的時候,就剩下兩個階層:當官的和不是當官的 (回想一下當年為什麽平民子弟大學生那麽激烈地反“官倒”),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或者正在萌芽階段。上層的孩子,估計是不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從學生簽證到工作簽證到綠卡到公民,忍耐美國工作環境中種種不爽的。需要這樣做的,基本上全部是中國最普通的老百姓家裏的愛學習的好孩子。

這部分孩子,和印度沒有經曆過革命的,長期穩定的西化精英家庭裏出來的孩子相比,毫無疑問,整個世界觀和性格,眼界,期望都不一樣。這是非常難以改變的,可以承認他們的優點,但談到學習,可以說是——“改也難”。

也就是說,我們是以中國的中下層子弟對陣印度的上層子弟。不過,反過來看,中國社會倒可能是更平等和更有活力的,因為它畢竟讓或許在印度根本不能想象改變命運的階層改變命運,在一個新的國家從頭開始,而且個人奮鬥,白手起家的精神更強。雖然就現在來看,這種奮鬥的結果在高的一端看似始終不能達到印度人的高度,但這種比較隻看到一端沒有看到另一端。如果往回看,可能大部分人現在的生活和位置比20多年前在中國的平民階層是好了很多的,進步的幅度可能大得多。留在國內的親友也一樣,一定是比過去過得更好而不是更差。反過來,印度那麽多優秀的人留在美國效力,對他們自己的國家,也許也是缺少信心的表現。

中國和印度的競爭是個現實存在,也爭了這麽多年了。不過,長遠來看,誰更有潛力,也很難說,未必是印度。

===================

從網上抄點資料:

   “ 位於矽穀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綜合調查表明,截止 2012 年,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占到了 33.2%,在美國矽穀的總人口中,而印度裔僅占6%,但是創辦的公司占到了矽穀所有公司的15%。

  在矽穀,華裔總人口占到28%,清華大學在矽穀有一萬多校友,浙江大學有五六千校友,北大複旦交大武大南大等大陸名校的科技精英幾乎都在這裏,但管理階層的華裔人數與印度裔相比不是同一個數量級。如今印度裔人士在矽穀勢力如日中天,隨機看看世界頂級公司的兩位高管,那些掌管矽穀權勢的印度裔人士。”

================

我仍然認為,這樣的文章都隻看到“精英”,沒有看到精英的父母和他們的家庭。如果父母中都有鬼鬼祟祟跑來美國冒領福利的老人, 你能指望孩子有多大的格局?清華,浙大又能如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