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什麽是美國人愛說的批判性思維

(2017-02-11 13:25:10) 下一個

其實,中文裏很多詞匯的意義和內涵和英文是不一樣的。比如,“批評”和“批判”在中文裏有很強的感情和道德色彩:老師總是“批評”學生;革命群眾“批判”走資派。在這裏,批評和批判等同於居高臨下罵人,訓人,並不是說理。因此,中國人不太能很好地理解critique和critical thinking 在西方語境裏的實際意義。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會被中國人本能和直觀地理解為康德在負麵意義地“批判”純粹理性,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這裏的批判是中性的,用更準確和不容易誤解的中文來說,就是客觀分析而已。或者,翻譯成“評判”比“批判”更符合原意。

同樣,美國人愛說的“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了“批判性思維”以後,也容易讓人覺得是引導學生去“批評”,或者去一味否定。其實也不是這樣。

一個人要到達一個目的,有兩個途徑,哪一個途徑最省時省力,對兩者的評估和對比,就是一種critical thinking. 這種思維不是鼓勵人一味去批評,隻是更理性找出更好的辦法,比“你告訴了我一種辦法,我就按照那個辦法做”的思維要高一個層次。美國的小學,其實就總教這種思維,而且就叫做critical thinking 這種批判性思維在中文裏,更多是“評估”和“研判”的意思。

還有一種是認知方麵的。“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個命題,你從小就接受,從不懷疑,這是一種思維。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問自己,為什麽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古到什麽時候算古?古時候的“中國”是不是現在主權意義上的這個“中國”?這個命題的證據何在? 這時候就進入了批判性思維,這裏的批判是一種對很多似是而非的說法的“懷疑”和”探究“,就是深諳現代實證科學精神的胡適所說的“不疑處有疑”,魯迅說的:”從來如此,便對嗎?“

所以我懷疑,中國人對兒童的教育,不論在國內還是在美國,似乎最欠缺的就是這個方麵,雖然在技能層麵常常可以做得無懈可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