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否認王菲在圈錢,而且圈得不怎麽負責任,不怎麽專業,她這次圈錢的資本是名氣和多年來累積的造神的氣氛而不是歌喉。去看現場會的人與其說是去聽歌,不如說就是去看王菲,看活的王菲。活的王菲的活體展示,或者活體告別儀式還有人去看,畢竟也說明了她的魅力。
王菲歌喉的 “婉轉與空靈,直達人心”是不容否認的,模仿過誰不重要,因為她屬於是華語歌壇和華人的。其實我更看重王菲的歌的歌詞的某種詩意。演唱會上王菲本人選擇的歌絕大多數不是早期帶有香港抒情流行樂味道的那些歌曲,王靖雯時代的流行樂,而是被竇唯和北京搖滾改造過的那些歌。這些從曲風到詞風帶著頹廢,無奈,矛盾,慵懶,夢囈,反叛的歌,是從王靖雯變回王菲以後的王菲內心認同的審美特質和價值取向。
骨子裏,王菲是“北京”,而非“香港”的。這個北京,是壓抑和躁動同在的北京,是竇唯,何勇,張楚在紅磡體育館滿場亂跑,狂呼亂叫所代表的那個放肆不羈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北京, 那個八十年代的激情被驟然終結以後,經由搖滾短暫釋放的北京。一個廢墟一般的“垃圾場”,不知道還“有沒有希望”。然而,“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卻又已經無關希望,而是一種徹底的宿命了。
王菲實際上是帶有反叛的北京搖滾精神的——也可能是內心本來潛在的反叛後來終於被竇唯等人引爆,也帶有搖滾人的所有缺點和病態,所以她五毒俱全,私生活混亂,或者,客氣一點,叫活躍,或者,她隻是在不停地尋找。因為這種緊張和反叛,她會在成名後拋棄香港流行樂產業強加給她的藝名,拒絕他們的規訓。也因此,她會突破,嚐試作詞,作曲,各種風格。她的歌裏充滿分裂,空虛,迷茫,和頹廢。她不會規規矩矩地六年裏天天練聲,像外界期待的那樣。要把王菲當成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算是找錯人了。
她不想和觀眾互動。說起互動,很少看演唱會的我,在1998年左右看過一場齊秦的演唱會,嘉賓是齊豫。齊豫是一位有才華,值得尊重的歌者,但是那天的“互動”卻讓我失望到至今難忘。齊豫在台上熱情地說,你們這座城市很幹淨,昨天下了一場雨,連地上流的水都是清的。全場尷尬地笑了,因為這是一座肮髒的城市,地上流的水從來不會是清的。
今天我仍然覺得齊豫是優秀的,但同樣覺得,與其有這種言不由衷的“互動”,千篇一律“XX的朋友大家好!”倒真不如閉上鳥嘴,隻唱歌算了。
假如王菲那麽虛假不負責任,她大可以像林青霞,趙薇,甚至鞏俐那樣老大嫁作商人婦,但是無論她的情感經曆如何曲折,她也沒有做過這樣的選擇。
隻不過,在音樂裏再叛逆,精神世界裏再出世的人,也是要麵對現實的。而且,精神越高端的人,有時候對金錢和物質的需求就越大,因為前者必須由後者來支撐,而且,即使才華用盡,精神坍塌,隻要不破產,金錢就忠實地躺在哪裏。所以,金錢太重要了。不是她王菲是否能“抵禦金錢誘惑”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人想過去抵製金錢這個最忠實的朋友。有錢,你可以叫“頹廢”,沒錢,就隻能叫“潦倒”了。
還有孩子。她可以不要婚姻,卻不能不要孩子,而且也和普通的母親一樣擔心女兒學壞,要扶持她女兒竇靖童上路。孩子一哭,可以把最“出世”的人都拉回凡俗的地麵。
在信仰上,再熱衷於吃齋念佛的人,也絕少在世俗的現實生活中真正抵製自己的欲望,有時候無非把吃肉換成吃蝦而已。貪欲越強,企圖心越大的人,還越喜歡拜佛,可能是一種心理平衡或幹脆就是自欺欺人。
對於被神化和某種程度上自我神化的王菲來說,這卻比較麻煩,因為她已經給人留下了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假象,一旦公然出來圈錢,暴露自己世俗的貪欲或需要,還用大不如前的嗓音,就會造成心理落差。但是,這是沒有客觀標準的,愛者恒愛,恨者恒恨。就像歌,畫,一切藝術,它們傳達的情感或美感,和接受者有關。感受到了,就有,不能感受到,就沒有。
王菲是存在於所有過去專輯裏的王菲,她的魅力並不能完全由學院派的專業標準來定義。她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但仍然是優秀和獨特的。
------------------
最後,我還想補充的是,一個歌者,他/她和普通聽者真正的關係在於他/她是否在聽者的人生裏起過某種作用,是否陪伴過你,是否成為某種靈感的來源和自我疏解的渠道,而不在於他/她是否在技巧上如何無可挑剔,專業上如何無與倫比,為人處世上如何盡善盡美---這樣的專業歌唱家很多,卻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讓你覺得和自己的人生有相關性。
最後的最後,其實,人並沒有那麽簡單。有的人外表頹廢,內心是認真的。有的人什麽都一本正經,其實骨子裏是個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