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美國會“死在中國手上”嗎?

(2016-12-26 20:25:38) 下一個

剛剛看完了Death by China ,感覺“致命中國”這個翻譯太文縐縐,而且有點容易引起歧義,有點好像是要弄死中國似的。其實這部政治紀錄片是想說,美國再這樣下去,遲早要“被中國弄死”,或“死在中國手上”。

影片一開頭,就是很煽情的采訪,沃爾瑪的搶購,人人都買了中國製造的產品,等等,這裏完全不提及其實早就已經不是秘密的事情:中國在生產這些廉價電器的過程中,所獲的加工費用微薄,真正的利潤被美國跨國公司賺走了。如果說,這部影片到最後對跨國公司也提出了強烈批判,但還有一點就完全回避了,這就是另一些美國貿易網站自己承認的:一部分美國人對便宜貨的需求,導致另一部分美國人失去了工作。在這個事實麵前,與其責怪中國,倒不如美國人自己反省一下,購買便宜貨的經濟動因和心理動因是什麽,如果製造業全麵複歸,物價全麵上漲,美國人自己是不是願意和能夠承受。

影片中,有一名受訪美國人提出希望製造業工人都享有decent wage,這種論調聽起來很高尚,但明顯暴露了受訪者完全無法理解中國和美國的真實差距。"decent wage" 是個相對概念,一個月5000元人民幣對美國人來說不decent ,但對中國打工者來說,卻也decent,因為他的收入和主觀感受,特別是後者,是和自己在農村務農的收入相比,並不是和美國工人相比。就像假如回到20世紀20世紀的中國大城市,人力車夫雖然很辛苦,而且工資微薄,但比起在鄉村還是好了很多。這個部分的事實也是美國人不願意看到,因為美國人早已習慣用自己的社會發展程度作為標準,去衡量和評判所有其他的社會,於是,除了全世界最發達的二十來個國家以外,幾乎所有的國家工人的收入都是不 decent 的。

要談對待員工的待遇,看看在沒有中國人競爭和爭奪的地方,比如對比一下美國國內的超市收銀員和源自德國的aldi grocery store的收銀員待遇,隻有aldi 是讓收銀員坐著收錢,而所有的美國本土超市都是站著工作。美國人對待員工"decent " 的程度和歐洲相比高下立辨。

海爾在美國南卡州設廠雇傭美國人工作,也給美國人提供了工作機會,這部宣傳片卻裝聾作啞。

美國普通人的work ethic ,可能所有雇傭過美國白人藍領在家搞裝修的人都會有體會吧。他們很少遵守約定,隨時可以因為任何私人原因推翻約定;工作的時候拖延時間,尤其是在按小時計算的時候更是瘋狂延時,但收起錢來倒是毫無愧色。絕大多數的美國藍領已經失去了吃苦耐勞,精心製作的傳統,這才是他們的老板棄他們而去的原因。影片中提到的一些低端的製造業產品,事實上從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已經在韓國,台灣,香港加工並出口美國市場,也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且都有過犧牲部分勞工權益的曆程,但是美國人從來沒有質疑過韓國,台灣,香港這樣做的正當性,反而特別地強調來自中國大陸的威脅。

這裏說明幾個問題,一,中國經濟的規模太大,製造業對美國市場的占領太廣泛,到了已經引起美國人警覺的地步,二,東亞經濟起飛基本都走不出依靠勞動力密集產業從事出口加工的模式,不僅因為人口密集,也可能和東亞文化特有的吃苦耐勞,富於犧牲精神有關,三,這種經濟模式都有政府主導的作用,但東亞政府麵臨解決就業的壓力,和可以利用人口資源的某種優勢。但這些都不足以讓美國人產生片中出現的那種強烈的敵視,這種敵視的存在,隻能說是為敵視而敵視了。

影片質疑得很好的是,為什麽美國人不再製造東西了?的確,這個問題美國人應該好好問問自己。我在日本的商場看見有專門的日本產品專櫃,賣日本製造的牛皮帶和錢包等皮革產品,當時就覺得在全球化的時代,專門把本國產品標出來,既有一種民族自豪感,也方便專門想買“日本製造”的國內外消費者——因為普通的陳列架上也有日本品牌而在中國製造的錢包,更不用說東京的機場是如何把從電器到食品的日本產品精心包裝促銷,讓旅客去大肆購買。澳洲的機場,也有專門的澳洲特產店,從巧克力到純毛圍巾,皮靴,都是本土生產的。反觀美國的商場和各大機場,幾乎看不到任何主動宣傳和介紹“美國製造”的特色產品的營銷。也許驕傲的美國人根本不屑於自我推銷,也許真的找不出什麽能代表美國而且實實在在是在美國國內製造出來的小商品。這值得美國人自己反省,而不是靠指責別人,靠找替罪羊來解決。

至於美國受訪者在片中表達的關於競爭必須“on our terms”和符合"our best interest" 的說辭,倒是有道理的,但這裏也沒有什麽道德高地可言,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最佳利益,如果中國工人的就業機會和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之間存在利益衝突,中國自然沒有義務替美國考慮,正如美國的跨國企業把工廠開到中國,其初衷也絕不是為中國工人創造就業。

最後,當受訪者指責跨國公司沒有責任感,指責政府不作為(inertia),期待政府承擔責任的時候,恰恰陷入了一個邏輯悖論:如果特朗普的經濟顧問讚同這種靠政府幹預來扭轉全球化和資本流動的傾向,那又談何“小政府”呢?

至於紀錄片中關於言論自由和人權的政治指控,我隻想說,這些問題,最終也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的,美國人關心和不關心,或者是否顯得關心,而真正在乎的是“our best interest”,歸根結底,意義不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