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個人觀察評論以及轉貼一些比較又價值的文章。
正文

女人的電影和男人的電影

(2016-12-01 14:50:02) 下一個

《七月與安生》是一個關於女人的電影。兩個女孩從小到大糾纏,雖然彼此的家境,外表,人生期待都不同,但彼此都在對方那裏獲得了自己沒有的東西:七月從安生那裏獲得的是關於自由和勇氣的想象,就像《臥虎藏龍》裏章子怡演的小龍從張震演的小虎那裏獲得放蕩不羈的回應,而安生從七月那裏獲得自己沒有的家庭溫暖。但這種友誼的緊張在於雙方地位不對等,有時候像是強勢一方在施舍給弱勢一方。不吵架還好,一吵架就麻煩了。

因為不對等和自卑,安生是會把家明讓給七月的,雖然家明內心肯定是被七月吸引更多,因為七月的那種“壞孩子”的離經叛道在電影的敘事裏是一種強大的魅力,對同性和對異性都一樣。

因為這個故事框架是一個女性電影,所以家明這個男性形象無可避免的蒼白無味,除了校園帥哥這種臉譜化形象,基本上是個空殼,一個符號。不知道電影是不是刻意把他塑造成一個摸棱倆可,性格含糊的渣男形象,但效果基本上注定是個渣男了。中國電影裏,隻要一強調女性之間的纏鬥關係,就虛化男性,最厲害的是《大紅燈籠高高掛》的鬼魅一般的老爺。其實,真能如《金瓶梅》那樣,把男人,女人都寫透寫活,才算厲害。

帥哥其實是個渣男這個敘事,對於編劇來說,可能是很過癮的。兩人中死了一個,俗得可以,其實除了催淚以外,沒有很大價值。

同樣講女性之間的情感依賴,我覺得還是《雪花和密扇》更精彩。也有成長,有隔閡,有諒解,但故事和表演都更克製,內斂,簡練,老練,而且女性的共同經驗裏有更多的內涵,比如婚姻,比如纏足。《七月與安生》還是一個少女電影,《雪花和密扇》算是一個真正女人的電影。李冰冰和全智賢的表演,和這兩位也是完全不同的路數。

不過我更喜歡看男性視角和男性體驗的電影,因為女性電影太過於喜歡把男性臉譜化。楊德昌的《一一》就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男人電影。一個中年男人看似開個公司,其實生活處處危機,生意不順,母親重病,老婆崩潰,舊情人出現,女兒情竇初開,兒子懵懵懂懂。印象最深的鏡頭,是焦慮迷茫的NJ 按照醫囑要和昏迷的母親說話,但到了母親麵前,一句也說不出來。他不知道說什麽,不是因為沒有可說的,而是生活實在太千瘡百孔了。

日本的Shall We Dance 也是這種感覺。中年中產男人精神空虛,百無聊賴,把情感寄托在地鐵上一晃而過的舞蹈班,最終一切都是泡影,反正電影最終要把他塞回老婆和女兒身邊。

男孩成長電影也不少,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最有味道。一切都是平平淡淡,最後莫名其妙就被甩了。被甩了,也就成長成了男人,在兩個女人之間猶豫,就成了渣男。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也是關於成長,但這個成長沒有甩,隻有靠血腥和暴力來結尾。那個男孩扛著被徹底砸爛的自行車,鼻青臉腫地走在北京街頭,不知道該去哪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