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之間因為年齡,經曆,教育背景的差異有不同的政治觀點,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第一代移民辛辛苦苦地來到美國,現在事業有成,心情愉快,就是好事,如果當初第一代移民自己的父母,就是“負一代”,堅持不準你留學美國,非要說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美國是日薄西山的帝國主義,你也會嘲笑父母,說我覺得美國民主自由,我就是心向往之,他們說你偷聽美國之音被洗腦了你樂意嗎。你說現在我在美國不是好好的,給您添了孫子孫女,愛生多少生多少,前幾天還投票選心儀的總統來著。
現在,子女的子女又有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以及世界觀。有人覺得子女進了美國的大學變得非常可怕,好像那大學裏生活著一群紅毛綠眼的左傾份子,天天煽動洗腦,把孩子們忽悠得五迷三道,非要和舊社會決裂不可。
沒有那麽可怕。大學教授的政治傾向相對左傾,但基本的倫理還是有的,因為校規很明確,個人的政治傾向是不能在課堂上宣傳的。這個規定是正確的,因為學術乃天下之公器,課堂不是私人罵娘的地盤。就像師生戀在中國文化裏不但不禁止還好像很浪漫,而美國的校規是明令禁止教師和學生有romantic 關係的。原因也很簡單,教授是掌握學生分數的人,你們倆倒是羅曼蒂克了,那老師你怎麽給你的情人學生打分呢?你把分數也浪漫化了,別的學生怎麽辦呢?所以,大學教授自有政治傾向,也有罵娘的渠道,但是還不至於要在學生麵前宣傳政治。就算在中國,辜鴻銘可以留辮子,但不能在課堂上宣傳帝製。一百年前中國大學都懂得的道理,美國人豈會不懂?
如果大學教授不在課堂上胡言亂語,也基本上沒有時間去胡言亂語,就課程本身而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工程,醫學預科,這些內容能有多少供政論和左派洗腦的?應該說是零。誰的孩子在這種課上受到政治宣傳,完全可以去舉報。
然後就是人文社科了。心理學的課程會分析食品和饑餓對心理的影響,這可能也帶有社會批判。經濟學除了引論,統計這些價值中立的課程以外,涉及貧困問題的課程是有社會相關性的。在這裏,教授就極可能提及種族,性別,移民這類話題,因為討論貧困必須涉及這些課題,也必須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分析貧困的根源。分析的後果,可能是學生對邊緣,弱勢,貧困人口產生道德上的同情,這裏可能有教授的引導,也可能有學生自己的判斷,但無論如何,假如一個大學畢業生對貧困的理解限於:聰明勤奮致富,愚蠢懶惰變窮,那大學也就沒有必要去讀,不如把學費省下來算了。
另外,很多白人學生對討論黑人的遭遇的課程其實是非常抵觸的。洗腦,沒那麽簡單,像王朔說的—— “誰比誰傻多少”。
美國大學生現在流行學習環境研究,因為對環境問題有很大的關注。一種選擇是技術層麵的環境科學,包括環境工程,一種是偏文科的,主要是法規和政策,土地使用等。後者應該更容易引導學生產生環境保護意識和公民參與意識。
另外,現在美國大學校園一直在突破傳統的學科藩籬,進行學科間的整合,很多新興專業都是跨學科的,比如公共健康研究,社群和正義研究,女性研究,區域研究。如果說,社交媒體作為一種 “後現代”傳播手段徹底突破了以電視,電台,和平麵媒體代表的“現代”傳播手段,而且在競選活動屢奏奇功(台灣的民進黨和非黨派候選人也一樣使用低成本的網絡傳播成功上位),那麽,課程的重新整合,也同樣帶有後現代學習理念打破現代學科分類和建製的傾向。
早就過了溫飽階段,在這些課程影響下的學生,確實會越來越關注社會政治議題,包括性別,種族,環境,氣候,殘疾人權益,和尋求社會資源的合理和公正配置。如果覺得這些學科毫無實用價值,您的孩子該送去讀技術學校。不了解這些問題,華人在美國社會將永遠處在打工混飯吃的階層和心態裏。
當然,對公平和公正的定義始終是有爭議的。比如,對歧視,discrimination,的人為刻意補償會不會造成“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 都是可以討論的。但逆向歧視並不一定限於族群之間,也會出現在性別之間。如果一定要實行在雇傭中的性別平衡,也可能犧牲一部分男性的機會,去滿足女性就業的名額,或者甚至少量已經在職的女性雇員對性別平衡的需求——一個女人總和一群男人在一起工作和開會,也會不那麽舒服的:我過去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直到女同事告訴我,這也讓我學會換一種角度看問題。當刻意雇傭女性的情形發生的時候,對符合資格的男性應聘者同樣不完全公平,但受益的女性可能會說,誰讓男人壓迫女人幾千年呢?同理,黑人也會說,誰讓白人壓迫黑人幾百年呢?
我覺得,如果“逆向歧視”傷害了一個人的利益,他當然有權反對,但即使反對,也不能混淆“歧視”和 “逆向歧視”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及其邏輯關係,不能把逆向歧視歪曲為歧視,因為是先有歧視,才有逆向歧視,而後者隻是對前者的反彈。
另外,種族主義是特指基於種族優越感產生的偏見和歧視,因此,黑人如果反感白人,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種族主義”,因為它的基礎不是黑人的(並不存在的)優越感,隻是一種自衛。同樣,sexism( 性別主義)這個詞的意思基本上是特指男性針對女性的歧視,而不是反過來。
兩天前,我自己置身在一個和平,安靜的抗議Trump 的隊伍裏。這個隊伍沒有暴力,沒有瘋狂,但是有恐懼,擔憂,和眼淚。這個隊伍的訴求是關於對LGBT, 黑,墨,穆 (暫時借用一下這個一攬子說法),殘疾人,女性,移民的尊重和保護, 有一個口號是“No Human Being Is Illegal”。不參加的人也很多,沒有任何人被洗腦洗得強迫別人去參加。
在現場,除了我本人,我根本沒有看到一個亞裔麵孔孩子,即使有人經過,也隻是漠然地看一眼然後走開。或許亞裔根本就沒有被任何上述社會議題“洗腦”過(所以憂心忡忡的父母根本不用擔心),或許亞裔根本不認為這些訴求和自己有關。隻要不影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入學,亞裔很可能是對任何問題都漠不關心的。如果多元視角叫“洗腦“,”洗腦“能讓亞裔多一點大的視野,關注,和格局,能讓你的孩子走進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隊伍,你應該感到驕傲。
二十世紀初,當現代教育進入中國鄉村的時候,女老師,女學生,教材內容,沒少被不習慣新式教育的老一代輕視和辱罵。農民覺得現代教育沒有用,有的鄉紳挖苦說,新式教育是在“教”“育”,學生是在“學“ ”生”。最終,罵現代教育的一代人逝去了,現代教育還是留了下來,而且不斷發展。
我再來回應一個問題:媒體洗腦,愛國主義洗腦當然美國也有,很多美國學生對中國,對亞洲文化持負麵的看法甚至敵意,就是媒體宣傳的結果,但正是在這一點上,大學的多元教育在試圖扭轉媒體的偏見造成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