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往往有很多相似性。當今世界全球化和產能過剩困擾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普遍抬頭,這些現象很類似全球大蕭條前的經濟環境。在此回顧曆史很有意義。
20年代的美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主要得益於電氣化。農場很多依賴牛馬牲畜完成的工作被馬達和拖拉機取代,農業產出大幅提高。但勞工工資增長嚴重滯後於產能增長,因而形成供過於求的局麵。國會議員 Smoot 認為提高進口關稅可以減低供給,減輕美國農業供需矛盾,保護農業的就業機會。美國當時其實貿易上整體順差,盡管農產品貿易上逆差,但製造業產品出口增長迅速。
1927年日內瓦召開的世界經濟討論會專門對貿易問題深入討論並達成共識,呼籲各國降低關稅,鼓勵貿易。會議認為隻有加強商品貿易才能解決各種不平衡。但很多與會國並未遵守承諾,1928年法國開始推出法案提高關稅並實施貿易限額。
由於全球經濟在1929年進入大蕭條前期,美國保護本國就業機會成了更受矚目的問題。國會議員 Smoot 開始醞釀新一輪關稅法案。Smoot 認為一戰後各國的消費能力太落後於工業化創造的產能,因此有必要通過貿易壁壘保護美國。該法案以主要支持者Smoot 和 Hawley 命名,二者都是共和黨議員。
赫伯特·胡佛在1928年競選總統時向農民許願提高農產品關稅。1928年大選不僅胡佛勝選,而且共和黨控製了眾參兩院的多數席位。上任後胡佛授意國會提高農產品關稅,但下調製造業產品關稅。超出胡佛意料,國會通過的稅法同時提高農產品和製造業產品的關稅。盡管法案在參議院受阻,但最終還是在1930年3月通過。Smoot–Hawley 關稅法案將兩萬種以上的商品進口稅上調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盡管 Smoot–Hawley 法案的經濟效果仍有爭議,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該法案效果適得其反,並加重了全球大蕭條的深度,也延長了蕭條持續時間。
值得玩味的是全球大蕭條的起因是工業化導致的生產效率提高和產能過剩。不幸的是,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未能被社會政經體係有效消化,反而導致經濟災難,最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畫上句號。今天人類社會麵臨智能化革命,同樣造成產能過剩,工作消失,供過於求。人類社會能否有效應對,不再從蹈覆轍?
(住:本文資料主要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藿香子
時間:2016年12月6日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