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麵對高歌猛進的樓市,人民日報指責新房奴“錯誤的導向和價值觀”

(2016-09-27 11:06:50) 下一個

對高歌猛進的樓市,人民日報真的急了。兩周前發文《“高燒”不會成為樓市常態》(見《中國房市瘋牛讓政府十分緊張》),今天再發文,題為《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有所不同的是,人民日報這次既不擔憂金融風險,也不呼籲主管部門踩踩刹車,更不責問樓市高企的原因和症結。這次人民日報擔憂的是大家如果樓市發了財,都不工作,沒人奮鬥了。並指責新房奴是“樹立一種錯誤的導向和價值觀”。

首先人民日報陳述“現實的痛點”:

    “早在深圳房價上漲時,網上就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商人10年前賣房創業,經過10年的艱辛奮鬥,又用賺來的錢把當年賣掉的房子買了回來。這樣一個虛構的故事,用一種近乎寓言的方式戳到了現實的痛點:在快速上漲的房價麵前,奮鬥者最終又回到了起點。於是,有企業主關廠炒房,直言“開工廠不如買幾套房”;而有房一族則從房價漲幅與工資收入的對比中發現,“房子升值秒殺努力工作”。這些社會現象潛藏著這樣一個邏輯,即快速上漲的房價,會令奮鬥的價值貶值,解構奮鬥的意義。這或許是高房價對社會心態的最大影響。”

這個痛點實在是老生長談,不是什麽新生事物。筆者在《中國房價瘋牛還能堅持多久?》回顧了中國房市近十年的發展史。這個痛點在08年四萬億財政刺激時就大規模爆發了。這個痛點的真正推手大家心知肚明。土地財政的滾滾車輪豈是幾個自不量力的螳螂能夠阻擋的。

人民日報接著抱怨價值觀扭曲:

    “而當努力奮鬥還不如投機房產,就可能樹立一種錯誤的導向和價值觀。據央行公布的數據,今年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636億元,其中住戶部門新增貸款占比近99%,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企業新增信貸為負增長。 ”

這段話有點兒令人費解,聽起來像是在指責最近借錢買房的新房奴。人民日報似乎在說,你們這些借了約4636億元買房的新房奴是接受了“錯誤的導向”,沒有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沒有你們這些新房奴擠爆銀行,銀行的錢肯定會借給更多企業,發展經濟。其實人民日報完全誤解了這些新房奴的情操。這些新房奴都在積極相應政府去杠杆去庫存的號召,主動獻身,心甘情願把杠杆加在自己身上。試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獻身,去庫存的任務誰來完成啊?

最後,人民日報呼籲:

    “相比於房子,我們更應該相信自己的雙手;相比於炒房,我們更應該激發努力奮鬥的士氣。否則,失去奮鬥,擁有再多的房產,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通篇文章,人民日報都在糾結價值觀這種道德問題。人民日報也知道這個價值觀問題是現實逼出來了。不解決現實的痛點,隻批判價值觀問題,能有什麽用哪?事實上,真正問題不是什麽“擁有再多的房產,我們也將無家可歸”,而是居民日益升高的杠杆及其相關的金融風險(見《中國老百姓還能加杠杆嗎?》)。這個杠杆會讓很多人今天有房,明天無房。這個悲劇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反複重演過。

作者:藿香子
時間:2016年9月27日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