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銀行最近剛剛降息,並加大量化寬鬆力度,(但昨天的債卷回購並不成功,未達預期,可見央行並不了解其管轄的債卷市場)。中國發改委最近催促央行降息降準(見《發改委對周小川的一往情深是單相思嗎?》)。本該施行利率正常化的美聯儲一直按兵不動(見《解讀美聯儲Dudley講話》)。全球貨幣寬鬆繼續如火如荼,股票和債卷比肩齊飛,好一幅歌舞升平的景象。
但種種跡象表明貨幣寬鬆政策已是窮途末路,首先工業國家的利率基本沒有什麽下調空間,盡管負利率政策作為下一件法寶廣受關注,但其副作用明顯,有效性備受質疑。日本實施貨幣寬鬆多年,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已經超過GDP,但眾所周知,日本仍未擺脫經濟低迷。日本的經驗告誡人們教科書上的貨幣理論在實戰中效果很不理想。
貨幣寬鬆俗稱為印錢,但現代經濟的貨幣總量不僅限紙幣現金,而是所謂的廣義貨幣M2。“印”錢的過程也是數字化操作,無需開動印刷機。理論上貨幣寬鬆產生的貨幣增量會進入信貸周轉,刺激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進而促進經濟增長,提高GDP。GDP和廣義貨幣M2的比值叫貨幣流通速度,通常大於1。如果貨幣流通速度是個常數,那麽GDP增速和M2增速是線性關係,印錢推動GDP也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不過世上沒有這樣簡單的事情,不幸的是,錢印得越多,貨幣流通速度越低,也就是對GDP增長作用越小。
圖一是中國貨幣流通速度曆史曲線。首先中國貨幣流通速度小於1,說明貨幣使用效率不高,這也許是經濟結構導致的。其次,貨幣流通速度自2008年後持續下降。也就是說印錢帶來的經濟增長效應越來越差。新增貨幣的經濟效益漸趨於零。
圖二是美國貨幣流通速度曆史曲線。在08年金融危機錢,貨幣流通速度平均為2左右。但在08年危機後也是一路下降,現在不足1.5。同樣,貨幣寬鬆帶來的經濟增長越來越差。
圖一和圖二清楚表明持續的貨幣寬鬆政策正越來越失去作用。貨幣杠杆已經失去昔日光環。但央行別無選擇,仍然一條路走到黑,實屬不幸。其實貨幣寬鬆就像止疼藥,急症時用用,幫助病人康複。但如果天天用,病人就會上癮,止疼藥也就成了毒藥。如此一來,病人就離不開毒藥,否則毒癮難忍。止疼藥隻能救急,不能天天用。但全球央行,包括中美,都過度長期用藥。不僅藥效越來越差,而且貽害無窮。
圖一 中國貨幣流通速度
圖二 美國貨幣流通速度
作者:藿香子
時間:2016年8月10日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
失敬。昨天在您的網站過過目,覺得是您。
難得見到類似的,以後有機會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