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道見 邪見

(2017-03-01 13:33:35) 下一個

    接下來,前麵自性見解說過以後,我們再為大家解說,通宗見道岐路的另外兩個,就是“邪見”與“外道見”。

    我們來先說外道見。所謂的外道見指的就是:也是有有情他想要去探求這個生命的本源是什麽,他們不能有真實的理路思惟去探求,就想象著說,有一個造物主能造就一切的器世間、一切的有情。因為他們不知道有情的出生的這個根源的實相是什麽,也不能知道器世間成住壞空的因緣是什麽,都不知道;所以在這種不知道情況之下來探究,探究我們有情怎麽來的、為何有山河大地呢,他們就去想象,也是一樣認為有個造物主,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在這個地方就主張,主張說隻要回歸於造物主的處所就是解脫。

  但是這裏麵是有矛盾的,因為他們的理路上是這樣想——他的造物主是解脫的,可是卻創造了有貪瞋癡的有情在生死中輪回;可是他又說,你這些在三界中生死輪回的,你隻要回到造物主的身中,與他合而為一就解脫,不必修道,不必求解脫的法。他們就在這種情況之下,會來說:不必修解脫,因為解脫是無常法;也不必去佛教或其他宗教求解脫,你隻要信仰造物主就可以了。但是我們來想:今天造物主如果是本來解脫的,為何由他創造出來、出生出來的有情卻是有貪瞋癡?因為本來解脫的法,他自己出生了,不必因由——不必藉什麽因由而去複製,等於相當於複製了種種法、種種有情,應該跟他一樣啊!應該他解脫,他所複製出來的有情也是解脫;怎麽會說他自己解脫,結果由他來複製的有情,卻是被貪瞋癡所係縛呢?這樣的話,怎麽去說服——“我本來自己就具有貪瞋癡的煩惱,那我為什麽回到你那裏,跟你合一,我就可以解脫,這個道理在哪裏?那你為何又要創造一個不跟你一樣解脫的有情呢?你既然解脫,你創造了我,為什麽也不讓我跟你一樣呢?”這不是會讓人質疑嗎?所以,這樣的一個外道見,普遍的也是存在著一般大家的信仰裏麵。我們舉這個出來,隻是讓大家知道,對於一個有情生命的本源,沒有實證的情況之下,難免會——等於說礙於世間的所知、有限的知識來想象。我剛剛舉了這個外道見,是其中一種。

   剛剛的外道見舉過以後,我們再來說第二種邪見。

   什麽叫邪見呢?邪見的意思就是說,也是想要求解脫,也是想要在大乘法中求證實相,可是在尋求的過程裏麵,就偏差了、偏斜了;因為會偏差會偏斜,就是不能完全信受 佛所說的這些阿含裏麵所說的道理,以及中觀般若、三乘方廣唯識這整個裏麵的,從頭到尾貫穿的這個法的根本理體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這個道理。那不能信受,又接觸到了不如理的思惟揣測的這些法,自己就相信了以後,去走的結果是偏差的。因為不能到達解脫,不能真實成佛,所以我們才稱說這個叫邪見。

  第一種邪見指的是什麽呢?第一種邪見他認為說:無情也能成佛。這樣的一個說法是為什麽?因為有一些古德,他曾經在經懺本裏麵說到,就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這樣一個說法出現。可是有一些人,讀到這樣的一個經懺裏麵所說以後,他就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說法認定為是真實的道理;結果他就這樣解釋:那這樣的話,無情也具有佛性,無情也能成佛。就用這種方式來解釋。可是這樣的解釋是有過失的。

  第一種過失我們來看在哪裏。因為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佛在經典裏麵經常這樣子告訴佛弟子,眾生皆有佛性。那我們來看待這個無情裏麵所謂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它是眾生嗎?如果是眾生的話要有所歸屬;什麽歸屬呢?第一個,因為眾生皆有五種種性。哪五種種性呢?第一個聲聞種性,第二種叫作緣覺種性,第三種叫作如來種性,第四種叫不定種性,第五種叫作無涅槃法種性。那我們要問:這山河大地是歸屬於哪一種種性呢?你不能說山河大地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麽山河大地應該是眾生;如果是眾生你得要歸屬,如果不能歸屬,你不能強硬的說:“反正我認知就是啦!不必跟你討論!”可是這個事情本身,你一定要有道理,要大家能夠接受;沒有道理為什麽要強迫接受呢?

  “那這樣的話,植物本身是有情!植物本身有佛性!”那我們再來看:植物是有情眾生嗎?因為 佛說有情皆有八個識。哪八個識呢?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第七識意根末那識,第六意識以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總共八個識。我們要問:草木植物有八個識嗎?有人會說:“植物可以知道太陽在哪裏,有向陽;而且植物本身它能夠知道要把根向下生長,所以植物本身就是有情。”可是我們要告訴大家,這樣的植物這種向陽性,以及根向下生長的這種性質,是屬於物性;這種物性是共業有情如來藏所含藏的業種裏麵,然後成就出這些草木植物有這種物性,它是沒有心性的。因為心性是要能夠有八個識,然後要能夠對六塵見聞覺知。

  如果說很難去跟你辯論它到底有沒有見聞覺知,還是回到剛剛講的,有情還是要歸屬於五種種性的哪一種。請問:草木植物,到底是歸屬於聲聞種性呢,緣覺種性,還是如來種性,還是不定種性,還是無涅槃種性?可是這五種性的歸屬,不能隨便說說,一定要依據心行來判斷;依據說有一種心行呈現出了身口意行,然後來判斷它是屬於哪一種種性。譬如說,我們就以無涅槃法種性來解釋好了,來做例子好了。無涅槃法種性指的是什麽?就是斷善根者。他就誹謗菩薩藏,誹謗如來藏,以他的身口意行來做誹謗;透過言說,透過他把言說寫在書裏麵讓他人知道,所以他有一個身口意行呈現出來。第二種就是像 地藏王菩薩,祂發願要度一切罪苦的眾生,祂沒有發願要成佛;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地藏王菩薩身口意行來呈現出,這個叫沒有涅槃法種性。那我們要請問:植物你如果要把它判斷它是屬於沒有涅槃法種性,請問它有哪一種身口意行呈現出來,讓你這樣判斷?一定要真實的身口意行來判斷,不能憑空而說。

  所以說,假設主張山河大地、植物草木都有佛性,那麽我們就說,那你不應該稱它們為無情,應該稱它們為“有情”;因為它們有這個佛性,那你怎麽會叫它無情呢?那如果不是無情,它們是有情,那我要再給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那麽請問:山河大地以及植物草木,是屬於六道哪一種?它是屬於人,還是天呢?還是阿修羅,還是餓鬼,還是地獄,還是畜生道?應該有所歸屬。要能夠歸屬是五種性的哪一種性,是六道中的哪一道,你才能說它是有情。

  假設你一定要主張說“那山河大地、植物草木都是有情”,那麽我們要再提出一個問題:一切賢聖就永遠無法成就不食眾生肉、不殺眾生的清淨戒行。因為植物草木都是有情,一切賢聖在人間,不就飲食上——所有一切飲食都是在殺眾生肉,在吃眾生肉了嗎?因為植物草木也是眾生,那不就等於在吃眾生肉、殺眾生肉嗎?而且一切賢聖沒有辦法成就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為什麽呢?因為一切的山河大地植物草木,你都沒有辦法去守護它說,不要讓眾生損惱;因為你的慈、悲、喜、舍,不就是要守護眾生不受損惱嗎?你不能去守護眾生,你不能去守護這些山河大地、植物草木不被一切有情車輛等等去踐踏、去開挖建築,那麽如何去成就所謂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呢?

  所以,主張山河大地它是有情,它是有佛性,這裏麵其實要去探討剛剛所說的前麵這些道理。所以沒有見聞覺知心識,它就沒有佛性,山河大地以及植物草木,它是沒有八個識的,沒有見聞覺知心識,沒有佛性;既然這樣的話,無情就不能成佛。所以你要說“無情能成佛”,你如果主張“山河大地、植物草木都有佛性”,那你就知道這裏麵出現矛盾了。

我們剛剛已經說了,山河大地、草木植物沒有見聞覺知心識,沒有佛性,不能成佛。我們現在要來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古德以前所作的方便說,可是我們在這裏,也要對這個真實義來為大家解說。

  因為山河大地、草木植物,都是一切有情的如來藏所含藏共業種子所變現的;到某一個世界示現成佛的究竟佛,祂到那個世界示現成佛,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也有一分就是這位究竟佛的真如心所變現的。我們舉個例來說,我們舉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來說,具備信心的念佛人,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在還沒有往生之前,其實就已經有蓮花花苞,依照行者的、念佛人的福德、智慧功德,而變現在極樂世界。為何會這樣呢?因為極樂世界是 阿彌陀佛之前當 法藏比丘的時候發的大願,發了大願以後,祂依照這個大願而行菩薩行,而修集一切福德,成就祂的一切種智;祂修集福德,修集一切種智,就是依於祂的大願,要來攝受大願中的有情,與大願相應的有情,因此祂依照這樣的大願最後成佛,成就了極樂世界。可是這個極樂世界,並不是隻有 阿彌陀佛一人可以示現的,而是說與 阿彌陀佛大願共同相應的有情,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以及一切信受 阿彌陀佛大願,而依於這個願而念佛求往生的這些行者,這樣子讓 阿彌陀佛依照祂過去祂的第六識、第七識意根以及前五識,來轉依祂的如來藏,修除祂內心的一切雜染、染汙種子,而發起了種種功德;也依據祂的大願,來修集種種福德來成就;所以因為這樣子,祂能夠以這個大願,以及一切與這個大願相應的有情的如來藏,來成就這樣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我們就可以說,是 阿彌陀佛自己根據祂自己的第七識、第八識,最後修集成為、成就一切種智以後,來攝受有情以後,那這些山河大地,也有一分是由祂成就的,這樣來說就是 阿彌陀佛與這個極樂世界,共同成就圓滿這個種智。一切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佛人,他之所以能夠發願念佛,然後於念佛的過程中,就能夠有一個蓮花花苞在這個極樂世界出現,也是這個道理。也含攝於 阿彌陀佛為了攝受有情,而圓滿了一切種智所變現的極樂世界中。我們就說來了解“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真實義的一種。

  另外,第二種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的真實義的道理是這樣的:也就是說,對於如來藏獨處而言,不能稱為有情,在無餘涅槃位,或者是一切位中的如來藏,都不能稱為有情;因為所謂的有情,指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能了知六塵,能領受六塵,能互相攝受往來的,才可以稱為有情。那無餘涅槃位本身已經沒有五蘊、十八界出現了,純粹隻有如來藏獨處,住於自己解脫的境界,不了知六塵,不領受六塵,不與任何一切有情互動,那就不能稱那樣的如來藏叫有情。一切位中的如來藏也是一樣,因為一切位中的如來藏本身並沒有五蘊的法;雖然祂出生了五蘊,可是祂本身的法卻不是五蘊法;所以一切位中的如來藏,祂也是不領受一切六塵,不見聞覺知一切六塵,如來藏本身不會去與一切有情互動。所以我們說,對於如來藏為什麽叫無情呢,祂不是有情呢,是這樣來說的。那麽蘊處界的法呢,有見聞覺知來領受六塵,所以我們說,原來你說有情,是因為他能對六塵見聞覺知,能對你去表達他的這些所了知的內容。可是最後身菩薩來到人間,受生於人間,就有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以是有情;最後身菩薩示現在人間的時候,明心見性成佛,最後能夠成就四智圓明,也就是成就了成所作智、上品妙觀察智、上品的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而成就了一切種智。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來說了,因為這個如來藏本身是不修道的,修道的是祂所出生的五蘊有情。這五蘊有情的前六識、第七識來修道,來成就了所謂的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可是也因為這個五蘊有情來修道,讓第八識能因為這樣子而成就了祂的大圓鏡智。所以以這樣來看的話,就是五蘊有情修道,可是如來藏無情本身不修道;前七識有情、第八識無情,來共同成就佛地的一切種智。這個是另外一個究竟的道理。也就是,你要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裏麵就是對於你說,為什麽如來藏稱為無情,五蘊稱為有情,最後成就種智又是怎麽成就的。

  所以你知道以後就會說,依據前麵所講的,以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為例子,以及現在告訴你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另外一個真實義,你就要知道,這裏所說的絕對不是指山河大地;因為山河大地沒有一切種智,山河大地本身沒有佛性,因為它不是眾生、不是有情。而一切種智指的是,已經成佛的祂的前七識,祂所修道成就的,以及讓第八識能夠成就祂的大圓鏡智,最後稱為一切種智,圓滿的到佛地,圓滿一切種智,這樣的道理才是真實道理。

  所以,前麵的這個部分的邪見了解以後,我們再來了解第二種邪見。

   第二種邪見是有人認為說:真如祂是可以分割的。這有什麽過失呢?因為假如說真如是可以分割,那麽到底決定真如分割的是什麽因素?應該說決定真如分割的,才是真正的主導,才是真正的實相法。如果說真如可以分割,那麽真如就變成生滅法了,因為可以被分割就可以被合並,可以被合並表示被分割了。所以說,假如是由一個真如分割出來的,等於是其中一個被分割出來的下地獄,那其他的都應該要下地獄;其中一個成佛,其他一律的也跟著成佛;因為由同一個法分割出來的,應該是一樣,結果會一樣;因為是被同一個法分割,就是複製嘛,複製出來了!那這樣的話,就沒有因果律可說了。等於是成佛或者是受六道的果報,都沒有因果可說。所以,對於這個真如可以分割合並這個想法,這都是想象的。假如說,你是由一個真如分割出去的,那是否成佛的時候,全部被分割出去的都要合並才能成佛?那要怎麽樣去把它們找回來?依什麽樣關係存在?這些其實過失非常多,要去探討要有很大的篇幅。有《第八識、第九識並存的過失》這樣一個文章,已經由 平實導師寫出來的,如果你有因緣讀,也可以在這裏從這一個知見為基礎來了解,就知道說,說真如可以分割合並,其實他過失非常的大。因為既然你叫祂真如,表示祂是真實的法;是真實的法而且是如如的法,怎麽可以變成生滅法,怎麽可以變成是有為,又可以分割,又可以合並呢?所以這裏是簡單地說明一下,表示這樣的一個錯誤的見解,就是邪見的一種。

  剛剛講的是兩種邪見,現在我們要來講到第三種邪見。

   第三種邪見就是:有一些教派的上師,他們認為你要修煉氣功,以氣功的法門來修煉;修煉出氣功拙火作什麽用呢?想要利用這個氣功的拙火,來吸收宇宙星團爆炸的能量,他認為說這樣的把宇宙的能量吸收進來以後,你跟宇宙能量合一,那就歸於本源了,就成佛了。也就是認為,生命的本源就是虛空的一種能量,這個就是邪見——心外求法。認為說,那我們如何來的?我們有能量,這個能量是從哪裏來的?是想象的說,這個宇宙有能量,那這樣的話跟宇宙能量合一,應該就回到本源了,那就成佛啦!可是大家想一想,氣功它是依於色身而修煉的,色身本身就是無常法,不是嗎?色身就是五蘊裏麵的色蘊,五蘊是被出生的;既然是被出生的,那你依止於色身來煉氣功,色身不能常住,氣功煉起來的拙火怎麽可能常住呢?氣功拙火在色身毀壞的時候,就完全毀壞啦!所以,以這種方式想要成佛,那就是想要解脫——第一個要求解脫,第二個想要成就究竟佛;可是所依據的這個法,卻跟真實道理一點都沒有相幹,也不能治生死病,也不能解脫。所以,這一種邪見也是普遍存在的。

  第四種邪見也是屬於有一些教派的上師,這些教派的上師他們認為:意識的覺知心就是真如,而且要以意識的境界來稱為說已經證真如。這個在前麵我們舉例過,舉例過說意識的細心、意識的極細心,要把祂當作有空性,能夠出生諸法,能夠從過去世來到未來世。但是這樣的一個認為“意識覺知心就是真如”,這個邪見也是存在,也是存在有一些教派上師裏麵,在書裏麵極力的主張;而且會推崇自己的修行是果地修行,認為他們所有的一切修行,是在佛地裏麵繼續修行,所以稱為“果地修行”。也就是,他們隻要在意識覺知心的某一種境界,那達到以後就成佛了;成佛以後再繼續所進行的一切的這些,不管是任何法門,都稱為在果地修行。他們以這樣的一個粗淺的知見,就會來貶抑真正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為因地修行,認為說證了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你還要去消除我執煩惱習氣;他們認為說,他們證了意識心就是真如,那已經在果地裏麵成佛了,繼續修增上法。可是我們要說,成佛就是無上法,成佛就是無上甚深、無上甚深無上正等正覺,怎麽會說成佛以後還有不知道的法還要修呢?所以就這個名詞解說而言,已經是出現了矛盾,對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有所誤會也不了解;他還貶抑這些我們真正依止於 佛所教導這些法教,來實地修證第八識如來藏,同時要消除現在阿賴耶識所含藏的這些煩惱習氣,他認為說那你們這個是因地修行,不如他們。

  事實上,意識的境界它就是三界生死的病,因為意識本身,就是我們說的,你會生起“我”顛倒想——把意識的自我認為就是真實的,這個就是顛倒想。而且,甚至於不知道有一個意根,祂還把這個第八識當作自我;還把這個所依第八識所出生的五蘊,當作自我這種執著,都完全不知道。這樣的意識的我見,意根的我執,就是三界生死病的因;如果說把意識當作真如,當作真實的,那如何去治三界的生死病呢?所以,意識的境界就是我見的境界!把虛妄不實的意識心當作真如心,不就是正是落在“四顛倒”中的人嗎?四顛倒中就是把不是真實我當作我、當作真實我,把虛妄不實的我當作真實我;然後把無常法當作常;把這個三界中生死的苦法當作樂;把這種不淨的法、有染汙的法,當作清淨的法。所以,我見基本上它就是四種顛倒中的煩惱。

  把這種意識覺知心當作是真如,第一個是落入我見中,第二個、完全不知道有我執、有意根我執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要去推崇自己的修行,來貶抑真正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實證的菩薩的修行。這樣的情況有兩種前提:第一個,他本身應該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才不知道說佛教的法門裏麵的宗旨是什麽,佛教裏麵的教門所教導的修學的內容是什麽;第二種,他完全是假借佛教的名相,完全假借佛教名相,完全假借佛教所證的這些果德,在佛教裏麵想要欺騙佛弟子。就隻有這兩種可能,因為理路上完全錯誤。這是第四種邪見。

  再來我們說第五種邪見,也是有一些教派上師的主張。他們主張什麽呢?他們主張說:你用觀想,去觀想有個明點,你能觀想這個明點,這個明點就是生命的本源,這個明點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說,你用觀想明點,假如成功以後,你就是證得菩提心,你就可以成佛。我們從這句話來探討探討:觀想所成的法,能夠成為一個實證嗎?我們從現實生活裏麵來說,當你肚子餓的時候,你觀想你麵前有一盤素炒麵以及素炒飯,還有一盤水果,你觀想完成的時候,你是否已經吃飽了?你觀想說你有金銀珠寶無量無邊,當你觀想完以後,你能受用你所觀想的珠寶嗎?所以對於這種觀想,基本上它存在著可以質疑的內容基礎。他又講到說,觀想所成的明點就是生命的本源。因為生命的本源就是我們剛剛前麵一直跟大家介紹的,生命的實相,生命的本際,就是五蘊到底是從哪裏來的;我們一直跟大家介紹,就是能夠藉緣出生五蘊的法的是一切有情皆有的第八識如來藏,現在稱為阿賴耶識。那麽這個心呢,如果說可以成為一個明點,那表示這個明點就是一個有方所的法,是個物質的法;可是祂是心,心沒有方所,心不是物質。所以他說要去觀想明點,明點成就以後它就是菩提心;如果說觀想成就以後,結果這個觀想心力不能專注又散亂了,那是不是菩提心就跟著散了?那這個菩提心等於就不在於你自己能實證的這個法中了。因為你能實證你的第八識,就是表示祂出生了你的五蘊;第八識出生了五蘊,祂不能離開你的五蘊;可是觀想的明點,在觀想散亂的時候就不存在,那這樣的法能夠成為菩提心嗎?能夠成為生命的本源嗎?

    再繼續說第五種邪見:主張觀想所成的明點,就是生命的本源,就是菩提心;說隻要觀想成功,就是證得菩提心就可以成佛。這樣的邪見,在有教派上師的書裏麵,他也寫著。他在什麽書裏麵呢?在一本叫作《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中,這樣說著:“明點之量,續說如芥子許……白紅明點,表不壞菩提心。”又繼續說:“此說由修心間不壞明點為依,能起俱生智,拔除無明。”在他書裏麵所說的說“明點之量”,這個“續說如芥子許”,又有說是“白紅明點,表不壞菩提心”。不壞的菩提心指的是什麽?指的就是金剛心如來藏!這個心本身不是物質。可是他在這裏麵所敘述的,卻說是一個量、觀想的明點。這個明點,觀想從哪裏觀想?就是透過自己的五陰、五根身為基礎,然後來觀想有個明點,在某一個處所,說如果這樣子觀想成功了,那就是證得菩提心。但是現在我們要知道,能觀的是心,能觀的是意識心;他所觀的是一個以色法為基礎,來假想的一個叫明點。那這樣子色法會毀壞,能觀的意識心也是會毀壞的,可是他解釋成不壞的菩提心,這裏麵就已經有矛盾了,不是嗎?又說這“由修心間不壞明點為依,能起俱生智,拔除無明”,他們也是利用佛法的名相來說的,他們說在修的這個心的中間,以這個不壞明點為依,可是這樣的明點明明會毀壞;因為隻要這個身體壞了,或是說意識心散亂了,明點就毀壞了,因為不再出現了。說能夠起俱生智,可是“俱生智”的意思表示什麽呢?表示這個法是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金剛不壞的,不是由任何人修所成、觀所成的。可是這樣的一個觀想的明點,既不能有不壞菩提心的本質,那又如何說能生起所謂的俱生智,能夠拔除無明呢?所以,對不壞菩提心有這樣的名詞的一個解說應用,可是內涵實質卻是以色法為依,然後以意識心來觀想所得;所以這樣的一個名相的引用,跟實質是不相幹的。這是第五種邪見。

  我們接下來要跟大家再說明有第六種邪見。

   第六種邪見,也是有教派上師這樣子主張說:要以男女雙修法的淫根樂觸,然後讓雙方達到性高潮,運用技巧,隻要能讓高潮不退,能夠遍身受樂,就稱說這種樂叫作大樂光明;而且用了一個佛法名相來說,叫作“無上瑜伽”。這個教派的上師,他們說出家人以明點觀想——就是剛剛我們說的,他隻要能觀想有一個明點,以這個明點來降入海底輪,在那個處所作種種觀想——引生了淫樂遍身,他就稱說,這樣子稱“無上瑜伽”已經成就了,就說這樣子就成就“佛地正遍知覺”。

  我們現在來看看,這樣使用名詞跟這個內容是否相符合。佛地正遍知覺,在佛法裏麵,這裏麵是佛在成佛的時候,覺悟了一切所有的法,沒有一法不覺悟;覺悟什麽呢?一切所有的法,人我空、法我空的內涵,沒有一樣不能知道;正遍知,也就是說,正確的遍一切法都了知,而實證這個法的人我空、法我空。覺的意思叫覺悟,可是這個覺悟的內容,是從因地三賢位開始,就要從實證金剛心如來藏為基礎到七住位,接續來實證後麵的眼見佛性十住位,接著進入行位、回向位,來進入初地,實證每一地的道種智,這種都是智慧的部分。可是從來沒有涉及說,需要透過這樣男女的雙修,男女根的這個淫樂遍觸,來說你能夠達到無上瑜伽,能夠成就佛地正遍知覺。所以對於正遍知覺這個部分,不是屬於身根的樂覺,不是去覺知身根的樂觸。但是這個教派他們卻主張,你隻要男女雙方能夠淫根樂觸能夠遍身,就是大樂光明,就是無上瑜伽;追敘前麵所說的觀想明點,如果說出家人,你用觀想就可以達到所謂的淫樂遍身也可以。可是這個部分有過失的。為什麽有過失呢?因為不論他是出家人的觀想所引生的淫樂遍身,或者是說在家人與配偶真槍實彈的上陣,或者說這個教派的上師與他的異性弟子真槍實彈的上陣,他們的上師與弟子之間的真槍實彈上陣,他們都稱為是上師與弟子間的秘密;不管怎麽樣,凡是能夠引生淫樂遍身,他們都說這就是成究竟佛。這個部分,這個教派都認為說,他們這樣的行門是超過了顯敎的證量的,稱這個叫什麽呢?稱這個叫作果地修行,稱這個叫作“即身成佛”,或者“即生成佛”,認為一生就可以成佛了。

  我們來看這個事情,也就是說,就他說的“即身成佛”好了。假設他們認為 悉達多太子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是那一生成佛、那一身成佛;那麽我們就要說,以佛教的修證的內涵來看,成佛前必定經過十地,必定經過十地前的三賢位,我們來看在十地中的八地本身的證量。八地的證量就能夠有“於相於土自在”的證量,於相於土證量表示,祂可以任意的化現種種的相貌,種種利益眾生的人、事、物,祂是可以自在化現的。假如說,這個教派主張可以即身成佛,那表示他一定已經經過前麵十地的修證,乃至等覺妙覺的修證;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在八地就有能力於相於土自在,那他為什麽不要自己化現所謂的異性來自己使用呢?為什麽一定要叫他的信徒來跟他合修所謂的男女淫根的樂觸?

  這個部分,我們說,成佛的法是不可以去損惱眾生的,是要去攝受眾生的,而且要給眾生清淨法的;這樣的一個淫樂的法、邪淫的法,即將成佛怎麽可以去教導這些弟子們來淪墮邪淫中,而自己以為自己是有所貢獻?所以用了很多的名詞,來讓跟他們修的徒弟們不知道有過失。用什麽名詞呢?用所謂的“佛母”或者是“明妃”。他們會這麽說:“你是佛母,所以你可以讓我成為佛。”這個部分就有過失了。因為成佛是智慧,如果說需要用這種邪淫的法來成就,那麽他自己去化現就好了,為什麽要實際來損惱眾生,而且要欺騙眾生說,你這樣的貢獻讓他可以成佛?所以,有的上師就會這樣來告訴這些信徒們:“你能幫助師父過這個關卡,你就有功德。”用“佛母”以及“智慧女”的名詞,來讓信徒以為她真的這樣有功德。可是事實上如果是“佛母”的話,那麽信徒也可以想:第一個,“你如果這樣可以成佛,那你應該已經修過十地的證量了,你為何不自己化現?”第二個,“如果說我可以助你成佛,那我自己為什麽沒有辦法生起智慧呢?”

  在跟上師行淫的中間,又有什麽智慧可說呢!而是上師自己以為在這裏獲得所謂“樂空雙運”的智慧,事實上這個樂空雙運的智慧,都是假說的。因為他們是以他們的意識心,以為在這個樂觸中不要去分別有一個自我在受樂觸,純粹讓自己完全融化在這個樂觸中,就以為已經證得意識的空性了,已經無我了;可是這個是虛妄想,因為這個就是已經是在淫樂中,貪欲過重的行為出現了。當他的徒眾受騙以後,心裏仍然懷疑,為何這樣子就能夠得智慧;隻是沒有辦法對要求他這樣做的上師來提出疑問。

  所以我們今天提出來,也要讓有一些不知情的人知道。如果有人這樣來要求:你跟他行淫,你是有功德的,你可以幫助他成佛,幫助他過關卡;那你就要問他:“你如果是成佛,你應該有能力自己化現,因為你應該修過十地的證量了,才能夠成佛,因為這是佛教成佛必定要經過的修證路線,必定要修證,有這些實證的裏程碑,那這個功德呢,應該是自己要有能力去對治自己的所謂的障礙。”要求你這麽做,你就告訴他:“你一點智慧都沒有,你就是要跟我學習。”怎麽反而說,你可以去幫他成就功德呢?如果這樣的話,表示你的智慧是超過他的,那你又何必跟他學呢?所以我們是把這樣的一個理路,透過這個機會讓大家知道。我們要知道,他們說領受樂觸的境界就是果地修行,這個部分完全是誤解了,完全誤解了佛教裏麵真正的從三大阿僧祇劫——從三賢位一直到十地、等覺、妙覺的修證內容,完全不知道。所以,請能夠今天聽進去的人,將來有遇到這樣的因緣,就要能夠思考我們所跟你剖析的道理。

  另外我們說,這樣的一個邪見存在這個教派的各個派係中;因為這個教派,他們的上師、祖師寫了一堆密續,從古至今都是口耳相傳,譬如說“無上瑜伽”、“大樂光明”、“黑嚕嘎”等等。以及古今的教派,他們上師與異性弟子之間不為人知的單獨合修邪淫的法,其實一直流傳到現在都沒有停過;雖然後來為了怕別人來質疑他們,改用觀想的方法,有的上師就改用觀想的方法說,隻要能引生淫根之俱生大樂——那麽這樣子仍然沒有離開邪見——而想說:“我這樣用觀想的,我就能夠‘斷愚證智’”。可是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來跟大家探討,“斷愚證智”到底指的是什麽。

  在佛法裏麵斷愚證智指的就是,愚指的就是無明。我們說二乘人的無明是什麽?聲聞人的一念無明,他要怎麽去破一念無明,怎麽去斷一念無明呢?他必得要來現前觀察他五蘊十八界的虛妄不實,五蘊十八界都是藉因藉緣所出生的,沒有一個法是真實的,沒有一法是真實常住的,因此他就要斷我見,斷我見就是斷愚證智的初分;以這個初分持續來斷我執,最後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輪回,成就阿羅漢解脫果,這是聲聞人的斷愚證智。

  那緣覺的斷愚證智呢?他就要能夠現觀,這五蘊是如何來的,有了五蘊就是苦,原來五蘊是要有一個入胎識所生——不知道原來五蘊是這樣來的,就稱為無明。所以他能夠觀察,因為這樣的無明才會造作種種係縛在三界的身口意行,而才有所謂的這個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樣的一個果報,之後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種種苦;所以他因為能夠現觀這樣的真實的內涵,能夠現觀十二因緣原來是這樣子流轉的——因為不知道有個入胎識;知道以後他就能夠斷我見,他就能夠破無明,把十二因緣的無明破了以後,這個也是他的斷愚證智的第一初分。接下來,依止於這樣的破了無明以後,接續地斷除我執,在三界中的愛斷除了,能夠將十二因緣還滅,也是一樣證得解脫果,這是緣覺的斷愚證智。

  那麽還有菩薩也就是大乘法。菩薩的斷愚證智除了剛剛說的聲聞以及緣覺這樣的無明的部分,菩薩必然要有能力能夠觀察,能夠觀察這個五蘊的虛妄不實,五蘊從何而來——原來是有一個涅槃本際入胎識,本來不生不滅,來出生這樣的五蘊;能夠這樣現前觀察,對於聲聞緣覺的無明,有能力破除。同時,菩薩還要實證涅槃本際,實證入胎識——哪個是入胎識,哪個是如來藏,如來藏的所在在哪裏。所以,以這樣的破除了無始無明以後,破除無始無明,斷除了二乘人的一念無明的我見,同時也斷除了無始無明的我見;接著以這樣斷除我見,斷愚證智的初分為基礎,接續地去修往後所謂三賢位——七住以後的行位、回向位,十地乃至等覺、妙覺,都是在斷愚證智。每一個應該實證的部分,這基礎都是在哪裏呢?在於七住位實證涅槃本際入胎識,以所證的無生智為基礎,斷了愚癡證了無生智為基礎,接續後頭菩薩的修證。

  這樣的一個三乘的斷愚證智的內涵,完全沒有涉及到所謂的男女邪淫的法義在裏麵;因為這種男女邪淫的法,完全是欲界裏麵最粗糙的煩惱。我們說,相較於三乘佛法裏麵的斷愚證智,再來看看這個教派裏麵主張的:你要上師與弟子之間,要修男女根和合接觸以後,來受這個淫樂遍身,這樣的所謂的淫樂之法。這個淫樂之法,完全是及不上佛法裏麵所說最基本的那第一分斷愚證智,更何況說是修證佛道的法。這怎麽可以說,隻要能夠受遍身樂就是成佛,就是即身成佛,就是即生成佛呢!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看,這個教派裏麵所說的為什麽是邪見?是因為跟佛法裏麵的所謂斷愚證智完全是兩回事:這裏麵不但沒有智慧,而且在所謂的沉溺於欲界的男女愛的法,沉溺於男女淫樂的法,是下墮的法,是下墮於三惡道的法;佛法是解脫清淨的法。一個是下墮的法,一個是解脫清淨的法,那我們就會知道了,從這樣的分析看起來就知道:這個教派的這樣的一個邪見的主張,與佛法的名相的使用的內容,到底相不相符呢?雖然口說有密續,這個是不為人知的;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部分的內容其實還有待我們來為大家解說。

   講到這個邪見,就是觀想明點說是證得不壞菩提心,或者說主張要以男女合修,受遍身樂成為即生成佛或者是即身成佛這樣的法門。這樣的一個邪見詳細內容,您可以參考《狂密與真密》這本書,一共有四輯;這一本書,總共引用了二百四十五本這個教派所寫的書籍,您看了就能夠詳細了解。

  這個邪見主要——他們就是在這個教派裏麵,他們上師認為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佛在入涅槃前,並沒有將成佛的實修法門傳承下來;他們認為隻有他們祖師口耳相傳的所寫的密續,才是真正成佛的實修方法;認為密續所寫的證量,超越 佛於三乘經典所說的證量。可是我們檢討下來,這個密續所寫的,其實都是男女在欲界的淫樂上種種的境界,這是屬於意識心在受樂,在受這個身觸之樂的境界。這樣的一個境界,與 佛曆經三大阿僧祇劫,轉依祂所實證的金剛心如來藏而所修的智慧完全是兩回事。這樣一個落差,大家如果有時間看了《狂密與真密》,就可以完全了解這個邪見的詳細的底細。

  我們要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他們說的法到底合不合理。我們從世俗的道德觀來看,在世俗裏麵,不論你是明星球員也好,或者說你是有名的演員也好,或者是政治家也好,或者是說是節目主持人——他有影響大眾情況的人物,如果有了邪淫的事情發生,不管你是東、西方國家,那是不能接受的,都是唾棄他們的。世俗的道德觀都是這樣子,又何況佛教中的主張有清淨解脫法的法門,然後佛法僧三寶受到的尊敬,受到的景仰,是因為信受了佛法僧三寶裏麵所說的清淨解脫法;同時能夠因為三寶的引導,能夠讓自己也實證清淨解脫法,得到清涼解脫。這樣的一個法,佛又在製戒裏麵——所製的佛戒裏麵,包含了這個聲聞戒以及菩薩戒,都是禁止邪淫的;禁止在家人過度地放逸,過度地沉溺於這個淫樂,不管你是在家自己的眷屬夫妻之間,都是禁止過度放逸在淫樂法上麵;對於出家人更是禁止淫行的。因為 佛的製戒,為什麽製戒?因為佛法本身是要你能夠解脫於所有的煩惱係縛,而這種淫樂之法,正是欲界最粗糙的煩惱;況且這種淫樂之法,過度沉溺過度貪愛到最後,沒有所謂的道德存在以後,都是下墮沉淪的,下墮沉淪到三惡道的。在家人的部分、出家的部分,都是因為仰求於佛教裏麵的清淨解脫法,所以才來依止佛法僧三寶,不是嗎?佛教裏麵的出家,也是因為本身因為清淨解脫法才受到供養的。既然是這樣的話,他應該要以清淨法來供養他的信徒,供養他的徒眾;怎麽可以還用這種淫樂之法來傳給徒眾?所以我們說,這個教派裏麵說的密續,檢驗起來全部都是追求淫樂為修證方法的,為他的目標的;與 佛所說的至教量完全相違背。

  檢查起來,所以他們用了一個名相——所謂的“無上瑜伽”;無上瑜伽的意思是什麽?其實無上瑜伽的意思是說,在佛門中修道的、有實際修證的人,他們在一切的觀行所得的智慧、所能解脫的內容,到最後成就佛地的時候,完全究竟圓滿,才可以稱為無上瑜伽。可是他們密續所說的內容,完全是沒有離開欲界的淫樂;這樣的法欲界都不能解脫了,都還有色界法不能到達,還有無色界法不能到達,更還有說我見都不能斷除,哪有無上瑜伽這個名稱可以及得到呢?所以我們說,他們除了名相以外,你看到的名相好像是佛法中的名相,其實內容與佛法完全不相同。所以,學佛人要謹慎來選擇法門,謹慎來選擇善知識,同時要如理來思考:佛法中的法最重要是什麽?就是清淨法,就是解脫法,這兩個大原則。清淨法一定是要能夠讓自己解脫於欲界裏麵最粗糙的煩惱,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簡擇。所以我們在這裏解說,為大家說明的目的也在這裏,希望大家能夠不會不小心踏入了邪見這條路裏麵去。

   在前麵為大家解說了邪見、外道見、自性見以後,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宗通岐路”的結論了。為什麽會走上宗通的岐路,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能信受,也沒辦法熏習佛法清淨解脫法的基礎。我們要特別強調,清淨解脫法的基礎是什麽呢?就是我見的內容到底是什麽?為什麽我見是生死病的因?我見到底要如何斷除?斷我見的初分解脫功德到底是什麽?這幾個要項,其實就是清淨解脫法的基礎;所以請大家在這裏,要把它作一個簡單的記憶,作一個簡擇的基礎。如果你要詳細知道的話,建議大家可以閱讀一本書叫作《阿含正義》,它的副書名叫作“唯識學探源”,總共七輯;如果您能夠仔細地把這套書看完,您就會知道:佛法的清淨解脫法的基礎原來是這樣子,理路上原來都是這麽容易了解的,次第上原來是說得這麽讓人容易信受的;因為與 佛所說的這個道理,完全相符合。

  那為什麽不能斷我見呢?為什麽會造成落入邪見呢?最重要的是不能信受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體的真實存在,不能信受阿賴耶識本身就是如來藏。因地的阿賴耶識,雖然含藏了種種染汙的這些煩惱習氣隨眠,可是阿賴耶識心體就是如來藏沒辦法信受;所以否定了這個識,就否定有第八識的存在,就否定了第七識,結果全部落在意識心的層次、意識心的境界裏麵;再來施設一個意識的細心,或者意識的極細心,然後以這樣為基礎,去想象種種的所謂解脫的境界是什麽,所以才會造成不能斷我見。

  不能斷我見,其實它最重要的還有一個根本,就是認為說涅槃就是斷滅法。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剛剛有說明,不能斷我見的前提,不能信受有個涅槃本際——第八識如來藏,不能信受現在的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那麽他否定了以後,去觀察自己的五陰十八界,確實五陰十八界沒有一法是常住法,沒有一法是可以堅固不壞的;如果說,要把這個五陰十八界都滅了,那會成為斷滅法的。所以不能斷我見的人,他就在這裏生起恐怖想;因為沒有辦法建立正知正見的關係,所以不能如實現觀十八界法確實是虛妄的;那如果再加上否定了有一個真實如來藏的存在,又不能如實現觀十八界法虛妄;或者說能夠觀察十八界法虛妄,可是卻不能接受、否定了有一個真實如來藏心的存在;因為不能實證的關係,就因為恐怖斷滅而執取意識,寶愛這個意識覺知心。所以不能斷我見的原因,除了前麵說沒有辦法建立正知正見以外,那最重要的是,他在知見上、理路上,不能接受必然有一個外於意識心、外於意根,還有一個真實的識存在。真實的識存在並不是你用現觀就可以觀察得到的,你一定要經過斷我見的前提,要認定五陰十八界確實虛妄的前提,同時信受 佛所說的一個真實、一個本際、一個清涼、如的法,祂不是五蘊法,不是六識、意識覺知心的法;在這種前提下,你才能夠如實進入佛法裏麵的清淨解脫法的基礎。

  可是他們認為,主張有個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入於涅槃,這樣就不是斷滅法嗎?我們來探討一下。因為六識論者他們主張,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入涅槃就不是斷滅。那我們來看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祂難道不是意識嗎?祂就是意識,是意識的一分;既然是意識的一分的話,就是屬於五蘊中識蘊所攝,五蘊的法都是本無今有,都是有生有滅的法;既然有五蘊的法存在,表示有生,有生就會有死,有生有死就是在生死輪回中。有一分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存在,我們來說最細的莫過於四空定裏麵的心,因為四空定裏麵意識心是非常微細的,又沒有五根這個色法;可是衪卻仍然是在三界中的無色界裏麵,沒有脫離三界;無色界的果報、壽量盡了以後,還是得再生死輪回。所以,有一分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本質上就是在生死輪回中了,怎麽可能就是涅槃?所以,涅槃的意思是什麽?涅槃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五蘊不再出生,可是五蘊不再出生,本身不是涅槃的真實義;涅槃的真實義是,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不在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出生五蘊中任何一法,而唯獨如來藏自己,處於自己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沒有任何一個五蘊法出現在三界,這個才是涅槃的真實義。所以,如果認為這個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可以入涅槃,這個本身就是矛盾;因為祂就是生死法,祂不是涅槃。所以我們說,其實害怕斷滅法的人,今天抓住了一個意識細心,抓住了意識極細心,其實就是以為意識是常住不變的,那就變成落入常見裏麵,那也是過失。

  所以我們說,懂得涅槃的意思,然後懂得真實有一個法界實相——金剛不壞心如來藏存在,再來觀察五陰十八界的虛妄不實斷我見,這才是佛法裏麵一個基礎。那麽我們說,深信 佛所說的,你要能知道有一個能出生五蘊,而與五蘊同處所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實存在;這個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就是涅槃本際。假如不知道這個道理,其實就是無明、就是愚,就是我們說了你要求“斷愚證智”裏麵那個愚。說愚癡、說愚不是在罵人,而是在說,不能知道一切有情都有一個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一切有情的五蘊身,都是由他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所出生的,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就是涅槃本際。我們要來舉《雜阿含》的經文,來為大家作證、解說。

  在經文中,佛這麽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係著?何所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係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不知本際?”】(《雜阿含經》卷六)

  這一段,我們來先為大家解說一下:【世尊告訴諸比丘說:“到底是有什麽法呢?有了什麽法以後,才生起了什麽法?又是被什麽所係縛了呢?又是在什麽樣的法裏麵,來以為這個祂是真實我,而生起我的見解呢?而因為這樣子來讓眾生受到這樣的無明所遮蓋;因為這個無明的遮蓋,而貪愛了這個不是真實我的我,而來係縛著他,讓他在生死的長道中,在奔馳著,在被驅策著,在這樣子輪回一直流轉不停;而不知道說,眾生本來就有一個涅槃的本際,就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的法,這個才是真實我。”】

  接著 世尊又說了:【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係著、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係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阿含經》卷六)

  這一段我們也先來為大家解說:【佛說,要大家仔細地聽,仔細地思惟。說什麽呢?就是有這個色的業種存在,也就是說,有這種色法的業種存在,它這個業必須要去異熟呈現果報,所以才會有三界的色法現起。譬如說,我們以欲界來說,我們就有欲界的五根的這個色法生起;因為這個五根色法的係縛的關係,所以就在這個欲界的五根身以為是真實的,來把它當作是真實我;讓眾生因為這樣子被無明遮蓋,然後又來貪愛這個欲界的五根身的色,以為是真實我來貪愛它,從此在漫漫的長道上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色法是這樣子,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道理。】

  接下來 佛又繼續說:【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雜阿含經》卷六)

  佛又繼續告訴我們:【諸所有色,不管你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等,這一些色法都不是真實我,但是也不是異於真實我,為什麽呢?因為這一些色法,都是由這個真實法所生的,都是在真實法的表麵運轉的,不能說是異於這個真實我。不相在,為什麽不相在呢?因為這個色法,基本上它並不是與真實我合為一法而不可分離的,所以說不相在;因為色法壞了以後,就與真實法分離。所以,如果能夠這樣的正確觀察所得智慧,這叫正慧。那麽色法這樣子觀察,受、想、行、識也是這樣子觀察,觀察說色、受、想、行、識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接著 佛又繼續說:【如是,見聞覺識,求得隨憶、隨覺、隨觀: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雜阿含經》卷六)也就是,這樣再繼續觀察,這見聞覺知基本上都是因為五蘊而有,這五蘊既然本身是非我,非異我 不相在;也就是五蘊本身不是真實我,但是卻由真實我所生,因為真實我的支撐,所以能夠生、住、異 滅;可是又不是跟真實我合為一法,它壞了以後會與真實法分離的。這個見聞覺知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見聞覺知就是五蘊裏麵識蘊的行相,所以如果能夠這樣了解以後,隨時憶持、隨時來覺知這些法,隨時來現觀這些法,說這五蘊諸法以及見聞覺知,一切都不是真實我,可是又不能說異於真實我,但是又不是與真實我合為一法不可分離,能夠這樣的正確地觀察,就是真正的智慧。

   接續後麵的經文 佛是怎麽繼續說的:

  【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觀者,於佛所狐疑斷,於法於僧狐疑斷,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複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雜阿含經》卷六)

  對於這一段經文,我們也來為大家解說一下是什麽意思。說:【多聞聖弟子,就是前麵我們說的,能夠聽聞 佛的教導,也能夠按照這個教導的內容去思惟的,去信受思惟的、觀察的這個聖弟子,於六見處觀察非我、非我所。在六見處指的就是說前麵所講的這個五蘊以及見聞覺知,也就是六識依止於六根而有的見聞覺知,以及受、想、思心所法,這些都是屬於六見處的法;能夠觀察說,這六見處確實不是真實我,這六見處又不能說異於真實我,同時這六見處的法又沒有與真實法是合為一法,是可以分離的,因為六見處的法是會毀壞的,毀壞了以後就離開了真實法。這個表示說,這五蘊十八界見聞覺知等法,確實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在虛妄的、不是真實法能夠如實觀察以後,可是又能夠了知有一個真實我,祂是跟我的六見處同在的、同時同處同在的;可是當六見處的法毀壞以後,這個真實法仍然是真實、如如、清涼,所以他們就可以因為這樣子而斷我見。在這樣子觀察斷我見以後,對 佛所說的法就一點都不會懷疑,會斷除這種懷疑,同時對於法也信受不疑,對於說這個法的僧寶也信受不疑;所以這個就表示斷了我見以後也斷了疑見,同時也斷了戒禁取見;這樣的一個比丘就是等於是初果人,他就不會再做任何會趣向三惡道的身口意業。縱然說這個斷我見的聖弟子再怎麽放逸,他也一定會往二乘的覺悟境界去修證,最遲就是七次的天人往來,最後一定會到達解脫,到達解脫果——到苦邊就是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輪回之苦。】

  所以根據這段經文,在告訴我們什麽呢?告訴我們說,眾生因為不知道有個本際的存在,所以對於 佛的法會懷疑,對於僧寶也會懷疑。就像我們剛剛舉例的應成派中觀以及剛剛那個教派那些所有的上師,他們為什麽會不信受 佛所說的法,認為他們的密續超越了 佛的證量呢?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如實觀察六見處的法,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對這個道理不信受、也不能如實觀察;所以當然就不認為 佛的法已經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所以他們會認為他們這個密續的證量、“佛”的證量是超越顯教 佛的證量的。所以這個部分告訴我們,隻要能夠知道有情自身都有個涅槃本際存在,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各個有情本來具足而有;然後接著能夠依照 佛所說的觀察五蘊十八界虛妄,最後能夠信受 佛所說的“非我,非異我,不相在”講的指的是確實有個本際存在,就能夠破除無明,就不會一直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之路而一直流轉不可脫離。所以說,能夠信受 佛所說的實相道理,你就不會落入斷滅見中,也不會落入常見中以及外道見、邪見中,更不會來否定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這樣子你就能夠離開了無明,如實知、如實見,生起了明的正知見,而不是落在無明裏麵的邪見;對於三乘法、三乘的佛法,也不會生起妄想。因為像前麵所說的,這些邪見、外道見,都是因為對三乘佛法生起妄想,對於解脫、對於涅槃生起妄想,對於成佛的法生起妄想。如果不生起妄想,能夠如實知、如實見,就能夠漸漸地進入三乘佛法真實義的正道中,您要在大乘佛法中通宗見道就不困難!

孫正德 大乘通宗見道之歧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