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是生死--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2016-09-08 12:28:41) 下一個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這其實是一個很嚴肅而且也很深妙的問題。一般人隻能見到表相上的生死,卻不知道生死之法到底是怎麽回事兒,所以才會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之問。

  先來說說一般人所知道的生死之法,不知道現在的中小學裏麵,還有沒有健康教育這一門課?有些人從小受教育的時候,就在課程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教導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父母所生的,是媽媽懷胎十個月左右後出生的;甚至於還說明,從懷孕一直到出胎的種種過程。因為這個緣故,世間法就有了父母、子女、親屬關係的施設,這當然就再正常不過。

  人們又進一步定義“生”,法律之中也有出生的定義,它界定得很清楚,都說是從出胎開始才稱為出生;有了一張出生證明之後,才開始有權利與義務。所以本來沒有某甲,一旦呱呱墜地之後,不管稱為弄璋或者是弄瓦之喜,就說有生了。然而世間法的這種定義,隻是一個方便的界定;因為顯而易見的,某甲若是還在胎中,到底算不算生?若是算的話,明明他是沒有世間所謂的生日,戶口名簿上也沒有他,他還算不得是某甲;但是若不算的話,明明就已經有某甲了,隻是暫時沒有某甲的名字而已。再者,世間法其實有著很多很多矛盾之處,也是可以在此見其一斑的。譬如說:明明每一個人出生都是不快樂的,因為是既冷又痛,所以都大哭一場;可是偏偏世間法都要說生日快樂,所以還真的是具足無明。

  那麽一般人之生,從何而來?從無明、業等而來。

 先來說無明,有的人說:無明就是沒有智慧,這當然也算是一種說法;然而在此處偏向說是因為種種不如理的作意,因而造作了種種的身口意行,造作了以後,就產生相對趣向的一個勢力(勢能),而說有了業或者是說產生了業力;所以這裏的無明,主要就在說“一念無明”。還有一種無明叫作“無始無明”,但是無始無明的破除與否,是不影響生死輪回的出離的。阿羅漢雖然未斷無始無明,但已經可以因為斷除一念無明,把其中的見惑、思惑都斷除了,而稱為斷了分段生死,是已經有資格取證無餘涅槃。這裏隻談到分段生死的生死,所以就不再說無始無明的意涵,因為那一個部分,又談到更深的變易生死。可是這樣子說了以後,一定是還會有很多看官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就是一頭霧水,所以就進一步再來說明一下。

  一念無明是讓眾生輪回生死的一個主因,有時候又稱為起煩惱。換句話說,就是說某甲突然生起一個煩惱,這個煩惱也就是一個不如理的作意。起了什麽煩惱呢?要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把時空背景跳躍到過去世。譬如說:某甲當時突然生起一個貪念,也許是貪於山川美景、也許是貪於男女之色、或許又是貪於山珍海味等等。因為從無始劫以來都不知道蘊處界是虛妄的,所以就不停地在六塵境界上去追求。生出了以上所說的貪念之後,就可能接著去造作種種的身口意行,這就是業的開始。然而這樣子的情況,眾生可是多半都在不知不覺之中,不知不覺之中也就這樣成就了種種的業;既然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輾轉之下就形成了一股勢力(勢能),所以就會有所謂的業力的產生。

  如同上麵所說,起了一個貪念,追求了山川美景,接下來某甲就可能會想盡辦法,一定要住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或者是說要常常到這樣一種的地方來玩;當然可想而知的時候,他就必須努力地工作賺錢、省吃儉用,賺了錢都是想用在這個地方;能不能一定可以達成目標,就姑且不再探究了,但是趣向這樣一種的生活方式,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形成。

  假如某甲當時是貪於男女之色,又可能會是什麽樣狀況呢?平常也許都想著說:我是不是可以再看看對方,能夠互相聊聊天,那就更好了;因緣更加成熟以後,就會想要進一步追求對方,結果心中一直現起對方的身形、聲音,乃至是到了沒有對方就活不下去的狀況,這不也是形成一股勢力嗎?隻是說,因為所貪著的塵境是不同的,所以顯示出來的外相,就有所差異罷了。但相同的是,當勢力形成了以後,自己會沒來由地就喜歡去追求類似的情形、類似的境界。

  有時候也說,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無明業種是無量無邊的,輾轉相因之後,所以對世間法貪愛的情形,也是錯綜複雜無量無邊的。那麽當一期生死的時間到了,在這一些無明業種的推動之下,若不是大善、大惡業的情況下,自自然然就出生了中陰,作為我們與下一世相連的一個過渡境界;隨著中陰階段差別不同的因緣,又乘著無明選擇了某一種境界,就進入到了來世。假如這一位某甲,他所造作的是可以再生而為人的業,那就感得中陰之時,見到了有緣父母和合的情境,受胎了之後,才會有今世的另外一個人;等到前六識再度現起,出生了以後,已經是另外一個有情了,那就隨緣而稱為某乙了。但是,有著與過去世相類似的情況,就是說,隨著過去世所貪愛的塵境不同,此世因緣和合又會特別貪愛著那一種的塵境。當然,這其中也會因為此世不同的教導、熏習而會有所改變,這一世開始之後,又重複上一世無明與業的情況,就這樣一世一世,真的是叫作直到永遠。

  除非說有緣聽聞了善知識的開示而能夠接受,再加上思惟、履行,才有可能打斷這一條生死的鎖鏈;隻不過是這一個過程所需要的時劫長短,就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了。但是,三界之中可分為六道,也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而天的境界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麽某甲死後,為什麽再生而為人,難道不會生而為畜生或者是天人嗎?所以死往何去這個疑問,顯然是還沒有得到答案。

  但是,要說明死往何去之前,先要探究一下,某甲當世到底在人間做了哪一些事情?為什麽要思惟這個問題,這是因為說,一個人在世間所造作的事情差別不同,是會感得不同的業道,臨命終舍報的情況,就會因此而有差別。換一句世俗話來講,就是叫作死得不一樣,當然相對要往生的處所,也就會有所不同。然而現實之中,人們生活的方式是錯綜複雜,不是我們所能夠一一詳細了解的,所以就隻能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作一下說明。

  譬如說:某甲在世間所從事的是靠殺害眾生、販賣其肉,才能夠賴以為生的行業;又尤其是某甲是直接執行殺害眾生的事業的時候,就好像是一般的屠宰場,或者是有一種特殊的行業叫作活魚餐廳,那其實都是在販賣宰殺活魚的,若是經年累月從事這樣的行業,這就不斷地成就殺生的業。雖然所殺的是畜生,但由於久而久之之後,數量也是相當龐大,所以這個就是會下三惡道的業因;舍報之時,隨其所造惡業的輕重差別或而生中陰,或而不生中陰直接到地獄受報。通常而言,是說某甲當世長時間成就這些惡業的時候,並沒有再造作其他特別大的善業,這就是隨其惡業而在死後往惡道而去的一種簡單的說明。

  若是說某甲在世的時候,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大善人,但凡修橋補路、救濟貧苦之事,但有能力或有閑暇之際一定隨分去作,所以一生所作的善事獲得眾生的稱讚;那麽在沒有另外再造作其他大惡業的情況之下,某甲舍報之時,就乘著善業的勢力,現起了可愛的中陰境界,隨之而往生人、天的善趣了。這就是隨其善業,而死後往生善道去的一種簡單的說明。所以今世的生,是從過去世的死而來;今世死了以後,又生到了下一世去。

  又或者說某甲在世的時候,不是有人說:在世間壞事幹多了,是要小心會受到惡報的。好,某甲若是壞事做得還真不少,但還好都不是具足傷天害理的大壞事;偏偏有一些因緣之下,他也造作了一些善事,而看起來這些善事,也還是真的有幫助了不少人;若是在沒有其他的所作所為,這個時候就要來較量一下,他這一世所作到底是善業重還是惡業重。若是善業較重,就乘著較重的善業勢力,也許就先生到天界享福;天福享盡了,或者乘著剩餘的惡業勢力,而下墮到畜生道、鬼道之中,受用原先所造的其他的惡業而應當要酬償的惡報。若是所作的惡業是比較重的,但是也夾雜著有善業的因,也許舍報的時候,隨著較重的惡業先往生到惡趣受報。隻是說受報的情況之中,又有一些特殊的狀況,這就好像說,有一些有情雖然是造作了惡業,而生到了畜生道為狗,但是卻為主人所嗬護備至的情形,這是一樣的;又也許說惡業受盡,又可以乘著前一世其他善業的因,直接生到天界去。所以某甲這一世,舍報的死往何去,就是依當世的善、惡業的輕重而決定,重者先報,輕者後報。

  若是一個人,真誠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平日之間念佛不斷,乃至是可以憶佛而淨念相繼,所有成就的善根也都回向往生西方,臨命終的時候,就乘著這樣子的心念,感得西方三聖以及菩薩眾示現相迎,而往生了西方極樂世界。不管這個世間的六道之中,天上、人間乃至是惡道,此時此刻某甲,畢竟已經不在其中,而說他是隨念而生到極樂世界去了。雖然還是在三界之中示現,但是仰仗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以及威德所攝,乃至其那一生之中,可以成就出離生死苦之果。

  所以,以上所簡略的說明,就是一般人的生與死。生從何來?從過去世因一念無明所造的種種業行而來,續諸生死而往生到了此世,受用了一些福業的同時,也承受了或多或少的苦果;然而並沒有因此而有所警覺,依然以此而執迷不悟,繼續造作或善或惡的種種業行,其結果當然就是輾轉不斷地在三界之中受生、往生了,真的叫作了無出期。所以經論中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說法:“眾生在長夜之中,生死相續,不得出離。”長夜不是說每一天夜晚的時間都很長,而是說眾生一直在無明的籠罩之中,就好像漫漫長夜一直都等不到智慧光明的出現,來破除生死輪回的黑夜。

  一般為什麽會說有生死?前麵說,這是從本來沒有某甲,母親懷胎了幾個月之後,某甲的身形成就了,被生了出來,然後就顯示出種種的身口意行,這個時候就說有生;而年老或者是出了意外,呼喚某甲的時候,某甲不再有所反應,乃至是色身也損壞、或者是自然腐爛、或者是被他人所焚毀,所以這個時候又沒有某甲了,就說有死。而眾生所討論的生死,都是依止於蘊處界而思惟分別建立;也就是說,依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現前運作下,去認定有生、有死。

  然而蘊處界法是虛妄不實的,隻是藉著種種緣而有,也就是在這樣的現象界之中,我們認定了有生、有死的法;而蘊處界既然是虛妄不實的,依於虛妄不實的法,而再施設建立的生死之法當然也是虛妄的,所以生死之法並不是真實有的。“生”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覺受,依於從來沒有某甲,現在看到了某甲,某甲還一直在世間有身口意行,然後就建立了有某甲生的這個概念,於是就有了“生”的法。

  但是,生隻是一種概念,並不是真實的法。真實就是一直都在,不會改變。假如說生是真實的法,依於真實與生的定義,那麽生應該就一直都會在啊!可是我們不會看到同樣的某甲一直都在生,隻是依於他繼續在世間示現有身口意行,從這樣一個現象一直延續下去,所以往過去的時間點推知,而施設了生的一個概念。同樣的,死是依於五蘊身心的另外一種現象而建立了概念,也不是真實的法,因為某甲也沒有一直在重複死的緣故。

為什麽生死不是真實之法?

  一般世間所說的生死,是依於蘊處界而思惟、分別、建立的。可是蘊處界法是虛妄不實的,所以阿羅漢親證了這一個現象界之中的真理,斷了我所執、我執,叫作證“世俗諦”,才有資格可以出離三界生死。然而在阿羅漢們可以把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完全斷滅而斷了分段生死之前,他一定會思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說自己的五蘊十八界完全都滅盡了,還有沒有其他的法在?若是沒有,那入了無餘涅槃之後,豈不成了斷滅空呢?而斷滅見外道也如是說,卻被 世尊斥責為外道法。那麽佛法之中,應該是怎麽樣的呢?但是,因為阿羅漢們都聽聞過 世尊的開示,而知道說有本際是本然就存在的法,既不生不滅,也不來不去,本際就是如來藏,為萬法之所依止,也是依於這個真實的如來藏法,才能夠有蘊處界法。而一般世間所說的生死法,又是依於蘊處界而建立的;所以其實生死之法,就隻是不生不死的如來藏法表麵,所現起無量無邊法之中的兩個法。在一般人看來,世間的有情是既有生,也有死;是有一世的生,接著就有一世的死。而且我們已經知道這一世的生,是從上一世的死而來;這一世死了之後,又去到了下一世,而有下一世的生。對一般人而言,永遠會有不斷的生與死,看起來是交錯的在現行,離開了死就有另外一個生,生延續下去,一直到死的時候又中斷了。這一些來來去去的法,若是背後沒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的法,一定是無法輾轉現行的,所以生死並不是真實的法;但依於真實的如來藏法,而有一世又一世不同相貌的生與死的法示現。即使是對於一般人而言,生與死也隻是示現,不是真實的;可是眾生都執以為實,所以就在認假為真的狀況下,真實地受用了虛妄的生與死,也因此而有了種種的悲歡離合;隻是眾生都很愛樂,而且持續地受用這樣的悲歡離合。菩薩由於了解乃至分證了這個道理,就生起了一分的自受用功德,開始能夠漸漸地離開無明,所以對於生死的看法及領受,就會有所不同。

  有人又在問:“我們為什麽會忘記前生之事?”先來說說,一般人入胎之後而有生,是不正知的入胎,為什麽叫作不正知的入胎呢?這是因為舍報前的那一世,造作了很多不同的無明業種,舍報的時候若生起了中陰身,依於業的勢力,而又有種種差別不同的境界,惡業所感的就產生了恐怖的境界,善業所持的就產生了愛樂的境界。假如是感得再生而為人的時候,就在中陰之中看到了有緣的父母和合的境界,於其中生起了貪愛一方的心,也同時生起了厭惡另外一方的心;就像這樣子不正知的狀況之下,加入了和合的境界之中,此時此刻中陰身即便消失,就入了母胎,然後才經過大約十個月後,就有了生。入胎後的前幾個月,五根身還不具足的狀況之下,今世的意識沒有辦法現起,處於無法了知周遭環境的一種境界之中,那就方便說是忘記了過去世的種種情形;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恰當的,因為不能夠說是忘記了過去世的事情,而隻是說因為能夠憶念、了知過去世事情的意識已經不複存在了;而當今世的意識重新再出生的時候,卻已經不是過去世的意識,因為其所依止的五根身是不同的,所以無法了知過去世的事情。也許這個人過去世在神通上有所修證,今世乘著這個因緣,可以再與過去世相連結,而保有著說可以再了知過去世的狀況。當然世間總有一些特殊的例子,不就有一段美國的影片,其中有一位年僅六歲的兒童,父母親發現說他對飛機的專業知識是遠超過一般人之所知的;他又反覆不斷地跟他的父母講他所駕駛的飛機呀,從某一個軍艦上起飛,同行的人的姓氏名誰,還有他在何處被擊落等等;起初他的父母隻覺得說,這是小朋友在瞎說一場,後來實在抵不過他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地講述,那就依照他所講的地方實際去看看、去問問,結果都跟那一位小朋友所說的是一模一樣;甚至於說他那一世的姊姊也都還在,他也能夠叫出她小時候的小名。後來他的父親就把追尋他前世的這個過程,記錄而成為《靈魂存續者》。這個小朋友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也許是過去世舍報時候的印象極為強烈,今世重新見到飛機的時候,就引發出過去世的一段往事,一般人是不會這樣的.

  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人死了之後會先到鬼門關,然後會途經黃泉路,而且還會到忘川河邊,河上有一座奈何橋,奈何橋上有一個孟婆,要過奈何橋就一定得要先喝孟婆湯;假如不喝孟婆湯的話,就過不得奈何橋,那麽過不得奈何橋,就不得投胎轉世;又說孟婆湯有時候又叫作忘情水,一喝這個忘情水,就忘卻了前世今生,一生的愛恨情仇,一世的浮沉得失,都隨著這一碗孟婆湯遺忘得幹幹淨淨。所以今生牽掛之人,今生痛苦之人,來世都形同陌路,相見而不相識。但這畢竟隻是一個傳說,聽聽就好,是不足以取信的。因為一者,人死了之後不會都一定下墮到鬼道去的;再者,即使真有一位孟婆,你想想看,她老人家都一直站在橋頭要死者喝孟婆湯,這是永遠呢!這種工作未免也太辛苦了吧!又好像說,民間為亡家辦理亡者的法事的時候,不是都會擺一個空臉盆嗎?然後中間再搭上一條毛巾,就說那叫作奈何橋,亡者若是要過奈何橋的話,就一定要疏通獄卒,所以就會跟家屬講說,要趕快往空臉盆裏麵丟錢;可是真的是要給錢而疏通獄卒的話,應該丟的是冥紙才對!可是那一些外道替亡者辦事,卻是要收的是新台幣, 人民幣。由於不知道生死是怎麽一回事,所以民間的種種傳說人們的生死過程,真的是千奇百怪。

  然而我們依於佛法的義理,來觀察人們的生死過程時又可以發現一個道理,那就是每一個人的意識都是生滅之法,即使是暫時而有的同時,也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在阿含諸經之中,世尊不就開示說:“識蘊諸識都是根塵二法為緣,才能夠生起的心。”所以從眼識、耳識一直到意識,都不是自在之心,而意識配合著前五識,領納了塵境之後,再加上心所有法之中有念心所的作用,所以才顯示出來能夠記憶世間諸事的這個相貌。然而一旦意識不現行運作,或者是說運作的時候有種種的遮障,記憶的法也就沒有辦法運作,或者是說運作得不很好。就譬如說睡著無夢的時候,意識不現行,還有什麽記憶可言?再者,一個人雖然在清醒位,也許正好生病而頭痛著,雖然也可以憶持一些往事,但畢竟是很吃力的。又假如說,正好外界的音響是很大的,其實真的是吵得你一刻不得安寧,所以這個時候,假如是要你好好回憶一件事情,也就變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這一些情況才叫作遮障,都是因為這個時候,沒有辦法讓意識專注的緣故。意識既然是意根、法塵二法為緣才能夠生起的心,所以當每一個人正死位之時,意識是一定會中斷的;雖然在中陰身的階段,意識又生起了,也能夠了知前生的事,但畢竟隻是在中陰身階段是如此。重新入胎之後,因為五根身的不具足,意識也無法現起;等到五根身的初分具足時,生起的意識心,其所依、所緣已經改變,所以就沒有辦法憶持過去世的事,絕對不是入胎之前喝了孟婆湯的緣故。

  這樣子看來,一般人因為無明業力的緣故,而有了不正知的入、住、出胎,繼續有了這一世的生,當然就一定會有死,就這樣子反反覆覆地,才叫作輪回生死。而菩薩入胎之時,容許是正知入胎,是因為願力之所持,而不是因為貪、瞋的驅使;但因為沒有意生身的緣故,仍然不是正知住胎、出胎;出胎了之後,也沒有辦法憶持過去世的事,這叫作隔陰之迷。而已經生起意生身功德的菩薩,或能正知住胎,然而是否可以正知出胎,這又與修證的差別不同是有關係的。由於發願再回到人間受生,依於人間的眾同分,所以從外相上看起來,菩薩的生死過程是與一般人沒有兩樣的,乃至 世尊在人間示現成佛也是這個樣子;因為要示現等同一般眾生,從自己示現修學的過程,而使眾生相信修行證道是可能的。話又說回來,一般人死了以後,若是會生起中陰身的話,往往會發現中陰身的生死更加迅速;由於貪求生的緣故,就會想要趕快再取得一個身,然而因為業力的差別不同,再生的狀況也就千差萬別了。雖然一般人都不想要死,但是他們都沒有警覺到:即使他們能夠再取到生以後,難道死不就也是跟著而來嗎?由於菩薩從第一世的證悟開始,於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了第一分的轉依;因為如來藏的本來不生也不死,所以菩薩隨著一世又一世的證量差別不同,也如是轉依。入了初地之時,是有能力可以斷除我執的,但是為了潤未來生而不斷地去利樂有情的緣故,反而故意不斷;乃至七地滿心之後,進一步連煩惱障的隨眠都斷了,這個時候是雖然示現有生死,其實已經不在生死之中,若是在生死之中現有生死,隻是為了作為利樂眾生的一個工具罷了!

  既然說是:生是從過去世的無明與業而來,一生之中繼續因無明的緣故而又造作了其他的業,死的時候又隨著業而往生;往生之後依然又重複了無明與業的一個鎖鏈,那麽真的似乎就是永無窮盡了。可是為什麽經文明明記載著“阿羅漢是可以不再受未來世的生死”,而菩薩也說本來無生死,這究竟又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一般人的生,雖說從無明與業而來,可是這無明與業卻是含藏在每一個人的如來藏之中,遇緣而現行。而菩薩證得本來無生死的祂,是祂無生死而自己有生死;可是在一世又一世地轉依過程之中,除去了我所執、我執,更進一步分證了法無我,所以才說生死猶如空花。一般人執著真實有生死,菩薩卻說那是如同影像幻化在虛空中一樣,並不是真實的;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才能夠發願生生世世回入三界利樂有情,到後來就隻是示現有生死,其實是不在生死之中了。講到這裏,就要回頭來說說,剛才提到說阿羅漢是可以不再受未來世的生死,這與菩薩說本來無生死,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其實是不一樣的!阿羅漢是可以不再受未來世的生死,是說他可以把自己的十八界完全滅盡,舍報之後隻剩下他的本際,也就是如來藏獨存的一個境界。如來藏既然是不生不滅,表示祂是本然就離開生死的;阿羅漢就是如此斷除生死的。可是再仔細思惟,阿羅漢雖說可以斷分段生死,但是對於生死之法,其實還是有執取的,也就是說他其實是畏懼生死的。要是說對於生死是沒有執取的話,要是不畏懼生死的話,為什麽要取證無餘涅槃而離開生死?因為每一個人的生死,其實隻是在如來藏表麵所現起的一個法。而如來藏本身無生、無死、無來、無去,所以生在如來藏中生,無所從來;死也在如來藏中死,也是無去;其實是無生亦無死。然而人們由於不知道生死的本來麵貌,不免就會有生與死所帶來的悲歡離合了。

Shixiang摘編自interne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