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出走上海老洋房
這二天,上海新聞及小視頻裏裏關於從上海老洋房老公寓走出的紅衣奶奶們的播放一個接一個,雖然她們都已七老八十了,但她們的一舉一動賺足了中國全網人的眼球,誰說網紅隻作興是俊男美女呢,老太太們也吸晴,但是要有前題的哦,一定要是從老洋房裏走出來的,而且必須是網紅街道上的老洋房或老西式公寓。
樓下聚集了這麽多人,老太太一臉的茫然。
網絡時代的新氣象
這位住在武康大樓的紅衣老太太早上起床,她什麽也沒幹,她隻不過走到陽台上望望野眼,沒料到樓底下對著她看的人行裏行是,密密麻麻,看得她一臉茫然"倷在看啥襪子啊?"。
卞之琳的詩,我大膽地在我的博文裏改了二個字
你在"樓下"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梧桐樹下,光影婆娑。又一個紅衣老太太翩然而出。她在"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陽台上掛個蝴蝶結就又紅遍全網了 。
這是一座位於武康路129號的呈梯形的具有西班牙地中海風格的磚木結構建築。它是由鄔達克設計,鵝黃色的牆麵鑲嵌著歐洲中世紀迷你精致的小陽台,穹形的帶有雕花鐵杠欄的窗,頗具歐洲典型的建築風格。
據報"在解放前,這座小樓曾是外僑私宅,原名為“德利那齊宅”,建國後曾作為市化工局機關辦公地,現在則是一棟普通住宅,樓裏住著好幾戶人家。"
武康路,點石成金,自從築界越路,劃為法租界它就是帶有西方人浪漫情懷的基因,一條詩情畫意的路。一代大文豪蕭伯納曾如此讚歎道:“走進這裏,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
當時的法租界公董局對武康路(原福開森路)進行了科學細致的城市規劃和管理,從營業類型的限定、行道樹的綠化到垃圾清運等都製定了周密,科學的管理章程,住宅的樣式也因為第一批居民基本上都是來自英法等國的傳教士,商人等被限定為歐式,因此,這裏被開發打造建成上海最具歐洲情調,充滿歐州浪漫氣息的高級住宅區之一。
這裏的住宅建築主要風格比較多的有兩種,一種是英國鄉村別墅式的,一種是西班牙式的。在建築材料用料上,除了紅磚,其他的麵層材料用的最多的有水泥拉毛,還有就是小豆石。雖然材質本身是便宜的,但是工藝要求極其高,因此整幢建築給人賞心悅目的居住與觀賞體驗。
自從開發,這裏的居民成份也出現過幾次大變動,從最初被劃歸為法租界時是來自西方的各路人士,到民國時諸多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領域上的曆史風雲人物。建國前後期這裏的大多原住西人連夜逃故國,武康路又迎來了一批新主人,就是那些用小米加步槍,趕走國民黨,挺進當時已是運東第一繁華大都市,搖身一變,從山區一步登天成為上海上隻角居民的南下幹部及其家屬還駐有某些政府工作機構與機關等,五十年代中期開始,許多著名文藝界等各界知名人士也被新政府器重而被照顧分配於此,也有文革中打砸搶,先下手為強搶到房子的英雄好漢。還有沒想到,近來有的老洋房裏也居住著外國外地滬漂人員,他們有的一擲七,八萬元月租,體驗體驗上海老洋房的味道。有的隻要一,二千也能租一間以前大戶人家的保姆房住住,所以洋房裏麵居住環境有的區域高大尚,有的老破小,有的活得精致,有的將就著活,但二者都是在武康路,都用著同一門牌號碼。現在武康大樓裏的好多房間也都被大房東,二房東改為民宿,對內對外開放,所以,現在上海老洋房,老公寓裏麵的居民,形形色色。
但上海很多老洋房居住者隻擁有使用權,並沒有產權。據前二年的調查,在上海現存老洋房中,90%以上歸國家所有,私有產權的老洋房總共也隻有200-250幢,其中產權清晰、可出售的老洋房隻在100幢以內,而修繕完好的不足50幢。
以下視頻裏,這位說著濃鬱的家鄉話而不是本地上海話的老太太聽她說住在鄔達克設計的這幢房子三十年了,也就是說她是在改革開放八九十年代時始居住於此,不管她是來自何方的神仙,但,確切的是,上海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容得下來自五湖四海,四麵八方的任何龍蛇,上海從來就是各路英豪翻雲覆雨,大顯神通的風水寶地。
我出國前,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印象中那時的武康路真是一條安靜幽雅的小路,名氣沒有像現在這麽嘭嘭響。由於離先生家很近,戀愛時我們經常在這條馬路上手挽手經過。結婚出國後,有一次我們全家回上海,大兒當時2歲,通常他一睜眼,若不見我們在他眼前晃動,他就會哭個不停。特別是他到了陌生的上海,陌生的家。有一天下午,我與先生把他哄睡,讓婆婆看著,我們撒開雙腳一溜煙飛跑出家門,在這熟悉而又寧靜的人行道上漫步,窄窄的不算寬的街道上幾乎看不到行人,隻有我們倆,我倆手挽著手,暫且忘了孩子,忘了奶瓶與尿片,放飛自我,時光重又撥回到我們初戀時,那時的先生一臉的baby face,我是一臉的無憂與無慮。
密丹公寓,法商設計,裝飾藝術派風格建築。
武康路湖南路交叉口處的密丹公寓一戶客廳,全景大鋼窗。
後來聽說我很喜歡與崇拜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與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談戀愛時就喜歡晚上在這靜僻的武康路與與之相垂直的華山路上散步,那時孫道臨住在武康路上的密丹公寓,王文娟住在華山路上的枕流公寓,沿著武康路倆人會送來送去,戀戀不舍就像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裏的“十八相送”,當然是英雄送美人,紳士送淑女。每次都是孫道臨最後送王文娟到枕流公寓。在孫道臨四十一歲,王文娟三十六歲時,他們結婚後就搬入了文化部分配給他們的武康大樓404室。
在我看來現在有點遺憾的是充滿著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武康路近十幾年來變得越來越嘈雜,它不僅影響了當地居民的平靜生活,而且網紅商業趣味也越來越濃。很多人專程來此並不是真的為了欣賞藝術,欣賞建築,了解曆史,單純的就是為了喝咖啡、踩落葉、隻為拍拍老房子的外觀,吃吃網紅”冰激淩,總結來說就是打打卡,照照相。資本是逐利的,各行各業商家前赴後繼進駐武康路,但如果上海政府也把武康路的重頭戲僅僅局限在旅遊開發與發展的隻是把它打造成一條消費休閑旅遊街這個層麵上而忽略其他的城市的功能,那就真正降低了武康路在上海這座城市中應有的價值和地位。
武康路一個陽台上,一位老奶奶懸掛出來的蝴蝶結以及武康大樓紅衣老太太隻不過到陽台上望望野眼,竟然會引起在上海這座也算見過世麵的年輕人一連幾天的騷動,不能不問現在的小青年真的怎麽了?
本地居民是搞不懂了,莫名其妙,出啥事體了?甚至有的居民還建議這些小青年應該去宛平南路看看。武康路也真要被這些網紅經濟玩毀了,每天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其實除了某些網紅的咖啡店,冰淇淋店,小吃小喝店生意芝麻開花,節節攀升,這條街上的很多畫廊,花店藝術品,手工藝品店等並沒有因為每天川流不息的流量生意興隆,高額的租金等成本,賠了買賣,隻是賺了幾聲吆喝聲。但住在這裏的居民不淡定了,住家前的大門經常被人流堵住,平靜的生活實實在在地被打卡的人無可奈何地打破了,有的當地居民早上去買點點心或晚上去倒垃圾也不得不東張西望,小心翼翼,油頭粉麵,衣冠楚楚,因為萬一哪一天被up 主鏡頭一掃放在網上去,篷頭垢麵的,讓全國全世界人民都看到,要麵子的上海人照司也要塌光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西方,據說戀愛中的貴族男子羅密歐經常會趁風高月下悄悄地潛入少女朱麗葉居住的屋子的小陽台下,輕輕地呼喚等待戀人的出現。幾百年以後,對西方來說遙遠的東方,一大群小青年每天不在家不陪著自己家的老人家,給自己家的奶奶端茶倒水,而是不遠百裏千裏跑到別人家裏的陽台下,大聲呼喚別人家裏的奶奶"奶奶,奶奶"期待別人家的奶奶出現在小陽台上。現在的小青年真是太cute了,但也有人說"真是切飽了"。我也是完全out 了,幸福,快樂,美好無處不在,我離開上海多年,已不懂得浪漫了,我真是缺少了一雙"發現"的眼睛。
我的博文剛寫完,瞄了一眼上海新聞,驚悉蝴蝶結老奶奶抵不住這麽多小青年在陽台下的呼喚,竟然離家出走,逃離老洋房了,說是被兒女接出武康路去浦東避風頭去了。
祝可愛的葉子母親節快樂!
正在吃鼎泰豐的小籠包想上海呢,葉子這個內容豐富的大帖應該上首頁,好多好多的回憶,祝葉子和朋友們母親節快樂!
葉子寫得有趣!母親節快樂!
祝儂也好,母親節快樂,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