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璽閣主在美國

不要介紹了,就是那個閣主
個人資料
梅璽閣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台灣紀遊]一夜五頓之通化肉圓第十一(多圖)

(2022-02-11 14:39:18) 下一個

【聲明:閣主立場堅定地支持中國統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本係列若有部分文字引起爭議,全是筆誤所致,與立場無關。另,本係列出現所有“中國”字樣的,泛指一切包括但不僅限於大陸、香港、台灣、西蔵、上海、新疆、釣魚島、海參崴、庫頁島、江東六十四屯在內等一切中國網民主張的土地】


吃過麻油腰花湯,繼續出發,去吃今天的目標——通化夜市中的通化肉圓的彰化肉圓,什麽“通化通化肉圓內圓”?又有個什麽“彰化”的?很拗口是不是?我們慢慢聊。
肉圓,或者叫肉丸,恐怕是大家吃得最多的東西之一了吧?肉圓,最有名的要數揚州清燉獅子頭了,碩大的一個,軟糯鮮香,入口化渣。而紅燒獅子頭,則是上海食堂中的當家菜之一,那種獅子頭比揚州的更要大上一點,一個可以配兩碗飯,食量小的女性更能分成兩頓來吃。上海食堂的紅燒獅子頭,濃油赤醬,紅中透亮,怎麽看都好看;可惜的是,那種獅子頭,吃上去的口感卻並不怎麽好,軟綿綿糊糟糟的,於是上海人就會來一句“麵粉擺多了”,問題是全上海的食堂也好,麵館也好,紅燒獅子頭,永遠是“麵粉擺多了”。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做獅子頭吃,相信也家家戶戶在口感上做過研究。家中做獅子頭,就是要與“麵粉擺多了”比個上下,怎麽比?不放麵粉唄,可是問題又來了,自己家裏做的獅子頭,也不好吃,硬硬的實別別的一隻,再怎麽燒也不入味。於是,全上海人做了各種的改進與嚐試,“麵粉擺多了”不好吃,那麽少放點呢?不放麵粉放菱(澱)粉行不行?買來的肉糜不好吃,那麽買了肉自己剁呢?也不行。於是又有了各種添加東西的做法,饅頭、麵包捏碎了一起做,加地梨末的,或多或少,或好或壞,都會使口感產生變化,但是總的來說,還不如食堂中“麵粉擺多了”的好吃呢。
在揚州人的眼裏,清燉的才能叫做獅子頭,而紅燒的,照他們說起來:“紅燒的?辣個東西怎捏能夠叫做獅子頭捏?辣個衹能叫做大肉丸子。”這句話一定要用蘇北口音來說,方能顯得權威。我在獅子頭上花過苦功夫,最終做出了可以上得家宴的東西,具體的過程、細節和秘訣,都紀錄在《下廚記》中了,獅子頭甚至是整個《梅璽閣菜話》係列最早的幾篇之一,還有一篇是《蘇式紅燒肉》。
嚴格地說,揚州獅子頭用的是小的肉丁,而非肉糜,那麽不管用小肉丁還是肉糜做的,都可以叫做肉圓,若是再延伸一點,如果不算形狀的話,那麽肉丁肉糜做的成團緊實的東西,也都可以叫做肉圓。哪怕在英語世界也是如此,大家知道,肉腸叫做“sausage”,可以泛指任何用腸衣包裹的肉丁肉糜肉漿,不管是bratwurst(德國肉腸)、pepperoni(美國義式香腸)、lap cheong(廣式香腸)、huǒtuǐ cháng(中式火腿腸)還是sundae(韓式血腸),都是“sausage”;“sausage”甚至可以沒有腸衣,衹要做成長條狀的都是“sausage”,它不但可以沒有腸衣,甚至做成圓餅狀的,也還是“sausage”,星巴克有種早餐,就是英式麥芬夾圓肉餅的,叫做“Sausage, Cheddar & Egg Sandwich”,什麽?星巴克的說了不算?那麥當勞的說了總算吧?麥記有道“Sausage McMuffin® with Egg”,就是著名的“豬柳蛋麥滿分”啦!其實和星巴克的那個,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就是英式麥芬夾圓肉餅夾蛋夾切達起(假)起司片,看來衹要是用肉腸餡做的,不管圓的長的扁的方的有沒有腸衣,都可以叫做“sausage”。
既然在英文世界,都可以叫做“sausage”,那麽在中文世界,如果不管肉丁肉糜肉漿製品,都可以叫做肉圓的話,肉圓恐怕是大家吃得最多的肉製品了,香腸、貢丸自不必說,這樣算來,連肉餅子燉蛋也可以算肉圓呀,再發散一下,蛋餃、肉蛋卷、肉湯團、燕皮餛飩乃至茄盒藕盒釀青椒,都可以算是肉圓了,那還不是吃得最多的肉製品嗎?
說了半天,你那個什麽“通化通化肉圓肉圓”呢?是這樣的,台北有個地方叫通化,通化有個夜市,那兒有家店叫“通化肉圓”,夜市都是攤,衹有晚上開張,相當於過去說的“行商”;而肉圓呢,是家店,人家是“坐商”,因為店在通化,所以叫“通化肉圓”。具體位置呢,是在通化夜市所在區域的的裏麵。這麽說吧,白天去,那是家普通的店,晚上去,那就是通化夜市的一部分,所以是“通化夜市的通化肉圓”,明白了不?
“通化肉圓”店賣的是“彰化肉圓”。那麽彰化呢,是台灣南北中間的一個縣(台灣中部並排三個縣:彰化、南投、花蓮),與中國隔海相望,名字呢,則是清朝的雍正帝給“賜”的,為“建學立師,以彰雅化”之意,便以彰化為縣名。上海朋友熟知的“鹿港小鎮”即得名於彰化的鹿港鎮。彰化是全台灣最小的縣,卻又是人口最多密度最大的縣,這樣一個縣,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好東西。彰化享有“台灣米倉”之稱,出產大量的特產與小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肉圓,光彰化一地,肉圓就有三大流派,謂之“彰化肉圓”、“北鬥肉圓”、“大竹肉圓”,這地方的人該有多喜歡吃肉圓啊?那麽大的上海,生煎包也衹有兩種流派,小籠衹有一種,但是彰化光肉圓,就有三大流派。
“通化肉圓”賣的就是彰化肉圓,雖然開了幾十年,但是據說味道一直沒變,至今秉承彰化原來的做法,說是有位婦人從彰化來到台北,從手推車開始賣肉圓,直到擁有了這家店麵,始終亦步亦趨地砥礪前行,從1965年,直到現在。
這家店很好認,但不好找,是這樣的,通化夜市的主街是臨江街,臨江街與通化街是相交的兩條街,臨江街是東西向的,通化街的巷子與臨江街是平行的,從臨江街往北第一條大巷子是通化街57巷,再往北一條,是通化街39巷,“通化肉圓”就在這個巷子裏。
很好認,是因為它有四個黃底黑字的店招——一橫一豎兩個燈箱、還有兩麵豎著的旗,一樣的色彩,一樣的楷體,寫著“通化肉圓”四個大字,每個字外有一個手劃的紅圈,象是道士通疏頭時用朱砂畫的圈。小巷子挺寛,寛到遊人如織,小巷子也挺窄,窄到我50毫米的鏡頭拍不到店麵全景。大家如果去玩,不用急著找那四個店招,衹要找一大片豎起的燈籠就是了,那是福德宮的96個大燈籠,就在通化肉圓店的邊上。
那是家幹幹淨淨的小店,店門口寫著“本店不禁外食(臭豆腐除外)”,看著就讓人心生好感。店中有幾個小桌子,人多的時候可能要等。通化肉圓是很大個的東西,論隻賣,48元一隻,另外又要了一份68元的切大腸。
通化肉圓,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傳統肉圓,它有拳頭那麽大,放在一個小碗中,一碗就是一個,白色的肉圓黑色的碗,淋著淡褐色的醬汁,當中幾片香菜,煞是好看。
乍一看,根本沒看到肉,衹看到一層厚厚的象米餅似的東西,晶瑩剔透。要不是站在門口看著阿嬤們把一個大丸子放到碗裏、再用剪刀剪開頂部、然後淋汁的全過程,我多半會以為她們給錯了東西。
彰化肉圓,是有麵皮裹著的,通常是用甘薯粉做的,台灣各地都有肉圓,好玩的是各地的肉圓都有麵皮而又巧妙不同,用地瓜粉、太白粉或在來米(秈米)粉、樹薯粉各種粉的都有。
通化肉圓店的彰化肉圓,用的是地瓜粉外加太白粉再加上糯米漿,肉圓的皮是半透明的,吃著軟軟且又韌彈,是一種並不常見的體驗,裏麵包著的是粗絞的肉餡和筍丁,非常香。由於淋了蒜汁,有非常重的蒜味,可是我不吃蒜,所以不太適應生蒜的味道。除了蒜汁,還淋了醬汁,倒是甜甜香香的,一邊拆解,一邊拌著吃,努力讓每一勺都蘸到醬汁,挺好玩的。
大量的資料、導遊文章,都說這家的肉圓是炸出來的,但是那個麵皮透明光滑,怎麽看都不象是油炸過的。後來我特地為此做了一番調查,首圥,這家的肉圓是蒸的,用麵漿包裹餡料後,做成圓的生團子,蒸熟,然後浸在70度的溫油裏燜燒,這樣才能保證皮是軟的,而且香味不會散掉,有道理。
我猜,肯定有當地人會說不好吃的,你去上海,十個人會有九個告訴你小楊生煎不好吃,但絲毫不影響外地人說好吃,並且認之為正宗上海生煎。我猜通化肉圓店,一定也會有很多台北人不喜歡的,然而我是第一次吃到這種肉圓,從美食家的角度來看,至少應該是中規中矩,好看也不錯吃。它很好看,讓人眼睛一亮,但也沒有到達驚豔的地步,對於沒吃過的朋友,值得去嚐一嚐。
台北還有寶島肉圓店、劍潭肉圓王和簡家大龍峒肉圓都很不錯,第一家是真正油炸的肉圓,所以表皮是酥脆的,而最後那家的外皮是用米做的,裏麵除了筍丁芋頭還有鵪鶉蛋呢。如果愛上了肉圓,大可一家家吃過來,作個比較。
我在通化肉圓店還點了一份切大腸,端來一看,量還不少。切大腸,就是白切大腸,衹有台灣人閩南人蘇州人才會把內髒做到白水煮熟即食,一盆端上來,左邊是蔥花右邊是薑絲,頂上澆了極細的蒜汁,底上有著調過味的醬油,醬油的味道很淡,衹為散點醬香而已,要吃的話,還得另行蘸甜醬油膏。我是第一次看到用料這麽好的白切大腸,選用的部分全是大腸頭——上海人稱之為“圈子”,這道圈子收手拾得相當幹淨,軟糯稍帶嚼勁而不酥爛,煮得恰到好處,正好下酒。
這是當天晚上的第三頓,本來以為也就到底為止了,誰知還有更多美食在等著我。
最後,提醒大家一下,肉圓在台語中叫做“霸丸”啦,你可以夾著國語說“我要一顆霸丸,不要香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