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穀雨

人生如茶,靜心以對,淡淡的日子慢慢地過......
正文

【歸國散記】雨中暢遊長壽村,回不去的從前

(2018-08-28 08:10:02) 下一個

一大早起來,推開門出到小木屋的露台上,山邊升起一層薄霧,頓感空氣清新。

而活泉賓館那邊以籠罩在雲霧中,縹緲如仙境一般。

想起頭天在活泉零號水源處小雪建議的健康飲水模式,起床先喝一大瓶水,輕輕鬆鬆一整天。

定好今天天陰的話就去著名的長壽村走走,是想去看看村子和八年前有什麽不同。

太極廣場上已有莊客在晨練,早起走上幾圈陰陽八卦圖,乾坤調和,順氣養生,輕鬆快樂。

很簡約的活泉早餐,有我喜歡的油堆。小時候在地委飯堂打早餐,時常私下給自己加兩個油堆,是得到父母認可的,作為早早去排隊打早餐的獎勵;糯玉米和炒粉就不用說了,但那碗碎肉米粉是有點講究的,因為我在南丹的時候山西他們安排固定住上東酒店,上東的早餐最好吃的就是碎肉米粉加一個土雞蛋,吃了將近一年也不見厭煩。同樣的配料,同樣的切粉,除了水不同,但吃起來,仿佛一切如昨日。

吃罷早餐,小雪開車帶著我們穿過巴馬縣城,前往長壽村。沿途壽鄉第一泉的指示牌相當醒目。

路過波納村的時候,我知道長壽村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2010年,帶著一大家子人頭一次到巴馬就是住在這個村,當時這個村的村民將自家的房屋拿出來實行集團化管理,類似公私合營那種。我們租住一套民居一天370塊錢的租金,可以使用他家的廚房自己煮,覺得還是蠻劃算的。

那時候的波納村可熱鬧了,也是聚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族們,他們在波納村長期租住,一住就是大半年。尤其是東三省過來的,因為東北的霧霾十分嚴重,一到巴馬看到蔚藍蔚藍的天空時,個個激動的熱淚盈眶。讓我感到幸運的是幾十年來我從未真正受到過霧霾的侵擾,但從東北同胞當時的那種描述,完全能感受到蒼穹之下那種灰蒙蒙的恐怖。

然而,波納村此時在我眼前出現,心裏還是有些悵然若失,畢竟這不長不短的八年過後,呈現於眼前的完完全全的物是人非了。依稀可見屋前那座涼亭,仍傳來當年的歡聲笑語。

長壽村原來叫巴盤村,因村上百歲老人較其他村要多,被命名為長壽村或壽鄉。

進村的巴盤橋和當年的一樣,但遠遠望見村裏的房屋已經完全變了模樣,原來的一排充滿鄉村氣息的泥磚房看不到了,也就是說,已經回不到從前,不知道水泥鋼筋房會不會把長壽鄉原有的靈氣給改變。

這些天山裏陰晴不定,顯然盤陽河上遊雨量還不小,盤陽河可不是那麽平靜。橋麵上有人在放釣,因為沿盤陽河一線居住著巴馬眾多百歲老人,人們相信吃河裏的一種小油魚對延年益壽非常有用。

10年我們在村裏吃午飯時曾經專門點過一碟盤陽河小油魚,味道當然很好,隻不過沒有機會天天吃。它可不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園,那些個桃子隻吃一個就可以長生不老。這盤陽河邊的百歲老人可是吃了一百年,所以,我們也隻能是過過嘴癮罷了。

巴馬的百歲老人據統計有80多位,按照人口比例計是大大超過國際標準的,也因此巴馬被國際自然醫學會授予“世界長壽之鄉”的證書。

那年我們來到村上時,曾經拜訪過一位百歲老人,叫黃媽幹,當時她有105歲;見麵時她還很健談,頭腦清晰,精神矍鑠,不但能飯,還能做些手工活。與我們合影時,姿勢擺得比任何人都好,據說後來她老人家還上了中央電視台節目。

八年過去,不知她是否安好,也不知她是不是有了經紀人,現如今,但凡要和名人見麵,大都要通過私人助理才行。

長壽村變了,變得麵目全非,原來那個討人喜歡的村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業氣息濃重的步行街。

甚至有紗巾擺賣,黃馬幹們以前用手工紡織的農家粗布也消失殆盡。

火麻被賦予了更多的功效和任務,好在火麻的味道還是相當討人喜歡,而在巴馬生長的火麻一直保持著原生態的環境。

至於藥材,就不太好說了,據我所知,野生靈芝應該是鄰縣天峨縣才有,因為天峨的友仔幾年前曾送了一大袋給我煮靈芝茶喝。

剛進村沒走幾步,突然下起瓢潑大雨來,隻好進一燒烤攤避雨。

烤香豬,忘了多少錢一塊,因為當時我並沒在意香豬肉的價錢,而是感到奇怪烤豬肉的人並非村上的人,我知道巴馬鄉村裏的人通常講不出純正東北口音的普通話。

事實上在這條街上又有多少家商店是本村村民開的呢?不過,村民們把房子弄好,日子也同樣過得滋潤。

雨中盤陽河上古老的木吊橋吸引了很多遊客,人們在橋上留影,或舞紗巾,或擺丁字步,保留著誰持彩練當空舞的豪情。

有時我在想,中年油膩男也好,中年花枝招展女也罷,按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活下去那才是王道。

有些改變並也不是不好,比如村裏的道路硬化了,雖然失去自然的泥濘,但在雨中徜徉,至少鞋子不會沾滿泥漿。

喝好的水,吃健康的食物,呼吸幹淨的空氣,這才是活得長久的基礎。

可是現在,不再像八年前那樣願意坐在某一家土菜館裏,去點上一碟盤陽河小油魚。是因為我不知道那魚還是不是村民用魚簍在河邊撈的,是不是還能做出巴盤村原來的味道。

但村口的這個小攤我倒是願意為之停留,堪比街口的咖啡店。香煎白糍粑、油炸河魚,應該是一直保持下來的味道。

也許,這是長壽村能回到過去的唯一。

雨勢漸漸小下來,我沒有向任何人打聽黃媽幹,以及村上的其他百歲老人。或許在我的潛意識中,不想去打擾他們本應平靜的生活。知道他們仍在村子裏就夠了,何必非得要去見一見他們,非得要合影一張,如同排長隊買一杯網紅奶茶一樣。

後來小雪告訴我,這家的烤香豬是所有來長壽村的人必吃的一道菜。可此時的我隻想回到活泉山莊,繼續火麻芥菜,繼續活泉蒸魚。

巴馬長壽村,巴盤村,再也回不到的從前。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歡迎掃碼關注我的公眾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