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懷舊,思念母校,我又何嚐不是,特別是中學的時光,青蔥歲月,無憂人生。但說起來總有些羞於開口,原因是那本是一所女校,隻不過是在文革中破四舊時才招了男生,拔亂反正後又恢複了原身,我亦是借文革之機才有幸進入“女兒國”,故即便是念校心切,但總覺有些“名不正則言不順”之尷尬……但那切實是所好學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的環境校舍之美在整個上海灘是少有其他中學能與之並肩,加上一百二十多年的曆史,顯赫的校友,聽了令人咋舌,不錯,那就是現今的市三女中,文革時的市三中學,舊時大名鼎々的“中西女校”。
一走進市三的校園你即刻會被她的美所折服,碩大的草坪綠茵,樹木繁茂,一幢々西洋古典式的建築,感覺是在歐美某地,,,由於她原是所美國教會學校,校舍建築充滿了宗教色彩,主教學樓“五四大樓”由舊時上海赫々有名的凶牙利建築師鄔達克所設計建造,大樓正前方寬大的栱型門洞,上方鑲嵌著彩色的玻璃,二層樓高的門廳,上方垂掛著大吊燈,每當外麵的陽光折射在彩色玻璃上時,那種美是無以言表的。大廳的兩側及三層都是教室,四層則是學校圖書館,很大一個通間,打臘地板,放著許多玻璃書櫃,房間部分是斜頂,間隔多個“老虎窗”,一切是那麽明亮安靜,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仍記得當時隔著鎖著的書櫃玻璃門能看見裏麵有些舊體直版本書籍,發黃的紙頁上麵蓋有橢圓形聖瑪利婭女子中學印章,我當時並不曉得此兩女校在五十年代合併的曆史,更不知張愛玲為何人。教學樓的西側是一個十分西洋化的大水池,可以想象她舊時噴水和布滿荷花的情景。
學校東側的“五一大樓”舊時是學校的學生宿舍,我們在校時最常去的是大樓底層中央的小禮堂,禮堂外二側是對稱的有著栱型石柱門框的長廊,很有些宗教的氣氛。在大樓的南側有一座高々聳立的水塔,八角形的塔身,其間分布著象射擊孔似的窄窗戶,凹齒狀的塔頂,好似一座歐洲中世紀的要塞。
令人印象最深是“五四大樓”北側與大樓相通的大禮堂,內有近一千二百個座位,舞台二側厚重的紫紅色大幕,頂上方掛著許多吊燈、射燈,二邊的五彩拚花玻璃大窗戶,使人仿佛置身於教堂之中,可以斷定此禮堂舊時曾作全校師生做禮拜之用。大禮堂的後門就開在武定西路上,馬路的斜對麵是原來的上海電影樂團、現時的上海愛樂樂團,那時他們團因為缺乏正式的排練場地,就經常借用我校的大禮堂,每當此時那些肩背著長短“洋槍洋炮”的叔々阿姨們排著隊伍橫穿馬路,浩々蕩々地殺將過來,好不威風!我本就是個多動症者,那時我班的教室又靠著禮堂,他們排練時飄過來的音符時常弄的我神魂顛倒……
七二年初尼克鬆訪華,據說有個別隨團人員是原中西女校畢業的校友,想借此機會訪問母校,中國人是最講究麵子的,領導立即發話,全校師生總動員,整個學校的教室走廊都要粉刷一新,隨著一聲令下,我們學生一轟而上,拿著刷子就在牆上亂塗起來,效果如何,時間過的太久已記不清了,但按常理說,夠嗆!
文革給我的人生帶來種々的不是,但唯有一事例外,那就是因禍得福,我有機會進到了上海最美的中學,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觀察到西方文化的美,原是個吃大餅油條的主,忽然嚐到了奶油蛋糕的滋味,那種感受是令人難以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