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夢

歲月如歌,人生似夢。
正文

從寧波“小娘”到寧波“阿娘”

(2016-04-04 14:32:46) 下一個


        寧波話發音頗具特色,比如將張先生讀成蔣先生,又把陳師母叫成秦師母。上海原自寧波的人多,故寧波話也能通行,甚至借用,“阿拉”便是最好例證。在上海打開電視,笑星舒悅就常用寧波話來調侃,倒也常博得滿堂彩,但情況不是千篇一律的,記得有一年過春節,身在國外隻能用電話向上海的親屬拜年,我的那些上了年紀的親屬都是一口“實骨鐵硬”的寧波話,一圈下來好不親切,最後輪到給夫人的小舅々拜年,沒說上兩句,電話那頭傳來小舅々的聲音:阿明儂在講滑稽是伐?我不竟楞住,事後細想,終於明白,在上海老一輩講一口寧波話情有可原,但象我這一代說話時不時夾雜幾句寧波話,人家以為我是學舒悅在說唱呢!還記得當年姚慕雙先生的一個段子,講寧波人為什麽把小姑娘稱作“小娘”,他說現在還小,但長大後要嫁人,以後還要生子當娘,所以簡稱小娘,雖是笑話,倒也精辟。但寧波人家除了“小娘”外,最重要的要數“阿娘”,俗稱“寧波老太”,一般而言“阿娘”在家裏的地位極高,她自年青時嫁進門後就相夫教子,勤儉持家,除了嗓門響些、脾氣急些、口味鹹些、規矩大些,對家庭的奉獻良多,最大的功勞就是有了第三代,往々就擔當起帶養的重責。我妻她們姐妹就是由她外婆一手帶大,據說走一位十足的寧波“阿娘”,我兒在我們出國的前幾年也是由我嶽母,另一位寧波“阿娘”代為撫養,這是天大的情分啊!其實“小娘”和“阿娘”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小娘”,“阿娘”就斷了來源,沒有“阿娘”的教養,“小娘”就變成了“野小娘”。多少年來“小娘”就是在“阿娘”的言傳身教下慢々成長,學習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技能、謀事的方法,這是一段漫長的過程,隨著“小娘”臉上的稚氣逐漸消失,進而成熟,然後又有了淡々的縐紋,這自然就完成了從“小娘”到“阿娘”的蛻變。中國傳統家庭就是這樣薪火相傳,世代永續。最後我想說“小娘”你長好,“阿娘”你保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